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带高勘探程度区进一步挖潜的领域 被引量:27
1
作者 田在艺 史卜庆 +1 位作者 罗平 张大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5,共5页
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经过了 4 0年的勘探 ,目前已进入了高勘探程度区。油气聚集的复杂规律表明 ,渤海湾盆地仍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 ,进一步挖潜的领域非常广阔。以第三系为烃源岩的含油气层系的勘探精度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同时必... 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经过了 4 0年的勘探 ,目前已进入了高勘探程度区。油气聚集的复杂规律表明 ,渤海湾盆地仍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 ,进一步挖潜的领域非常广阔。以第三系为烃源岩的含油气层系的勘探精度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同时必须将以古生界、中生界和中上元古界为烃源岩的含油气层系作为今后挖潜的重要领域。渤海湾盆地任何层系都可能形成和聚集油气 ,因此仍有多种复杂的油气藏类型尚待进一步认识和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复式油气聚集 烃源岩 油气层系 挖潜 油气勘探
下载PDF
渤中凹陷西南环特大型高产油气聚集带的发现与勘探启示 被引量:16
2
作者 薛永安 许鹏 汤国民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共11页
渤中凹陷西南环历经20多年的油气勘探,早期以构造(或断块)圈闭为目标的勘探方式在凹陷带勘探逐渐步入困境;近10年,针对深层潜山提出“陆相断陷盆地天然气成藏理论技术”,针对浅层新近系提出“汇聚脊控藏理论技术”,指导发现了一系列大... 渤中凹陷西南环历经20多年的油气勘探,早期以构造(或断块)圈闭为目标的勘探方式在凹陷带勘探逐渐步入困境;近10年,针对深层潜山提出“陆相断陷盆地天然气成藏理论技术”,针对浅层新近系提出“汇聚脊控藏理论技术”,指导发现了一系列大中型深层潜山天然气田、深层潜山油气田及浅层油田,这些油气田横向连片、纵向叠置,形成了渤中凹陷西南环特大型高产油气聚集带,提交国家探明油气地质储量超8亿吨油当量。深层潜山油气藏主要包括渤中19-6凝析气藏、渤中13-2油气藏、渤中26-6油气藏等,这些油气藏普遍具有埋深大、油品性质好、储量规模大、测试产能高的特征,形成高产气藏、凝析气藏和高挥发油藏;浅层岩性油藏以渤中19-2新近系油藏为典型代表,具有纵向油层少、单砂体面积大、测试产能高的特征。渤中凹陷西南环特大型高产油气聚集带的成功发现也为渤海湾盆地后续勘探带来重要启示:深层潜山和浅层疏松砂岩岩性圈闭将是渤海海域今后最主要的油气勘探类型;存在“湖盆成气”“汇聚脊”控藏地质条件的凹陷带是渤海湾盆地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凹陷 特大型油气聚集 潜山油气 浅层油藏 湖盆成气 渤中19-6 渤中26-6 渤中13-2 渤中19-2 勘探启示
下载PDF
阿北凹陷复式油藏油气分布及聚集规律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嘉友 张勇 +2 位作者 姜燕 王朝辉 吴旺林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06年第8期150-150,共1页
针对阿北凹陷油藏复杂的构造与油水分布规律,开展了油藏沉积、构造、生储盖条件及其组合关系等研究,认为阿北凹陷沉积储层与油气运移,构造圈闭匹配关系良好,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据此指导油田滚动勘探开发,为油田进一步滚动评价指明方向。
关键词 复式油藏 油气分布 聚集规律 生储盖组合 影响因素 应用
下载PDF
复式油气聚集带与盆地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陈景达 《复式油气田》 1996年第1期4-6,共3页
复式油气聚集带指不同构造层、多个含油层系、多种类型油气藏在时间上的叠加和空间上的复合。它不仅包括受二级构造带控制的油气田带,而且也包括在一定构造背影上受地层-岩性因素控制的油气田带。复式油气聚集带研究需建立盆地油气藏... 复式油气聚集带指不同构造层、多个含油层系、多种类型油气藏在时间上的叠加和空间上的复合。它不仅包括受二级构造带控制的油气田带,而且也包括在一定构造背影上受地层-岩性因素控制的油气田带。复式油气聚集带研究需建立盆地油气藏形成机理的质模型。该文先讨论第一个课题,即含油气盆地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聚集 油气 油气盆地 复式油气
