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文辞类纂》与桐城派文学史观
1
作者 许结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27,共11页
姚鼐编撰的《古文辞类纂》堪称后姚门时代的教学秘籍,其中内含了姚氏从四库馆“南归”后书院授徒以立派的心志,以及传承桐城“文统”而发扬光大的作用。姚编与一般的古文选本不同,具有广义的古文辞意义,而所选文章又有所偏重,颇见特色,... 姚鼐编撰的《古文辞类纂》堪称后姚门时代的教学秘籍,其中内含了姚氏从四库馆“南归”后书院授徒以立派的心志,以及传承桐城“文统”而发扬光大的作用。姚编与一般的古文选本不同,具有广义的古文辞意义,而所选文章又有所偏重,颇见特色,其中最典型的是大量选录唐宋八家文、归有光文与桐城方(苞)、刘(大櫆)作品。姚氏在其《序目》中提出的“格律声色”与“神理气味”八字箴言,是继承刘大櫆“因声求气”批评观而加以变化,融织了古文与骈文、散文与诗歌的文学境界。该编成书并被奉为经典后,又有着大量的圈点与评语,这也呈示了桐城派文学观的传承与变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派 古文辞类纂 桐城文统 因声求气
下载PDF
章学诚“古文辞由史出”说探微
2
作者 伏煦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2-181,共10页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篇提出“古文辞而不由史出,是饮食不本于稼穑也”之说,在“古文辞”中特标举叙事之文,以叙事之文出于史学,而史学源于《春秋》,建构了四部之学视野下的古文统绪。“古文辞由史出”说在章学诚的古文批评...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篇提出“古文辞而不由史出,是饮食不本于稼穑也”之说,在“古文辞”中特标举叙事之文,以叙事之文出于史学,而史学源于《春秋》,建构了四部之学视野下的古文统绪。“古文辞由史出”说在章学诚的古文批评实践中亦有所体现,即引入史学义例,提高传记碑志等叙事文体的品格,直指其拘泥于浮词俗忌的弊病。“古文辞由史出”说实际上从属于章学诚贯通四部之学的理论构建,即“六艺”—“战国之文”—“后世之文”,对于“史”的定位,则与“六经皆史”说将“史”视作“先王之政典”存在本质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辞 叙事之文 文批评 “六经皆史”
下载PDF
“弃诸生”与“习古文辞”——魏禧的人生选择与身份认同 被引量:2
3
作者 郭英德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0-47,共8页
同明清易代之际众多士子一样,魏禧(1624--1681)在顺治初年自觉地选择了“弃诸生”的社会行为,因而陷入一种身份迷失的窘境。为了重新确认自己的社会身份,魏禧希图以“习古文辞”的“立言”方式,实现生命的价值,并达臻生命的不朽。魏禧... 同明清易代之际众多士子一样,魏禧(1624--1681)在顺治初年自觉地选择了“弃诸生”的社会行为,因而陷入一种身份迷失的窘境。为了重新确认自己的社会身份,魏禧希图以“习古文辞”的“立言”方式,实现生命的价值,并达臻生命的不朽。魏禧选择“弃诸生”的社会行为,得以摆脱八股文对士子文字书写的约束,全身心地“习古文辞”,从而成就了“布衣之文”的文化价值。魏禧卓绝的古文造诣,使他在文人士大夫社交圈里赢得崇高声誉,得以获荐博学宏词科试。这一“征君”身份的确立与认可,对魏禧古文成为清初古文的典型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身份 诸生 布衣 征君 古文辞
下载PDF
明中叶吴中“古文辞”运动简论 被引量:3
4
作者 邸晓平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18-123,共6页
明中叶,吴中地区兴起了"古文辞"运动。吴中文人力倡"古文辞",推崇"古文",学习对象几乎囊括了以前所有朝代的优秀文学作品。以"古文辞"为号召的这场运动一时席卷吴中,在此影响之下,吴中文人理... 明中叶,吴中地区兴起了"古文辞"运动。吴中文人力倡"古文辞",推崇"古文",学习对象几乎囊括了以前所有朝代的优秀文学作品。以"古文辞"为号召的这场运动一时席卷吴中,在此影响之下,吴中文人理论上强调古人作品的思想性、情感性、辞采性;创作上继承古文尤其是吴中文学传统,同时他们厚古而不薄今,行文中也使用口语、俗语,对大众文化表示认同。"古文辞"运动成为明代"复古"潮流不可缺少的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中叶 吴中文人 古文辞
