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盆地岩石热导率柱及古地温场分布特征
1
作者 唐博宁 邱楠生 +5 位作者 朱传庆 常健 李潇 黄越 杨俊生 付秀丽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5,共10页
盆地古温度场与地热、油气资源的形成演化密不可分。为明确松辽盆地关键时期的古地温场特征,以实测的269块样品热导率和汇编的前人数据为基础建立热导率柱,并以镜质体反射率Rran为约束进行多口单井的埋藏史-热史模拟。结果显示,松辽盆... 盆地古温度场与地热、油气资源的形成演化密不可分。为明确松辽盆地关键时期的古地温场特征,以实测的269块样品热导率和汇编的前人数据为基础建立热导率柱,并以镜质体反射率Rran为约束进行多口单井的埋藏史-热史模拟。结果显示,松辽盆地平均热导率为1.79 W/(m·K),热导率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上部地层中增大的速率大于下部。热导率随地层年龄增大而增大。松辽盆地北部Rran主要在0.8%~1.6%,齐家古龙凹陷Rran最大。埋藏史-热史表明,白垩系青山口组地层在明水组末期达到最大古地温,然后至今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古地温场平面分布显示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地层在大部分地区的最大古地温达到120℃以上,显著高于现今地温场。青山口组从沉积后进入盆地热沉降发育阶段,随着古埋深的增加,古地温逐渐增至最大。此时较高的古地温条件能够促进页岩油气的成熟。明水组末期受古太平洋板块运动影响,发生了显著的抬升冷却事件,在冷却过程中温度梯度降低幅度较小的地区形成了地热温度条件有利区。研究成果可为松辽盆地地热、油气资源的形成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古地温场 热导率 镜质体反射率 埋藏史-热史
下载PDF
楚雄盆地构造-热演化与古地温场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国力 蔡立国 +1 位作者 汪集旸 施小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8-31,38,共5页
楚雄盆地的古地温场演化与构造-热活动及构造变格事件相一致。晚三叠世盆地热流值大体与弧后前陆盆地的热流一致,古地温及地温梯度相对较低。侏罗纪至早白垩世的地温及地温梯度相对于晚三叠世表现出平缓的降低,接近正常的克拉通盆地的... 楚雄盆地的古地温场演化与构造-热活动及构造变格事件相一致。晚三叠世盆地热流值大体与弧后前陆盆地的热流一致,古地温及地温梯度相对较低。侏罗纪至早白垩世的地温及地温梯度相对于晚三叠世表现出平缓的降低,接近正常的克拉通盆地的热流值分布范围。晚第三纪以来盆地受陆内走滑活动及深部断裂导致岩浆的侵入与热液活动的影响,地温急剧上升,热流增大,现今楚雄盆地为一高热流区就是后期构造-热事件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热演化 古地温场 楚雄盆地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今古地温场特征及热史演化 被引量:17
3
作者 康西栋 李思田 +1 位作者 李雨梁 胡忠良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5年第2期173-177,共5页
北部湾盆地的现令地温场具有不均一性,这种特征除与基岩埋藏深度有一定关系外,在很大程度上与活动热流体有关。地壳热结构分析表明本区的大地构造背景比较稳定,放射性产热元素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略。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流体包裹体以... 北部湾盆地的现令地温场具有不均一性,这种特征除与基岩埋藏深度有一定关系外,在很大程度上与活动热流体有关。地壳热结构分析表明本区的大地构造背景比较稳定,放射性产热元素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略。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流体包裹体以及粘土矿物等参数,对盆地的古地温场做了探讨。最后,运用Mckenzie模型模拟了盆地的热演化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梯度 热流 热史 北部湾盆地 古地温场
下载PDF
我国晚古生代煤变质古地温场与煤层气赋存条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炳山 王传刚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7-30,共4页
煤层气的形成和赋存与煤变质的古地温场条件密切相关。本文利用镜质组反射率 Ro,max反演煤变质的古地温场 ,从而揭示出我国晚古生代煤层气的生成和赋存 ,与我国板块运动及其对区域地温场的控制作用密切相关。
关键词 煤层气 古地温场 板块运动 生代 煤变质
下载PDF
涟源凹陷古地温场特征及其与构造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云武 徐志斌 王文侠 《湖南地质》 1995年第3期149-153,共5页
本文利用镜质体巨射率及包体测温的方法,恢复了涟源凹陷古地温场特征。本区古地温场明显高于正常地温场,其热源是由沿壳内低速低阻层大规模拆离滑脱产生的。本区基屈构造及盖层构造对古地温场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 涟源凹陷 镜质体 古地温场 地质构造 地热流
下载PDF
四川南桐煤田煤变质的古地温场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黄克兴 谭勇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54-62,共9页
