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文物法制化管理的开端——简析南京国民政府的《古物保存法》 被引量:9
1
作者 鲜乔蓥 《中华文化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5-39,共5页
《古物保存法》及其《施行细则》是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第一个文物保护法规,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保护文物纳人法律的轨道,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宣布了文物保护新局面的到来。本文简述了《古物保存法》及其《施行细则》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其... 《古物保存法》及其《施行细则》是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第一个文物保护法规,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保护文物纳人法律的轨道,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宣布了文物保护新局面的到来。本文简述了《古物保存法》及其《施行细则》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其局限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 古物保存 文物保护
下载PDF
民族国家考古秩序的确立——“何日章案”与《古物保存法》的颁布
2
作者 刘桃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第4期40-47,共8页
清末民初,中国的考古一直处于无序状态。在地方上的考古发掘和将地方出土文物运往北平引来了地方政府的不满,他们向中央政府发起挑战,与中央政府争夺国家文化保存权。这种混乱的局面加速了相关法律的的颁布。《采掘古物暂行条例》中却... 清末民初,中国的考古一直处于无序状态。在地方上的考古发掘和将地方出土文物运往北平引来了地方政府的不满,他们向中央政府发起挑战,与中央政府争夺国家文化保存权。这种混乱的局面加速了相关法律的的颁布。《采掘古物暂行条例》中却规定采掘者与国家“平分古物”,这引起了受民族主义影响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在他们的不断努力下,《古物保存法》将《采掘古物暂行条例》中的采掘者与国家“平分古物”改为了古物“概归国有”,还禁止了外国人私自在中国进行考古,这是中国民族主义的胜利,进一步确立了民族国家的考古秩序,使中国法律的近代化进程得到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国家 考古秩序 “何日章案” 古物保存法》
下载PDF
试论民国时期古物保存法规产生之背景
3
作者 张琨 《博物院》 2023年第4期43-51,共9页
近代已降,西方探险家纷纷来华掠夺文物,国内文物盗窃频发、古迹破坏严重,经《申报》《大公报》等报刊报道揭露后,直接激发了国人民族和文化意识的觉醒,特别是具有强烈文化自觉意识的知识分子,他们对此甚为不满与忧虑。为此,他们积极作为... 近代已降,西方探险家纷纷来华掠夺文物,国内文物盗窃频发、古迹破坏严重,经《申报》《大公报》等报刊报道揭露后,直接激发了国人民族和文化意识的觉醒,特别是具有强烈文化自觉意识的知识分子,他们对此甚为不满与忧虑。为此,他们积极作为,对内请求严禁盗墓、破坏遗迹,对外主张维护主权、保留古物,发挥学者作用,推动政府采取必要应对之措施,试图通过国家立法来遏制文物盗掘与破坏,保护文化根脉和民族遗产,最终促成《古物保存法》等一系列相关法规的产生和实施。这些法律法规虽不十分完善,但这是中国文物保护有法可依的开端,使其走上了以法保物、以法护遗的正确道路,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古物保存 法规 背景
原文传递
民初地方法规《河南保存古物暂行规程》之研究
4
作者 王巍 周悦煌 《中国文化遗产》 2023年第5期118-125,共8页
1913年河南省发布的《河南保存古物暂行规程》是目前已知第一部民国时期地方政府文物保护法规。此法令的出台背景和当时文物被破坏、流失、国家法律缺失等有关,可能也和主政地方官员对待文化的态度有关。《河南保存古物暂行规程》展现... 1913年河南省发布的《河南保存古物暂行规程》是目前已知第一部民国时期地方政府文物保护法规。此法令的出台背景和当时文物被破坏、流失、国家法律缺失等有关,可能也和主政地方官员对待文化的态度有关。《河南保存古物暂行规程》展现出很多开创性的进步内容,如将名胜古迹和古代建筑物列入保护范围,规范非法发掘和偶然发掘之古物的所有权问题,提出变更古物时不失其原有价值的保护原则,将所有权纳入古物调查内容等,同时也体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该法令展示了在政局动乱、西学东渐的社会背景下,地方政府为推进文物法制建设和弘扬传统文化所作的努力,呈现20世纪初本土观念开始向法制化和近代化转向时所面临的问题和曲折经历,提示我们对外来遗产话语保持审慎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保存古物暂行规程 文物观念 古物 古代建筑物 所有权 近代化转向
下载PDF
