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书”视阈下《神农本草经》成书时间研究路径初析
1
作者 潘嘉晖 《石家庄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57-62,共6页
学界关于“《神农本草经》成书时间”的探讨主要有7种结论,但大多数结论未能基于“古书”视角而论。古书的成书与流传是一个复杂过程,其具有“材料来源多元、作者群体多种、创作思维多样”等文本生成特点与“多线性、嵌合式、长时期”... 学界关于“《神农本草经》成书时间”的探讨主要有7种结论,但大多数结论未能基于“古书”视角而论。古书的成书与流传是一个复杂过程,其具有“材料来源多元、作者群体多种、创作思维多样”等文本生成特点与“多线性、嵌合式、长时期”等文本传播特点。因此,《神农本草经》或已收录于《汉书·艺文志》中,其初本亦可能于民间“医技秘传”过程中即已形成,而陶弘景所辑入四卷本是其修缮本。故而,现有结论仍值得商榷,此问亦可继续探研,但关键是要把握《神农本草经》是“古书”这一本质属性,且需辅之以地下出土之材料为证,真相方可水落石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本草经》 书时间 书流传
下载PDF
由清华简《说命》三篇论古书成书与文本形成二三事
2
作者 谢维扬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4-32,共9页
清华简《说命》三篇均有自题篇名,这表明已知《尚书》篇题在很大程度上都不能确定是孔子编书时所拟定,孔子编书应该也不涉及为各篇文字最终命题;同时孔子编辑的文本并非《尚书》的唯一文本,孔子之后可能有更多人做"编书"之事... 清华简《说命》三篇均有自题篇名,这表明已知《尚书》篇题在很大程度上都不能确定是孔子编书时所拟定,孔子编书应该也不涉及为各篇文字最终命题;同时孔子编辑的文本并非《尚书》的唯一文本,孔子之后可能有更多人做"编书"之事,由此而形成的表现不一的《尚书》文本也会相继出现。目前还不能完全否认简本是与"古文《尚书》"系统有复杂关系的某未知《尚书》文本。在古书成书和文本形成研究中,注意未知文本的作用,将帮助我们在《尚书》成书等重要问题上形成新的想法。简本《说命》三篇的出现对准确认定包括《国语》在内的早期语类文献的形成和史料价值,也有重要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说命》 《尚书》 文本
下载PDF
李先生的学术思想是留给古史学界的宝贵学术遗产 被引量:1
3
作者 谢维扬 《出土文献》 2020年第2期136-138,共3页
李学勤先生提出的一系列有极重要价值的学术观点是现代学者沿正确方向和以正确方法推进古史、古文字学和古文献研究及考古学相关课题研究的利器。其中包括要认清文献在古史研究中作为一手史料的重要地位;对中国古代传说时期的历史应予正... 李学勤先生提出的一系列有极重要价值的学术观点是现代学者沿正确方向和以正确方法推进古史、古文字学和古文献研究及考古学相关课题研究的利器。其中包括要认清文献在古史研究中作为一手史料的重要地位;对中国古代传说时期的历史应予正视;应高度重视和深入开展对古书形成问题的研究;在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中,应注意建立适合中国情况的相应的理论体系等。在这些思想和因这些思想形成的对古代资料正确解读和认识方法的支撑下,中国早期历史(包括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研究将取得更高水平和更重要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学勤 文献 传说时期 文明起源
下载PDF
古史辨的贡献和局限及上古史的重建
4
作者 王震中 《社会科学文摘》 2024年第4期33-36,共4页
古史辨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界古史研究领域影响最大的学派。在古史辨中,100年前顾颉刚先生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和“四个打破”最具理论特色。100年过去了,今天,反思古史辨派,我认为它有贡献,亦有局限。顾先生对“三皇... 古史辨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界古史研究领域影响最大的学派。在古史辨中,100年前顾颉刚先生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和“四个打破”最具理论特色。100年过去了,今天,反思古史辨派,我认为它有贡献,亦有局限。顾先生对“三皇五帝”古史体系之辨,其方法论是从古书辨古史,即从古书成书年代的先后来推论古史形成的过程,因此他得出:“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这是“层累说”的关键,他由此不相信“三皇五帝”古史系统,有其自洽的一面。但是,“三皇五帝”系统究竟是怎么来的,其历史文化背景是什么,顾先生并没有说清楚,却很有深究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辨 三皇五帝 史研究 层累地造 史系统 顾颉刚先生
原文传递
古书成书研究再反思--以清华简“书”类文献为中心 被引量:14
5
作者 程浩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2-143,192,共12页
