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3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赵氏孤儿》看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特色 被引量:1
1
作者 郝二涛 《文教资料》 2011年第33期10-11,共2页
《赵氏孤儿》是中国古典悲剧的典范,在悲剧人物、悲剧性格、悲剧冲突、悲剧情感、悲剧价值等方面与西方古典悲剧迥异。作者将《赵氏孤儿》与西方古典悲剧做对比.发现它所体现出的美学特色是以中和思想为基础的精神压抑的宣泄,以及对... 《赵氏孤儿》是中国古典悲剧的典范,在悲剧人物、悲剧性格、悲剧冲突、悲剧情感、悲剧价值等方面与西方古典悲剧迥异。作者将《赵氏孤儿》与西方古典悲剧做对比.发现它所体现出的美学特色是以中和思想为基础的精神压抑的宣泄,以及对苦难现实的理想化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氏孤儿》 中国古典悲剧 西方古典悲剧 美学特色
下载PDF
从《窦娥冤》看中国古典悲剧的民族特征 被引量:7
2
作者 周晓琳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1-14,共4页
以《窦娥冤》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古典悲剧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传统文化的伦理特质和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机制深刻地影响着戏曲作家的创作动机,规范着他们的创作手法,从立意到构思再到艺术表现,中国古典悲剧创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找到... 以《窦娥冤》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古典悲剧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传统文化的伦理特质和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机制深刻地影响着戏曲作家的创作动机,规范着他们的创作手法,从立意到构思再到艺术表现,中国古典悲剧创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找到民族文化精神打下的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娥冤 古典悲剧 民族特征 伦理性质 心理机制
下载PDF
中西古典悲剧创作特点之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黄一斓 高峰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71-74,共4页
悲剧是一个文艺理论著作中广泛使用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戏曲理论中,与西方悲剧概念相对应的只有“苦戏“、“哀曲”、“怨谱”之类说法。中国古代的“苦戏”与西方古典悲剧在创作实践上有各自的特点和差异,主要表现在悲剧人物的选择、悲... 悲剧是一个文艺理论著作中广泛使用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戏曲理论中,与西方悲剧概念相对应的只有“苦戏“、“哀曲”、“怨谱”之类说法。中国古代的“苦戏”与西方古典悲剧在创作实践上有各自的特点和差异,主要表现在悲剧人物的选择、悲剧冲突的展现、悲剧结构的安排、悲剧结局的设置等四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戏” 古典悲剧 人物 冲突 结构 结局
下载PDF
浅论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局──兼论古典悲剧中的因果报应问题 被引量:6
4
作者 方建斌 《殷都学刊》 2000年第4期67-70,共4页
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模式,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中产生的符合中国人民欣赏习惯的悲剧结局方式,它表现了我国人民美好的愿望和乐观的精神,并有一定的教化作用。古典悲剧中的因果报应情节,不仅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而且在当时特定... 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模式,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中产生的符合中国人民欣赏习惯的悲剧结局方式,它表现了我国人民美好的愿望和乐观的精神,并有一定的教化作用。古典悲剧中的因果报应情节,不仅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而且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还有其惩戒和教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悲剧 大团圆 因果报应
下载PDF
中西古典悲剧中的女性形象比较 被引量:4
5
作者 杨锐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23-27,共5页
中国悲剧中的女性形象和西方悲剧中的女性形象相比,更多的是被动,是责任,是诸多的不得已和自控,而且更多的是不自觉地顺从了男性和社会对她们的期待。她们的形象体现了中国民族文化中对道义的推崇,对人性和个人情感的忽视。而西方古典... 中国悲剧中的女性形象和西方悲剧中的女性形象相比,更多的是被动,是责任,是诸多的不得已和自控,而且更多的是不自觉地顺从了男性和社会对她们的期待。她们的形象体现了中国民族文化中对道义的推崇,对人性和个人情感的忽视。而西方古典悲剧中的女性形象则体现了西方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尊重情感的浓重的个人主义观念。这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心态与中西不同的经济社会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悲剧 女性形象 责任 爱情 文化
下载PDF
中西古典悲剧主人公性别差异成因透视 被引量:2
6
作者 祁建立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2期83-86,共4页
