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原大地震对古浪大地震的静应力触发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刘桂萍 傅征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107-115,共9页
根据1920年12月26日宁夏海原大地震(Ms=8.5)地震地表破裂带几何学和位移、震源机制和近代地震活动资料,提出海原大地震震源分段走滑破裂的初步位错模型,计算了在1927年5月23日甘肃古浪大地震(Ms=8.0)逆冲发震断层(NW44°,倾向S,倾角... 根据1920年12月26日宁夏海原大地震(Ms=8.5)地震地表破裂带几何学和位移、震源机制和近代地震活动资料,提出海原大地震震源分段走滑破裂的初步位错模型,计算了在1927年5月23日甘肃古浪大地震(Ms=8.0)逆冲发震断层(NW44°,倾向S,倾角50°和滑动角60°)的滑动方向上,加载的Coulomb静应力变化△CFS为0.009 MPa.古浪大地震可能是被海原大地震触发,提前14a发生的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ulomb静应力变化 地震触发 海原地震 古浪地震.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缘海原、古浪、昌马大地震间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47
2
作者 傅征祥 刘桂萍 陈棋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5-42,共8页
基于Coulomb静应力变化的概念 ,研究了青藏高原北缘的海原 ( 192 0年 2月 ,M =8 5)、古浪 ( 192 7年 5月 ,M =8 0 )和昌马 ( 1932年 12月 ,M =7 6) 3次大地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海原大地震发生可能诱发古浪大地震提前 16~ 4 4... 基于Coulomb静应力变化的概念 ,研究了青藏高原北缘的海原 ( 192 0年 2月 ,M =8 5)、古浪 ( 192 7年 5月 ,M =8 0 )和昌马 ( 1932年 12月 ,M =7 6) 3次大地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海原大地震发生可能诱发古浪大地震提前 16~ 4 4a发生 ;而昌马地震发生可能不受海原和古浪地震诱发静应力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震相互作用 冒马地震 诱发地震 海原地震 古浪地震 震源机制
下载PDF
天祝-古浪5.4级地震前后波谱异常特征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许健生 尹志文 +1 位作者 张淑贞 虞国平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93-398,共6页
使用CDSN 兰州台数字地震记录资料,用IASPEI推荐的Seisgram 谱分析软件,对1996年6 月1 日发生在甘肃天祝-古浪MS 5.4 地震之前的3 个前震和14 个余震的波谱特征作了初步研究:①在主震后地震的纵横... 使用CDSN 兰州台数字地震记录资料,用IASPEI推荐的Seisgram 谱分析软件,对1996年6 月1 日发生在甘肃天祝-古浪MS 5.4 地震之前的3 个前震和14 个余震的波谱特征作了初步研究:①在主震后地震的纵横波零频位移谱值的对数比值从1.2 左右下降到1.0 左右;②纵横波谱的拐角频率比值和高频衰减斜率比值均由主震前的1.0 下降到主震后的0.8;③各频谱特征量呈现异常的时间基本上同步,其异常形态也相似;④前震的各频谱特征量较余震有明显差异,因而有可能成为预测主震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谱 频谱分析 余震 天祝-古浪地震 地震
下载PDF
利用单台数字地震记录反演天祝-古浪5.4级地震矩张量 被引量:5
4
作者 荣代潞 李亚荣 +1 位作者 金铭 蒋续媛 《高原地震》 2000年第2期32-36,共5页
利用单台 3分向数字化记录反演了 1996年 6月 1日甘肃天祝 -古浪 5 .4级地震的矩张量 ,并对所得结果与用 P波初动符号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二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结合该地震的震源机制和震源区的断层构造情况 ,认为该地震是在 ... 利用单台 3分向数字化记录反演了 1996年 6月 1日甘肃天祝 -古浪 5 .4级地震的矩张量 ,并对所得结果与用 P波初动符号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二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结合该地震的震源机制和震源区的断层构造情况 ,认为该地震是在 NE- SW的压应力作用下 ,近 EW向的海原西断层天祝 -古浪段左旋破裂错动的结果。由于我们得出的结果只是利用了记录波形的最初几个波形 ,因此它基本反映了该地震的初始破裂错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地震记录 矩张量反演 天祝-古浪地震
下载PDF
天祝-古浪5.4级地震震源机制和发震断层以及海原西断裂大震危险性讨论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亚荣 朱新运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6-240,共5页
