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水盆地SB-01孔微体古生物群的组合特征及古新统—始新统界线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陈亮 谢叶彩 +1 位作者 王正庆 马闯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3-19,共7页
本文分析了三水盆地SB-01孔微体古生物群的组合特征,结合全岩碳酸盐碳、氧同位素数据探讨了古新统—始新统界线在该孔中的具体层位.介形类化石分为两个组合,即Eucypris sanshuiensis组合(89.0-73.38 m)和Sinocypris nitela-Cyprois buxi... 本文分析了三水盆地SB-01孔微体古生物群的组合特征,结合全岩碳酸盐碳、氧同位素数据探讨了古新统—始新统界线在该孔中的具体层位.介形类化石分为两个组合,即Eucypris sanshuiensis组合(89.0-73.38 m)和Sinocypris nitela-Cyprois buxinensis-Limnocythere honggangensis组合(73.38-0 m).前者属种单调,丰度低,后者前期和中期属种单调,丰度低,而后期属种相对较为丰富,丰度快速上升;轮藻化石也可分为两个组合,即Peckichara subspherica-Rhabdochara jiangduensis组合(89.0-73.38 m)和Gyrogona qianjiangica-Obtusochara brevicylindrica组合(73.38-53.75 m).前者属种丰富,丰度高,化石个体较大,后者属种单调,丰度很低,化石个体较小.在孔深73.38 m处,微体古生物群发生重大更替,且全岩碳酸盐碳同位素(下降幅度大于3.0‰)、氧同位素值均在此处发生突变,这与古新世—始新世最热事件(PETM)时期的地质记录相一致,因而认为三水盆地古新统—始新统界线在孔深73.38 m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体古生物群 合特征 古新统-界线 世-世最热事件 三水盆地
下载PDF
新疆乌苏四棵树河地区古新统至始新统冲积扇—滨湖交汇沉积露头解剖
2
作者 许涛 周伯玉 +4 位作者 李禹民 王炜龙 王燕娥 李振华 赵晓东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62-676,共15页
完整的冲积扇—滨湖交汇沉积天然露头比较少见,一般利用钻井、地震或探地雷达等方法间接开展沉积特征研究。研究区出露地层完整连续,古近系古新统—始新统发育典型的冲积扇—滨湖交汇沉积。为了精细研究交汇相的沉积特征,通过对露头剖... 完整的冲积扇—滨湖交汇沉积天然露头比较少见,一般利用钻井、地震或探地雷达等方法间接开展沉积特征研究。研究区出露地层完整连续,古近系古新统—始新统发育典型的冲积扇—滨湖交汇沉积。为了精细研究交汇相的沉积特征,通过对露头剖面的观察、取样及粒度分析等,描述了扇—湖交汇沉积的典型特征,探讨了其地质控制因素。研究表明:1)该剖面可分为“下、中、上”3层结构,下层主要由粗碎屑的砾岩、砂砾岩组成,分选、磨圆较差;中层岩石类型多样,主要由含砾砂岩、粗砂岩、细砂岩、粉砂岩组成;上层由红色或灰绿色泥岩、粉砂岩和细砂岩组成。2)下层发育漫流沉积、河道充填沉积,为冲积扇扇中和扇缘亚相;中层粗—细岩性频繁交互沉积,为扇—湖交汇带;上层粒度细且发育大量的浪成波痕,为滨湖沉积。3)该露头剖面扇—湖交汇过程总共有5期,沉积厚度约6 m,主要受造山运动和古气候条件共同控制。研究成果对准噶尔盆地周缘自二叠纪以来广泛发育的冲积扇—湖泊沉积环境的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苏四棵树河地区 古新统 冲积扇—滨湖交汇沉积 天然露头 沉积特征 控制因素
下载PDF
西藏尼玛盆地古新统—始新统牛堡组化学地层格架分析
3
作者 尹世滔 张治锋 +7 位作者 黄永建 祝有海 张帅 韩中鹏 李亚林 李祥 赵永辉 刘建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67-681,共15页
