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开封古建筑形态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胡睿玥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8期1-4,19,共5页
古都开封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开封的城市空间布局基本延续了历代都城的分布形式,老建筑具有中原建筑特色,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但是,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步伐的加快,一些古建筑已面临消失的困境,需要在推进城市走向现... 古都开封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开封的城市空间布局基本延续了历代都城的分布形式,老建筑具有中原建筑特色,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但是,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步伐的加快,一些古建筑已面临消失的困境,需要在推进城市走向现代化的同时,积极探索保护古城历史文化遗产、留住城市记忆的可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封 古建筑形态 建筑装饰
下载PDF
以中国古文字外形辨析“亭”“京”“高”“■”几种古建筑形式
2
作者 孟慧 曹利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7期225-228,共4页
文字是世界文化建设的成果,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和主体社会的发展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不同成果的总和。文章重点要用几个例子来研究中国古文字与中国建筑之间的辨析关系。此处的中国古代文字,大多指的是甲金文中的象形和会意文字。经由... 文字是世界文化建设的成果,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和主体社会的发展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不同成果的总和。文章重点要用几个例子来研究中国古文字与中国建筑之间的辨析关系。此处的中国古代文字,大多指的是甲金文中的象形和会意文字。经由探索和建筑相关的象形古文字的结构和排列方式,以及发掘出的文物和遗址,希望可以从古代汉字形体中找到建筑原有的形态以及日后发展的形态。它不仅可以反推早期的房屋与建筑构件的表现,同时也可以发现其所反映的时代、科学和人类价值。它又是一个独到的视角来观察古文字与建筑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类甲金文 古建筑形态 建筑历史 建筑文化
下载PDF
中国思想文化对中国古建筑空间形态的影响——基于文化—心理结构层面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杨文昭 柳肃 唐经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70-77,共8页
思想文化对建筑的影响包括具象性的继承,如图腾、等级制度等,同时也包括抽象的文化—心理结构层面的塑造。而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是塑造民族性格的关键,其对古建筑空间形态的影响主要分为空间构成、空间尺度方向性、想象空间三个方面... 思想文化对建筑的影响包括具象性的继承,如图腾、等级制度等,同时也包括抽象的文化—心理结构层面的塑造。而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是塑造民族性格的关键,其对古建筑空间形态的影响主要分为空间构成、空间尺度方向性、想象空间三个方面。中国建筑精华不在于形式而在于空间,用文化—心理结构的构架来解答建筑,才能更好地理解什么是中国建筑的精髓,也才能更好地设计出具有中国文化的中国式现代建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心理结构 古建筑空间形态 空间构成 尺度方向性 想象空间
下载PDF
需求与祈愿的物态化呈现——以恩施滚龙坝村古建筑为例
4
作者 张敏 覃莉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74-82,90,共10页
古代建筑中的实用意识、男女有别、长幼尊卑有序的建筑伦理观,是在实用需求和因地制宜需要下形成的,并且在建造古建筑过程中力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万物阴阳调和等。从生态环境、历史背景与文化观念等方面,对恩施滚龙坝村三种建筑的形... 古代建筑中的实用意识、男女有别、长幼尊卑有序的建筑伦理观,是在实用需求和因地制宜需要下形成的,并且在建造古建筑过程中力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万物阴阳调和等。从生态环境、历史背景与文化观念等方面,对恩施滚龙坝村三种建筑的形态、功能及装饰细节进行分析,对滚龙坝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需求 祈愿 文化观念 古建筑形态 滚龙坝村
下载PDF
Revolutionary Objects: Pure Forms and Disorder in Ivan Leonidov's Work 被引量:1
5
作者 Frangois Blanciak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2014年第2期135-142,共8页
This paper analyzes compositional strategies of Russian avant-garde architecture from the 1920s and 1930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work of Ivan Leonidov (1902-1959), one of the leading and most prolific architects o... This paper analyzes compositional strategies of Russian avant-garde architecture from the 1920s and 1930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work of Ivan Leonidov (1902-1959), one of the leading and most prolific architects of this movement. In this study, Leonidov's work is located within its predominant architectural context, and his work is interpreted not only as a reaction against the domineering principles of classicism, but as an evolution and selective continuation of key concepts directly translated from architectural academism. The issues of the use of pure forms--a radical stance at odds with the commonly accepted morphologies of that era--associated with the principles of displaced symmetry, or disorder, are closely looked at and evaluated against both their architectural and political values within the context of post-revolutionary Russia. It is argued that the characteristic of weightlessness in his large-scale planning proposals is revelatory of a particular desire to invade space with political presence, thus demanding to reconsider the relation between space and architectural objects. Parallels are also drawn from French Revolutionary architecture, and from the work of Claude-Nicolas Ledoux in particular, whose search for purity and autonomy in architectural morphology preceded that of Soviet architecture. As Leonidov's legacy mainly consists of drawings of buildings that never got built, his influence can often be felt in the work of other architects which until today have drawn formal elements and compositional strategies from his relatively vast volume of un-built 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van Leonidov CONSTRUCTIVISM design theor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