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代美学史的主旨“中和之美”与“生生之美”
1
《美术》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09-109,共1页
曾繁仁在《生态存在论美学视野中的自然之美》中指出,中国古典美学与西方认识论美学所谓“感性认识的完善”是不同的,它是一种以“中和”与“生生”为主要线索的生态的、生命的美学。这种美学的旨归是为人提供一个宏观的美好家园,人... 曾繁仁在《生态存在论美学视野中的自然之美》中指出,中国古典美学与西方认识论美学所谓“感性认识的完善”是不同的,它是一种以“中和”与“生生”为主要线索的生态的、生命的美学。这种美学的旨归是为人提供一个宏观的美好家园,人的“诗意栖居”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美学 古代美学史 “中和之美” 生态存在论 认识论美学 自然之美 美学视野 感性认识
原文传递
中国美学史研究法发微 被引量:4
2
作者 张节末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8-54,共7页
目前市面上见到的一些中国美学史专著在撰著结构上的缺陷 ,造成了对古代美学史内在规律的研究欠缺力度和深度的现象。对此 ,有必要对美学史的修史方法进行某种反思。与西方人的审美经验更偏重人与艺术的关系不同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 目前市面上见到的一些中国美学史专著在撰著结构上的缺陷 ,造成了对古代美学史内在规律的研究欠缺力度和深度的现象。对此 ,有必要对美学史的修史方法进行某种反思。与西方人的审美经验更偏重人与艺术的关系不同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古人审美经验中最基本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对象 古代美学史 审美经验 现象还原法 中国美学史 研究方法 突破法 会通法 审美优先
下载PDF
威:中国古代重要的审美形态范畴
3
作者 黄洁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55-58,共4页
“威”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审美形态范畴。“威”的发生有其历史文化原因 ,夏商周三代的宗法制和“天人合一”观念以及礼乐文化的开展 ,对“威”的形成有决定作用。在许多文学艺术和工艺产品遗产中 ,存在着“威”的审美意象。这些意象具有... “威”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审美形态范畴。“威”的发生有其历史文化原因 ,夏商周三代的宗法制和“天人合一”观念以及礼乐文化的开展 ,对“威”的形成有决定作用。在许多文学艺术和工艺产品遗产中 ,存在着“威”的审美意象。这些意象具有与众不同的审美形态特征 ,其中内含着复杂的审美文化意蕴。由于受到“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 ,“威”与“和”相辅相成 ,形成既有不同的目的和社会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文化 "和" 天人合一 中国 古代美学史 审美形态 "威" 崇高 审美意象 审美意识
下载PDF
当代中国古典美学研究概观 被引量:4
4
作者 詹杭伦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1期38-47,共10页
本文对建国以来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概况分阶段作了系统的评述。对各时期有关这方面的重要论著均有扼要而中肯的评介;同时,对论争激烈的几个基本问题,以及今后研究的动向和发展趋势,也作了归纳和展望。资料丰富,提供的信息量大。可供美... 本文对建国以来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概况分阶段作了系统的评述。对各时期有关这方面的重要论著均有扼要而中肯的评介;同时,对论争激烈的几个基本问题,以及今后研究的动向和发展趋势,也作了归纳和展望。资料丰富,提供的信息量大。可供美学研究者特别是美学史研究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美学 美学思想 中国美学史 中国古代美学史 中国美学范畴 美学研究 关学 三个阶段 比较研究 美学理论
下载PDF
贵在拨乱反正的学术价值——评《周易美学》
5
作者 高楠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16-19,共4页
大概谁都不会想到,当80年代以来人们愈来愈充分地浸入浓郁的当代生活氛围时,却也有愈来愈多的人竞能分出相当一部分兴趣去关注那部快要老掉牙了的《周易》;而且这种关注和投入又如此具有逆文化的特征,即多数对《周易》热昏了头的人并不... 大概谁都不会想到,当80年代以来人们愈来愈充分地浸入浓郁的当代生活氛围时,却也有愈来愈多的人竞能分出相当一部分兴趣去关注那部快要老掉牙了的《周易》;而且这种关注和投入又如此具有逆文化的特征,即多数对《周易》热昏了头的人并不是有能力研究《周易》的学术界人士,一些连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都知之不多的人打起了“通解周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史 能力研究 周易 美学思想 兴趣 中国古代美学史 学术价值 文化常识 生活氛围 学术界
下载PDF
叶燮美学理论的独特贡献
6
作者 王向峰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6期74-78,共5页
在中国美学史上,清代的叶燮(1627—1703)是很有建树的,他有自己比较明确自觉的美学理论,不仅提出的问题比较重要,而且在阐述上也比较充分,他的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史具有独特贡献。一、什么是美历数中国古代美学史上的回答,从春秋楚灵王... 在中国美学史上,清代的叶燮(1627—1703)是很有建树的,他有自己比较明确自觉的美学理论,不仅提出的问题比较重要,而且在阐述上也比较充分,他的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史具有独特贡献。一、什么是美历数中国古代美学史上的回答,从春秋楚灵王时期伍举关于美在于“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的定义,到孟子的“充实之为美”,庄子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很多人都想给美下个定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独特贡献 美学理论 理事情 中国美学史 自然美 中国古代美学史 艺术美 美学思想 艺术表现
