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地震学的发展和未来 被引量:2
1
作者 程绍平 杨桂枝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3年第1期20-27,共8页
古地震学是适应重大工程建设中地震危险性评价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以鉴定和研究史前地震为主要内容。在与历史地震类似地质效应对比的基础上,古地震学研究已经提供了大量的不同构造环境下史前地震的证据,并已试图建立了多种断层习性... 古地震学是适应重大工程建设中地震危险性评价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以鉴定和研究史前地震为主要内容。在与历史地震类似地质效应对比的基础上,古地震学研究已经提供了大量的不同构造环境下史前地震的证据,并已试图建立了多种断层习性模式。未来的研究重点应集中在检验和发展新的测年技术、系统调查历史地震事件以及阐述长期和短期的断层习性特征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震学 地震 危险性 断层
下载PDF
古地震学:活动断裂强震复发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静 袁兆德 +5 位作者 徐岳仁 邵延秀 王鹏 徐晶 林舟 韩龙飞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1-231,共21页
古地震学是活动构造学、地震地质学和构造地貌学相结合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以野外工作为基础,以史前地震的发生位置、时间及震级为研究目标,其核心是古地震事件变形的地层和地貌证据。古地震学通过运用沉积地层学、地貌学和构造地质学等... 古地震学是活动构造学、地震地质学和构造地貌学相结合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以野外工作为基础,以史前地震的发生位置、时间及震级为研究目标,其核心是古地震事件变形的地层和地貌证据。古地震学通过运用沉积地层学、地貌学和构造地质学等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和手段来识别第四纪沉积中保存的史前强震的证据并对其进行准确年代测定,弥补了历史地震和仪器记录短而大地震原地复发间隔长的局限,获得活动断裂上多次强震的时空重复特征,为评估未来地震发生概率提供基础数据。本文对古地震学的历史、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进行综述。首先介绍了古地震学的定义、世界和中国古地震研究的发展历史和古地震研究中的基本研究方法,重点对古地震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如古地震探槽方法的更新、古地震事件识别证据的分级和不确定性量化评估、古地震数据对地震复发间隔和同震位移的重复规律等理论认识的贡献以及基于震害效应的古地震研究等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最后对古地震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认为未来古地震研究中应加强地震事件识别证据的不确定性量化方法应用,在新的测年方法上开展探索,尝试和完善虚拟现实场景下的古地震研究。在中国,尤其像华北这样历史地震文献资料较为丰富的地区,历史地震震害记录与古地震探槽开挖的结合可以拓展震例研究的丰富程度,拓宽研究思路和方法,促进对难点地区活动断裂的古地震和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震学 探槽 地震事件 地震复发间隔 同震位移 测年方法
下载PDF
古地震学、地震复发性及面临的挑战 被引量:1
3
作者 D. P. Schwartz 李娟 《世界地震译丛》 2001年第2期87-88,共2页
在过去25年中,地震地质学家和古地震学家们在确定单个古地震的时间和强度方面取得了重要信息。全球大部分地区。
关键词 古地震学 地震复发性 活动断层 地震灾害 地震时序
下载PDF
活断层及古地震学
4
作者 太田杨子 渡边满久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 2000年第3期1-4,共4页
关键词 活断层 古地震学 论文 断层构造 变位地形 地层
下载PDF
任俊杰等参加古地震、活动构造和考古地震学研讨会
5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 2017年第2期40-40,共1页
会议概况"古地震、活动构造和考古地震学"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Paleoseismology,Active Tectonics and Archeoseismology,简称PATA)是国际上唯一的专门从事活动构造和地震地质研究的学术交流会议,目的是联合国... 会议概况"古地震、活动构造和考古地震学"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Paleoseismology,Active Tectonics and Archeoseismology,简称PATA)是国际上唯一的专门从事活动构造和地震地质研究的学术交流会议,目的是联合国际活动构造专家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的交流、探讨和合作,促进活动构造和古地震等方面研究的进步。该讨论会自2009年首届举办开始,逐渐成为重要的新的古地震和活动构造研究方法和结果交流的重要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震学 活动构造 WORKSHOP 学术交流会议 会议概况 地震地质 联合国 讨论会
下载PDF
古地震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87
6
作者 冉勇康 邓起东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2-20,共9页
古地震学启蒙于 19世纪晚期 ,现代古地震学则形成于 70年代末 .我国的古地震学经历了起步、发展和走向成熟 3个阶段 .古地震学在探槽技术、识别标志、测年方法和理论模型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但没有成熟到可以为概率地震预报提供... 古地震学启蒙于 19世纪晚期 ,现代古地震学则形成于 70年代末 .我国的古地震学经历了起步、发展和走向成熟 3个阶段 .古地震学在探槽技术、识别标志、测年方法和理论模型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但没有成熟到可以为概率地震预报提供高信度的数据 .未来需要继续探讨的主要问题包括 :古地震的地质证据、年代学、位移量的研究 ;完整性、区域古地震特征、大地震重复的理论模型 ;重视注意稳定大陆地区的古地震研究和利用新技术和边缘学科的成果开拓研究的增长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震学 发展趋势 地质记录 位移量 年代学
原文传递
古地震学研究新探索--湖泊沉积古地震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李林林 李德文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241-2250,共10页
