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扬子地台西缘钾质煌斑岩岩石化学所反映的古俯冲作用及其与金刚石含矿性的关系 被引量:4
1
作者 舒小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3年第3期251-258,共8页
为了对沿扬子地台西缘分布的钾质煌斑岩的含金刚石性进行评价。作者进行了较详细的地质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工作。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钾质煌斑岩在化学成分上具有贫Nb、Ti、富K、Rb、Bs、Sr的特征。这种成分特征是由位于研究区西部的... 为了对沿扬子地台西缘分布的钾质煌斑岩的含金刚石性进行评价。作者进行了较详细的地质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工作。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钾质煌斑岩在化学成分上具有贫Nb、Ti、富K、Rb、Bs、Sr的特征。这种成分特征是由位于研究区西部的古板块向扬子地台俯冲造成的。由于这种作用的影响,使钾质煌斑岩的源区地幔处于地温梯度高、氧逸度高的不稳定状态。这种状态不利于金刚石的形成和保存。故研究区钾质煌斑岩中含金刚石的可能性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质煌斑岩 古俯冲作用 金刚石
下载PDF
吉南中侏罗世花岗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宇婷 孙丰月 +3 位作者 李予晋 叶丽娜 刘金龙 苏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75-1687,共13页
古太平洋构造体系控制了东亚大陆边缘的形成和演化,但关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开始时间以及精细过程仍存在争议。和龙市石人村位于吉林南部,地处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是研究古太平洋演化的有利区域。本文对研究区内花岗闪长岩进行了锆石U-P... 古太平洋构造体系控制了东亚大陆边缘的形成和演化,但关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开始时间以及精细过程仍存在争议。和龙市石人村位于吉林南部,地处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是研究古太平洋演化的有利区域。本文对研究区内花岗闪长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为(173±1)Ma,属中侏罗世;岩石具有高Mg^(#)(65.23~65.92),异常高w(Sr)((1657~2467)×10^(-6)),低w(Y)((7.50~7.98)×10^(-6))、w(HREE)的特征,非常类似于低硅埃达克岩,反映了其初始岩浆来源于板片熔融交代的地幔楔。该类型岩石的发现暗示在173 Ma左右区域存在非常热的俯冲作用,可能是斜向俯冲或洋脊俯冲所致,也意味着中侏罗世早期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方向发生了偏转或俯冲方式发生了转变。然而,石人村花岗闪长岩又不同于典型的低硅埃达克岩,其w(SiO_(2))=61.13%~62.31%,明显大于埃达克岩的56%,在野外和镜下均观察到岩浆混合作用的痕迹,反映岩浆在侵位过程中经历了岩浆混合作用开放体系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达克岩 暗色包体 地球化学 岩浆混合 太平洋俯冲作用
下载PDF
大地电磁数据揭示中国东北地区牡丹江缝合带俯冲极性及活化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辛中华 侯贺晟 +3 位作者 韩江涛 刘立家 刘财 王天琪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16-1327,共12页
佳木斯地块和松嫩地块位于中亚造山带最东端,两者的汇聚受控于二叠纪至侏罗纪期间牡丹江洋的俯冲及闭合作用.牡丹江缝合带后期又受到古太平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直接影响,因此是研究古缝合带俯冲极性和后期改造作用的理想地区.... 佳木斯地块和松嫩地块位于中亚造山带最东端,两者的汇聚受控于二叠纪至侏罗纪期间牡丹江洋的俯冲及闭合作用.牡丹江缝合带后期又受到古太平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直接影响,因此是研究古缝合带俯冲极性和后期改造作用的理想地区.本文对跨越牡丹江缝合带的160km长大地电磁剖面数据进行三维反演,建立了缝合带及邻区的电阻率模型.结果揭示了牡丹江洋的俯冲极性和俯冲痕迹,并提供了(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导致牡丹江缝合带活化的地电学证据.缝合带表现为复杂的高导结构,位于松嫩地块-佳木斯地块碰撞带下方的地壳尺度西倾高导体,代表牡丹江洋闭合的古俯冲带,表征了牡丹江洋西向俯冲的极性.同时,由地表地质定义的牡丹江断裂不能完全代表牡丹江缝合带的深部结构,对于该缝合带的定义应扩展至横向延伸约70km的整个高导区域.俯冲前缘弧下的固体导电矿物由深部被抬升至上地壳,其下与地幔连通的“烟囱”状高导结构代表了幔源物质的上侵通道,表明牡丹江缝合带受古太平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影响发生活化,导致通道内原本冷却、结晶的物质发生重熔.因此,(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破坏了中亚造山带东段古碰撞带的岩石圈结构,其下方大尺度地壳高导体表征了古缝合带的活化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江洋西向俯冲 牡丹江缝合带活化 ()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 大地电磁测深法 三维电性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