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代青藏高原三维古地形再造 被引量:27
1
作者 王成善 刘志飞 +8 位作者 王国芝 苗放 马智民 伊海生 李勇 李祥辉 魏明建 刘顺 黄大志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7,共7页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引发了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高原及邻区的气候环境、地形地势巨变,这一过程为同期形成的海洋沉积盆地、周缘前陆盆地和高原内部盆地所记录。高原隆升剥蚀区与前述三种类型的汇水盆地基本上处于一个相对封闭和...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引发了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高原及邻区的气候环境、地形地势巨变,这一过程为同期形成的海洋沉积盆地、周缘前陆盆地和高原内部盆地所记录。高原隆升剥蚀区与前述三种类型的汇水盆地基本上处于一个相对封闭和半封闭体系,因而,可以根据质量平衡的原则,将汇水盆地内的沉积物按照物源方向和一定的分配方案回剥至隆升剥蚀区,重建任一时间段内剥蚀区的地形地势。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的古地形地势演变,可以比较精确和全面地刻划高原的隆升过程、隆升和剥蚀速率、隆升后所达到的海拔高度,进而探讨隆升与气候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新生代 沉积盆地 构造隆升 古地形重建
下载PDF
白垩纪以来东亚地貌演化与构造驱动:来自沉积盆地与构造变形的记录
2
作者 田云涛 秦咏辉 +7 位作者 胡杰 张贵洪 刘一珉 潘黎黎 颜照坤 张增杰 孙习林 张培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71-482,共12页
白垩纪以来,东亚大陆构造的演变受东缘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及南海打开与西缘新特提斯洋闭合及随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双重控制,东亚大陆地形经历了“跷跷板”式的演变:白垩纪‒早新生代地形东高西低,与现今东倾地形相反;晚渐新世以来东... 白垩纪以来,东亚大陆构造的演变受东缘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及南海打开与西缘新特提斯洋闭合及随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双重控制,东亚大陆地形经历了“跷跷板”式的演变:白垩纪‒早新生代地形东高西低,与现今东倾地形相反;晚渐新世以来东倾的一级地貌格局逐渐形成。为了进一步完善该模型,本文报道了西江中‒上游流域内玉林、十万大山、南宁和百色盆地白垩纪‒新生代古流向研究结果,并综合了珠江口盆地碎屑物源和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古高程与水系演化研究进展,获得以下认识:①白垩纪,西江中‒上游地区盆地物源主要源自盆地东侧(可能是云开大山),反映了东侧地形相对较高,与“跷跷板”模式所指出的中生代东高西低的地形一致。②古近纪,珠江口盆地沉积物主要源自沿海花岗岩体,西江中‒上游玉林与十万大山盆地物源仍然主要源自东侧,指示西江水系尚未贯通,东部沿海高地形仍然存在;结合该时期南宁和百色盆地物源来自东西两侧,青藏高原东南缘强烈压扭性变形和古高程研究所指示的地表抬升,认为古近纪东亚地形应是两侧高、中部低的“V”字型样式。③晚渐新世以来,珠江口盆地物源信号逐渐与现代珠江一致;在南宁盆地发现的新近纪河流相砂砾岩所指示的古流向与现今河流基本一致。这些证据说明珠江水系在晚渐新世以来逐渐形成,反映了沿海地区地形已被夷平。随着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持续抬升,现今西高东低的东亚地形逐渐成型。我们发现东亚地形“跷跷板”式的演变过程中,在古近纪经历了“V”字型的过渡状态,为进一步刻画东亚地形演变历史提供了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青藏高原 构造地貌 沉积盆地 水系演化 古地形重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