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札达盆地古格剖面孢粉记录及其反映的古环境信息 被引量:13
1
作者 余佳 罗鹏 +5 位作者 韩建恩 孟庆伟 吕荣平 孟宪刚 朱大岗 邵兆刚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1期55-60,共6页
通过对西藏札达盆地上新世古格剖面的孢粉分析,上新世古格组地层沉积物记录了4.40~2.74 Ma时期该地区的植被与环境演化过程。4.40~3.75 Ma时期,气候温凉而干旱,呈现出暖温带针阔叶混交疏林植被景观;3.75~3.47 Ma时期,属于山地暖温带... 通过对西藏札达盆地上新世古格剖面的孢粉分析,上新世古格组地层沉积物记录了4.40~2.74 Ma时期该地区的植被与环境演化过程。4.40~3.75 Ma时期,气候温凉而干旱,呈现出暖温带针阔叶混交疏林植被景观;3.75~3.47 Ma时期,属于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气候由温凉干旱向温暖湿润过渡;3.47~3.20 Ma时期,植被发育,属于针阔叶混交林,气候以温暖湿润为主;3.20~2.96 Ma时期,植被以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与山地寒温带针叶林交替变化为特征,气候开始向干冷方向发展;2.96~2.74 Ma时期,属山地寒温带暗针叶林特征,气候持续干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札达盆地 格组剖面 孢粉分析 古环境信息
下载PDF
珊瑚的古环境信息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
作者 何学贤 彭子成 +2 位作者 王兆荣 聂宝符 安芷生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9年第5期505-512,共8页
珊瑚由于有独特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成为研究热带海洋环境的信息载体。珊瑚骨骼“年轮”的发现和 T I M S铀系法高精度测年的应用奠定了珊瑚时间序列研究的基础,珊瑚骨骼的生长率、钙化率以及其中所含的元素、同位素成为示踪... 珊瑚由于有独特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成为研究热带海洋环境的信息载体。珊瑚骨骼“年轮”的发现和 T I M S铀系法高精度测年的应用奠定了珊瑚时间序列研究的基础,珊瑚骨骼的生长率、钙化率以及其中所含的元素、同位素成为示踪环境的重要手段。系统地评述了近年来这方面研究的进展情况,包括珊瑚骨骼的生长率、钙化率的环境意义;δ18 O、 Sr/ Ca、 M g/ Ca、 U/ Ca 温度计的应用比较;珊瑚的荧光研究;以及 T I M S铀系法测年等。这些研究反映出珊瑚作为研究热带海洋环境的信息载体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 地化指标 环境要素 古环境信息
下载PDF
江西鄱阳湖区ZK01钻孔孢粉记录及其古环境信息 被引量:8
3
作者 谢振东 冯绍辉 +3 位作者 黄文虹 罗音 冯昌和 马振兴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06年第1期60-69,共10页
通过对鄱阳湖ZK01钻孔的近7300-50BBP孢粉记录进行研究。根据岩芯中孢粉主要种属类型及含量变化特征共划分出9个孢粉组合带。同时根据孢粉记录尝试恢复了鄱阳湖流域的古植被和鄱阳湖区的水域面积变迁特征,以及地区气候冷暖变化。其中... 通过对鄱阳湖ZK01钻孔的近7300-50BBP孢粉记录进行研究。根据岩芯中孢粉主要种属类型及含量变化特征共划分出9个孢粉组合带。同时根据孢粉记录尝试恢复了鄱阳湖流域的古植被和鄱阳湖区的水域面积变迁特征,以及地区气候冷暖变化。其中利用亚热带乔木花粉和山地针叶林植物花粉之间百分比含量差值的变化特征,对鄱阳湖流域近2760aBP以来的冷暖气候变化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K01钻孔 孢粉 古环境信息 鄱阳湖
下载PDF
江西九江ZK08钻孔孢粉记录及其反映的古环境信息 被引量:6
4
作者 谢振东 范淑贤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0-175,共6页