下载PDF
东营凹陷中央背斜复式油气聚集带 被引量:1
5
作者 杜贤樾 李春光 《复式油气田》 1996年第1期7-14,共8页
东营凹陷中央背斜带是一个地质条件复杂,油气富集高产的复式油气聚集带,目前已发现了东辛、郝家、现河庄、新立村、史南等5个复式油气田。该背斜带始新世发育一系列的塑性拱张构造和扭张断裂,渐新世的块断活动使构造面貌进一步复杂... 东营凹陷中央背斜带是一个地质条件复杂,油气富集高产的复式油气聚集带,目前已发现了东辛、郝家、现河庄、新立村、史南等5个复式油气田。该背斜带始新世发育一系列的塑性拱张构造和扭张断裂,渐新世的块断活动使构造面貌进一步复杂,东辛油田东宫和辛镇背斜的顶部断裂下陷形成地堑式断裂构造,次级地堑和次级断层的发育使其地质条件十分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背斜 油气 油气聚集 复式油气
下载PDF
济阳坳陷南部横向变换带构造演化及其油气聚集规律 被引量:7
6
作者 劳海港 陈清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93-900,共8页
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分析了济阳坳陷南部中、新生代不同构造运动期与多位态主断裂(系)相伴生的横向变换带特征。研究表明,印支运动期横向变换带为NNE向展布,由侧向挤压褶皱和侧断坡组成;燕山运动期横向变换带走向为NEE向,... 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分析了济阳坳陷南部中、新生代不同构造运动期与多位态主断裂(系)相伴生的横向变换带特征。研究表明,印支运动期横向变换带为NNE向展布,由侧向挤压褶皱和侧断坡组成;燕山运动期横向变换带走向为NEE向,由传递断层和横向凸起构成;而喜马拉雅运动期横向变换带则表现为NW向,由走向斜坡和传递断层组成。横向变换带构造演化使其不同构造部位具有叠加与迁移演化的差异性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构造背景,造成了油气的差异聚集,其中变换带叠加可形成复式油气聚集带,变换带迁移则造成"满洼含油"的油气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横向变换 变换叠加 变换迁移 复式油气聚集 满洼含油
下载PDF
济阳坳陷复式油气聚集模式 被引量:9
7
作者 李丕龙 《复式油气田》 1999年第2期1-3,共3页
以济阳坳陷为例,从构造、地层、沉积及油气源、圈闭、储集层、油气运聚、油气成藏等方面简明分析了断陷盆地不同构造带复式油气聚集特点和分布规律,总结了低凸起、陡坡式、中央背斜式、缓坡式、洼陷式和凸起式等六种主要的油气聚集模... 以济阳坳陷为例,从构造、地层、沉积及油气源、圈闭、储集层、油气运聚、油气成藏等方面简明分析了断陷盆地不同构造带复式油气聚集特点和分布规律,总结了低凸起、陡坡式、中央背斜式、缓坡式、洼陷式和凸起式等六种主要的油气聚集模式,其中,低凸式、陡坡式、中央背斜式聚集带是济阳坳陷最有利和最重要的复式油气聚集带,洼陷式、凸起式油气聚集带是济阳坳陷进一步探索的重要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断陷盆地 油气 复式油气聚集
下载PDF
吐鲁番坳陷温吉桑油气聚集带成藏机理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罗红军 徐树宝 +1 位作者 杨茂源 王鹏志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1期56-61,共6页
温吉桑油气聚集带是吐鲁番坳陷的主要油气聚集带之一。该区油气分布是同一套烃源岩两期生烃、成藏的结果。中燕山运动时期 ,丘东凹陷的生油岩进入生油门限 ,以生成轻质油为主 ,通过断层向位于生油凹陷中的温吉桑构造带供源。此时丘东背... 温吉桑油气聚集带是吐鲁番坳陷的主要油气聚集带之一。该区油气分布是同一套烃源岩两期生烃、成藏的结果。中燕山运动时期 ,丘东凹陷的生油岩进入生油门限 ,以生成轻质油为主 ,通过断层向位于生油凹陷中的温吉桑构造带供源。此时丘东背斜尚未形成 ,油气由北向南方向运移 ,轻质油在运移过程中以氧化作用占主导地位。喜山运动时期 ,丘东凹陷和温吉桑构造带进一步深埋 ,烃源岩以生成凝析气为主 ,同时由于挤压作用形成了丘东背斜。油气沿由北向南方向运移 ,凝析气运移过程中以地层层析作用为主。同期形成的丘东背斜只捕获了该时期生成的凝析气 ,形成纯的凝析气田。米登背斜由于聚集了中燕山运动时期形成的轻质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鲁番坳陷 温吉桑油气聚集 成藏机理 油藏地球化学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松南低凸起油气复式聚集条件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10