下载PDF
姚鼐《古文辞类纂》的韩愈古文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清华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1-6,共6页
韩愈古文受到宋人的特别重视,学习研究者亦多;金元明相对冷落;清代以八股取士的风气转盛,士子都以韩文为范式学习写作,因此带动了韩愈古文的选编与研究。清代桐城诸公成为学习研究韩愈古文的一大流派,他们对韩愈古文的研究承上启下,极... 韩愈古文受到宋人的特别重视,学习研究者亦多;金元明相对冷落;清代以八股取士的风气转盛,士子都以韩文为范式学习写作,因此带动了韩愈古文的选编与研究。清代桐城诸公成为学习研究韩愈古文的一大流派,他们对韩愈古文的研究承上启下,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韩愈的古文研究。姚鼐及其《古文辞类纂》不但成为桐城派韩愈古文研究的代表,亦是清人研究韩愈古文的代表。用历史的眼光看,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清姚鼐《古文辞类纂》、近代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的三个重要选本中,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别树一帜,个性鲜明,成为其中的佼佼者。从其类选倾向、评断精审及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韩文》、高步瀛《唐宋文举要》比较等方面论析姚鼐对韩愈古文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鼐 古文辞类纂》 韩愈
下载PDF
从“古文”到“古文辞”:姚鼐的文体自觉与文体融通 被引量:1
6
作者 吴微 《斯文》 2017年第1期231-243,共13页
从方苞《古文约选》之"古文",到姚鼐《古文辞类纂》之"古文辞",作为文体的"古文",内涵并无扩容。"古文辞"只是姚鼐将"古文"与"辞赋"并联而成的教科书之书名。由于《古文辞类纂》广为流传,晚清以来,成了"古文"的别称。不过... 从方苞《古文约选》之"古文",到姚鼐《古文辞类纂》之"古文辞",作为文体的"古文",内涵并无扩容。"古文辞"只是姚鼐将"古文"与"辞赋"并联而成的教科书之书名。由于《古文辞类纂》广为流传,晚清以来,成了"古文"的别称。不过,姚鼐的"古文辞"术语,既为其纠偏之举,也反映其文体自觉与融通之意。不仅使古文修习更重视审美,而且就文学教育言,更适配普通中材之人文章写作技能的培养与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辞 文体自觉 文体融通
下载PDF
王葆心《古文辞通义》文学地理学思想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殷虹刚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32-38,共7页
王葆心《古文辞通义》中“文之总以地域者”专章,首倡文学与地理学的跨学科研究,持“夫文者,时与地与人,三者相积而成者”的观念,系统考察文学与地理的关系,在地理影响文学的途径、历代文学家地理分布、南北文学相竞相合的历史发展规律... 王葆心《古文辞通义》中“文之总以地域者”专章,首倡文学与地理学的跨学科研究,持“夫文者,时与地与人,三者相积而成者”的观念,系统考察文学与地理的关系,在地理影响文学的途径、历代文学家地理分布、南北文学相竞相合的历史发展规律等方面多有创见。与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相比,王葆心《古文辞通义》对地理影响文学的关系的阐述更深刻,也更具现代特质,因此不仅在中国文学地理学学术史上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在中国文学地理学现代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占有奠基和发轫的地位。《古文辞通义》长期以来湮没无闻,本文首次对其文学地理学思想展开研究,不仅有助于全面理解王葆心的学术成就,而且能补中国文学地理学学术史之阙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葆心 古文辞通义 文学地理学 奠基