研究了发生在海原西断裂天祝拉分盆地 1996年 6月 1日 5 .4级地震的震源机制 ,利用位于天祝 -古浪地区的数字式微震监测台网纪录的余震的精确定位确定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 .研究表明这次地震是天祝拉分盆地中垂直于主断裂的近南北向断... 研究了发生在海原西断裂天祝拉分盆地 1996年 6月 1日 5 .4级地震的震源机制 ,利用位于天祝 -古浪地区的数字式微震监测台网纪录的余震的精确定位确定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 .研究表明这次地震是天祝拉分盆地中垂直于主断裂的近南北向断裂所形成 .根据破裂模型和海原西断裂的应力积累状况 ,讨论了海原西断裂近期的大震危险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祝-古浪5.4级地震 震源机制 发震断层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永登5.8级地震和天祝-古浪5.4级地震前S波分裂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张范民 阮爱国 荣代潞 《高原地震》 2000年第2期43-53,共11页
应用 CDSN台网兰州数字台的记录和中法合作建立的朗索数字台的记录 ,研究了 1995年 7月 2 2日甘肃永登 5 .8级地震和 1996年 6月 1日天祝 -古浪 5 .4级地震前后剪切波分裂的特征。结果表明 ,在永登地震前大约 1年的时间内剪切波分裂延... 应用 CDSN台网兰州数字台的记录和中法合作建立的朗索数字台的记录 ,研究了 1995年 7月 2 2日甘肃永登 5 .8级地震和 1996年 6月 1日天祝 -古浪 5 .4级地震前后剪切波分裂的特征。结果表明 ,在永登地震前大约 1年的时间内剪切波分裂延迟增大 ,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也从 NE向转为 NW向 ,地震后剪切波分裂时间延迟和偏振方向很快恢复。因此 ,可以认为 ,此次地震前 S波分裂方面的前兆特征是明显的。对于天祝 -古浪 5 .4级地震 ,快 S偏振方向是从北偏西方向转为北偏东时发震 ,而该次地震的 P轴为北偏东5 0°,由于收集的小震资料较少 ,快慢 S波时间延迟的分析结果没能反映出应力强度的积累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该次地震孕育与永登地震后应力调整纠缠在一起的结果 (两者距离 12 0多公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登地震 天祝-古浪地震 S波分裂 异常特征
下载PDF
甘肃古浪长岭山北麓断裂新活动特征与地震危险性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强 王爱国 +1 位作者 邵延秀 赵泽贤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3-129,共7页
通过野外调查和探槽开挖,并结合b值计算结果,对位于甘肃省中部古浪县的长岭山北麓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活动性分段及地震危险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长岭山北麓断裂主要由四条断层组成,总体呈反"S"形展布;断层最新活动... 通过野外调查和探槽开挖,并结合b值计算结果,对位于甘肃省中部古浪县的长岭山北麓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活动性分段及地震危险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长岭山北麓断裂主要由四条断层组成,总体呈反"S"形展布;断层最新活动在西段f1表现为倾向南的左旋正断性质,在西段f2和中段f3表现为向北倾的左旋正断性质,东段f4又转变为倾向南的左旋正断活动性质,断裂西端以秦家大山南北向隆起及第三系褶皱与古浪断裂隔断,东端以白墩子左旋拉张盆地与罐罐岭断裂左阶排列,阶距3.5km;断裂带全新世早中期以来有过地震活动,最后一次活动离逝时间较长,现代应力积累较快,为未来地震危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岭山北麓断裂 新活动特征 地震危险性 B值 古浪地震
下载PDF
1927年古浪8级大地震断层面参数和滑动性质 被引量:15
8
作者 刘白云 曾文浩 +2 位作者 袁道阳 李秋红 陈文凯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18-828,共11页