已有勘探资料表明,西藏尼玛盆地古新统—始新统牛堡组地层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显示,然而目前有关于该套地层的地层格架划分仍然薄弱。化学地层学方法在北美页岩气勘探开发中取得了巨大成功,鉴于此,本文以尼玛盆地东部的协德乡南牛堡组剖... 已有勘探资料表明,西藏尼玛盆地古新统—始新统牛堡组地层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显示,然而目前有关于该套地层的地层格架划分仍然薄弱。化学地层学方法在北美页岩气勘探开发中取得了巨大成功,鉴于此,本文以尼玛盆地东部的协德乡南牛堡组剖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露头样品的主微量元素测试结果进行沉积地球化学、主成分分析、完备总体经验模态分解、以及自相关函数分析,从化学自—异旋回角度以及元素耦合行为出发,探讨地球化学基准面对化学地层格架的控制作用,从而为牛堡组地层提供化学地层划分方案。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牛堡组地层沉积主要受控于细粒碎屑输入、碳酸盐岩、粗粒碎屑输入、氧化还原—生产力、以及盐度这五个因素;经验模态分解和自相关函数分析结果表明,牛堡组地层受到了明显的异旋回驱动,显示出多尺度基准面震荡特点。通过对异旋回信号分量(本征模函数,IMFs)进行重构,并且结合元素相互耦合特性,建立了牛堡组化学地层格架,该结果与岩石地层单元以及沉积相单元一致,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化学地层划分方案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新统—牛堡 主成分分析 完备总体经验模态分解 自相关函数 自异旋回
下载PDF
伦坡拉盆地始新统牛堡组烃源岩成熟史 被引量:16
4
作者 潘磊 曹强 +3 位作者 刘一茗 李一腾 汪岩 李智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2-388,394,共8页
伦坡拉盆地自下而上发育始新统牛堡组牛二中亚段、牛二上亚段及牛三下亚段3套烃源岩。基于钻井测试资料、地震资料及含烃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利用盆地模拟技术对伦坡拉盆地热史及牛堡组3套烃源岩的成熟史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伦坡... 伦坡拉盆地自下而上发育始新统牛堡组牛二中亚段、牛二上亚段及牛三下亚段3套烃源岩。基于钻井测试资料、地震资料及含烃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利用盆地模拟技术对伦坡拉盆地热史及牛堡组3套烃源岩的成熟史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伦坡拉盆地自始新统牛三段沉积以来直至渐新统丁青湖组三段沉积末期,古地温梯度总体表现为持续降低,变化介于6.67~4℃/hm,为典型热盆特征,古地温梯度升高与区域构造隆升作用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牛二中及牛二上亚段的2套烃源岩成熟较早且热演化程度高,分别于中—晚始新世(距今约46.4~37.5 Ma)及早渐新世(距今约36.6~33.5 Ma)进入生油门限,现今主体皆位于成熟生油阶段(R_o=0.7%~1.3%),是该区主力烃源岩。西部蒋日阿错洼陷牛二中及牛二上亚段主力烃源岩现今热演化程度最高,生供烃条件较中—东部江加错、爬错洼陷更为优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史 成熟史 烃源岩 牛堡 伦坡拉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古新统—始新统蒸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钾分析——以KL4井为例 被引量:7
5
作者 徐洋 刘成林 +2 位作者 焦鹏程 陈永志 曹养同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55-764,共10页
库车坳陷古新统—始新统发育巨厚的蒸发岩,尤其是盆地西部,出露多处盐矿点。本文主要研究了KL4钻孔古新统—始新统蒸发岩中钾盐矿物和含钾矿物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库车坳陷古新统—始新统蒸发岩地层中成钾趋势。研究发现,在含钾层段... 库车坳陷古新统—始新统发育巨厚的蒸发岩,尤其是盆地西部,出露多处盐矿点。本文主要研究了KL4钻孔古新统—始新统蒸发岩中钾盐矿物和含钾矿物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库车坳陷古新统—始新统蒸发岩地层中成钾趋势。研究发现,在含钾层段Ⅰ产出钾芒硝,层段Ⅱ产出原生钾石盐、钾石膏和含钾石盐石膏,说明古盐湖已经达到钾盐沉积阶段。钻孔化学组分分析结果显示,钻孔底部至顶部K^+浓度呈现不断富集的趋势,且最大值达到1.273%,结合离子含量、钾氯系数、镁氯系数、锂氯系数和锶钙系数等特征,进一步确定古盐湖演化过程中存在两次成钾浓缩趋势,认为含钾层段Ⅰ和Ⅱ具有成钾潜力,其中层段Ⅱ成钾潜力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岩 矿物学 地球化学 古新统— 成钾分析 库车坳陷