本文依据作者提出的'古地热系统'概念,对南桐煤田煤变质的古地温扬特征进行了分析,确认本区煤变质是在相对正常受热条件下于海西一印支期内完成的,有效变质时间约为40Ma。经多种方法测定,恢复出的古地温场等温带和等地温梯度带... 本文依据作者提出的'古地热系统'概念,对南桐煤田煤变质的古地温扬特征进行了分析,确认本区煤变质是在相对正常受热条件下于海西一印支期内完成的,有效变质时间约为40Ma。经多种方法测定,恢复出的古地温场等温带和等地温梯度带皆作NE40°延伸,并向NW均匀降低。决定古地温场特征的热源、传热、聚热三大基本因素皆受工作区构造条件控制。上述研究为认识本区煤变质成因和正确划分煤变质带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田 变质 古地温场 地热
下载PDF
鸡西煤田煤化作用的古地温场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胡善亭 杨起 潘治贵 《中国煤炭》 1996年第2期18-21,共4页
鸡西煤田是我国重要的炼焦煤基地,以鸡西煤田为代表的黑龙江省东部煤级普遍高于东北地区其它同一时代煤级。使煤级升高的诸因素中温度是最重要的,因而本文采用TTI法、Karweil图解法和Hoodl图解法等来恢复鸡西煤田的古... 鸡西煤田是我国重要的炼焦煤基地,以鸡西煤田为代表的黑龙江省东部煤级普遍高于东北地区其它同一时代煤级。使煤级升高的诸因素中温度是最重要的,因而本文采用TTI法、Karweil图解法和Hoodl图解法等来恢复鸡西煤田的古地温场;并将其与镜质组反射率、钻孔实测井温等实际数据相比较,来阐述古地温场特征。结果表明鸡西煤田大部分地区遭受过异常古热流的影响,煤层除了经受深成变质外,还经受了其它变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田 煤化作用 古地温场 矿化
下载PDF
“鄂尔多斯、沁水沉积盆地中生代晚期古地温场对岩石圈动力学演化及油气赋存的约束作用”获批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
8
作者 任战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98-798,共1页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盆地分析学组副组长兼秘书、陕西省石油学会理事、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任战利研究员2016年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鄂尔多斯、沁水沉积盆地中生代晚期古地温场对岩石圈动力学演化及油气赋存的...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盆地分析学组副组长兼秘书、陕西省石油学会理事、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任战利研究员2016年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鄂尔多斯、沁水沉积盆地中生代晚期古地温场对岩石圈动力学演化及油气赋存的约束作用”经过网评专家评审、现场答辩和专家组严格评审程序获得批准立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动力学演化 中生代晚期 沉积盆地 鄂尔多斯 油气赋存 古地温场 岩石圈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与沁水盆地中生代晚期地温场对比研究 被引量:51
9
作者 任战利 赵重远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34-137,共4页
鄂尔多斯盆地和沁水盆地都为大型的沉积盆地,中间以吕梁隆起相隔开。本文通过镜质体反射率、磷灰石裂变径迹、包体测温等古地温研究方法确定了鄂尔多斯盆地和沁水盆地中生代晚期的古地温梯度和古大地热流,鄂尔多斯盆地为3.3~4.... 鄂尔多斯盆地和沁水盆地都为大型的沉积盆地,中间以吕梁隆起相隔开。本文通过镜质体反射率、磷灰石裂变径迹、包体测温等古地温研究方法确定了鄂尔多斯盆地和沁水盆地中生代晚期的古地温梯度和古大地热流,鄂尔多斯盆地为3.3~4.3℃/100m及81~95mW/m2,沁水盆地为6.1℃/100m及106mW/m2。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古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值都较高且沁水盆地高于鄂尔多斯盆地说明中生代晚期存在一次构造热事件,构造热事件发生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这次构造热事件提高了气源岩的热演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事件 古地温场 中生代 盆地 天然气 成因
下载PDF
湘中地区中生代地温场及锑矿分布 被引量:5
10
作者 胡雄伟 裴荣富 史明魁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20-227,共8页
汞、锑、砷矿床被称之为远成低温矿床,与岩体无明显的时空关系。本文以湘中盆地为例,以煤变质程度和生油岩有机质成熟度研究中生代古地温场和古地温异常特征,并讨论锑矿空间分布关系,认为锑矿床(点)主要分布在高温的隆起区及其边缘。
关键词 锑矿床 分布 地温 古地温场 湘中地区
下载PDF
黄骅坳陷裂变径迹分析与古生代烃源岩受热演化 被引量:9
11
作者 朱炎铭 秦勇 +1 位作者 张有生 李田忠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3-116,共4页
烃源岩的构造 -受热史是有机质成熟演化、烃源岩生烃演化的最重要控制因素 .在对磷灰石裂变径迹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了黄骅坳陷古地温场的演化历史 ,揭示了古生代烃源岩自形成以来至少经历 4期构造 -热事件 ,导致其有机质生烃作用呈... 烃源岩的构造 -受热史是有机质成熟演化、烃源岩生烃演化的最重要控制因素 .在对磷灰石裂变径迹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了黄骅坳陷古地温场的演化历史 ,揭示了古生代烃源岩自形成以来至少经历 4期构造 -热事件 ,导致其有机质生烃作用呈阶段性演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烃源岩 构造-热事件 古地温场 有机质 磷灰石 生烃作用
下载PDF
叠合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方法研究——以江汉盆地为例 被引量:11