1927年古浪发生8级大地震,此次地震给古浪及邻近地区造成了轻重不等的破坏。对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前人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分歧。本研究根据成丛小震发生在大震断层面附近的原则及参考前人对该地震发震构造的认识,采用1985年到2012年发... 1927年古浪发生8级大地震,此次地震给古浪及邻近地区造成了轻重不等的破坏。对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前人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分歧。本研究根据成丛小震发生在大震断层面附近的原则及参考前人对该地震发震构造的认识,采用1985年到2012年发生在地震破裂区的精定位地震目录,选定了2个长条状研究区域,将模拟退火算法和高斯-牛顿算法结合,利用小震密集程度求解主震断层面的走向与倾角。在此基础上考虑区域构造应力参数,给出了已求得的断层面上的滑动角。然后结合已有的深部构造研究结果以及地表考察结果,简单讨论了此次地震的孕震环境和发震机制。文中反演到的断层1位于此次地震等震线的最高烈度(Ⅺ度)圈内,表明反演到的震源断层可能就是控制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另外,首次发现在主干断裂中南部有1个小震成丛区,也能反演出1个断层,这可能是地震时震区整体发生了逆时针旋转而在主干断裂之上新发育的张性地震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震丛集 古浪地震 断层面解 发震构造
下载PDF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与1927年古浪8.0级地震的相似性
9
作者 朱航 《四川地震》 2004年第1期17-21,共5页
对20世纪中国大陆巨大地震进行了研究,认为1927年古浪8 0级地震与2001年昆仑山口西8 1级地震在构造上,与川滇地区的相对位置上,以及孕育、发展和发生的过程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2个地震对其后川滇地区地震活动形势的影响也具有相似性;... 对20世纪中国大陆巨大地震进行了研究,认为1927年古浪8 0级地震与2001年昆仑山口西8 1级地震在构造上,与川滇地区的相对位置上,以及孕育、发展和发生的过程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2个地震对其后川滇地区地震活动形势的影响也具有相似性;这2次地震的发生对中国大陆的地震活动强度有一定的缓解作用;2003年至2005年川滇地区地震活动水平为6 0~6 9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口西地震 古浪地震 川滇地区 地震活动形势
下载PDF
古浪地震滑坡的分布规律和构造意义 被引量:21
10
作者 邹谨敞 邵顺妹 蒋荣发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68-174,共7页
1927年古浪地区发生了一次8级地震,地震时诱发了大量的滑坡和崩塌。本文根据野外调查和航片解译,分析了古浪地震滑坡的分布规律,探讨了古浪地震的地面破坏类型和滑坡滑动方向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关系。
关键词 古浪地震 地震 滑坡 分布 应力场
下载PDF
甘肃“古浪地震窗”双差波速比特征
11
作者 王丽霞 张辉 +1 位作者 张博 徐溶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年第2期180-181,共2页
诸多研究显示,在大地震发生前后,地震波的速度存在明显变化。对波速变化进行研究,有望获取震源和地震孕育过程的某些信息,而地震波速比可将波速变化进行量化。地震波速比是地震学中重要的运动学参数之一,与地震波传播路径上介质的物理... 诸多研究显示,在大地震发生前后,地震波的速度存在明显变化。对波速变化进行研究,有望获取震源和地震孕育过程的某些信息,而地震波速比可将波速变化进行量化。地震波速比是地震学中重要的运动学参数之一,与地震波传播路径上介质的物理性质密切相关,可以反映地下介质性质的改变,并间接反映断层活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浪地震 双差波速比 地震活动
下载PDF
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6.4地震发震构造模式 被引量:8
12
作者 雷东宁 刘杰 +2 位作者 刘姝妹 何玉林 乔岳强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7-120,共14页
2016年1月21日门源M6.4地震发生在祁连山—河西走廊构造带内,该构造带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强震,其中较为重要的2次地震为1927年古浪8级地震及1986年门源M6.4地震。这次地震的发震断面及发震构造模式研究较少,前人的研究仅基于地震地质、遥... 2016年1月21日门源M6.4地震发生在祁连山—河西走廊构造带内,该构造带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强震,其中较为重要的2次地震为1927年古浪8级地震及1986年门源M6.4地震。这次地震的发震断面及发震构造模式研究较少,前人的研究仅基于地震地质、遥感及震源机制解结果等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仍有待深入分析。文中基于这次地震的等烈度线、余震空间分布、震中区地震地质等资料,对地震的发震构造环境及发震构造进行了解析。同时,利用已有资料计算了1986年M6.4地震及1927年古浪8级地震在2016年门源M6.4地震2个节面上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2次地震在2016年门源M6.4地震2个节面上产生的库仑应力存在差异,节面Ⅱ上产生了应力加载,节面I上产生应力卸载或延迟,个别节面应力触发值接近或达到0.01MPa的阈值。结合等震线、余震空间分布、震中区地震构造资料及2次地震在2016年门源M6.4地震节面I、节面Ⅱ上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存在的差异,综合确定了这次地震的发震断面可能为节面Ⅱ。通过分析前人的区域浅层及深部地球物理资料,初步建立了2016年门源M6.4地震的发震构造模式,认为这次地震为发生在走滑断裂系上的逆冲破裂,剖面上表现为上缓下陡的正花状构造,是走滑断裂系发生逆冲型破裂地震的可能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6.4地震 发震构造 冷龙岭断裂 古浪8级地震 应力触发 正花状构造
