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台湾东北部古海湾沉积特征
1
作者 安振振 李广雪 +5 位作者 丁咚 徐继尚 马妍妍 闵建雄 王丽艳 张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8-51,共14页
通过对台湾东北部古海湾及周边356个海底表层沉积样品的粒度分析及碎屑矿物分析,揭示了古海湾及周边陆架自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特征,并分析了古海湾的成因。结果表明,该古海湾及周边海域沉积环境的演变可划分为3个阶段:(1)末... 通过对台湾东北部古海湾及周边356个海底表层沉积样品的粒度分析及碎屑矿物分析,揭示了古海湾及周边陆架自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特征,并分析了古海湾的成因。结果表明,该古海湾及周边海域沉积环境的演变可划分为3个阶段:(1)末次盛冰期,浊流、滑坡事件在海湾边缘及陆架边缘频繁发生,可携带大量的陆源碎屑物质输运至古海湾内(B-3),下蚀其海床及下伏地层,并塑造了作为浊流通道的两个砾石条带,在B-3内部保留分选差、改造弱的沉积物。在此期间,潮流、波浪和跨陆架流在东亚冬季风的影响下严重侵蚀B-3的湾口及湾缘,并沉积大量的砂、石英及低含量的生物碎屑物质,石英/长石比值也较高;(2)末次冰消期,随着海平面的阶段性上升,古海岸线向陆大幅迁移,导致浊流强度减弱,潮流逐渐成为陆架区主要的作用营力,相关的潮流底应力可改造陆架沉积物,此时期,西部陆架含砾砂-砾质砂区(B-1)和北部陆架含砾砂-含砾泥质砂区(B-2)的地势差异及其所影响的水平海侵速度和潮波强度的差异是造就两者沉积组分、类型、石英、长石、岩屑和生物碎屑的含量及石英/长石比值差异的主因;(3)高水位时期,黑潮强度在本区增强,除侵蚀B-1底床,黑潮底层流也对B区的浅水地带进行冲刷,加之台湾暖流及沿岸流、长江冲淡水对该区的影响较小,使得B区细粒沉积物质含量较低,A区(北部陆架含砾泥质砂沉积区)细粒沉积广布,除与弱潮流作用相关外,弱的底层流的影响也是原因之一,同时来自台湾暖流可能携带部分细粒沉积物在此卸载。对于古海湾的成因而言,末次盛冰期频繁的浊流是将前更新世时期受湾内断裂作用而形成的半地堑地貌的海湾雏形进一步塑造成深凹地貌的主因,它进一步加剧了其深凹的地貌,在后期的冰消期和高水位时期,潮波系统及黑潮逐渐强盛,阻止了细粒沉积物的输入,保留了古海湾的深凹地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海湾 末次盛冰期 沉积物分布 碎屑矿物 沉积环境 东海陆架边缘
下载PDF
古渤海湾的围海造陆过程 被引量:3
2
作者 贾艳杰 田代沂 《天津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年第3期42-46,64,共6页
由宝坻至林亭口断裂、蓟运河断裂与海河断裂所围成的马蹄形凹陷区在全新世海侵时期形成一个古渤海湾。湾内大量发育牡蛎礁。后经古黄河三角洲和古滦河三角洲的充填、湾口砂坝的发育,至蛏头沽贝壳堤形成时期,海湾全部成陆,湾区广泛分... 由宝坻至林亭口断裂、蓟运河断裂与海河断裂所围成的马蹄形凹陷区在全新世海侵时期形成一个古渤海湾。湾内大量发育牡蛎礁。后经古黄河三角洲和古滦河三角洲的充填、湾口砂坝的发育,至蛏头沽贝壳堤形成时期,海湾全部成陆,湾区广泛分布着含海生贝类介壳的黑色淤泥层,显示本区历史上就是风暴潮灾害严重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湾 牡蛎礁 贝壳堤 风暴潮 造陆过程
下载PDF
川西地区雷口坡组风暴沉积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冯宇翔 宋金民 +5 位作者 刘树根 杨迪 李智武 金鑫 范建平 王佳蕊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61-672,共12页