古地震学研究主要基于地震活动的地质记录恢复史前地震信息,古地震学研究对了解断层活动习性,认识地震孕育、发震机制,预判未来地震活动规律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是指导抗震设防及防震减灾建设的重要基础学科.湖泊沉积古地震研究... 古地震学研究主要基于地震活动的地质记录恢复史前地震信息,古地震学研究对了解断层活动习性,认识地震孕育、发震机制,预判未来地震活动规律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是指导抗震设防及防震减灾建设的重要基础学科.湖泊沉积古地震研究主要基于古地震活动会引发湖泊沉积扰动的现象,通过湖泊沉积扰动特征的识别,结合年代学约束,恢复古地震信息.本文主要概述了古地震学研究进展,地震动引发的湖泊沉积扰动特征,湖泊沉积古地震研究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等内容.湖泊沉积具有沉积环境稳定,沉积过程连续,地层横向展布范围广,易于获取精确测年样品等特征,可以有效避免基于地表破裂古地震研究中古地震信息的缺失,然而湖泊沉积扰动的复杂性及成因的多样性是该研究的核心问题,如何有效区分古地震导致的湖泊沉积扰动是制约湖泊沉积古地震研究的关键,建立普适性的湖泊沉积古地震识别标志是湖泊沉积古地震研究的重要目标.湖泊沉积古地震研究是对地表破裂古地震研究的重要补充,也是未来古地震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震学 发展历史 湖泊沉积 进展与问题
原文传递
全国古地震与地震危险性评价讨论会在西宁举行
8
作者 哈辉 《高原地震》 1997年第2期74-74,共1页
关键词 地震危险性评价 古地震学 讨论会 中国地震学 最新研究成果 国家地震 地质研究所 地震灾害评估 社会经济效益 研究员
下载PDF
湖泊沉积对地震动的响应特征与古地震序列重建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德文 李林林 +1 位作者 马保起 张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2-245,共14页
湖泊沉积因其对地震动的敏感而被认为是“天然地震仪”,湖泊沉积古地震研究有机会重建长时间尺度的地震(动)序列,对认识区域发震孕震环境和地震复发规律具有潜在优势,是当前古地震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旨在总结现今湖泊沉积古地... 湖泊沉积因其对地震动的敏感而被认为是“天然地震仪”,湖泊沉积古地震研究有机会重建长时间尺度的地震(动)序列,对认识区域发震孕震环境和地震复发规律具有潜在优势,是当前古地震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旨在总结现今湖泊沉积古地震研究的主要进展、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展望。首先通过与传统古地震研究关注的记录对比,扼要介绍了湖泊沉积地震动记录在形成和保存潜力、空间分布以及感应能力等方面的相对优势。然后从过程角度总结了湖泊沉积对地震动响应的主要机制,着重剖析了液化、流化和沉积物再悬浮等不同机制在控制因素、过程特点、响应阈值等方面的异同。再结合湖泊沉积对地震动响应的过程特点和研究现状,总结了不同类型的湖泊沉积地震动记录,对比分析了变形构造、块体运动堆积、浊流堆积和再悬浮沉积等4种类型记录的沉积学和动力学特征;对不同类型记录的古地震学含义和研究手段进行了梳理。再总结了地球物理勘探、结构构造和理化代理指标等现阶段流行的方法在不同尺度湖泊沉积古地震识别和古地震序列重建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后者主要缘于湖泊沉积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外部扰动过程的多样性。最后指出,当前湖泊沉积古地震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普适性的响应模式、判别依据和甄别准则;今后工作应致力于对湖泊沉积地震动响应过程的深入理解,积极引进数字或试验模拟等理论工具与方法,从二维观察扩展到三维重建;数据解释力求宏观结合微观,由单一指标转向综合性组合式指标,为最终建立普适性的诊断指标和判别依据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 震积岩 液化 流化 湖泊沉积古地震学
下载PDF
地震物理学展望
10
作者 刘力强 Yehuda Ben-Zion +1 位作者 Charls Sammis Tom Henyey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23-426,共4页
关键词 地震物理学 断裂力学 古地震学 断层 模拟地震
下载PDF
古地理学:现状概述
11
作者 Vitto.,E 沈晶 《地震地质译丛》 1992年第2期9-16,共8页
关键词 古地震学 地震学 概述
下载PDF
西藏错那千年沙棘林现状及开发策略 被引量:1
12
作者 乔晓景 李元征 +1 位作者 许开鹏 马瑞丰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21期168-171,共4页
西藏错那千年沙棘林是极其稀有的宝贵资源,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但尚未得到有效的重视和保护。本文首先描述了沙棘林的现状,包括概况、特色及其所面临的问题。其次,介绍了其观赏、文化、宗教、生态服务、药用和营养及科研价值。最... 西藏错那千年沙棘林是极其稀有的宝贵资源,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但尚未得到有效的重视和保护。本文首先描述了沙棘林的现状,包括概况、特色及其所面临的问题。其次,介绍了其观赏、文化、宗教、生态服务、药用和营养及科研价值。最后,从基础调查和建库、基础人员和设施配置、管理条例和法制制定、宣传和教育、树木养护和复壮、资金保障、适度开发、建立种子库和基因库及开展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9个方面对千年沙棘林的保护和开发提出建议。该工作将有助于引起相关部门和人员对千年沙棘林的重视,并为充分挖掘其潜力及开展精细化养护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气候 历史环境 古地震学 胁迫 谱系地理 繁殖 西藏错那
下载PDF
湖泊沉积古地震研究概述
13
作者 李林林 陈榕 王超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2017年第1期45-59,共15页
湖泊沉积古地震研究主要基于古地震活动引发地震动导致的湖泊沉积扰动来识别古地震活动的时代、期次及复发特征等信息。湖泊沉积具有沉积过程连续、沉积环境相对稳定、地层横向展布范围大、有机质易于富集等特征,因此湖泊沉积古地震研... 湖泊沉积古地震研究主要基于古地震活动引发地震动导致的湖泊沉积扰动来识别古地震活动的时代、期次及复发特征等信息。湖泊沉积具有沉积过程连续、沉积环境相对稳定、地层横向展布范围大、有机质易于富集等特征,因此湖泊沉积古地震研究可以有效地避免古地震信息的缺失,且现代化的测试手段为地震事件沉积的识别提供了定量化的证据支持,同时有机质的富集为精确的14C测年提供了充足的样本。湖泊沉积古地震研究是对传统探槽古地震研究的重要补充,是未来古地震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主要概述了湖泊沉积古地震研究的内容、方法、实验手段及存在的问题等,为湖泊沉积古地震研究的开展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基础性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 古地震学 技术手段
原文传递
Marine Active Fault Exploration and Paleoearthquake Research 被引量:2
14
作者 DengQidong ChaoHongtai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2年第2期155-159,共5页
