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亚造山带东段深地震反射剖面大炮揭露下地壳与Moho结构--数据处理与初步解释 被引量:9
1
作者 谭晓淼 高锐 +3 位作者 王海燕 侯贺晟 李洪强 匡朝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98-908,共11页
深地震反射大炮数据能够准确地获得下地壳和Moho的精细结构及其横向变化信息,揭露岩石圈尺度的构造样式与深部过程。中亚造山带东段位于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三大构造域的叠合区域,其岩石圈结构记录了大洋,特别是古亚... 深地震反射大炮数据能够准确地获得下地壳和Moho的精细结构及其横向变化信息,揭露岩石圈尺度的构造样式与深部过程。中亚造山带东段位于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三大构造域的叠合区域,其岩石圈结构记录了大洋,特别是古亚洲洋消亡方式和大陆增生的深部过程。本文选用横过中亚造山带东段(奈曼旗—东乌珠穆沁旗,长约400 km)深地震反射剖面中的24个大炮数据和2个中炮数据,通过数据处理获得了近垂直反射的大炮单次剖面,揭露出中亚造山带东段下地壳及Moho的精细结构,刻画出古亚洲洋消亡极性与中亚造山带增生造山的深部过程:西拉木伦缝合带与贺根山缝合带构成古亚洲洋消亡的双缝合带,西拉木伦缝合带下方古亚洲洋板块以向南消亡为主,贺根山缝合带下方古亚洲洋板块以向北消亡为主,后者规模大于前者。在两个缝合带之间下地壳呈现出几个大规模的块状弧状反射体,推测是大洋中的残余微地块,在古亚洲洋消亡过程中拼接在一起,成为中亚造山带增生造山的一部分,并遭受了碰撞挤压和后造山伸展作用。Moho位于双程走时12 s附近(厚度约36 km),近于水平展布,沿整条剖面起伏不大。平缓的Moho成因与造山后的地壳伸展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剖面 近垂直反射 大炮 中亚造山带 下地壳 莫霍面 古亚洲洋消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