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知识分子写作”和“口语化写作”的整合与创新——吴投文诗歌论
1
作者 许婧雯 《阴山学刊》 2018年第2期22-25,35,共5页
吴投文是一位诗歌评论家、学者,也是一位诗人。作为一位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从事诗歌创作至今的诗人,他在对当代诗歌进行观察、评论的同时,基于自身对诗歌本质的理解和对当前诗歌状况的分析,将自己的诗歌创作疏离于片面的"学院派创... 吴投文是一位诗歌评论家、学者,也是一位诗人。作为一位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从事诗歌创作至今的诗人,他在对当代诗歌进行观察、评论的同时,基于自身对诗歌本质的理解和对当前诗歌状况的分析,将自己的诗歌创作疏离于片面的"学院派创作"和"民间写作",而是"知识分子写作"和"口语化写作"的整合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投文 “知识分子写作 口语化写作
下载PDF
如何提高电视记者社会新闻口语化写作能力
2
作者 包俊 《电视指南》 2017年第13期205-205,共1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标。社会新闻作为人们日产的娱乐休闲方式,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但是,群众喜闻乐见、符合生活实际的新闻,更加容易贴近观众,并增加受众面。因此,对于电视记者而言,如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标。社会新闻作为人们日产的娱乐休闲方式,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但是,群众喜闻乐见、符合生活实际的新闻,更加容易贴近观众,并增加受众面。因此,对于电视记者而言,如何提高自身的社会新闻口语化写作能力,是极为重要的部分,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分析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记者 社会新闻 口语化写作
原文传递
生活之软与言词的硬度——从马铃薯兄弟的写作看新世纪诗歌的一个侧面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桃洲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3-96,共4页
中国新诗进入新世纪后面临一个特殊的境遇,就是网络的迅速兴起与渗透。受网络激发而获得了灵感的诗人马铃薯兄弟,其诗歌写作具有网络时代的某些特征:语词轻盈,句式柔软,注重对都市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描摹。其趋向于口语的写作风格彰显了... 中国新诗进入新世纪后面临一个特殊的境遇,就是网络的迅速兴起与渗透。受网络激发而获得了灵感的诗人马铃薯兄弟,其诗歌写作具有网络时代的某些特征:语词轻盈,句式柔软,注重对都市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描摹。其趋向于口语的写作风格彰显了这一类型诗歌的可能与难题:如何在对口语的甄别中挖掘其内在的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新世纪诗歌 马铃薯兄弟 口语化写作
下载PDF
论当代诗歌公共性的重建:以于坚诗歌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向天渊 赵玲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37-41,共5页
文学的公共性是指文学具有这样一种性质,即代表个人在文学公共领域发声、文学活动成为公共舆论的一部分,以达到对公共权力进行干涉或抗衡的目的。要重建新诗的公共性、走出集体抒情式的公众诗歌范式,必须要使诗歌回归个人,以个人性的建... 文学的公共性是指文学具有这样一种性质,即代表个人在文学公共领域发声、文学活动成为公共舆论的一部分,以达到对公共权力进行干涉或抗衡的目的。要重建新诗的公共性、走出集体抒情式的公众诗歌范式,必须要使诗歌回归个人,以个人性的建立为前提。以于坚为例,第三代诗歌"书写日常生活的诗意"、"口语化写作"和"拒绝隐喻"的主张,契合了建立诗歌个人性的要求,个人性诗歌成为带领诗歌走出公众性、走向公共性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性 个人性 于坚 日常生活 口语化写作 拒绝隐喻
下载PDF
浅析冯杰散文集《说食画》的多重主题表达
5
作者 段晓丹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0年第7期87-89,共3页
在散文集《说食画》中,冯杰分别从诗化意象、饮食和口语化写作三个层面进行了审美、亲情和身份认同等多重主题表达。冯杰以古典、诗化的意象构建了一个田园诗般的故乡,表现了自然、和谐的审美心理。在对家传食味和北中原生活风俗的描摹... 在散文集《说食画》中,冯杰分别从诗化意象、饮食和口语化写作三个层面进行了审美、亲情和身份认同等多重主题表达。冯杰以古典、诗化的意象构建了一个田园诗般的故乡,表现了自然、和谐的审美心理。在对家传食味和北中原生活风俗的描摹中将饮食与生活、生命联结在一起,承载着他对亲人和故乡真挚深厚的感情。大量的方言口语,以宽厚、幽默的心态讲述着原汁原味的北中原乡土生活,以口语化写作方式进行了自我身份的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化意象 饮食 口语化写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