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谈《古拉格群岛组曲》中手风琴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
孟茜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2
|
论《古拉格群岛》的道德意识 |
刘珠凤
|
《牡丹江大学学报》
|
2015 |
0 |
|
3
|
《古拉格群岛》名称的文化解读 |
李庆华
曲雅静
|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0 |
|
4
|
我在越南的古拉格 |
黎文德
让.拉泰居伊
珏坚
|
《印支研究》
|
1983 |
0 |
|
5
|
上古拉格什和乌玛两国的战争与和约 |
李永采
|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4 |
0 |
|
6
|
《古拉格群岛》研究——来自莫斯科的“疯人船” |
吕佳隆
龚建伟
|
《世界文学研究》
|
2021 |
0 |
|
7
|
诗乐合璧 相得益彰——谈《古拉格群岛组曲》音乐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 |
于佳
|
《时代文学》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8
|
试论1930年代苏联古拉格强制劳动体系的发展——以“远北建设”为例 |
刘将禹
|
《历史教学问题》
CSSCI
|
2017 |
0 |
|
9
|
从古拉格到夹边沟:我们如何记录人类历史的疮疤 |
吴越
|
《齐鲁周刊》
|
2015 |
0 |
|
10
|
古拉格情歌(六首) |
廖亦武
|
《草地》
|
2000 |
0 |
|
11
|
事件化:哲学反思与历史叙事 |
宋伟
|
《文化研究》
CSSCI
|
2013 |
6
|
|
12
|
事件哲学视域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
宋一苇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3
|
|
13
|
苏联劳动改造系统经济“自负盈亏”运行模式 |
李庆华
|
《西伯利亚研究》
|
2010 |
0 |
|
14
|
对我影响最大的10本书 |
魏邦良
|
《师道(人文)》
|
2005 |
0 |
|
15
|
争取活到第二天——于疆小说《苏北利亚》读后 |
赵月斌
|
《百家评论》
|
2013 |
0 |
|
16
|
专制与奴性——重读《装在套子里的人》 |
俞梓炜
|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2016 |
0 |
|
17
|
从翱翔的海燕到被牵住鼻子的老熊 高尔基:“不合时宜”的红色文豪 |
李思达
|
《国家人文历史》
|
2016 |
0 |
|
18
|
索尔仁尼琴已经不在 |
多多
|
《商业文化》
|
2008 |
0 |
|
19
|
拉斯普京获索尔仁尼琴文学奖 |
张捷
|
《外国文学动态》
|
2000 |
2
|
|
20
|
索尔仁尼琴:生活与创作 |
刘文飞
|
《俄罗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