下载PDF
美是创造力的自由形式——蒋孔阳创造论美学思想研究之一
7
作者 杨忻葆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90-97,共8页
探索美学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蒋孔阳的道路是“从现实生活出发”,从艺术规律入手,在“实事”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把总结审美与艺术实践的经验,同哲学思辨融合起来,去发现美的客观规律,寻求自己的独立学说。自1957年以来,经过30多年的辛... 探索美学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蒋孔阳的道路是“从现实生活出发”,从艺术规律入手,在“实事”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把总结审美与艺术实践的经验,同哲学思辨融合起来,去发现美的客观规律,寻求自己的独立学说。自1957年以来,经过30多年的辛勤耕耘,蒋孔阳在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西方美学史、中国古代美学史等几乎全部理论美学领域,进行深入扎实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学术见解,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立的美学思想体系——创造论美学思想体系,蒋孔阳的“创造论美学”,既是对丰富的审美经验进行升华提炼的产物,又是对众多的美学理论进行哲学沉思的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孔阳 创造论美学 美学思想体系 自由形式 中国古代美学史 社会生活 哲学美学 审美心理学 发现美 西方美学史
下载PDF
韵外之致——司空图美学思想研究之一
8
作者 罗仲鼎 《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4年第1期51-57,共7页
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司空图提出了“韵外之致”这个重要的美学理论观点。这种理论观点分外惹人注目,同时又引起了极为分歧的评价,但是,在宋代以后的封建社会中,这种理论几乎成为士大夫们竞相趋慕的审美风尚,不仅对诗歌,而且对其它文学... 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司空图提出了“韵外之致”这个重要的美学理论观点。这种理论观点分外惹人注目,同时又引起了极为分歧的评价,但是,在宋代以后的封建社会中,这种理论几乎成为士大夫们竞相趋慕的审美风尚,不仅对诗歌,而且对其它文学艺术门类都发生过广泛的影响,其流风余韵,历千年而不衰。从苏东坡的艺术理论到严羽的《沧浪诗话》,从王渔洋的“神韵说”到王国维的“境界说”,与它都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可惜由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限制,司空图对这种理论的认识还部分地停留在直观的感性阶段,在语言表述时又采取了一定程度的玄秘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空图 象外之象 思想研究 理论观点 中国古代美学史 诗歌作品 封建社会 审美风尚 美学特征 士大夫
下载PDF
“道”、“意象”与中西艺术思维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李艳丽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7-218,共2页
“道”、“意象”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中是两个关键性术语,是解读中国美学史的中心概念,本文试图通过对两个术语所暗含的艺术思维模式作一大体的陈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艺术思维模式和西方艺术思维模式的不同,并以此进入中国艺术思维... “道”、“意象”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中是两个关键性术语,是解读中国美学史的中心概念,本文试图通过对两个术语所暗含的艺术思维模式作一大体的陈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艺术思维模式和西方艺术思维模式的不同,并以此进入中国艺术思维的前提和预设,找出中国艺术思维的局限性,从而在全球化的今天,为我们超越这种局限性做出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思维模式 “意象” “道” 中国美学史 中西 古代美学史 中心概念 全球化
下载PDF
2006——2015年关于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研究综述
10
作者 段博洋 《明日风尚》 2016年第24期157-159,共3页
关于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的近十年的研究,涉及了人物,著作,审美范畴,等等方面,这些研究有前人涉及到的,又有因新史料的出现而重新审视研究的,对于美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 研究综述
原文传递
从意境到趣味 被引量:9
11
作者 潘知常 《文艺研究》 1985年第1期13-19,共7页
审美范畴是不断演进的。从中国古代美学的历史来看,就经历了从“和”到“意境”,再到“趣味”的演进。本文想着重论证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从“意境”到“趣味”的审美范畴韵演进,不妥之处望理论界同志批评指正。
关键词 审美范畴 中国古代美学史 理论界 审美理想 审美趣味 意境审美 美学思想 古典美学 人与自然 中国美学史
下载PDF
中国奴隶社会礼乐关系及孔子礼乐思想探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军科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55-66,共12页