近年来,出土简帛书籍的大量发现为重新审视古书成书与流传的过程提供了许多新认识。通过将清华简中的"书"类文献与《尚书》、《逸周书》的流传进行对比,可以明显地体会到我们对古书成书复杂程度的估计严重不足,对其在流传过... 近年来,出土简帛书籍的大量发现为重新审视古书成书与流传的过程提供了许多新认识。通过将清华简中的"书"类文献与《尚书》、《逸周书》的流传进行对比,可以明显地体会到我们对古书成书复杂程度的估计严重不足,对其在流传过程中的未知因素了解还是太少。如果要对古书的成书年代进行准确把握,就必须首先了解古书"层累"作成的过程,并深入开展文本中每一处篇章字句来源与时代的考察。在考虑古书文本的流变时,还应适当考虑书写载体对文本演变起到的作用,而汉代人的古书整理工作对传世文本产生的影响也是考虑古书流传问题时不容忽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书”类文献 文本演变
原文传递
古书成书的复杂情况与传说时期史料的品质 被引量:5
6
作者 谢维扬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7-136,共10页
清华简《说命》三篇表明今传《尚书》文本并不是早期唯一形成的《尚书》文本,早期《尚书》文本的形成具有某种多元性。由此应看到古书成书过程是具有多元或多线性的。古代对传说时期史事记述的某些特征如《鲁语》与《祭法》对古代祭典... 清华简《说命》三篇表明今传《尚书》文本并不是早期唯一形成的《尚书》文本,早期《尚书》文本的形成具有某种多元性。由此应看到古书成书过程是具有多元或多线性的。古代对传说时期史事记述的某些特征如《鲁语》与《祭法》对古代祭典记述的不同与古书文本形成的复杂情况相似,也与古史资料发生上的多元性有关。中国古代传说资料形成过程的多元性以及古代传说记述系统多样的存在,对于传说资料研究而言,其最深刻的意义在于有利于表明古代传说资料作为整体在本质上是具有真实事实来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多元性 传说资料
原文传递
古书成书与古书年代学问题探研——以出土古脉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为中心 被引量:4
7
作者 赵争 《中国典籍与文化》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12,共6页
古脉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及《阴阳十一脉灸经》的形成均经历了较为复杂的过程。通过分析二者的内容和结构,可以发现其各自具有不同的文本层次,不同的文本层次大体对应了不同的成书阶段,而不同的成书阶段其相应内容的相对年代关系并不... 古脉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及《阴阳十一脉灸经》的形成均经历了较为复杂的过程。通过分析二者的内容和结构,可以发现其各自具有不同的文本层次,不同的文本层次大体对应了不同的成书阶段,而不同的成书阶段其相应内容的相对年代关系并不相同。对古书成书过程的理解为《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年代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全面和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相对年代
原文传递
先秦两汉文献中的互见现象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洁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26-232,共7页
不同文本间内容相似的互见现象在先秦两汉文献中大量存在。导致互见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古人"述""作"并存的著述观念;故事类材料在史实讲述、论辩及说理方面的优势,使其被广泛采用,遂形成史书之间、诸子书之间、史书... 不同文本间内容相似的互见现象在先秦两汉文献中大量存在。导致互见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古人"述""作"并存的著述观念;故事类材料在史实讲述、论辩及说理方面的优势,使其被广泛采用,遂形成史书之间、诸子书之间、史书与诸子书之间的各类互见;学派具有的师承关系及其在学术思想上的承继性特点,使同一学派的不同著述产生内容互见的可能;兵书类、术数类与方技类文献的专业性较强,继承性突出,导致以专业为区分的集中互见现象;抄本时代的文献特点造成同一文献多种版本的存在,各个版本显示出彼此相似又不完全相同的情形。研究互见现象能更细致地了解早期著述观念,是认识古书成书及其真伪的重要方式。互见的细节处贯穿着文本的价值取向、编写意图及文学风格,借助互见,能为先秦两汉文学研究提供新视角,并对周秦汉文学史的撰写提出新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两汉文献 互见现象 著述观念 文学研究 文学史撰写
下载PDF
郭店简《穷达以时》与《荀子》对读札记三则 被引量:2
9
作者 谢科峰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第10期54-58,共5页
郭店简《穷达以时》其内容与《荀子·宥坐》、《孔子家语·在厄》、《韩诗外传》卷七、《说苑·杂言》等传世文献中关于孔子困于陈蔡的相关记载有类似之处,笔者将《荀子·宥坐》篇与其他相关文献对读,可见其篇中"... 郭店简《穷达以时》其内容与《荀子·宥坐》、《孔子家语·在厄》、《韩诗外传》卷七、《说苑·杂言》等传世文献中关于孔子困于陈蔡的相关记载有类似之处,笔者将《荀子·宥坐》篇与其他相关文献对读,可见其篇中"由是观之,不遇世者众矣"一句系衍文,篇尾一段可能存在错简,而诸文献中所涉及人物的记载也存有一定差的异,分析这些差异,我们或可以从中一窥古书成书的某些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穷达以时》 《荀子·宥坐》
下载PDF
论古书成书对中国早期史学的影响——以《左传》成书“三个阶段”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鸿超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0-106,共7页
