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华南东部元古代构造格局及其古位置重建
被引量:
1
1
作者
王岳军
舒良树
+4 位作者
张玉芝
CAWOOD APeter
钱鑫
甘成势
汪程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共25页
包括扬子、华夏和琼西南诸多块体的华南东部保存了与哥伦比亚和罗迪尼亚超大陆聚散有关的丰富地质记录,是理解东亚前寒武纪动力学演化的关键地区。本文基于琼西南、扬子东部和华夏陆块元古代地层和岩浆记录,分析并综述了华南东部地区元...
包括扬子、华夏和琼西南诸多块体的华南东部保存了与哥伦比亚和罗迪尼亚超大陆聚散有关的丰富地质记录,是理解东亚前寒武纪动力学演化的关键地区。本文基于琼西南、扬子东部和华夏陆块元古代地层和岩浆记录,分析并综述了华南东部地区元古代构造过程及其在超大陆的古位置。研究表明,琼西南地块在中元古代(~1.45 Ga)时期形成于哥伦比亚超大陆内部的非造山裂谷环境,经历了~1.05 Ga的麻粒岩相高级变质作用。其与扬子西南缘关系紧密,在~1.30~1.05 Ga期间,可能作为中元古代Albany-Fraser造山带的一部分。华夏和扬子东部在新元古代早期显示差异的地质特征,两者因古华南洋而分隔。江山-绍兴缝合带以东的华夏陆块发育εHf(t)值为负的~1.0~0.9 Ga长英质火山岩,与江-绍缝合带之西的扬子陆块同期具正εHf(t)值的双溪坞弧迥然不同,他们很可能是响应于原高止大洋俯冲而作为早新元古代(~1.0~0.9 Ga)原华夏造山作用的地质记录。怀玉和江南地区广泛发育~870~830 Ma的火成岩(集中在850~830 Ma),其碎屑岩含~860~830 Ma碎屑锆石年龄峰值、~980 Ma锆石颗粒较少。相反华夏陆块较少发育同期火成岩,碎屑岩中~980 Ma碎屑锆石丰富而~860~830 Ma碎屑锆石少见。以裂谷环境为其成因性质的~820~750 Ma板溪群、沥口群和马面山群及同期火成岩广泛见于华夏和怀玉地块及江南造山带,并以角度不整合经沧水铺群和骆家门砾岩与冷家溪群及其相当岩系分割,自此使之进入相对稳定的板内沉积演化期。研究认为,新元古代早期(~1.0~0.9 Ga)在华夏内部武夷-云开一线发育了与印度Eastern Ghats造山带走向相接的增生造山带,同时在扬子与华夏陆块之间发育了新元古代古华南洋,该大洋向西持续俯冲形成了长寿命的新元古代(~0.97~0.83 Ga)华南沟-弧系统,相继形成了~0.98~0.88 Ga的双溪坞洋内弧,~0.87~0.83 Ga怀玉大陆弧及~0.87~0.83 Ga的江南陆内弧后盆地,可与罗迪尼亚超大陆外缘印度西北的新元古代德里造山带相对比。该系统内双溪坞洋内弧盆在~0.87 Ga关闭而转入~0.87~0.83 Ga的怀玉-江南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进而于~830~810 Ma由扬子和华夏陆块沿江南造山带拼合而成古华南陆块,自810 Ma之后由于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及大规模后造山裂谷作用,造就了板溪群及其相当岩系和同期双峰式火成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元
古代
构造
格局
哥伦比亚内部
罗迪尼亚外缘
古华南洋
扬子-华夏陆块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杂病证治的古与今
2
作者
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3年第8期63-67,共5页
杂病证治的临床模式最初在热病中留有痕迹,以后逐渐形成专门领域,并另立脏腑用药的规矩,最后建立的是病证与理法方药体系。如今,中医在注重理法方药传承、临床经验交流的同时,也注意摸索对现代疾病的辨治规律和专门方药。
关键词
杂病
中医经典
证候
临床治疗
古代格局
现代变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丝绸之路主线及成因分析
3
作者
管楚度
蔡翠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CSCD
2018年第1期2-22,共21页
本文采用大背景分析法,用亚欧腹地山文分布、绿洲草原的生产形态、古代地缘政治格局、古代交通技术,以及交通区位等大背景因素,对自公元前1世纪张骞凿空西域,至13世纪奥斯曼帝国有效控制地中海沿岸地区间的历史时期中,丝绸之路主线变迁...