下载PDF
浅谈黎庶昌的《续古文辞类纂》 被引量:2
8
作者 关贤柱 《贵州文史丛刊》 1992年第3期54-59,共6页
黎庶昌于光绪十五年(1889)选编了《续古文辞类纂》28卷,收文449篇。《古文辞类纂》乃桐城派发展中重要人物姚鼐所编。姚鼐(1731—1815),字姬传,桐城人。官至礼部侍郎,曾参与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引退后,以学者和文人身分先后主讲梅花、
关键词 古文辞类纂 古文辞类纂》 黎庶昌 礼部侍郎 经史百家杂钞 编纂工作 曾氏 史传文学 传状 辞类
下载PDF
从《古文辞类纂》到《唐宋文举要》——兼论高步瀛对姚鼐文章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郑凯歌 《梧州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72-76,共5页
姚鼐的《古文辞类纂》以其较为精当完备的选文、精辟的评论和谨严的注释成为清中期以后学习古文的畅销选本,对桐城派古文标准的确立和传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步瀛选注《唐宋文举要》显示出对《古文辞类纂》的借鉴与吸收,也表现了高步... 姚鼐的《古文辞类纂》以其较为精当完备的选文、精辟的评论和谨严的注释成为清中期以后学习古文的畅销选本,对桐城派古文标准的确立和传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步瀛选注《唐宋文举要》显示出对《古文辞类纂》的借鉴与吸收,也表现了高步瀛对姚鼐文章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辞类纂》 《唐宋文举要》 继承 发展
下载PDF
姚鼐的“古文辞”思想及其实践——《古文辞类纂》选辞赋的文章学意义
10
作者 张炳文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13-19,共7页
《古文辞类纂》中"辞赋类"和"哀祭类"共选78篇辞赋。从选本所分13文类来看,姚鼐在古文选本中选辞赋,并未关注赋之"体",没有表现出明确的赋体意识。由这78篇辞赋文本特征可见,古文家姚鼐更重视辞赋之"... 《古文辞类纂》中"辞赋类"和"哀祭类"共选78篇辞赋。从选本所分13文类来看,姚鼐在古文选本中选辞赋,并未关注赋之"体",没有表现出明确的赋体意识。由这78篇辞赋文本特征可见,古文家姚鼐更重视辞赋之"辞"和"用",所选辞赋皆存"韵格"。姚鼐《古文辞类纂》大量选录辞赋,体现了古文家的辞用意识,使"古文"发展为"古文辞",以选本方式实践了融通文体、超越义法、重视境界等"古文辞"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鼐 古文辞类纂》 辞赋 韵格 古文辞
下载PDF
《古文辞类纂》评选辞赋发微 被引量:3
11
作者 汪祚民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72-77,共6页
姚鼐《古文辞类纂》对辞赋文体的认定与选录,“一以《汉略》为法”,并非盲目的尊古复古,而是辞赋辨体观念一种螺旋式的复归与提升;在认同《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中有关赋体界定的同时,又力图概括出散体文赋的体裁特征,为赋体界定寻找内... 姚鼐《古文辞类纂》对辞赋文体的认定与选录,“一以《汉略》为法”,并非盲目的尊古复古,而是辞赋辨体观念一种螺旋式的复归与提升;在认同《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中有关赋体界定的同时,又力图概括出散体文赋的体裁特征,为赋体界定寻找内在依据。姚鼐评选辞赋中所体现出的辞赋观念,为现代的辞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借鉴。在古文选本中将辞赋作为重要的一体进行选录,也可成为我们全面认识姚鼐古文理论的一个独特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鼐 古文辞类纂》 辞赋
下载PDF
《古文辞类纂》圈点系统初探 被引量:2
12
作者 汪祚民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80-85,共6页