古书成书不仅属于文献学问题,还具有史学史研究价值。多阶段的成书过程作为早期史书生成的主要方式之一,对中国早期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左传》成书的三个阶段为例,可以发现春秋战国史学的发展与繁荣与当时古书的成书方式密不可分... 古书成书不仅属于文献学问题,还具有史学史研究价值。多阶段的成书过程作为早期史书生成的主要方式之一,对中国早期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左传》成书的三个阶段为例,可以发现春秋战国史学的发展与繁荣与当时古书的成书方式密不可分。春秋战国时期诸多史著在初步成型之后,又在数代人传抄中不断编写、增改中,不断吸收各类文献资源,这一进程使得它们比过去体例更为完善、叙事更为生动、内容更为复杂。同时伴随着经学产生,一些史书在解释经学中逐渐形成,从而使史学具备了经学的教化功能,由此奠定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史学 《左传》 三个阶段
原文传递
北大汉简《老子》研究综述
11
作者 甘影杰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17-22,共6页
北大汉简《老子》,是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上下经文本所得资料的简称,学术界经过技术、文字、竹简形制等方面考证,认定不存在作伪问题。北大汉简《老子》抄写年代多认为在汉武帝时期或汉武帝前期,也有认为在惠帝、文帝之前以及西... 北大汉简《老子》,是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上下经文本所得资料的简称,学术界经过技术、文字、竹简形制等方面考证,认定不存在作伪问题。北大汉简《老子》抄写年代多认为在汉武帝时期或汉武帝前期,也有认为在惠帝、文帝之前以及西汉后期,依据不同的判断标准所得出的确切抄写年代仍有分歧。学者们对北大汉简《老子》中的字词章句相异之处、阙文之处都进行了不遗余力的考证,成果丰富、翔实。学者们对北大汉简《老子》上下篇的流变、上下篇章数、与传世本及出土本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汉简 《老子》 文本校勘 综述
下载PDF
清华简《金縢》研究三题
12
作者 谢科峰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79-84,共6页
通过分析清华简《金縢》简本的性质,可以看出清华简《金縢》是战国中晚期在楚地流传的一种《金縢》文本,带有鲜明的楚地色彩,可能是用于楚国贵族教育的教材;先秦时期"书"类文献的流传并无"定本",而这一时期的古书... 通过分析清华简《金縢》简本的性质,可以看出清华简《金縢》是战国中晚期在楚地流传的一种《金縢》文本,带有鲜明的楚地色彩,可能是用于楚国贵族教育的教材;先秦时期"书"类文献的流传并无"定本",而这一时期的古书流传具有"求优不求真"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金縢》 书流传 定本
下载PDF
从“盟府”到“杏坛”:先秦“书”类文献的生成、结集与流变 被引量:1
13
作者 程浩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5-106,207,共23页
"书"类文献脱胎于君臣行政过程中史官对其言论的载笔。这些藏之"盟府"的官方档案历经剪裁、润色,逐渐成为独立的单篇。随着周室式微,王官失守,"书"类文献的收藏与传习也逐渐下移。出于"观兴废"... "书"类文献脱胎于君臣行政过程中史官对其言论的载笔。这些藏之"盟府"的官方档案历经剪裁、润色,逐渐成为独立的单篇。随着周室式微,王官失守,"书"类文献的收藏与传习也逐渐下移。出于"观兴废"与教化子弟等目的,诸侯国以及各家派纷纷对"书"类文献进行搜集与选编。由于地域性以及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这些以类相存的选编本往往有着较多的差异。传世本《尚书》虽然未必为孔子亲自编次,但从孟、荀等孔门后学引"书"的情况来看,应该与儒家有着较密切的关系。流行于楚地的清华简"书"类文献选编本,则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墨家学派的影响。而在后世的流传过程当中,由于自然演变与主观改动等原因,"书"的文本又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文献生 清华简
原文传递
由先王政典到載道之書:册命檔案與“書”篇生成——兼及清華簡《攝命》的文本結構
14
作者 趙争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 2022年第1期89-100,共12页
現有銘文材料可證册命文中的“王若曰”内容爲周王現場發言記録,其性質爲册命儀式上的“命官之辭”。“命官之辭”整體上呈現的程式化情形及其相關内容的性質均表明周王發言參考了預製的講稿,這種預製講稿有可能就是册命儀式上預先寫就... 現有銘文材料可證册命文中的“王若曰”内容爲周王現場發言記録,其性質爲册命儀式上的“命官之辭”。“命官之辭”整體上呈現的程式化情形及其相關内容的性質均表明周王發言參考了預製的講稿,這種預製講稿有可能就是册命儀式上預先寫就的實物形態的“命册”。“命官之辭”“命册”與增加更多信息的“命書”構成了册命儀式的主要檔案類型。其中富含思想性的檔案被選爲“王教王學”的教材,並被後世研習、闡釋及講論,從而由先王政典轉而成爲載道之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册命儀式 册命檔案 “書”類文獻 古書成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