中国历史的连续性使原始女性崇拜意识保留下来,并以潜意识形态影响着中国人;西方上古历史的断代性使男性崇拜意识深入人心,并且与社会意识相一致,从而对西方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是中西悲剧人物性别差异生成的源头。在男权社会里... 中国历史的连续性使原始女性崇拜意识保留下来,并以潜意识形态影响着中国人;西方上古历史的断代性使男性崇拜意识深入人心,并且与社会意识相一致,从而对西方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是中西悲剧人物性别差异生成的源头。在男权社会里,中国的社会道德意识使中国女性遭受的不幸和毁灭多于男性,而掠夺性文化主导的西方社会使男性遭受更多的磨难,这构成了中西悲剧人物性别差异的社会基础。中国剧作家地位低下,极易理解同情女子的悲苦,而西方的悲剧作家通常并非社会的“弃儿”,而是社会主导意识的代言人,这是中西悲剧人物性别差异形成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西方国家 古典悲剧 主人公 性别差异 成因
下载PDF
我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局及其成因 被引量:1
7
作者 宋成斌 王志勇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433-435,共3页
西方古典悲剧往往一悲到底,而我国古典悲剧却大部分有着“善恶有报”的团圆结局。这种以“大团圆”而收场的悲剧大致有四种类型:复仇型、补偿型、果报型和调和型。形成这种结构模式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长于作整体思维的我国古人认为... 西方古典悲剧往往一悲到底,而我国古典悲剧却大部分有着“善恶有报”的团圆结局。这种以“大团圆”而收场的悲剧大致有四种类型:复仇型、补偿型、果报型和调和型。形成这种结构模式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长于作整体思维的我国古人认为天地万物起于冲突,终于和谐,否极泰来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中国传统美学着眼于内心情感的抒发,悲剧中“大团圆”的结局便成了作者和观众抒发主观情感的载体。再次,是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悲剧 大团圆结局 思维方式 传统类学 儒家思想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古典悲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2
8
作者 杨再红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4-120,F003,共8页
关键词 中国古典悲剧 20世纪 回顾与反思 古典文学研究 现当代文学 学术研究 研究方法 文学观念 现代转型 中国文化 文化语境 学术话语 中国现代 民族特色 “西化” 开拓性 现代性 代表性 西学
下载PDF
团圆情结——中国古典悲剧团圆结局的文化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根生 《衡水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46-49,共4页
中国古典悲剧与西方悲剧不同,多以团圆作结。其团圆的结局呈现出两个特点:“虚幻的真实”和“自然的真实”。影响中国古典悲剧团圆结局的主要文化因素有:传统的乐观主义的民族心理,循环往复的哲学观念,中和之美的美学观念,儒家的伦理道... 中国古典悲剧与西方悲剧不同,多以团圆作结。其团圆的结局呈现出两个特点:“虚幻的真实”和“自然的真实”。影响中国古典悲剧团圆结局的主要文化因素有:传统的乐观主义的民族心理,循环往复的哲学观念,中和之美的美学观念,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佛家的三世轮回观念,道家的成仙得道观念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悲剧 团圆结局 民族文化
下载PDF
中西古典悲剧女性比较三题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祝亚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2期41-45,共5页
关键词 中西古典悲剧 中国古典悲剧 悲剧女性 麦克白夫人 杜十娘 女性形象 美狄亚 悲剧人物 女主人公 安提戈涅
下载PDF
中国古典悲剧结局的再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穆廷云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1-52,共2页
关于悲剧的结局.西方历来主张以大悲结尾,讲究悲彻全篇,一悲到底的风格。与此相反.中国古典悲剧中最常见的是“大团圆”结局形式。近现代以来“大团圆”的结局遭到了胡适、鲁迅、朱光潜等的批判和抨击.认为中国文学缺乏悲剧观念.... 关于悲剧的结局.西方历来主张以大悲结尾,讲究悲彻全篇,一悲到底的风格。与此相反.中国古典悲剧中最常见的是“大团圆”结局形式。近现代以来“大团圆”的结局遭到了胡适、鲁迅、朱光潜等的批判和抨击.认为中国文学缺乏悲剧观念.甚至以此否定中国古典悲剧的存在,同时也有人认为“大团圆”的结局具有优于其他民族悲剧艺术的独特性:浪漫奇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悲剧 悲剧结局 “大团圆”结局 悲剧观念 中国文学 悲剧艺术 近现代 朱光潜
下载PDF
略论中西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 被引量:2
12
作者 伏涤修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21-24,共4页
围绕中西古典悲剧不同的美学品格这一主题 ,就其在创作理念与宗旨、选材与主人公形象塑造、悲剧结局方式与审美效果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认为西方悲剧是作者哲学理念先行的产物 ,塑造了有权势地位的英雄人物 ,并以主人公悲惨毁灭收场 ,... 围绕中西古典悲剧不同的美学品格这一主题 ,就其在创作理念与宗旨、选材与主人公形象塑造、悲剧结局方式与审美效果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认为西方悲剧是作者哲学理念先行的产物 ,塑造了有权势地位的英雄人物 ,并以主人公悲惨毁灭收场 ,从而具有崇高悲壮的格调 ;而中国戏曲悲剧则是黑暗社会现实在作者笔下的反映 ,悲剧的主人公总是被欺压的弱势群体或弱者 ,并以大团圆的方式结束 ,具有引人怜悯、义愤的凄苦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悲剧 人物形象 艺术风格 中国 西方国家 题材
下载PDF
中国古典悲剧“团圆”结局评析——兼与西方悲剧比较 被引量:1
13
