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赣东北蛇绿岩带相关地质问题的构造古地理分析 被引量:24
1
作者 吴浩若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28-342,共15页
对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带相关地层的时代、沉积相和接触关系等方面认识的重大分歧 ,导致对华南地质演化史的不同解释。混杂岩的深成岩块体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大都在90 0~ 10 0 0Ma之间 ,伴生的火山 -沉积岩系 (登山群 )中却有古生代微体化... 对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带相关地层的时代、沉积相和接触关系等方面认识的重大分歧 ,导致对华南地质演化史的不同解释。混杂岩的深成岩块体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大都在90 0~ 10 0 0Ma之间 ,伴生的火山 -沉积岩系 (登山群 )中却有古生代微体化石发现 ,但化石的确切年代尚难确定。古地理分析表明 ,赣东北地区早古生代并不存在“江南古陆” ,却有深水的江南海盆。华南晚奥陶世火山碎屑沉积广泛分布 ,但来源不明 ,赣东北有可能为当时喷发中心 ,形成于火山岛弧环境的登山群正好与之匹配。因而 ,其时代可能为晚奥陶世。志留纪早期江南海盆封闭 ,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之间形成加里东褶皱带 ,赣东北蛇绿岩带为加里东褶皱带和华夏地块之间的接合带。这里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的距离最近 ,挤压程度高 ,抬升幅度大 ,剥蚀时间长 ,早古生代沉积不易保存 ,登山群可能是残留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东北 蛇绿岩 地质问题 构造地理分析 晚奥陶世 登山群
下载PDF
南祁连山前区中生代晚期古构造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肖安成 汪立群 +5 位作者 杨树锋 马立协 沈中延 王亮 吴磊 陈元忠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6-156,共11页
南祁连山前区可以分为露头和盆地区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本区晚中生代构造活动强烈,控制了新生代的沉积过程和现今中生界残余层序的分布。本文提出了均匀平板状沉积体后期的构造变形可以利用古地质图以及高精度残余地层厚度的变化规... 南祁连山前区可以分为露头和盆地区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本区晚中生代构造活动强烈,控制了新生代的沉积过程和现今中生界残余层序的分布。本文提出了均匀平板状沉积体后期的构造变形可以利用古地质图以及高精度残余地层厚度的变化规律判断古构造带的分析方法,并且对于研究区中生代晚期的古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露头区主要利用古地质图分析方法,研究区集中在赛什腾山—埃姆尼克山北缘的鱼卡和红山地区。盆地区主要利用中生界残余厚度图的分析方法,研究区集中在赛什腾山—埃姆尼克山南侧的赛什腾南部凹陷和马海凸起地区。通过这4个地区古构造特征的研究,提出南祁连山前区中生代晚期在区域性隆升的背景下,形成了一系列古构造带,古构造活动的特点是形成北西—北北西走向的背斜和向斜构造,这些褶皱的波长为15~20 km,为中尺度规模。同时指出,中国西部多数地区均缺失上白垩统,暗示着当时的中亚地区存在一个广阔的晚白垩世古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祁连山 柴达木盆地北缘 中生代晚期 地质图 残余厚度图 古构造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