姚鼐《古文辞类纂》中的圈点系统是由篇目标圈、正文圈点和文字评论三个层面构成;三个层面既各自发挥其文学评论功能,又按比例实行评文篇章的总量控制,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疏密有致、交叉重叠、相互照应、灵活多变的立体的艺术评论网络... 姚鼐《古文辞类纂》中的圈点系统是由篇目标圈、正文圈点和文字评论三个层面构成;三个层面既各自发挥其文学评论功能,又按比例实行评文篇章的总量控制,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疏密有致、交叉重叠、相互照应、灵活多变的立体的艺术评论网络。姚鼐《古文辞类纂》正是通过这样一个精巧的评论网络构建和彰显其古文理论的审美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鼐 古文辞类纂》 圈点系统
下载PDF
《古文辞类纂》系列选本及其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慈波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91-94,共4页
姚鼐《古文辞类纂》问世之后,王先谦、黎庶昌、蒋瑞藻都有续作。作为分别带有承传性质、变革性质和总结性质的古文总集,这些选本具有强烈的文统意识,反映了桐城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与衍变。
关键词 古文辞类纂 续作 承传 变革 总结
下载PDF
《古文辞类纂》李刻本校勘原委与学术价值 被引量:1
14
作者 汪祚民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1-7,共7页
《古文辞类纂》李刻本的校勘工作,主要是由桐城著名的文献学家萧穆承担的。付印之前,又经吴汝纶历时半年的审核;付印出版之后,李承渊又作了进一步校勘刓版,最终成为精善之本。由于李本中的《校刊古文辞类纂序》是萧穆以李承渊的身份代... 《古文辞类纂》李刻本的校勘工作,主要是由桐城著名的文献学家萧穆承担的。付印之前,又经吴汝纶历时半年的审核;付印出版之后,李承渊又作了进一步校勘刓版,最终成为精善之本。由于李本中的《校刊古文辞类纂序》是萧穆以李承渊的身份代作而成,掩盖了萧穆的校勘功绩。吴汝纶出于对吴昌期刻本的偏好,而说萧穆"用吴本而加姚氏晚年圈识",又抹杀了萧穆的校雠之功。萧穆在校勘中标明句读,使李本《古文辞类纂》成为较早句读分明的文学总集,在近代文学作品的传播史和书籍印刷史上开风气之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辞类纂》 李刻本 李承渊 萧穆 吴汝纶
下载PDF
《古文辞类纂》重视辞赋选录的理论指归 被引量:1
15
作者 汪祚民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71-75,94,共6页
姚鼐《古文辞类纂》打破辞赋与古文对立并举的传统观念,明确将辞赋作为古文的一个类别大量选录;其圈定的最优作品,辞赋最多。在古文选本中如此重视辞赋选录,意在强化古文的辞章之美,完善其古文内部审美图式的理论构建,提升古文的审美层... 姚鼐《古文辞类纂》打破辞赋与古文对立并举的传统观念,明确将辞赋作为古文的一个类别大量选录;其圈定的最优作品,辞赋最多。在古文选本中如此重视辞赋选录,意在强化古文的辞章之美,完善其古文内部审美图式的理论构建,提升古文的审美层次,重建桐城派古文的新文统,使桐城派古文理论在审美的维度上获得了新的飞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鼐 古文辞类纂》 辞赋 文理论 桐城派
下载PDF
“闲为古文辞”:闻一多早期风格解析
16
作者 王桂妹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5-155,共11页
“闲为古文辞”是闻一多早期的文学表现方式,展现出他从家塾到清华始终浸润于传统古籍的“童子功”。闻一多的这些古文辞因其对桐城派古文的偏爱而产生了精神上的关联,尤其与林纾形成了风格与质色的有趣参照。一直到五四运动,闻一多一... “闲为古文辞”是闻一多早期的文学表现方式,展现出他从家塾到清华始终浸润于传统古籍的“童子功”。闻一多的这些古文辞因其对桐城派古文的偏爱而产生了精神上的关联,尤其与林纾形成了风格与质色的有趣参照。一直到五四运动,闻一多一跃而成为“五四之子”,虽然表面上舍弃了早期的古文辞创作兴味,但在内心深处却转化为对中华传统文化更深沉的情感,这种情感贯穿于他后来的全部艺术人生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早期风格 古文辞