下载PDF
深部埋藏条件下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的成因及储层改造——以济阳坳陷始新统孔店组为例 被引量:16
6
作者 谭先锋 黄建红 +3 位作者 李洁 高红灿 况昊 蒋威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07-1120,共14页
济阳坳陷始新统孔店组深部碎屑岩中普遍发育碳酸盐胶结物。依据普通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阴极发光、流体包裹体测温和碳氧同位素等实验结果,对济阳坳陷始新统孔店组深部砂岩中的碳酸盐胶结物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碳酸盐胶结物... 济阳坳陷始新统孔店组深部碎屑岩中普遍发育碳酸盐胶结物。依据普通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阴极发光、流体包裹体测温和碳氧同位素等实验结果,对济阳坳陷始新统孔店组深部砂岩中的碳酸盐胶结物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碳酸盐胶结物类型有方解石、铁方解石、铁白云石和菱铁矿等,胶结方式有早期基底式胶结、成岩期点状胶结、成岩后期裂缝充填,胶结物的纵向上和横向上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早期基底式胶结主要形成于原始沉积水介质的化学沉积分异作用,这种沉积分异作用主要发生在湖盆沉积的同生期,由于化学物质的饱和度分异造成;成岩期胶结物主要跟成岩演化过程中流体的自由流动、粘土矿物转化、有机质的演化和地质环境的变化有关,断裂构造活动形成的深部热液也是形成部分碳酸盐胶结物的主要原因;碳酸盐胶结物对储层具有明显的改造作用,早期基底式胶结沉淀作用对岩石储层具有强烈胶结作用和抗压实作用,成岩期碳酸盐的沉淀作用对储层空间具有明显的堵塞作用,成岩过程中的碳酸盐矿物的溶解作用提高了深部地层的储层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胶结物 储层 古近系孔店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
下载PDF
桦甸盆地始新统桦甸组扇三角洲和水下扇粒度分析与对比 被引量:6
7
作者 甄甄 刘招君 +1 位作者 孙平昌 孟庆涛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12年第4期681-692,共12页
桦甸盆地始新统桦甸组扇三角洲主要划分出泥石流、水上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等沉积微相;水下扇主要划分出辫状沟道和远源浊积岩等沉积微相。扇三角洲沉积物以颗粒支撑为主,自下而上按席状砂、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 桦甸盆地始新统桦甸组扇三角洲主要划分出泥石流、水上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等沉积微相;水下扇主要划分出辫状沟道和远源浊积岩等沉积微相。扇三角洲沉积物以颗粒支撑为主,自下而上按席状砂、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水上分流河道、泥石流的顺序,沉积物粒度和标准偏差递增;频率曲线尖度递减;概率累计曲线由高-较高斜度两段式逐渐过渡为中-低斜度两段式、微向上凸的弧线式。反映出上述各微相向上粒度由细变粗的反粒序沉积特征,分选由好变差,杂基含量和水介质能量均逐渐增加。水下扇沉积普遍为杂基支撑,自下而上从远源浊积岩到辫状沟道沉积,粒径和标准偏差增大;频率曲线尖度减小;概率累计曲线主要由斜度较高的一段式过渡为斜度不大的一段式或微向上凸的弧线式,说明从远源浊积岩到辫状沟道微相粒度逐渐变粗,分选逐渐变差,杂基含量和水介质能量也逐渐增强。本区扇三角洲CM图像呈"S"形,主要表现为牵引流沉积特征;水下扇CM图像表现为与C=M线平行的长条带状重力流沉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甸盆地 桦甸 扇三角洲 水下扇 粒度分析与对比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昆特依凹陷始新统下干柴沟组微体古生物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吉利明 乔子真 +1 位作者 张海泉 孟凡巍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2-88,共7页