本文采用大背景分析法,用亚欧腹地山文分布、绿洲草原的生产形态、古代地缘政治格局、古代交通技术,以及交通区位等大背景因素,对自公元前1世纪张骞凿空西域,至13世纪奥斯曼帝国有效控制地中海沿岸地区间的历史时期中,丝绸之路主线变迁的成因进行分析。主线按中国、中亚五国、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等现行国家疆域进行分段讨论;并对主线走向产生支配影响的交通节点:疏勒、河中地区、马札里沙里夫、开伯尔山口、帕提亚、札格罗斯山嘴、米底人地峡、巴格达、帕米尔拉、推罗等地的交通区位进行阐述。对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进行再抽象,提出了亚欧古文明分布呈十字坐标结构。丝绸之路使位于第一象限的中华古文明,通过马背、驼队与第三象限波斯、美索不达米亚、希腊、罗马等古文明进行了对接交流。在这个抽象过程中发现,借助第四象限海洋文明的帆与信风技艺也可实现第一与第三象限间的文明对接交流。这种交流方式即为海上丝绸之路。这样可将陆上的与海上的丝绸之路统一在亚欧古文明的分布结构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交通区位
张骞
绿洲草原的生产形态
古代
地缘政治
格局
古代
交通技术
文明十字结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华南东部元古代构造格局及其古位置重建
被引量:
1
1
作者
王岳军
舒良树
张玉芝
CAWOOD APeter
钱鑫
甘成势
汪程
机构
广东省地球动力作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School of Earth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共25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YFF08037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330302)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基金(SML2023SP239)。
文摘
包括扬子、华夏和琼西南诸多块体的华南东部保存了与哥伦比亚和罗迪尼亚超大陆聚散有关的丰富地质记录,是理解东亚前寒武纪动力学演化的关键地区。本文基于琼西南、扬子东部和华夏陆块元古代地层和岩浆记录,分析并综述了华南东部地区元古代构造过程及其在超大陆的古位置。研究表明,琼西南地块在中元古代(~1.45 Ga)时期形成于哥伦比亚超大陆内部的非造山裂谷环境,经历了~1.05 Ga的麻粒岩相高级变质作用。其与扬子西南缘关系紧密,在~1.30~1.05 Ga期间,可能作为中元古代Albany-Fraser造山带的一部分。华夏和扬子东部在新元古代早期显示差异的地质特征,两者因古华南洋而分隔。江山-绍兴缝合带以东的华夏陆块发育εHf(t)值为负的~1.0~0.9 Ga长英质火山岩,与江-绍缝合带之西的扬子陆块同期具正εHf(t)值的双溪坞弧迥然不同,他们很可能是响应于原高止大洋俯冲而作为早新元古代(~1.0~0.9 Ga)原华夏造山作用的地质记录。怀玉和江南地区广泛发育~870~830 Ma的火成岩(集中在850~830 Ma),其碎屑岩含~860~830 Ma碎屑锆石年龄峰值、~980 Ma锆石颗粒较少。相反华夏陆块较少发育同期火成岩,碎屑岩中~980 Ma碎屑锆石丰富而~860~830 Ma碎屑锆石少见。以裂谷环境为其成因性质的~820~750 Ma板溪群、沥口群和马面山群及同期火成岩广泛见于华夏和怀玉地块及江南造山带,并以角度不整合经沧水铺群和骆家门砾岩与冷家溪群及其相当岩系分割,自此使之进入相对稳定的板内沉积演化期。研究认为,新元古代早期(~1.0~0.9 Ga)在华夏内部武夷-云开一线发育了与印度Eastern Ghats造山带走向相接的增生造山带,同时在扬子与华夏陆块之间发育了新元古代古华南洋,该大洋向西持续俯冲形成了长寿命的新元古代(~0.97~0.83 Ga)华南沟-弧系统,相继形成了~0.98~0.88 Ga的双溪坞洋内弧,~0.87~0.83 Ga怀玉大陆弧及~0.87~0.83 Ga的江南陆内弧后盆地,可与罗迪尼亚超大陆外缘印度西北的新元古代德里造山带相对比。该系统内双溪坞洋内弧盆在~0.87 Ga关闭而转入~0.87~0.83 Ga的怀玉-江南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进而于~830~810 Ma由扬子和华夏陆块沿江南造山带拼合而成古华南陆块,自810 Ma之后由于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及大规模后造山裂谷作用,造就了板溪群及其相当岩系和同期双峰式火成作用。