下载PDF
“古文辞”运动与吴中文学的思想新变
17
作者 王晓辉 《北方论丛》 2020年第5期115-121,共7页
在蓬勃发展的经济和奢靡世风的双重激荡下,明中叶吴中文人本着对本土文化的强烈热爱,对凉薄的世风的世俗及科举之弊发起猛烈批判,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古文辞"运动。吴中四才子出于对"古文辞"运动理论主张的践行,... 在蓬勃发展的经济和奢靡世风的双重激荡下,明中叶吴中文人本着对本土文化的强烈热爱,对凉薄的世风的世俗及科举之弊发起猛烈批判,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古文辞"运动。吴中四才子出于对"古文辞"运动理论主张的践行,以情深意切的吟唱,创作出一篇篇古雅丽泽却又不失性情之真的诗文篇章。其实,吴中文人所倡导的古文辞运动并非单纯意义上的文化传承,其复古意识中蕴含丰富的人生意义和文学需求,而这场旨在恢复文学自身尊严的运动,是与恢复失去的人性的要求连在一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自觉 吴中四才子 古文辞
下载PDF
章学诚“古文辞义例”论新探
18
作者 李轶婷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76-85,共10页
章学诚在《古文十弊》中提出自己对"古文"的诸多认识与理解,特别是运用了"古文辞""古文辞义例"这样的称谓,明示其不同于传统说法的新见解。以章氏"古文辞"观的提出背景、涵摄及与"时文&qu... 章学诚在《古文十弊》中提出自己对"古文"的诸多认识与理解,特别是运用了"古文辞""古文辞义例"这样的称谓,明示其不同于传统说法的新见解。以章氏"古文辞"观的提出背景、涵摄及与"时文"的关系和"义例"观为切入点,剖析其"古文辞义例"论是如何形成并最后确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古文辞 义例
下载PDF
论明中期吴中的“古文辞”运动
19
作者 李祥耀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29-132,146,共5页
明中期,为矫正时弊,拯救吴中文学传统,吴中士人发起一场规模浩大的"古文辞"运动。这场运动重视学植,既师古又师心,强调作品应抒发作家的真情实感;但终因阵营松散,取法不一而失败。"古文辞"运动与七子复古运动不同,... 明中期,为矫正时弊,拯救吴中文学传统,吴中士人发起一场规模浩大的"古文辞"运动。这场运动重视学植,既师古又师心,强调作品应抒发作家的真情实感;但终因阵营松散,取法不一而失败。"古文辞"运动与七子复古运动不同,它与政治无甚关系,更注重个性与情感的张扬,但其组织、观念皆比较松散,不能构成一个真正的文学流派。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却对公安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中 古文辞”运动 运动 公安派
下载PDF
日本徂徕学的出发点和方法论——古文辞学的探究
20
作者 曾晓霞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112-114,共3页
思想对人类行为方式有着决定性影响。民族思想在某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能为某阶级代言,成为政权统治工具。思想史的研究对人类社会把握历史进程及文化传统有着巨大的作用,解剖思想体系及其根基极为重要。当把焦点投入到日本思想研究史上... 思想对人类行为方式有着决定性影响。民族思想在某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能为某阶级代言,成为政权统治工具。思想史的研究对人类社会把握历史进程及文化传统有着巨大的作用,解剖思想体系及其根基极为重要。当把焦点投入到日本思想研究史上,荻生徂徕无疑是一个关键的学术存在。荻生徂徕在古文辞学上形成了他极具政治优先色彩的思想体系,符合了当时的社会需求,其古文辞学理论中几乎蕴含了他的精神中的全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辞 徂徕学 儒学思想 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