昆2井是柴达木盆地北部昆特依凹陷区潜伏Ⅰ号构造上的第一口勘探井,为了建立该地区地层层序,对该井的岩屑及岩芯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微体古生物学研究,仅在下干柴沟组发现少量轮藻化石和零星的介形类化石。下干柴沟组下段出现的轮藻类Gyrog... 昆2井是柴达木盆地北部昆特依凹陷区潜伏Ⅰ号构造上的第一口勘探井,为了建立该地区地层层序,对该井的岩屑及岩芯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微体古生物学研究,仅在下干柴沟组发现少量轮藻化石和零星的介形类化石。下干柴沟组下段出现的轮藻类Gyrogona qianjiangica和Lamprothamnium? brevis是我国中始新世最常见的化石。该层段的轮藻类可命名为Gyrogona qianjiangica-Lamprothamniumcurta-L. brevis组合,时代为中、晚始新世。本文以Gyrogona qianjiangica分布的顶、底界作为昆2井下干柴沟组下段的标志,划分结果与其它轮藻及介形类化石的对比结果基本一致。氯离子含量分布显示,轮藻类化石产出的下干柴沟组是整个地层剖面中含盐度最低的沉积阶段,表明下干柴沟组沉积时期,该地区处于水域比较广阔的淡水湖泊环境,但在个别层段出现咸化环境,产出以喜盐的Austrocypris为代表的介形类化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藻 介形类 下干柴沟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试论宁夏地区始新统寺口子组沉积的构造背景 被引量:20
9
作者 张进 马宗晋 任文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7-214,共8页
做为新生代宁夏境内的第一套沉积,始新统寺口子组具有其特殊的意义,但一直没有得到满意的解释。从寺口子组的沉积规模以及较为剧烈的沉积相变化来看,寺口子组的沉积来的很突然。通过沉积相以及构造分析表明寺口子组是走廊南山前陆盆地... 做为新生代宁夏境内的第一套沉积,始新统寺口子组具有其特殊的意义,但一直没有得到满意的解释。从寺口子组的沉积规模以及较为剧烈的沉积相变化来看,寺口子组的沉积来的很突然。通过沉积相以及构造分析表明寺口子组是走廊南山前陆盆地中前隆位置靠前陆盆地一侧的沉积。该盆地是30~40Ma之间走廊南山逆冲隆起的前陆盆地,盆地的前隆沉积单元位于鄂尔多斯西缘及香山等地区,隆后沉积单元位于鄂尔多斯西缘以东,由于挠曲作用在该前隆上产生了许多倾向造山带的正断层,这些正断层控制了寺口子组的分布,基本上是一种近源的快速堆积,形成一系列围绕前隆的冲积扇或洪积扇沉积,物源为鄂尔多斯西缘隆起等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寺口子 青藏高原 前陆盆地
下载PDF
黑龙江东部始新统虎林组中期基准面旋回与聚煤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仰春 杨晓平 +1 位作者 金哲岩 郝永鸿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4期699-705,共7页
以虎林市大石桥86-46钻孔为例对黑龙江东部敦密断陷盆地内虎林组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识别出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均由上升、下降两个半旋回构成基本对称型结构,可进一步分为上升半旋回厚度大于下降... 以虎林市大石桥86-46钻孔为例对黑龙江东部敦密断陷盆地内虎林组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识别出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均由上升、下降两个半旋回构成基本对称型结构,可进一步分为上升半旋回厚度大于下降半旋回和上升半旋回厚度小于下降半旋回两种类型,它们代表了敦密断陷盆地内3次较明显的湖侵-湖退沉积。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中期基准面旋回与聚煤作用关系,其中中期基准面下降半旋回聚煤作用最好,是重要工业煤层的有利赋存部位,上升半旋回聚煤作用差-较差。研究结果显示虎林组第①、②个中期基准面旋回下降半旋回聚煤作用最好,是采煤及扩大远景找矿的首选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林 中期基准面旋回 聚煤作用 黑龙江东部 敦密断陷盆地