礼与乐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两大基石,也是中国古代美学史、政治史和伦理史上影响久远的一对思想范畴。在中国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里,礼与乐作为一种统治阶级的统治意识和统治制度。
关键词 礼乐思想 礼乐关系 中国奴隶社会 文化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美学史 封建社会 统治阶级 孔子 思想范畴
下载PDF
《乐记》中的乐教思想
13
作者 孙晓飞 《民族音乐》 2009年第3期16-17,共2页
《乐记》是中国古代美学史上的经典文献,多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探讨音乐的相关问题。一般认为:《乐记》是两汉时期从汉武帝到汉成帝百年间的一批儒者抄录先秦诸子著作加以编纂而成的,它的核心思想是礼乐的教化观念。《乐记》中的乐,不... 《乐记》是中国古代美学史上的经典文献,多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探讨音乐的相关问题。一般认为:《乐记》是两汉时期从汉武帝到汉成帝百年间的一批儒者抄录先秦诸子著作加以编纂而成的,它的核心思想是礼乐的教化观念。《乐记》中的乐,不是单纯的音乐,是广义上的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态,并且这“乐”字又不只是纯粹的艺术概念,“乐”的存在,始终是与人的性情、社会政治、伦理、以至天地自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其思想性来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记》 乐教思想 音乐美学 古代美学史 经典文献 先秦诸子 两汉时期 艺术形态
下载PDF
简论古典小说的悲剧描写
14
作者 孙占琦 《朝阳师专学报》 1989年第4期33-37,共5页
中国古代美学史中的悲剧理论是不发达的,但悲剧意识却又是产生很早的。儒家学派创始入孔丘,在评论诗歌的理论中,就有近似于西方悲剧理论的看法。他说的“诗可以怨”,就是强调文艺作品的悲剧心理作用。司马迁认为悲愤著书、悲愤著好书是... 中国古代美学史中的悲剧理论是不发达的,但悲剧意识却又是产生很早的。儒家学派创始入孔丘,在评论诗歌的理论中,就有近似于西方悲剧理论的看法。他说的“诗可以怨”,就是强调文艺作品的悲剧心理作用。司马迁认为悲愤著书、悲愤著好书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他在《报任安书》中说:周公不遭困扼,不会推演《周易》;左丘不失明不会产生《左传》,屈原不遭到流放,也不会有伟大的悲剧诗《离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理论 古典小说 描写 《报任安书》 古代美学史 悲剧意识 儒家学派 诗可以怨
下载PDF
儒家美学思想论要 被引量:3
15
作者 胡健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51-57,共7页
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先秦儒家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与先秦道家的美学思想堪称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两个源头,两块基石。可以说,不把握先秦儒家的美学思想,就很难对中国古代美学有个较真切的把握。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 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先秦儒家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与先秦道家的美学思想堪称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两个源头,两块基石。可以说,不把握先秦儒家的美学思想,就很难对中国古代美学有个较真切的把握。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和荀子。从美学思想上看,这三位大师在具体问题看法有异,但在总的倾向上还是一致的。本文打算仅就他们关于人格美,艺术美与自然美的看法做些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美学思想 孔子 人格美 自然美 孟子 中国古代美学史 荀子 艺术美 论要 代表人物
原文传递
论汉代悲情文学的兴盛与悲美意识的觉醒 被引量:5
16
作者 徐公持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43-57,共15页
汉代悲情文学颇为繁盛,出现"盛世悲音"现象。首先有现实的原因,即在皇权官僚体制下,固有的社会弊端加上一些个人性因素,使当时上下各阶层人士生活中普遍存在各种不幸和缺憾,悲苦、哀伤等负面情绪广泛孳生,悲情文学遂应运而盛... 汉代悲情文学颇为繁盛,出现"盛世悲音"现象。首先有现实的原因,即在皇权官僚体制下,固有的社会弊端加上一些个人性因素,使当时上下各阶层人士生活中普遍存在各种不幸和缺憾,悲苦、哀伤等负面情绪广泛孳生,悲情文学遂应运而盛。这是"悲事生悲情"的社会生成机制。其次,汉代悲情文学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植根于"以悲为乐"、"以悲为美"的观念土壤。这种观念的萌生和蔓延,不但改变了悲情文学的产生基础,拓展了悲情文学的创作领域,而且使审美意识有所提升和觉醒,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意识 悲情 文学 汉代 觉醒 兴盛 “以悲为美” 古代美学史
原文传递
《林泉高致》的生态审美智慧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万发 何颖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9-93,共5页
纵观中国古代美学史与艺术史,我们不难发现,古代美学家、艺术家的理论文本中都保留了不少生态美学的思想与命题,"在中国古代,不论是在美学家的思想中,还是在艺术家的创作中,都洋溢着浓郁的敬畏自然、热爱自然的‘生态意识’。
关键词 生态美学 《林泉高致》 审美智慧 古代美学史 敬畏自然 理论文本 生态意识 美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