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汉阳逻王母山断层及地震楔构造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陈立德 邵长生 王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53-1460,共8页
本文研究了武汉阳逻王母山一带新发现的 NWW 走向的张性断层和该区集中分布的古地震楔构造。通过对王母山一带第四系剖面的详细测量,识别出阳逻砾石层(Q1 y)底部的“标志性砾石层”具有结构成熟度低、风化程度高、短距离内厚度稳定... 本文研究了武汉阳逻王母山一带新发现的 NWW 走向的张性断层和该区集中分布的古地震楔构造。通过对王母山一带第四系剖面的详细测量,识别出阳逻砾石层(Q1 y)底部的“标志性砾石层”具有结构成熟度低、风化程度高、短距离内厚度稳定和具有弱网纹化的鲜明特征,其夹持于下伏第三系东湖群(E)红色砂岩和上覆阳逻砾石层(Q1 y)之间,层位稳定。经槽探揭露和剖面测量,以“标志层”对比为依据,对王母山断层的特征和性质进行了研究,指出王母山断层是由主干正断层(f1)及其上盘派生两个次级正断层(f2、f3)构成的的张性正断层,主干正断层(f1)走向308°,倾向NE,倾角40°~52°,断距6~8m,同步断错第三系东湖群(E)红色砂岩、下更新统阳逻砾石层(Q1 y)和中更新统王家店组泥砾层(Q2w)。阳逻王母山一带集中分布的古地震楔构造平面可追踪长度3~20m不等,普遍错断阳逻砾石层(Q1 y),向下收敛并尖灭于阳逻砾石层底部,仅发现2处古地震楔尖灭于东湖群(E)红色砂岩顶部并呈风化成白色粘土的节理裂隙。地质分析认为,王母山断层及其近区集中分布的古地震楔构造是在同一构造应力场中发育的,通过对古地震楔和王母山主干断层 f1的应力分析发现,该区主压应力方向为NW335°左右,而主张应力方向为NE65°左右,在此背景下形成的古地震楔的走向主要为NW328°和170°~190°方向,而主干断裂走向则为300°左右。研究认为王母山断层错断下更新统阳逻砾石层及其上覆的中更新统王家店组(Q2 w)泥砾层,时限为中更新世以新,为第四纪活动断层。武汉地区周边为一系列大断裂所环绕,尤其是N W向的襄(樊)-广(济)断裂从阳逻一带穿过,襄广断裂一线历史上曾遭遇过数十次地震的袭击,为湖北省历史中强震活动区之一。而阳逻龙口王母山断层及区内广泛分布的古地震楔构造则可能是同期古地震的反映。阳逻王母山断层及古地震楔研究为武汉地区地震地质构造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 王母山 阳逻砾石层 第四纪活动断层 古地震楔
下载PDF
也谈长江上游“川峡二江”续接贯通的时限和机制 被引量:2
2
作者 陈立德 《华南地质》 CAS 2022年第2期250-264,共15页
长江上游“川峡二江”续接贯通是长江水系建立的重大地质事件,其时限为早/中更新世之交,相当于“宜昌砾石层”上覆善溪窑组网纹红土底界年龄。早更新世“宜昌砾石层”“白沙井砾石层”“阳逻砾石层”等江汉-洞庭盆地周缘的“长江砾石层... 长江上游“川峡二江”续接贯通是长江水系建立的重大地质事件,其时限为早/中更新世之交,相当于“宜昌砾石层”上覆善溪窑组网纹红土底界年龄。早更新世“宜昌砾石层”“白沙井砾石层”“阳逻砾石层”等江汉-洞庭盆地周缘的“长江砾石层”与下伏地层之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与上覆网纹红土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川峡二江”续接贯通促成了江汉-洞庭“中更新世古湖”的形成和广泛发育的网纹红土层沉积,这既是中更新世气候湿热、雨量充沛的表现,也是长江上游“川峡二江”续接贯通、攫取上游水源的沉积记录和环境响应。长江上游“川峡二江”续接贯通可能并非简单的河流溯源侵蚀,而是与更新世的构造运动有重大关系,或者是更新世构造运动加剧了河流的溯源侵蚀。更新世地层记录的不整合界面和砾石层中的古地震楔构造是这一构造运动在长江中游地区的重要表现形式,这一构造运动的时限为1.2~0.75 Ma,与“昆黄运动”或“元谋运动”的时限一致。正是在区域构造作用下,触发了“川峡二江”的续接贯通,甚至包括金沙江水系的演化和长江的形成,乃至中国水系的重大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砾石层” “宜昌砾石层” 网纹红土 古地震楔 川峡二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