下载PDF
美国新泽西州和马里兰州海岸平原近岸井古新统-始新统钙质超微化石分析
11
作者 姜衍文 S.W.Wise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8-18,共11页
为了对DSDP Site 605海上钻井提供陆地剖面的补充信息,作者对美国新泽西州和马里兰州海岸平原5口井下第三系岩芯中的钙质超微化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陆上诸剖面中所呈现的沉积间断比海上剖面多,幅度也较大;但其中的几个主要间断,陆... 为了对DSDP Site 605海上钻井提供陆地剖面的补充信息,作者对美国新泽西州和马里兰州海岸平原5口井下第三系岩芯中的钙质超微化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陆上诸剖面中所呈现的沉积间断比海上剖面多,幅度也较大;但其中的几个主要间断,陆海剖面之间相当吻合。然而,至少在1条剖面(Leggett井)中,白垩系和第三系是连续沉积的。陆上剖面(古陆架)和海上剖面(古陆坡-陆隆)中的钙质超微化石组合面貌区别明显:前者连续出现Lithostromation simplex,并局限于始新统陆架沉积物中,未见于海上剖面。Rhabdosphaera gladius(带标志)情形亦然。陆上剖面的CP9带中Rhomboaster—Tribrachiatus族类型多,保存好。Tribrachiatus bramlettei(Bronnimann et Stradner)类型A辐射枝短而壮,仅见于海上剖面;类型B辐射枝细而长,见于陆上剖面。二者的形态差异可能因保存条件的差别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新统 石油勘探 超微化石
下载PDF
基于不同岩性的总有机碳分段预测方法--以东营凹陷始新统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琳洁 陆建林 +3 位作者 王保华 李浩 宋振响 张彦霞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21-727,共7页
陆相泥页岩具有非均质性强的特征,矿物组分、总有机碳含量(TOC)等参数的分布预测是陆相页岩油气资源评价与选区研究的基础。为获取陆相页岩地层上述关键参数纵向分布特征,克服测试实验周期长、成本高、取样难等现实问题,开展了相应关键... 陆相泥页岩具有非均质性强的特征,矿物组分、总有机碳含量(TOC)等参数的分布预测是陆相页岩油气资源评价与选区研究的基础。为获取陆相页岩地层上述关键参数纵向分布特征,克服测试实验周期长、成本高、取样难等现实问题,开展了相应关键参数测井预测方法研究。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始新统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为例,结合XRD实测数据以及测录井等资料,具体针对不同岩性选取不同TOC预测模型,建立了不同岩性的TOC识别模板。运用所构建的模型对Fy1井沙三下亚段的岩性、TOC进行典型预测,分段预测TOC方法得到的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约为0.84,表明该方法可行性较强,可为开展陆相页岩油资源评价及目标评价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含量 泥页岩 沙三下亚段 沙河街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古地貌对断陷盆地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以青藏高原伦坡拉盆地始新统牛堡组为例 被引量:11
13
作者 赵帅 解习农 +3 位作者 刘中戎 陆扬博 肖苏芸 邓雨恬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3-64,共12页