9
作者 郭明刚 曾小宇 +5 位作者 江汝锋 朱继田 孙志鹏 毛雪莲 满晓 何小胡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17年第4期577-587,共11页
文章利用钻井、测井、地化以及地震资料,分析研究了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松南低凸起的油气成藏条件。松南低凸起位于中央坳陷带5大(潜在)富生烃凹陷包围中,烃源充足。中新世早期三亚组大型海底扇、中新世早期—渐新世晚期陵水组生... 文章利用钻井、测井、地化以及地震资料,分析研究了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松南低凸起的油气成藏条件。松南低凸起位于中央坳陷带5大(潜在)富生烃凹陷包围中,烃源充足。中新世早期三亚组大型海底扇、中新世早期—渐新世晚期陵水组生物礁、渐新世早期崖城组扇三角洲—滨海相沉积、前古近系古潜山风化壳等多类型储层发育。生烃凹陷深部沟源断裂、崖城组大型疏导砂体和多条古构造脊构成了本地区主要的垂向+侧向输导体系。多层系多类型大中型构造、构造+岩性圈闭发育。研究表明,多成藏要素的耦合促使松南低凸起成为深水区的独有的复式油气聚集区,其成藏模式为它源-侧向-复式成藏,主要成藏组合是三亚组海底扇、三亚组—陵水组生物礁、前古近系古潜山,成藏主控因素为储层与运移。此结论可为南海北部深水区进一步的勘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深水区 松南低凸起 生物礁 古潜山 复式油气聚集 海南省
下载PDF
千米桥古潜山凝析气藏油气富集规律新认识 被引量:4
10
作者 马小明 余元洲 +2 位作者 李云 朱杰 张玉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5-26,共2页
为正确认识黄骅坳陷千米桥古潜山奥陶系石灰岩凝析气藏的油气富集规律,提高评价井成功率,加快油气开发评价进度,进行了以分析高产井控制因素为主线的综合研究,取得了新的认识。通过对地层、构造、储层、成藏条件、含油气性等的系统研究... 为正确认识黄骅坳陷千米桥古潜山奥陶系石灰岩凝析气藏的油气富集规律,提高评价井成功率,加快油气开发评价进度,进行了以分析高产井控制因素为主线的综合研究,取得了新的认识。通过对地层、构造、储层、成藏条件、含油气性等的系统研究,发现该凝析气藏的油气富集规律主要受以下7项地质因素的控制:构造位置、有利盖层分布区、岩溶发育带、风化壳发育带、断裂系统、地应力梯度、压力系统;并在地应力控制机理、裂缝分布规律研究等方面有所深化。在此基础上优选井位并实钻了2口评价水平井,取得了较好的实钻效果,证实了对千米桥古潜山奥陶系石灰岩油气富集规律认识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古潜山 凝析气 油气聚集 控制 因素
下载PDF
坡折带与隐蔽油气藏——以二连盆地为例 被引量:11
11
作者 费宝生 汪建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4年第6期22-23,38,共3页
依据成因机制,坡折带可分为构造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三大类。构造坡折带可细分为断层、褶皱和挠曲坡折带三个亚类;沉积坡折带则易在台地和生物礁体的边缘形成或由沉积的差异压实作用和断层坡折带转化而来。根据二连盆地勘探... 依据成因机制,坡折带可分为构造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三大类。构造坡折带可细分为断层、褶皱和挠曲坡折带三个亚类;沉积坡折带则易在台地和生物礁体的边缘形成或由沉积的差异压实作用和断层坡折带转化而来。根据二连盆地勘探实例,论述了不同类型坡折带与隐蔽油气藏形成的关系,并在乌里雅斯太凹陷东坡找到了5000×104t储量规模的坡折带复式油气聚集带。综合研究表明,坡折带是斜坡构造带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坡折 二连盆地 隐蔽油气 压实作用 台地 构造 成因机制 储量规模 复式油气聚集 凹陷
下载PDF
断陷盆地油气聚集模式及其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36
12
作者 李丕龙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4期26-28,共3页
