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口语—书面语联结的汉语能力发展阶段及元语言意识在其中的作用
1
作者
郝美玲
《语言教学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共12页
随着汉语进入越来越多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海外少儿汉语学习者数量激增,但是学界对他们学习汉语的规律还缺乏了解。本文从母语和二语习得规律具有较多相似性的角度出发,从口语和读写能力发展具有连续性入手,在参照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随着汉语进入越来越多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海外少儿汉语学习者数量激增,但是学界对他们学习汉语的规律还缺乏了解。本文从母语和二语习得规律具有较多相似性的角度出发,从口语和读写能力发展具有连续性入手,在参照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汉语特点,构建了汉语能力发展的四个关键阶段——口语发展期、读写萌发期、读写巩固期和读写熟练期。然后依据简单阅读观和简单写作观理论,以及元语言意识与语言能力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梳理了与不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的元语言意识类型,形成了基于口语—书面语联结的汉语能力发展阶段与元语言意识作用的框架,并援引现有少儿汉语习得的相关研究对该框架进行了初步验证。未来需大量研究来系统验证该框架的适用性,开展基于元语言意识培养的教学研究,研发相应的教学资源,形成少儿汉语学习者汉语习得规律与教学促进研究的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语—书面语
联结
汉语能力
元语言意识
少儿汉语学习者
原文传递
基于语体差异的中国语言形象建构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杨绪明
向博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9-24,共16页
作为审美对象、文化载体、思维和交际工具,语言承载着诸多价值。伴随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语言的“实用”形象得以进一步凸显,但与英语等其他语种相比,中国语言的国际形象仍有待提高。中国语言形象应立足于多层次、多方位的整体性建构,...
作为审美对象、文化载体、思维和交际工具,语言承载着诸多价值。伴随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语言的“实用”形象得以进一步凸显,但与英语等其他语种相比,中国语言的国际形象仍有待提高。中国语言形象应立足于多层次、多方位的整体性建构,即除了基于交际层面而生的“实用”形象需稳扎稳打外,中国语言的其他价值也需尽快进行挖掘。作为认知、文化、思维的重要载体,中国语言除“实用”形象外,其“可用”“易用”形象是我们目前急需着力建构的两个重要方面。就中国语言“可用”形象而言,需把握“两时”“两度”的关系,即:共时角度下的中国语言“可用”形象,不仅要注重其“听懂与否”“看懂与否”的交流意图和信息传递,还要关照其语音、文字、文体修辞等多方位的审美表达;从历时角度来看,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国语言有其特定的文化价值,承载着中华先哲的智慧结晶,学好、用好时下的语言固然重要,但过去的语言也不能忽视。同时,还应重视中国语言“可用”形象的广度与深度问题,在各地域、各领域树立中国语言国际形象,并透过语言表层反映其蕴含的思维、审美和逻辑内涵。因为中国语言“实用”“可用”形象的塑造都建立在人们熟悉并掌握语言的前提之下,因此,还要大力建构其“易用”形象。从语音、语义、汉字、文化及其公信力等角度研究汉语的言(口语)与文(书面语)差异性,既有利于避免人们对语言的单一化理解,又有利于中国语言“可用”“易用”形象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语言形象
文言—白话
口语—书面语
“实用”“可用”“易用”
差异性认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口语—书面语联结的汉语能力发展阶段及元语言意识在其中的作用
1
作者
郝美玲
机构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出处
《语言教学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共12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21BYY171)的支持。
文摘
随着汉语进入越来越多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海外少儿汉语学习者数量激增,但是学界对他们学习汉语的规律还缺乏了解。本文从母语和二语习得规律具有较多相似性的角度出发,从口语和读写能力发展具有连续性入手,在参照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汉语特点,构建了汉语能力发展的四个关键阶段——口语发展期、读写萌发期、读写巩固期和读写熟练期。然后依据简单阅读观和简单写作观理论,以及元语言意识与语言能力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梳理了与不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的元语言意识类型,形成了基于口语—书面语联结的汉语能力发展阶段与元语言意识作用的框架,并援引现有少儿汉语习得的相关研究对该框架进行了初步验证。未来需大量研究来系统验证该框架的适用性,开展基于元语言意识培养的教学研究,研发相应的教学资源,形成少儿汉语学习者汉语习得规律与教学促进研究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
口语—书面语
联结
汉语能力
元语言意识
少儿汉语学习者
Keywords
Spoken-written language connection
Chinese proficiency
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young Chinese learners
分类号
H193.1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基于语体差异的中国语言形象建构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杨绪明
向博
机构
南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9-24,共16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多语竞争中的中国语言形象建构研究”(14XYY020)
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语言文字研究专项“家庭语言规划及其影响因素与策略研究”(2015ZXG003)。
文摘
作为审美对象、文化载体、思维和交际工具,语言承载着诸多价值。伴随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语言的“实用”形象得以进一步凸显,但与英语等其他语种相比,中国语言的国际形象仍有待提高。中国语言形象应立足于多层次、多方位的整体性建构,即除了基于交际层面而生的“实用”形象需稳扎稳打外,中国语言的其他价值也需尽快进行挖掘。作为认知、文化、思维的重要载体,中国语言除“实用”形象外,其“可用”“易用”形象是我们目前急需着力建构的两个重要方面。就中国语言“可用”形象而言,需把握“两时”“两度”的关系,即:共时角度下的中国语言“可用”形象,不仅要注重其“听懂与否”“看懂与否”的交流意图和信息传递,还要关照其语音、文字、文体修辞等多方位的审美表达;从历时角度来看,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国语言有其特定的文化价值,承载着中华先哲的智慧结晶,学好、用好时下的语言固然重要,但过去的语言也不能忽视。同时,还应重视中国语言“可用”形象的广度与深度问题,在各地域、各领域树立中国语言国际形象,并透过语言表层反映其蕴含的思维、审美和逻辑内涵。因为中国语言“实用”“可用”形象的塑造都建立在人们熟悉并掌握语言的前提之下,因此,还要大力建构其“易用”形象。从语音、语义、汉字、文化及其公信力等角度研究汉语的言(口语)与文(书面语)差异性,既有利于避免人们对语言的单一化理解,又有利于中国语言“可用”“易用”形象的建构。
关键词
中国语言形象
文言—白话
口语—书面语
“实用”“可用”“易用”
差异性认知
Keywords
ima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cient Language-Modern Language
“practicability”
“usability”
“easy to use”
differential cognition
分类号
D822 [政治法律—外交学]
H102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口语—书面语联结的汉语能力发展阶段及元语言意识在其中的作用
郝美玲
《语言教学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
0
原文传递
2
基于语体差异的中国语言形象建构研究
杨绪明
向博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