青藏高原的形成是亚洲乃至世界历史上重大的地质事件之一,伦坡拉盆地作为西藏地区唯一发现含工业油流的新生代陆相盆地,研究其成因及演化对西藏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二维地震和钻井等资料,阐明了始新世牛堡组沉积时期伦... 青藏高原的形成是亚洲乃至世界历史上重大的地质事件之一,伦坡拉盆地作为西藏地区唯一发现含工业油流的新生代陆相盆地,研究其成因及演化对西藏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二维地震和钻井等资料,阐明了始新世牛堡组沉积时期伦坡拉盆地古地貌特征,揭示了古地貌对于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牛堡组沉积时期,伦坡拉盆地构造单元可划分为3个:北部逆冲带,中央凹陷带以及南部冲断隆带。断陷盆地发育经历了湖盆形成、扩张和萎缩阶段,对应于牛堡组层序地层划分中的牛一段、牛二段及牛三段。在恢复伦坡拉盆地古地貌的基础上,指出盆地存在断控坡折型和挠曲坡折型两种控制盆地沉积体系分布的地貌,分别位于盆地的南部和东部。在不同地貌的控制下,盆地北部发育冲积扇和湖底扇组合沉积体系,盆地东缘、东南缘以及南缘则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及扇三角洲组合。盆地中部发育浅湖-半深湖沉积,周缘发育滨湖亚相。盆地内的许多微地貌也对盆地内砂体起到了阻挡与疏导的作用,从而控制了众多水道的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牛堡 构造-古地貌 沉积体系 控制模式
下载PDF
伦坡拉盆地始新统牛堡组湖相白云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东阳 邢凤存 +3 位作者 陈孝全 刘中戎 陈天一 周绍鹏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35,I0002,I0003,共14页
西藏伦坡拉盆地中北部始新统牛堡组发现湖相白云岩,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但勘探程度相对较低,白云岩储层特征研究薄弱。基于野外剖面和岩心观察、普通薄片和铸体薄片鉴定,采用物性及X线衍射等测试方法,分析伦坡拉盆地始新统牛堡组湖... 西藏伦坡拉盆地中北部始新统牛堡组发现湖相白云岩,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但勘探程度相对较低,白云岩储层特征研究薄弱。基于野外剖面和岩心观察、普通薄片和铸体薄片鉴定,采用物性及X线衍射等测试方法,分析伦坡拉盆地始新统牛堡组湖相白云岩储层特征和主控因素,结合沉积相展布进行白云岩储层分布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牛堡组白云岩中白云石质量分数差异明显,整体不纯,岩石类型包括凝灰质白云岩、含铁质泥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岩和含陆源碎屑白云岩等;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晶间孔、溶蚀孔和裂缝等;储层以低孔低渗(孔隙度为10.00%~15.00%,渗透率为(0.1~1.5646)×10^-3μm^2)和特低孔特低渗(孔隙度为0.73%~10.00%,渗透率为(0.0019~0.1)×10^-3μm^2)为主,少量中孔低渗(孔隙度为15.00%~16.72%,渗透率为(0.1~1.5646)×10^-3μm^2)。白云岩储层受岩性和沉积微相控制明显,白云石质量分数越高,储层物性越好,中低能云质滩和泥云坪物性较好。研究区白云岩储层主要发育于牛二段中亚段和牛三段上亚段,盆地隆起和东部为湖相白云岩储层的主要发育区。该结果为拓展研究区的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白云岩 白云岩储层 主控因素 牛堡 伦坡拉盆地
下载PDF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下始新统宝石组沉积特征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喜林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31-37,共7页
西湖凹陷位于东海盆地东部,是中国海上重要的油气生产区之一。2001年钻探的Y1井,在西湖凹陷主力油气层之下钻遇了一套厚360m、以泥质岩为主的中—下始新统地层,命名为宝石组。宝石组沉积于西湖凹陷断陷初期。根据岩芯、测井、录井、古... 西湖凹陷位于东海盆地东部,是中国海上重要的油气生产区之一。2001年钻探的Y1井,在西湖凹陷主力油气层之下钻遇了一套厚360m、以泥质岩为主的中—下始新统地层,命名为宝石组。宝石组沉积于西湖凹陷断陷初期。根据岩芯、测井、录井、古生物等资料,分析Y1井宝石组沉积背景,并通过地震相及井-震结合分析,确定西湖凹陷宝石组的平面沉积展布。结果表明:西湖凹陷宝石组为近海湖泊沉积背景,发育河流、三角洲、滨浅湖、半深湖、扇三角洲等沉积相类型;河流相发育于西斜坡北部,表现为低连续变振幅亚平行席状地震相;三角洲相发育于西斜坡及其与中央深洼带的过渡带,表现为楔状或充填状的前积地震相;扇三角洲相发育于凹陷东部断坡带,表现为杂乱楔状地震相;滨浅湖相发育于凹陷大部分地区,主要为中—好连续中振幅平行—亚平行席状地震相;半深湖相发育于中央深洼带部分地区,地震剖面上为连续性较好、振幅较强的席状反射。通过地震剖面的构造-沉积充填分析,西湖凹陷宝石组发育水下高地型和半地堑型两种沉积充填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地震相 泥质岩 宝石 西湖凹陷 东海盆地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始新统流沙港组一段低渗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4