关键词
中新元
古代
构造
格局
哥伦比亚内部
罗迪尼亚外缘
古华南洋
扬子-华夏陆块
Keywords
Meso-and Neo-proterozoic geological records
Columbia interior
Rodinia periphery
Long-lived Proto-Huanan subduction
Yangtze-Cathaysia assemblage
分类号
P534.5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杂病证治的古与今
2
作者
张再良
机构
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出处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3年第8期63-67,共5页
文摘
杂病证治的临床模式最初在热病中留有痕迹,以后逐渐形成专门领域,并另立脏腑用药的规矩,最后建立的是病证与理法方药体系。如今,中医在注重理法方药传承、临床经验交流的同时,也注意摸索对现代疾病的辨治规律和专门方药。
关键词
杂病
中医经典
证候
临床治疗
古代格局
现代变化
Keywords
miscellaneous diseas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assics
syndrome
clinical treatment
ancient pattern
modern change
分类号
R25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丝绸之路主线及成因分析
3
作者
管楚度
蔡翠
机构
长沙理工大学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出处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CSCD
2018年第1期2-22,共21页
文摘
本文采用大背景分析法,用亚欧腹地山文分布、绿洲草原的生产形态、古代地缘政治格局、古代交通技术,以及交通区位等大背景因素,对自公元前1世纪张骞凿空西域,至13世纪奥斯曼帝国有效控制地中海沿岸地区间的历史时期中,丝绸之路主线变迁的成因进行分析。主线按中国、中亚五国、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等现行国家疆域进行分段讨论;并对主线走向产生支配影响的交通节点:疏勒、河中地区、马札里沙里夫、开伯尔山口、帕提亚、札格罗斯山嘴、米底人地峡、巴格达、帕米尔拉、推罗等地的交通区位进行阐述。对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进行再抽象,提出了亚欧古文明分布呈十字坐标结构。丝绸之路使位于第一象限的中华古文明,通过马背、驼队与第三象限波斯、美索不达米亚、希腊、罗马等古文明进行了对接交流。在这个抽象过程中发现,借助第四象限海洋文明的帆与信风技艺也可实现第一与第三象限间的文明对接交流。这种交流方式即为海上丝绸之路。这样可将陆上的与海上的丝绸之路统一在亚欧古文明的分布结构之中。
关键词
丝绸之路
交通区位
张骞
绿洲草原的生产形态
古代
地缘政治
格局
古代
交通技术
文明十字结构
Keywords
the Silk Road,traffic location,Zhang Qian,mode of oasis grassland,ancient geopolitics,ancient traffic technology,cross structure of ancient civilization
分类号
N09 [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K91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华南东部元古代构造格局及其古位置重建
王岳军
舒良树
张玉芝
CAWOOD APeter
钱鑫
甘成势
汪程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杂病证治的古与今
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丝绸之路主线及成因分析
管楚度
蔡翠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CSCD
201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