从平分到“概归国有”——《古物保存法》中地下文物所有权的修改始末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斌 张婷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3-29,共7页
中国法律中地下文物国有的原则,可以追溯到1930年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存法》。但该原则在最终写入《古物保存法》前,却经历了重大修改。在最初的《采掘古物暂行条例》草案中,采掘所得的古物由发掘者和国家平分,后因古... 中国法律中地下文物国有的原则,可以追溯到1930年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存法》。但该原则在最终写入《古物保存法》前,却经历了重大修改。在最初的《采掘古物暂行条例》草案中,采掘所得的古物由发掘者和国家平分,后因古物保管委员会的力争,才最终确立了"概归国有"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物保存 地下古物 所有权 国有
原文传递
《古物保存法》立法始末探析 被引量:4
6
作者 霍云峰 《档案》 2014年第4期51-54,共4页
1930年6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实施《古物保存法》,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中央政府公布实施,并具有现代意义的全国性的文物保护专门法,为之后颁布的文物法令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之后外国探险家所得文物归属权等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关键词 古物保存 南京国民政府 古物保管委员会 斯坦因
原文传递
古物陈列与开启民智——民国时期的南京古物保存所 被引量:3
7
作者 范雅君 《才智》 2011年第7期210-211,共2页
南京古物保存所是民国时期设立的重要博物馆之一。北洋政府时期古物保存所初步成形,但规模尚小。国民政府时期,政府对其修整,试图扩大其影响。南京古物保存所既是政府保存文物的机构也是向民众开放展览陈列品的空间。文物的陈列展览,可... 南京古物保存所是民国时期设立的重要博物馆之一。北洋政府时期古物保存所初步成形,但规模尚小。国民政府时期,政府对其修整,试图扩大其影响。南京古物保存所既是政府保存文物的机构也是向民众开放展览陈列品的空间。文物的陈列展览,可以向民众灌输历史知识,对民众进行教育,从而让民众产生民族认同感。知识分子也认识到古物保存所在教育民众和学术研究上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古物保存 陈列 文物 民众教育
原文传递
北京古物保存所考略——兼论其与古物陈列所之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李飞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7-147,共11页
1912年10月,北洋政府设立了古物保存所。古物保存所并非古物陈列所的前身,其位置在先农坛太岁殿,1913年元旦首次开放并进行了展览。1914年初,古物保存所更名为"礼器保存所",但地址仍在先农坛内,先直属于内务部礼俗司,再先后... 1912年10月,北洋政府设立了古物保存所。古物保存所并非古物陈列所的前身,其位置在先农坛太岁殿,1913年元旦首次开放并进行了展览。1914年初,古物保存所更名为"礼器保存所",但地址仍在先农坛内,先直属于内务部礼俗司,再先后改隶民治司和典礼司,1916年划归礼俗司,并恢复了"古物保存所"的旧称。在其后政局动荡的岁月中,古物保存所先后划归先农坛公园事务管理所、内务部坛庙管理处管理。遭裁撤后,古物保存所的职能并入后来的北平市管理坛庙事务所。古物保存所从设立到裁撤,与古物陈列所始终是两个独立机构,虽在业务上有过交流,但绝非古物陈列所的前身。明确此点,对于近代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研究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物保存 古物陈列所 礼器保存
原文传递
“国权”“国体”的话语与实践:“安得思案”的中方应对研究(1928-1930)
9
作者 冯建勇 胡逸峰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2-64,共13页
1928年至1930年间,以古物保管委员会为代表的中国方面和以安得思为代表的美国天产博物院围绕蒙古高原地区考察授权、古物归属及合作原则等问题展开了数次交涉。在此期间,中国方面始终坚持力争“国权”与维护“国体”的宗旨。从其具体过... 1928年至1930年间,以古物保管委员会为代表的中国方面和以安得思为代表的美国天产博物院围绕蒙古高原地区考察授权、古物归属及合作原则等问题展开了数次交涉。在此期间,中国方面始终坚持力争“国权”与维护“国体”的宗旨。从其具体过程来看,古物保管委员会既有以“国权”换取“邦交”的无奈抉择,也有为捍卫“国体”而不惜终止合作的强硬诉求。相关交涉契合南京国民政府构建主权形象、凝聚政权认同的现实需要,反映了彼时国内社会知识精英提倡古物考察自主性的诉求,从而与西方学者在中国境内从事的古物收集形成了一种“知识竞争”。就其结果而言,这一诉求直接推动了《古物保存法》《古物保存法施行细则》《古物采掘保管法规》《暂定古物之范围及种类大纲》等行政法规的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得思案 文化主权 民族主义 古物保存
下载PDF
关于文物定义的研究
10