16
作者 邓孝亮 杨希冰 +4 位作者 尤丽 吴仕玖 钟佳 朱沛苑 代龙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28-637,共10页
为明确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始新统流沙港组一段储层特征及物性主控因素,综合应用壁心、薄片、物性、荧光、扫描电镜等储层分析资料,通过对储集特征、物性特征以及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与油气成藏耦合等分析,表明涠西南凹陷流... 为明确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始新统流沙港组一段储层特征及物性主控因素,综合应用壁心、薄片、物性、荧光、扫描电镜等储层分析资料,通过对储集特征、物性特征以及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与油气成藏耦合等分析,表明涠西南凹陷流一段储层以长石岩屑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为主,总体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低,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粒间残余孔和次生溶孔。涠西南凹陷北西源汇区和西部源汇区流一段多为中孔、中—高渗储层,东部源汇区主要为低孔低渗储层。沉积作用造成粒度、分选、泥质杂基等的差异,压实、碳酸盐胶结、有机酸溶蚀等成岩作用是低渗储层物性主控因素;而构造作用和油气成藏耦合所控制的早期烃类充注、异常高压可保护原生孔隙,加上断裂派生的裂缝可对低渗储层物性进行改善。涠西南凹陷北西源汇区和西部源汇区流一段储层由于埋深较浅,其水动力较强、粒度较粗、分选较好,在泥质杂基较少的区域储层物性较好;而东部源汇区在靠近生烃主洼的二号断裂附近,存在早期烃类充注、有机酸的强溶蚀以及部分高压保护,在2500~3500 m形成次生孔隙和高压孔隙发育带,亦发育深埋藏有利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酸 油气充注 成岩作用 储层特征 流沙港 涠西南凹陷 北部湾盆地
下载PDF
源下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以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乌石17X下始新统流沙港组三段油藏为例 被引量:8
17
作者 袁冰 杨希冰 张迎朝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0期23-27,共5页
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下始新统流沙港组三段发育源下断块油藏,其原油来自上覆流沙港组二段超压成熟烃源岩,其成藏受"源储压差"、沉积相和有效断块圈闭三因素控制。"源储压差"控制了油气运移方向,油气由流沙港组二段... 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下始新统流沙港组三段发育源下断块油藏,其原油来自上覆流沙港组二段超压成熟烃源岩,其成藏受"源储压差"、沉积相和有效断块圈闭三因素控制。"源储压差"控制了油气运移方向,油气由流沙港组二段源内超压区向下部、侧向流沙港组三段常压区运移,在断裂圈闭带中聚集。流沙港组二段超压还起到了封盖油气作用。流沙港组三段近岸水下扇扇中辫状水道微相储层物性较好,是"甜点"储层。下始新统流沙港组三段具有"高压源、源封盖、源储接触"的源下油气成藏模式。乌石凹陷东部流沙港组三段始新世裂陷幕断裂圈闭带是"源下"油气富集的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主控因素 源储压差 下始流沙港三段 乌石凹陷 北部湾盆地
下载PDF
西湖凹陷南部始新统烃源岩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被引量:8
18