Marine active fault exploration and paleoearthquake research are still a gap in China. The paper gives a review on major research methods and new progress made abroad, including submarine survey boat, seismic reflecti... Marine active fault exploration and paleoearthquake research are still a gap in China. The paper gives a review on major research methods and new progress made abroad, including submarine survey boat, seismic reflection and acoustic reflection. Through detailed studies of offset history of 10 ka to 30 ka, it is possible to determine paleoearthquake recurrent intervals and elapsed time since last major earthquake. It is suggested that active fault exploration can be carried out by acoustic exploring method in large earthquake region of Bohai Sea. Paleoearthquake activity history can be revealed and earthquake risk in the future can be predic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 floor geomorphology Marine active fault PALEOEARTHQUAKE Acoustic exploring
下载PDF
Reconstruction of Mechanical Principles of Zhang Heng's Seismoscope 被引量:1
15
作者 FengRui WuYuxi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4年第2期142-160,共19页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Zhang Heng’s Seismoscope come mainly from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its mechanical principles. Such a discrepancy affects the ration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external form ...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Zhang Heng’s Seismoscope come mainly from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its mechanical principles. Such a discrepancy affects the ration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external form of the seismoscope and the fair assessment of its position in science. In connection with the two basic conjectures on its basic principles over the past hundred years: namely, the suspended pendulum and the upright rod, the authors have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study from the viewpoint of modern seismology. In this study, various aspects are involved, such as the properties of the seismoscope, its descrip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Latter Han Dynasty", the structure and movement of the central pillar,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the Longxi region, earthquake intensity in Luoyang, and modern seismograms from the Luoyang seismic sta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Zhang Heng’s seismoscope works following a suspended pendulum principle; it is triggered to move by seismic Rayleigh waves; and resonance plays the role of amplification. The long-prevailing conjecture of the upright rod, which was mistakenly called the “inverted pendulum" for a time, is believed to be improper.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show that it cannot be used in a seismoscope and will lead to an irration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external f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hang Heng Wind-observing Earthquake Instrument SEISMOSCOPE Suspended pendulum Upright rod ARCHAEOLOGY
下载PDF
Holocene Paleoseismic Activity Along the Northern Piedmont Fault of the Hengshan Mountain, South of Datong Basin in Shanxi Province
16
作者 Jiang Wali, Xie Xinsheng, Wang Huanzhen, Feng Xiying and Zhang KangfuInstitute of Crustal Dynamics,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Beijing 100085,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3年第3期206-219,共14页