作者 吕军 齐晓亮 《博物馆研究》 2004年第4期57-60,共4页
“文物定义”就是解释什么是文物,或给_文物”这一概念划定一个明确的界限以界定其所属范畴,或下一个科学的定义。文物定义问题既是博物馆学一直在讨论的一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其实质所涉及更多的是文物范围的划定... “文物定义”就是解释什么是文物,或给_文物”这一概念划定一个明确的界限以界定其所属范畴,或下一个科学的定义。文物定义问题既是博物馆学一直在讨论的一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其实质所涉及更多的是文物范围的划定问题。本文主要对我国古代关于文物的不同称谓和20世纪文物定义的研究情况做一归纳与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定义 古物保存 古玩 文化遗址
下载PDF
20世纪初期中国博物馆志愿者及会员制度初探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为 《中国博物馆》 2012年第3期26-30,共5页
充分发挥博物馆志愿者和博物馆会员等社会力量的作用以推动博物馆发展,这是当今博物馆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据相关史料来看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中国博物馆界已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如1913年北洋政府内务部公... 充分发挥博物馆志愿者和博物馆会员等社会力量的作用以推动博物馆发展,这是当今博物馆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据相关史料来看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中国博物馆界已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如1913年北洋政府内务部公布的《保存古物协进会章程》,应为我国第一个博物馆志愿者组织性质的章程;1924年中华博物院制定了我国第一个博物馆会员制度,此二者在博物馆志愿者和会员制度方面都具有开创性。而且这二者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制度来源也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存古物协进会 古物陈列所 博物馆志愿者 中华博物院 博物馆会员制
下载PDF
1928年中国古代名画渡日始末:以“唐宋元明名画展览会”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邱吉 《美术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6-46,共11页
1928年11月24日至12月20日,日本外务省与宫内省在东京府美术馆和东京帝室博物馆举办了“唐宋元明名画展览会”。日方通过民间外交向故宫博物院和中国收藏家交涉商借中国古代名画,然而此举遭到了古物保存会和中国社会舆论的强烈批判,几... 1928年11月24日至12月20日,日本外务省与宫内省在东京府美术馆和东京帝室博物馆举办了“唐宋元明名画展览会”。日方通过民间外交向故宫博物院和中国收藏家交涉商借中国古代名画,然而此举遭到了古物保存会和中国社会舆论的强烈批判,几经波折之后,中国藏家代表团携带以《历代帝王图》为代表的众多名画赴日参展。这是民国时期中国古代名画在日本首次大规模的展出,日本美术界试图借助中国古代艺术的力量,以达到与西方艺术相抗衡,进而夺取“美术话语权”的目的,是日本文化中心主义思想下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外务省记录 “唐宋元明名画展览会” 王一亭 古物保存 《历代帝王图》
原文传递
吴法鼎的“中西结合”艺术实践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卫恒先 《中国美术研究》 2019年第2期93-101,共9页
吴法鼎是民国早期的西洋画实践者之一,他是最早求学于巴黎国立美术学院的中国学子,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北京美术专门学校、阿博洛学会和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在介绍和推动早期的西洋画运动方面功不可没。他的风景画平和... 吴法鼎是民国早期的西洋画实践者之一,他是最早求学于巴黎国立美术学院的中国学子,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北京美术专门学校、阿博洛学会和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在介绍和推动早期的西洋画运动方面功不可没。他的风景画平和坚实、富有诗意。他的寓意画作为“中西结合”的早期实践,离不开对西方绘画写实精神的推崇和月份牌的广泛传播的社会背景。他的古物保护活动与北京画坛复古思潮相呼应,反映出他对于传统艺术的特质的关注,以及将西方艺术形式融入到本土文化脉络的艺术观念。文章结合吴法鼎的生平,通过风景画、人物画与古物保存三个角度来探讨他的艺术实践,借助史料弥补对于吴法鼎研究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法鼎 油画 诗意 中西结合 古物保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