以济阳坳陷为例 ,从构造、地层、沉积及油气源、圈闭、储层、油气运聚、油气成藏等方面分析了断陷盆地不同二级构造带油气聚集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总结出了主要的油气聚集模式及其与油气藏 (田 )规模的关系 ,并探讨了它们形成的受控因素... 以济阳坳陷为例 ,从构造、地层、沉积及油气源、圈闭、储层、油气运聚、油气成藏等方面分析了断陷盆地不同二级构造带油气聚集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总结出了主要的油气聚集模式及其与油气藏 (田 )规模的关系 ,并探讨了它们形成的受控因素及动力机制。研究表明 ,低凸式、陡坡式、中央隆起式油气聚集带是济阳坳陷最有利和最重要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洼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动态 聚集模式 复式油气聚集 动力学
下载PDF
小型油藏群概念的提出及对油气勘探开发的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萍 夏丹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4-17,共4页
对松辽盆地中浅层岩性油藏聚集带的油藏特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小型油藏群概念。岩性油藏油水分布复杂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小型油藏群特征。像葡西油田、东辛油田及文明寨油田等都是由多个规模较小的油气藏组成,它可能是纵向不同的油层... 对松辽盆地中浅层岩性油藏聚集带的油藏特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小型油藏群概念。岩性油藏油水分布复杂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小型油藏群特征。像葡西油田、东辛油田及文明寨油田等都是由多个规模较小的油气藏组成,它可能是纵向不同的油层组或同一油层组错叠的不同砂体,或者是平面上的不同小断块。具有小型油藏群特征的勘探区计算油气地质储量时,原始含油饱和度及有效孔隙度取值应采用井点及有效孔隙体积权衡法,含油边界要根据每个相连的小油藏类型分段圈定。开发这样的油田要按小型油藏群的特点制定适合小油藏块注水开发的井网,达到最大效益开发。因为油气勘探开发的直接对象是油藏,所以小型油藏群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指导油气勘探和油田开发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中浅层 油气聚集 低丰度油气 小型油藏 开发井网
下载PDF
吐哈盆地鲁克沁构造带二叠系—三叠系油气成藏特征与主控因素 被引量:4
14
作者 武超 李宏伟 +3 位作者 盛双占 程甜 师效飞 姜萌蕾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7-148,共12页
吐哈盆地二叠系—三叠系油气资源潜力大、剩余资源量多,勘探程度低,托克逊凹陷、三堡凹陷、台北凹陷取得零星油气突破,目前勘探主要集中在库木凸起鲁克沁构造带。研究认为,鲁克沁大型复合鼻状凸起带是吐哈盆地二叠系—三叠系油藏最为富... 吐哈盆地二叠系—三叠系油气资源潜力大、剩余资源量多,勘探程度低,托克逊凹陷、三堡凹陷、台北凹陷取得零星油气突破,目前勘探主要集中在库木凸起鲁克沁构造带。研究认为,鲁克沁大型复合鼻状凸起带是吐哈盆地二叠系—三叠系油藏最为富集的领域,该构造带构造地层格架复杂,油藏类型多。围绕古凸起的地层上超、断陷回返褶皱、不整合、断陷扇体等有利于形成多种复合圈闭,这些有利条件决定了鲁克沁大型鼻状凸起复式油气聚集带的成藏特征。通过梳理明确了紧邻台北凹陷桃东沟群主力生烃中心是其规模成藏的基础,古隆起为燕山早期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构造背景,早期控制构造的深大断裂是油气纵向运移的主要通道,也是区带差异成藏的关键因素;二叠系梧桐沟组油藏主要受扇三角洲前缘相有利砂体展布控制,三叠系克拉玛依组油藏主要受断块等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鲁克沁构造 二叠系—三叠系 复式油气聚集 成藏特征 主控因素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复式油气成藏特征及富集规律 被引量:18
15
作者 陈维涛 杜家元 +1 位作者 施和生 何敏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4-199,208,共7页