作者 万延周 陈春峰 +3 位作者 陈文侠 徐东浩 张伯成 欧戈 《非常规油气》 2019年第5期18-22,46,共6页
随着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组和花港组勘探获得重大突破,始新统的勘探潜力也日益受到重视。始新统烃源岩的特征分析是烃源岩潜力研究的重要内容。采用碳同位素分析对烃源岩进行研究。烃源岩有机质碳同位素分析表明,始新统烃源岩有机质除... 随着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组和花港组勘探获得重大突破,始新统的勘探潜力也日益受到重视。始新统烃源岩的特征分析是烃源岩潜力研究的重要内容。采用碳同位素分析对烃源岩进行研究。烃源岩有机质碳同位素分析表明,始新统烃源岩有机质除饱和烃碳同位素均值小于-28‰外;芳烃、非烃、沥青质碳同位素值均值均大于-28‰,且平湖组比宝石组碳同位素值增长3‰以上。始新统平湖组和宝石组烃源岩有机质碳同位素组分皆存在δ^13C饱和烃<δ^13C非烃<δ^13C沥青质<δ^13C芳烃和δ^13C饱和烃<δ^13C非烃<δ^13C芳烃<δ^13C沥青质特征,呈现“逆转”现象。西湖凹陷南部始新统烃源岩有机质碳同位素主要受沉积环境和生源母质影响,存在海相陆相混源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石 平湖 西湖凹陷 烃源岩 碳同位素
下载PDF
济阳坳陷沾化凹陷陡坡带始新统沙三段扇三角洲储层成岩作用与有利储层成因 被引量:11
19
作者 朱筱敏 刘芬 +5 位作者 谈明轩 韩雪芳 张守鹏 耿名扬 李维 董艳蕾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43-851,共9页
15口井岩芯和众多储层实验资料研究表明,沾化凹陷北部陡坡带始新统沙河街组扇三角洲砂体由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等构成。在埋藏成岩演化过程中,该砂岩储层经历了多种成岩作用,现储层埋深1800-4000m,处于中成岩演化阶段,总体形成了中... 15口井岩芯和众多储层实验资料研究表明,沾化凹陷北部陡坡带始新统沙河街组扇三角洲砂体由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等构成。在埋藏成岩演化过程中,该砂岩储层经历了多种成岩作用,现储层埋深1800-4000m,处于中成岩演化阶段,总体形成了中孔中渗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9.7%,平均渗透率为111.5×10^-3μm^2)。但在成岩演化过程中,溶蚀作用对于改善储层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在2800-3300m深度段,有机酸对长石颗粒的溶蚀,形成的粒间和粒内孔隙不仅增加了孔隙度,而且提高了储层渗透率,改善了储层质量(孔隙度可达到30%,渗透率达到1000×10^-3μm^2)。可以看出,确定次生孔隙发育深度段有利于有利储层和油气富集层段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沾化凹陷 沙河街 扇三角洲砂体 成岩阶段 次生孔隙 有利储层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LF13—2—1井始新统孢粉组合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振雄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8年第3期168-173,共6页
重新研究了珠江口盆地LF13-2-1井3020-3272.5m井段的孢粉地层学,根据重新鉴定的孢粉资料,3140-3230m井段孢粉组合称栎粉-五边粉组合,可与珠三坳陷WC19-1-3井文昌组一神狐组及北部湾盆地WS1-3-1井流沙港组二段的孢粉组合对... 重新研究了珠江口盆地LF13-2-1井3020-3272.5m井段的孢粉地层学,根据重新鉴定的孢粉资料,3140-3230m井段孢粉组合称栎粉-五边粉组合,可与珠三坳陷WC19-1-3井文昌组一神狐组及北部湾盆地WS1-3-1井流沙港组二段的孢粉组合对比,时代为中始新世,该井段以下12m厚的安山质凝灰岩,砂泥岩的孢粉组合称栎粉-桤木粉-紫箕孢组合,在南海北部陆架,这一孢粉组合可与WS1-3-1井流沙港组三段孢粉组合对比,时代为早始新世,建议将含该孢粉组合的这一岩组命名为“陆丰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LF13-2-1井 孢粉 陆丰 含油气盆地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