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口语—书面语联结的汉语能力发展阶段及元语言意识在其中的作用
1
作者 郝美玲 《语言教学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共12页
随着汉语进入越来越多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海外少儿汉语学习者数量激增,但是学界对他们学习汉语的规律还缺乏了解。本文从母语和二语习得规律具有较多相似性的角度出发,从口语和读写能力发展具有连续性入手,在参照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随着汉语进入越来越多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海外少儿汉语学习者数量激增,但是学界对他们学习汉语的规律还缺乏了解。本文从母语和二语习得规律具有较多相似性的角度出发,从口语和读写能力发展具有连续性入手,在参照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汉语特点,构建了汉语能力发展的四个关键阶段——口语发展期、读写萌发期、读写巩固期和读写熟练期。然后依据简单阅读观和简单写作观理论,以及元语言意识与语言能力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梳理了与不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的元语言意识类型,形成了基于口语—书面语联结的汉语能力发展阶段与元语言意识作用的框架,并援引现有少儿汉语习得的相关研究对该框架进行了初步验证。未来需大量研究来系统验证该框架的适用性,开展基于元语言意识培养的教学研究,研发相应的教学资源,形成少儿汉语学习者汉语习得规律与教学促进研究的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语—书面语联结 汉语能力 元语言意识 少儿汉语学习者
原文传递
基于语体差异的中国语言形象建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杨绪明 向博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9-24,共16页
作为审美对象、文化载体、思维和交际工具,语言承载着诸多价值。伴随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语言的“实用”形象得以进一步凸显,但与英语等其他语种相比,中国语言的国际形象仍有待提高。中国语言形象应立足于多层次、多方位的整体性建构,... 作为审美对象、文化载体、思维和交际工具,语言承载着诸多价值。伴随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语言的“实用”形象得以进一步凸显,但与英语等其他语种相比,中国语言的国际形象仍有待提高。中国语言形象应立足于多层次、多方位的整体性建构,即除了基于交际层面而生的“实用”形象需稳扎稳打外,中国语言的其他价值也需尽快进行挖掘。作为认知、文化、思维的重要载体,中国语言除“实用”形象外,其“可用”“易用”形象是我们目前急需着力建构的两个重要方面。就中国语言“可用”形象而言,需把握“两时”“两度”的关系,即:共时角度下的中国语言“可用”形象,不仅要注重其“听懂与否”“看懂与否”的交流意图和信息传递,还要关照其语音、文字、文体修辞等多方位的审美表达;从历时角度来看,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国语言有其特定的文化价值,承载着中华先哲的智慧结晶,学好、用好时下的语言固然重要,但过去的语言也不能忽视。同时,还应重视中国语言“可用”形象的广度与深度问题,在各地域、各领域树立中国语言国际形象,并透过语言表层反映其蕴含的思维、审美和逻辑内涵。因为中国语言“实用”“可用”形象的塑造都建立在人们熟悉并掌握语言的前提之下,因此,还要大力建构其“易用”形象。从语音、语义、汉字、文化及其公信力等角度研究汉语的言(口语)与文(书面语)差异性,既有利于避免人们对语言的单一化理解,又有利于中国语言“可用”“易用”形象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语言形象 文言—白话 口语—书面语 “实用”“可用”“易用” 差异性认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