作者 叶虎 《学术界》 CSSCI 1999年第3期61-65,共5页
一、中国古典悲剧“团圆”结局及其成因团圆结局是中国古典悲剧创作中一个常见的现象。如《窦娥冤》的伸冤昭雪,《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琵琶记》的“玉烛调和”,《娇红记》的鸳鸯翔云,《清忠谱》的锄... 一、中国古典悲剧“团圆”结局及其成因团圆结局是中国古典悲剧创作中一个常见的现象。如《窦娥冤》的伸冤昭雪,《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琵琶记》的“玉烛调和”,《娇红记》的鸳鸯翔云,《清忠谱》的锄奸慰灵,《长生殿》的“蟾宫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悲剧 西方悲剧 中国古代悲剧 团圆结局 悲剧意识 亚里士多德 悲剧理论 《琵琶记》 《赵氏孤儿》 王国维
下载PDF
论民间四大传说对中国古典悲剧意识的提升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红 《民族艺术研究》 2002年第6期43-48,共6页
由于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制约,中国古典悲剧精神显露出弱化的态势。而四大传说的主人公有着迥异于古典悲剧人物的内涵,展现了昂扬的悲剧精神,从而使中国悲剧意识折射出毫不逊色于西方悲剧意识的光芒。
关键词 中国古典悲剧 西方悲剧 悲剧意识 主人公 悲剧精神 人物 民间 提升 弱化 制约
下载PDF
文化渊源孕育下的奇葩——古希腊悲剧和中国古典悲剧结局的文化背景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敏姝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20-23,共4页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中西文化体系的差异。由以《俄狄浦斯王》为代表的古希腊悲剧和中国古典悲剧在结局处理方式上的差异出发,从神话发展、审美情趣、文化个性三个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学形式背后的不同文化体系。
关键词 古希腊悲剧 中国 古典悲剧 审美意识 艺术风格 结局
下载PDF
自然景物在中西古典悲剧中的不同呈现
16
作者 王宏刚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6-109,共4页
中国传统文化喜好自然,将自然视为兴发情感、寄托情怀的审美本体;西方传统文化往往将自然视为理性、文明的对立面。基于此,自然景物在中国古典悲剧家的笔下被构建呈现为情景交融、美感丰富的意境;而在西方古典悲剧中景物常常成为邪恶或... 中国传统文化喜好自然,将自然视为兴发情感、寄托情怀的审美本体;西方传统文化往往将自然视为理性、文明的对立面。基于此,自然景物在中国古典悲剧家的笔下被构建呈现为情景交融、美感丰富的意境;而在西方古典悲剧中景物常常成为邪恶或非理性力量的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悲剧 西方古典悲剧 意境 象征 自然景物
下载PDF
论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的美学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俊 《岳阳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1期33-36,共4页
中国古典悲剧多以大团圆结局.这里确有折衷、媚俗和逃避现实的倾向,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悲剧的深刻内涵和感人力量.世人对此早有定论.本文着重探讨这种大团圆结局的美学意义,特别是《窦娥冤》、《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优秀作品中大团... 中国古典悲剧多以大团圆结局.这里确有折衷、媚俗和逃避现实的倾向,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悲剧的深刻内涵和感人力量.世人对此早有定论.本文着重探讨这种大团圆结局的美学意义,特别是《窦娥冤》、《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优秀作品中大团圆结局的格调美、情趣美和间情作用.本文无意从整体意义上否定上述大团圆结局的消极影响,只是认为对其利弊得失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应因其消极的一面就无视其内涵的美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典悲剧 大团圆结局 美学意义
下载PDF
中西古典悲剧人物探异 被引量:1
18
作者 宋克夫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5期28-33,共6页
本文认为,中国古典悲剧和古代希腊悲剧在悲剧人物的基本特征上都体现了作为悲剧艺术的一般规律,但在悲剧人物的品质和地位上则存在着重大的差异.文章从中西美学对悲剧和崇高的不同理解、对美的本质的不同把握以及悲剧题材的不同来源等方... 本文认为,中国古典悲剧和古代希腊悲剧在悲剧人物的基本特征上都体现了作为悲剧艺术的一般规律,但在悲剧人物的品质和地位上则存在着重大的差异.文章从中西美学对悲剧和崇高的不同理解、对美的本质的不同把握以及悲剧题材的不同来源等方面,分析了形成中西古典悲剧人物差异的美学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古典悲剧 悲剧人物 中国古典悲剧 探异 悲剧情感 审美主体 古希腊悲剧 心理内容 亚里斯多德 崇高的本质
下载PDF
古典悲剧、悲喜剧与宗教祭祀仪式同构关系探微
19
作者 林国清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89-91,共3页
悲喜剧"喜—悲—喜"的结构与古代宗教祭祀仪式"吉—凶—吉"的结构为同构关系,而古典悲剧"喜—悲"结构则与宗教祭祀仪式"吉—凶"结构相对应。古典悲剧以"死亡"作结,悲喜剧以"再... 悲喜剧"喜—悲—喜"的结构与古代宗教祭祀仪式"吉—凶—吉"的结构为同构关系,而古典悲剧"喜—悲"结构则与宗教祭祀仪式"吉—凶"结构相对应。古典悲剧以"死亡"作结,悲喜剧以"再生"作结,二者结局判然有别,不应混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悲剧结构 古典悲喜剧结构 祭祀仪式结构 同构关系
下载PDF
论中国古典悲剧的团圆结局
20
作者 李轼华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2-74,共3页
关键词 中国 古典悲剧 西方悲剧 悲剧作品 黑恶势力 主人公 喜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