中三叠世扬子地台西缘风暴频发,风暴岩较发育。根据剖面实测和薄片观察,对川西中三叠系雷口坡组典型的风暴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川西地区发育底冲刷面、砾屑段、粒序段和丘状交错层理等构造,可划分出7种风暴序列:序列Ⅰ主要由底冲刷面... 中三叠世扬子地台西缘风暴频发,风暴岩较发育。根据剖面实测和薄片观察,对川西中三叠系雷口坡组典型的风暴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川西地区发育底冲刷面、砾屑段、粒序段和丘状交错层理等构造,可划分出7种风暴序列:序列Ⅰ主要由底冲刷面及砾屑段(A)、粒序段(B)、平行层理段(C)构成,主要受风暴涡流控制,形成于正常浪基面与风暴浪基面之间;序列Ⅱ主要由底冲刷面及砾屑段(A)、粒序段(B)、平行层理段(C)、风暴浊积段(E1)构成,主要受风暴回流控制,形成于风暴浪基面以上,近风暴浪基面;序列Ⅲ主要由底冲刷面及砾屑段(A)、粒序段(B)构成,主要受风暴回流控制,形成于浪基面与风暴浪基面之间;序列Ⅳ主要由底冲刷面及砾屑段(A)、粒序段(B)、平行层理段(C)、丘状交错层理段(D)构成,主要受风暴涡流控制,形成于暴浪基面与正常浪基面间的较浅水区;序列Ⅴ主要由粒序段(B)、平行层理段(C)构成,主要受风暴涡流控制,处于正常浪基面之上;序列Ⅵ主要由砾屑段(A)构成,主要受风暴潮流控制,发育于正常浪基面上;序列Ⅶ主要由粒序段(B)和泥晶灰岩段(E2)构成,主要受风暴浊流控制,形成于风暴浪基面附近。风暴岩的发育,一是表明上扬子地区雷口坡时期处于低纬度地区,证明川西地处台缘—斜坡地带,约束了当时的古纬度及古地理格局;二是证实了龙门山古隆起与川西斜坡形成的古海湾的存在;三是约束了古海岸线的方位,进而指示微生物岩的北东—南西向带状展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地区 雷口坡组 风暴沉积 海岸线 古海湾
下载PDF
河海交互作用与苏北平原成因 被引量:47
4
作者 王颖 张振克 +3 位作者 朱大奎 杨競红 毛龙江 李书恒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1-320,共20页
苏北平原向海侧分布着大冈、上冈两列古贝壳堤以及依此而建的范公堤;西侧有低山丘陵环绕,江淮水系河流汇入平原内侧的湖泊群,发育了伸出型三角洲;兴化、里下河地区是平原的最低洼处.这一系列地貌组合与分布特点,启迪着探究平原的成因.1... 苏北平原向海侧分布着大冈、上冈两列古贝壳堤以及依此而建的范公堤;西侧有低山丘陵环绕,江淮水系河流汇入平原内侧的湖泊群,发育了伸出型三角洲;兴化、里下河地区是平原的最低洼处.这一系列地貌组合与分布特点,启迪着探究平原的成因.146m深的宝应望直港钻孔,穿透了2.58Ma以来的第四纪地层.沉积相、微体古生物、古地磁测定与沉积层常量元素分析等综合研究,阐明了4次主要的海洋作用沉积环境,尤其是晚更新世3.9~2.6万年前的浅海环境沉积更为显著.河湖相泛滥平原沉积与潮滩浅海沉积交互成层,证实了苏北平原是第四纪时期由河-海交互作用,从古海湾发育堆积成宽大平原.进一步工作需探索相关时期的江-海分布变化及黄河和黄渤海通道与苏北平原发育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平原成因 古海湾 河海交互作用 第四纪海侵
下载PDF
华南晚前寒武纪剪刀式开合构造及其动力学 被引量:22
5
作者 徐志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85-295,共11页
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华南地区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6项重大进展后,提出了该区晚前寒武纪剪刀式开合构造演化的新设想:(1)华南地区除存在中、晚元古代浅变质基底外,还存在晚太古宙—早元古代中—深变质基底,并在早元古代未形成统一的扬子—... 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华南地区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6项重大进展后,提出了该区晚前寒武纪剪刀式开合构造演化的新设想:(1)华南地区除存在中、晚元古代浅变质基底外,还存在晚太古宙—早元古代中—深变质基底,并在早元古代未形成统一的扬子—华夏古陆,但古陆的东北部有一伸入古陆内部的赣皖浙古海湾,海湾北侧是赣皖苏半岛;(2)从中元古代起,古陆中西部,即现今的桂黔湘地区张裂成裂陷槽,使“华夏块体”逆时针转动和“扬子块体”顺时针转动,加之大别—胶南块体从华北板块脱落、增贴到赣皖苏半岛北缘的南向挤压作用,遂导致赣皖浙古海湾的剪刀式闭合,进而影响到该区显生宙构造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海湾 晚前寒武纪 剪刀式开合构造 晚寒武纪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