12
作者 赵长煜 宋海斌 +4 位作者 钱荣毅 宋洋 黄兴辉 陈林 田丽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8-137,共10页
基于地球动力学的构造-热演化方法是沉积盆地热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以江汉盆地宜随大剖面为例,采用平衡剖面方法对叠合盆地复杂、漫长的演化历史进行构造恢复,采用多期有限拉张-挤压应变速率法进行古热流反演,最后得到盆地的古地... 基于地球动力学的构造-热演化方法是沉积盆地热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以江汉盆地宜随大剖面为例,采用平衡剖面方法对叠合盆地复杂、漫长的演化历史进行构造恢复,采用多期有限拉张-挤压应变速率法进行古热流反演,最后得到盆地的古地温场.由此,建立了构造恢复盆地基底热流反演岩石圈尺度温度结构—沉积盆地尺度温度结构的多期伸展、挤压模型的热模拟方法流程,实现了岩石圈尺度的热模拟与盆地尺度的热模拟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盆地 构造-热演化 应变速率 热流 古地温场
下载PDF
北康盆地沉降作用与构造运动 被引量:21
13
作者 刘振湖 郭丽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1-57,共7页
在地质构造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地层回剥法和局部均衡模式,研究北康盆地的构造沉降作用,并探讨该盆地构造演化与区域构造运动的关系。北康盆地是一个拉张性盆地,经历了3次快速沉降作用。中始新世沉降作用占总构造沉降量的28%~34%,沉... 在地质构造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地层回剥法和局部均衡模式,研究北康盆地的构造沉降作用,并探讨该盆地构造演化与区域构造运动的关系。北康盆地是一个拉张性盆地,经历了3次快速沉降作用。中始新世沉降作用占总构造沉降量的28%~34%,沉降速率为234~325m/Ma,拉伸系数最大达1 72,它是43Ma时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结果。上始新世—早渐新世构造沉降作用速率较慢,幅度也较小,为西卫运动影响下的越东—万安走滑断裂发生走滑拉张活动所致。上新世—第四纪的沉降速率极快,幅度很大,可达整个构造沉降的40%以上,可能是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整个南海区域沉降在盆地中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作用 构造运动 盆地动力学 古地温场 北康盆地
下载PDF
合肥盆地热演化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刚 赵重远 +3 位作者 李丕龙 任战利 李向平 李宗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44-649,共6页
通过 5口钻井 2 3个样品镜质体反射率 (Ro)数据的统计分析 ,运用镜质体反射率 -深度 (Ro-H)剖面斜率及其对应地温梯度的筛分对比方法 ,综合研究了合肥盆地中新生代的热演化特征。结果表明 ,盆地不同区块二叠系、下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的Ro... 通过 5口钻井 2 3个样品镜质体反射率 (Ro)数据的统计分析 ,运用镜质体反射率 -深度 (Ro-H)剖面斜率及其对应地温梯度的筛分对比方法 ,综合研究了合肥盆地中新生代的热演化特征。结果表明 ,盆地不同区块二叠系、下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的Ro数值大小存在较大差异 ,介于 0 .82 %~ 2 .70 % ,但其相应的Ro-H剖面斜率均显著大于上白垩统和下第三系 ,表明上、下白垩统之间存在明显的间断。下白垩统的地温梯度分布在 70 .80~ 130 .90℃ /km ,相对稳定区接近 70 .80℃ /km ,表明早白垩世存在一次规模较大的区域性构造 -热事件。上白垩统和下第三系Ro集中分布在 0 .4 0 %~ 0 .74 % ,地温梯度为38.30℃ /km。晚第三纪以来 ,盆地整体抬升冷却 ,地温梯度降至现今的 2 7.5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盆地 镜质体反射率(Ro) 古地温场 构造-热演化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近SN向构造形成机制与油气成藏意义 被引量:11
15
作者 操成杰 王小凤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5年第1期74-80,共7页
近SN向构造在中国中西部各盆地都有发现,其规模不大,但对油气成藏却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在相关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大量钻探、物探、实验分析和测试等资料,以及构造形迹分析、构造运动的沉积响应、古地温场的响应和磁组构分析资... 近SN向构造在中国中西部各盆地都有发现,其规模不大,但对油气成藏却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在相关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大量钻探、物探、实验分析和测试等资料,以及构造形迹分析、构造运动的沉积响应、古地温场的响应和磁组构分析资料,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特征,探讨了柴达木盆地内近SN向构造形成的力学机制及其在油气成藏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油气成藏 形成机制 SN 中国中西部 构造应力 控制作用 研究成果 实验分析 构造形迹 沉积响应 构造运动 组构分析 古地温场 力学机制 构造形成 新生代 钻探 物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