下载PDF
古浪大震的地质灾害及破坏特征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永明 刘洪春 +3 位作者 曾文浩 刘红玫 张炜 戴华光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315-320,共6页
根据野外调查和航片解译结果,对1927 年古浪8 级大震产生的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破裂带、滑坡和裂缝及其展布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对该次地震的破坏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地震破裂 滑坡 地震裂缝 古浪地震
下载PDF
1927年古浪8级大震破裂的三维数值理论模拟 被引量:6
14
作者 侯康明 邓起东 +1 位作者 刘百篪 韩有珍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59-65,共7页
在数值模拟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证了1927年古浪8级大震地表破裂带较短的原因.通过对地震烈度分布形态,地表破裂受阻的终止过程,理论模拟结果所显示的位移矢量的衰减过程,断裂受阻变形及最大剪应力分布特性等问题的... 在数值模拟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证了1927年古浪8级大震地表破裂带较短的原因.通过对地震烈度分布形态,地表破裂受阻的终止过程,理论模拟结果所显示的位移矢量的衰减过程,断裂受阻变形及最大剪应力分布特性等问题的研究,认为分布在主破裂带东西两端部的NNW向断裂起到了“障碍构造”的作用,阻止了主破裂向东西方向的延伸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破裂 数值模拟 古浪地震 地震地质
下载PDF
1927年古浪8级大震及其周边地区三维地壳P波速度结构特征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白云 王小娜 +2 位作者 尹志文 王维欢 董宗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980-3993,共14页
本文联合利用甘肃及周边测震台网记录的古浪及周边地区4592次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资料和相对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古浪震源区高分辨率的三维P波速度精细结构.结果显示,浅部P波速度分布与地表地质之间具有很好的对应关... 本文联合利用甘肃及周边测震台网记录的古浪及周边地区4592次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资料和相对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古浪震源区高分辨率的三维P波速度精细结构.结果显示,浅部P波速度分布与地表地质之间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皇城—双塔断裂带在6km以上深度表现为高速异常带,而在6~15km逐渐转换为明显的低速特征,之后再次转换为高速体.震区下部在10~20km深度有一个尺度约200km2的低速异常体,地震发生时破裂首先在该低速体发生,与主震空间位置非常吻合.主震区的岩石结构主要由奥陶纪变质砂岩、石英岩和加里东期的花岗岩等坚硬岩体组成.这种坚硬岩体对应的P波速度结构为高速体,有利于能量积累.武威盆地在20km以上深度表现为明显的低速异常,在25km深度之下,整体显示为高速体,表现出稳定块体的特征.表明武威盆地中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已插入到冷龙岭隆起带之下.震区小震重新定位发现,皇城—双塔断裂带东、西两段表现出不同的力学运动性质,西段以逆冲运动为主,地震主要发生在断裂的下盘.而东段地震却主要发生在上盘,断层活动以局部拉张为主.我们还首次发现在皇城—双塔断裂带的中段与主破裂呈垂直方向存在有在主震发生时新产生的一条共轭断层,基于小震的断层面参数反演显示该断裂是一高倾角运动性质以右旋为主兼具正断的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浪地震 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三维P波速度结构 皇城—双塔断裂
下载PDF
1927年古浪8级大震区小震重新定位及问题讨论 被引量:4
16
作者 董宗明 刘白云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92-697,共6页