Our field investig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northern piedmont fault of the Hengshan Mountain has dislocated proluvial fan and terrace I of the gully mouth on the northern border of the Hengshan Mountain. Stratigraphic ... Our field investig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northern piedmont fault of the Hengshan Mountain has dislocated proluvial fan and terrace I of the gully mouth on the northern border of the Hengshan Mountain. Stratigraphic age data indicates that the surface layer in the middle and rear part of the proluvial fan and on the terrace I of the gully mouth on the mountain border consists of sediments of about 5200~6800a B.P. The Hezhuang and Niucaoyu trenches excavated in the front of Hengshan Mountain revealed that 3 paleoseismic events have occurred along the northern piedmont fault of Hengshan Mountain since the early Holocene. The 3 paleoseismic events occurred in 2260±190~4370±150a BP, nearly 5628±150a BP, and 8083±250~8430±720a BP, respectively, and their recurrence interval is 2313a,2628a and 2471a on average. The coseismic vertical displacement produced by these events is 1 0~3 0m. The elapsed time of the latest movement along the fault has exceeded the recurrence interval of these paleoearthquakes. Thus, there exists the possibility of strong earthquake occurrence along the fault from now onward, so the fault is in need of obser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ENCHING PALEOEARTHQUAKE HOLOCENE Northern Hengshan piedmont fault
下载PDF
Zhang Heng's Seismoscope( 2):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Investigation
17
作者 Feng Rui Wu Yuxi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4年第1期12-21,共10页
Historical data regarding Zhang Heng's seismoscope is not singular proof. Actually,the four earliest historical documents,i. e.,Continuation of Historiography of Han Dynasty, Historiography of the Later Han,Book o... Historical data regarding Zhang Heng's seismoscope is not singular proof. Actually,the four earliest historical documents,i. e.,Continuation of Historiography of Han Dynasty, Historiography of the Later Han,Book of the Later Han and Ding Record all have relevant records of its structure,size,principle,response to earthquake and actual applications. These five aspects are supported by archaeological research,unearthed cultural relics, historical earthquakes and modern seismological study. These historical materials contain a great deal of specific information about this ancient seismoscope. In conclusion, the authenticity and reliability of Zhang Heng's seismoscope are verif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storical documents of Zhang Heng's seismoscope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Seismological study
下载PDF
区域新构造活动的水下事件沉积响应:以死海盆地和柴达木盆地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卢银 Nadav Wetzler +1 位作者 Shmuel Marco 方小敏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17-636,共20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位于构造活跃区的盆地沉积序列的岩性、粒度与沉积速率的正向突变,常被用来指示区域新构造活动。然而,这种常规方法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强有力的质疑——用来推断构造活动的沉积学证据也可由气候因素引起。因而,需寻...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位于构造活跃区的盆地沉积序列的岩性、粒度与沉积速率的正向突变,常被用来指示区域新构造活动。然而,这种常规方法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强有力的质疑——用来推断构造活动的沉积学证据也可由气候因素引起。因而,需寻找某种独立于气候因素的沉积学证据来可靠地指示新构造活动。震积岩,由地震震动引起的、保存于湖相或海相地层序列中的事件沉积,能可靠的指示区域新构造活动。新兴的交叉研究方向——湖泊/海洋古地震学,通过研究保存于水下沉积序列中的震积岩,可延长强震记录,加深对断裂带活动性的认识。文章以死海盆地(中东地区)和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东北缘)为例,从水下事件沉积响应的视角,借助超长尺度的震积岩序列,理解千年-构造尺度上的区域新构造活动特性。基于死海湖心457 m长的ICDP 5017-1岩芯保存的震积岩序列,我们建立了一条由151个M_(W)≥7地震事件组成的,全球最长的(220 ka)连续大地震记录,该记录揭示了缓慢滑动的死海断裂带上的大地震具有聚类式的复发特征,以及不同断层分支相互作用、聚类活动的模式;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柴达木盆地西部的碱山背斜顶部SG-1b岩芯上部260 m沉积序列,我们建立了一条由164个震积岩层位构成的覆盖3.6~1.6 Ma的震积岩序列,该序列在3.6~2.7 Ma时段内相对较为连续,由126个地震事件和5个地震集合组成,揭示了与强烈区域变形有关的晚上新世幕式逆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积岩 湖泊/海洋事件沉积 湖泊/海洋古地震学 强震复发模式 区域新构造活动特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