针对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油气勘探面临的4大问题,深入开展石油地质特征和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分析惠西南地区复式油气藏勘探潜力和勘探方向。惠西南地区具有由基底构造层、断陷构造层和坳陷构造层组成的复式地层结构,紧邻发育多个富生烃... 针对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油气勘探面临的4大问题,深入开展石油地质特征和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分析惠西南地区复式油气藏勘探潜力和勘探方向。惠西南地区具有由基底构造层、断陷构造层和坳陷构造层组成的复式地层结构,紧邻发育多个富生烃洼陷的惠西半地堑,具有由断裂体系、砂岩层和层序界面"三元耦合"构成的复式油气输导体系,油气富集主要受富烃洼陷周缘控洼边界断裂、长期继承性古隆起和古构造脊3种构造带所控制,形成了"多层系纵向叠置、多圈闭平面连片、多类型圈闭复合"的复式油气藏。根据控制油气富集的3种构造带类型,惠西南地区可划分为3类共7个复式油气聚集带,从而构成了一个潜力巨大的复式油气聚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式油气聚集区/ 惠西南地区 珠江口盆地 成藏特征 富集规律 勘探潜力
下载PDF
马王庙地区油藏描述及油气富集规律 被引量:6
16
作者 郑晓玲 陈长江 王必金 《江汉石油科技》 1997年第1期3-9,共7页
利用综合地质研究与人机联作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油源,构造、沉积特征及其演化和变迁,油气保存等成油地质要素及其相互匹配关系的研究,并将油藏描述技术应用到区带评价及油气富集区的预测,阐明了油气富集规律,捐出... 利用综合地质研究与人机联作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油源,构造、沉积特征及其演化和变迁,油气保存等成油地质要素及其相互匹配关系的研究,并将油藏描述技术应用到区带评价及油气富集区的预测,阐明了油气富集规律,捐出了油气富集的区带,层组,构造样式,部位,油藏类型及其组合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盆地 油藏描述 油气聚集 三角洲前缘相 构造圈闭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13洼复式油气成藏条件、分布规律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17
17
作者 汪旭东 张向涛 +2 位作者 林鹤鸣 阙晓铭 李敏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27,共9页
陆丰凹陷陆丰13洼是珠江口盆地重点研究区域,发育多构造层的复式地层结构。利用最新的三维地震解释成果,并结合新钻井获得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分析认为,紧邻富生烃洼陷油源供给充足、由断裂和砂体组成的复式输导体系以及复式地层结构... 陆丰凹陷陆丰13洼是珠江口盆地重点研究区域,发育多构造层的复式地层结构。利用最新的三维地震解释成果,并结合新钻井获得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分析认为,紧邻富生烃洼陷油源供给充足、由断裂和砂体组成的复式输导体系以及复式地层结构形成多套成藏组合是陆丰13洼复式油气成藏的有利地质条件;陆丰13洼具有"一源多储,立体含油"的复式油气成藏特征,平面上油气主要分布在环洼低凸起、近洼斜坡和洼内中央背斜等3个复式油气聚集带;典型油气藏解剖分析表明,不同复式油气聚集带的含油层位、输导体系、油藏类型、原油类型、运聚模式等有着明显差异。以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为指导,结合勘探实践,认为下一步勘探应主攻近洼斜坡带古近系大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和洼内中央背斜带两翼构造圈闭,而环洼低凸起复式油气聚集带剩余勘探潜力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丰凹陷 陆丰13洼 复式油气聚集 成藏条件 分布规律 勘探潜力
下载PDF
西部凹陷西斜坡中南段油气聚集主控因素分析
18
作者 李秀明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16年第12期55-58,共4页