联合利用甘肃及周边测震台网记录的古浪及周边地区4 592次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和相对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古浪震源区小震进行重新定位后发现,皇城—双塔断裂带东、西两段表现出不同的力学运动性质,西段以逆冲运动为主,地震主... 联合利用甘肃及周边测震台网记录的古浪及周边地区4 592次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和相对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古浪震源区小震进行重新定位后发现,皇城—双塔断裂带东、西两段表现出不同的力学运动性质,西段以逆冲运动为主,地震主要发生在断裂的下盘;而东段地震却主要发生在上盘,断层活动以局部拉张为主。还首次发现在皇城—双塔断裂带的中段与主破裂呈垂直方向存在一条主震发生时新产生的共轭断层,基于小震的断层面参数反演显示该断裂是一高倾角运动性质以右旋为主兼具正断的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浪地震 双差地震定位 皇城—双塔断裂
下载PDF
长岭山北麓断裂上新发现的地震地表破裂带 被引量:2
17
作者 柳煜 杨斌 +2 位作者 李明永 王爱国 刘洪春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19-326,共8页
通过野外地震地质调查,在甘肃省古浪县、景泰县交界处的长岭山地区新发现了丰富的线状分布的地震地表破裂现象,表现为基岩崩塌、黄土滑坡、地震裂缝、地震土林、地震沟槽、陷落坑以及断层陡坎等,局部可见残留的破裂滑动自由面。其分布... 通过野外地震地质调查,在甘肃省古浪县、景泰县交界处的长岭山地区新发现了丰富的线状分布的地震地表破裂现象,表现为基岩崩塌、黄土滑坡、地震裂缝、地震土林、地震沟槽、陷落坑以及断层陡坎等,局部可见残留的破裂滑动自由面。其分布严格受长岭山北麓活动断裂控制。通过地震地表破裂带本身的特征分析、年代学分析、地表破裂带长度与震级的拟合关系以及结合区域活动断裂资料研究,认为该地震地表破裂带可能为1927年古浪8.0级地震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破裂带 长岭山北麓活动断裂 古浪8.0级地震
下载PDF
1927年古浪8级大震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侯康明 吴启明 《高原地震》 1999年第1期12-18,共7页
专题讨论了1927年古浪8级大震的基本特征,包括地震的基本参数、震中位置的确定、震源深度及震级、断层面解、地震活动序列等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依据区域断层面倾角及震源随深度的变化特征,讨论了发震断层在地壳深部的几何形态,为... 专题讨论了1927年古浪8级大震的基本特征,包括地震的基本参数、震中位置的确定、震源深度及震级、断层面解、地震活动序列等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依据区域断层面倾角及震源随深度的变化特征,讨论了发震断层在地壳深部的几何形态,为进一步认识1927年古浪8级大震的形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特征 基本参数 地震活动 古浪地震
下载PDF
上寺地表破裂带及其形成机制的初步认识 被引量:1
19
作者 戴华光 刘洪春 +4 位作者 苏向洲 陈永明 张杰 马兰花 贾云鸿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25-29,共5页
在详细描述破裂带几何形态、展布特征及力学性质的基础上,对上寺地表破裂带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关键词 古浪地震 甘肃 构造应力场 地表破裂带 地震地质
下载PDF
武威盆地南缘断裂晚第四纪活动地表形迹与活动速率 被引量:14
20
作者 艾晟 张波 +1 位作者 樊春 王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08-422,共15页
武威盆地南缘断裂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是祁连山北缘逆断裂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1927年古浪8级地震的发震断裂之一。基于遥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观测和14C年代学数据等方法对武威盆地南缘断裂进行了详细的几何学调查和运动学定量。依据平面... 武威盆地南缘断裂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是祁连山北缘逆断裂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1927年古浪8级地震的发震断裂之一。基于遥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观测和14C年代学数据等方法对武威盆地南缘断裂进行了详细的几何学调查和运动学定量。依据平面上几何展布的不连续性和走向的变化,该断裂可以分为5段:康宁桥段(F_1)、南营河段(F_2)、上古城村—张流沟段(F_3)、他家庄段(F_4)和严家庄段(F_5)。该断裂为晚更新世以来活动断裂,地表活动形迹长约60km,以逆冲为主,局部兼具左旋走滑分量,沿断层走向断错地貌发育。断裂全新世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0.44±0.08)mm/a,南营河段(F_2)晚更新世以来左旋走滑速率(1.43±0.08)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构造 武威盆地南缘断裂 祁连山北缘逆断裂系 古浪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