根据渤海湾盆地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中南段油气成藏背景及分布特征,深入分析了构造、储层类型、盖层分布、烃源灶—输导体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长期发育的斜坡带和古隆起控制油气的富集区;断裂的性质和活动强度控制油气藏... 根据渤海湾盆地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中南段油气成藏背景及分布特征,深入分析了构造、储层类型、盖层分布、烃源灶—输导体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长期发育的斜坡带和古隆起控制油气的富集区;断裂的性质和活动强度控制油气藏的形成;沉积相带控制油气分布范围,储层物性控制油气富集丰度;区域盖层控制了油气富集的层位;复式输导体系控制油气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岩性油气藏勘探及潜山内幕深层为下步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式油气聚集 主控因素 烃源灶—输导体系
下载PDF
冀中坳陷古近系沉积构造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 被引量:50
19
作者 张文朝 杨德相 +3 位作者 陈彦均 钱铮 张超文 刘会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103-1112,共10页
依据冀中坳陷的沉积构造演化特征、地层发育和油气成藏特点,把冀中坳陷划分出12个凹陷和7个凸起。认为冀中坳陷古近纪经历了5个沉积演化阶段,发育两大成湖期和多种类型的储集体,形成了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沉积构造格局。认为东西分带... 依据冀中坳陷的沉积构造演化特征、地层发育和油气成藏特点,把冀中坳陷划分出12个凹陷和7个凸起。认为冀中坳陷古近纪经历了5个沉积演化阶段,发育两大成湖期和多种类型的储集体,形成了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沉积构造格局。认为东西分带的沉积格局控制东富西贫的油气分布特点,源岩母质类型控制南油北气的分布特点,洼槽类型控制油气资源潜力和油气勘探前景,次级构造带控制油气藏类型、油气贫富程度和油气聚集带形成,以古潜山为主体的复式油气聚集带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形式。最终指出,冀中坳陷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和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深化老区勘探是华北油田找油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中坳陷 构造单元 沉积构造特征 油气 复式油气聚集 勘探前景
下载PDF
库车坳陷的地质结构及其对大油气田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19
20
作者 何登发 周新源 +2 位作者 杨海军 雷刚林 马玉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32,共14页
库车坳陷是在晚二叠世之前的古生代褶皱基底上历经晚二叠世-三叠纪的前陆盆地、侏罗-古近纪的伸展坳陷盆地和新近纪-第四纪陆内前陆盆地的演化而形成的。基底中的软弱层、侏罗系煤层和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组与新近系吉迪克组膏盐(泥)岩构... 库车坳陷是在晚二叠世之前的古生代褶皱基底上历经晚二叠世-三叠纪的前陆盆地、侏罗-古近纪的伸展坳陷盆地和新近纪-第四纪陆内前陆盆地的演化而形成的。基底中的软弱层、侏罗系煤层和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组与新近系吉迪克组膏盐(泥)岩构成了自山前向盆地内部逐渐抬升的滑脱面,与自山前向盆地内部逐渐趋缓的地表面构成楔形体。该楔形冲断体的内部结构具有"垂向分层、横向分带与纵向分段"特点,NW向的阿瓦特-喀拉玉尔滚和NE向的库车横向构造转换带将其分割为乌什、拜城与阳霞3个构造区段。构造层发育特点决定了库车坳陷发育三叠-侏罗系的区域展布的有效烃源岩和(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储盖组合;分层变形特点导致盐下层形成叠瓦冲断构造组合,冲断层成为油源断层;叠瓦式的冲断层相关褶皱背斜组合导致了复式天然气聚集区带的形成,即在大北-克拉苏式的构造带上每一冲断层相关褶皱背斜带独立成藏,复合连片形成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目前拜城北、克深、克拉苏背斜带已呈现这种趋势;撕裂断层则决定着构造带上具体的油气富集区段。库车坳陷油气资源丰富,地质结构特点决定了不同类型油气田分布的分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结构 油气成藏 复式聚集区()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