根据江西九江永安ZK08孔中的孢粉记录,划分出7个孢粉带和10个亚带,并探讨孢粉源区约12700aBP以来的古环境演化。初步研究表明,约12700~10200aBP,经历寒冷期和温暖期,森林植被为寒温带针阔叶混交疏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 根据江西九江永安ZK08孔中的孢粉记录,划分出7个孢粉带和10个亚带,并探讨孢粉源区约12700aBP以来的古环境演化。初步研究表明,约12700~10200aBP,经历寒冷期和温暖期,森林植被为寒温带针阔叶混交疏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疏林的演化;约10200~9400aBP为孢粉缺乏带;而后约9400~8600aBP升温期以温带乔木林为主,约8600~3300aBP为大暖期,期间有2个低温期,植被以亚热带乔木林为主,约3300aBP进入新冰期,其中约3300~2100aBP的降温期以温带乔木林为主;约2100~380aBP为寒冷期,约890aBP以前为干冷,其后为湿冷,植被以山地的寒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交替变化为特征。约380aBP以来受人类活动影响,孢粉记录小冰期气候特征不明显,但约150aBP以来的气温上升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记录 ZK08孔 孢粉带 古环境信息 江西九江
下载PDF
冲绳海槽B-3GC钻孔柱状样花粉记录的古环境信息 被引量:10
5
作者 宋长青 孙湘君 Y. Saito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3-158,共6页
根据冲绳海槽B-3GC钻孔柱状样芯花粉学记录, 探讨邻近岛屿9500 aBP以来环境变化. 研究表明, 多数时间以暖温带气候为主, 只有在全新世中期, 即6800-4400 aBP 曾受亚热带气候控制. 在9500- 8300和3100-2000 aBP时段, 气候相对变干、变冷.... 根据冲绳海槽B-3GC钻孔柱状样芯花粉学记录, 探讨邻近岛屿9500 aBP以来环境变化. 研究表明, 多数时间以暖温带气候为主, 只有在全新世中期, 即6800-4400 aBP 曾受亚热带气候控制. 在9500- 8300和3100-2000 aBP时段, 气候相对变干、变冷. 周边陆地植被以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交替出现为主, 在高山地区有一定面积的针阔混交林分布. 多数情况下, 3种类型同时存在, 只是分布高度有所不同. 在6000-5000 aBP前后, 亚热带、热带的植物花粉成分大幅度增加, 反映植被带大幅度抬升, 常绿阔叶林面积扩大. 而在9500-8300和3000-2000 aBP 时段, 植被带有所下降, 常绿阔叶林面积缩小. 其他时段较现在略有上升, 但幅度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变化 全新世 孢粉 冲绳海槽 古环境信息
原文传递
南京地区下蜀黄土磁性地层年代与古环境变化 被引量:18
6
作者 武春林 朱诚 +4 位作者 鹿化煜 马春梅 朱光耀 郑朝贵 许信旺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6-123,共8页
通过对南京江北泰山新村下蜀土剖面所采的144个样品和南京江南燕子矶下蜀土剖面所采的467个样品所进行的古地磁测年、磁化率测量和粒度测定,建立了南京地区下蜀黄土地层220kaB.P.以来较精细的时间标尺;在此工作基础上,将南京下蜀黄土堆... 通过对南京江北泰山新村下蜀土剖面所采的144个样品和南京江南燕子矶下蜀土剖面所采的467个样品所进行的古地磁测年、磁化率测量和粒度测定,建立了南京地区下蜀黄土地层220kaB.P.以来较精细的时间标尺;在此工作基础上,将南京下蜀黄土堆积所记录的环境信息同北方经典黄土、深海沉积氧同位素记录进行了对比,发现燕子矶剖面磁化率曲线能够与深海沉积氧同位素曲线1—7阶段进行良好的对比,两者之间的细节变化具有一致性,其中S0表现为高值,可与氧同位素曲线阶段1对比,为一高温期;L1可以划分为两层黄土(L1LL1、L1LL2)和一层弱发育的古土壤(L1SS1),L1LL1和L1LL2可与阶段2和4对比,L1SS1可与阶段3对比;S1古土壤层由3个古土壤亚层(S1SS1、S1SS2、S1SS3)和2个弱成土亚层(S1LL1、S1LL2)叠置而成,磁化率曲线具有明显的三峰夹两谷形式,正好可与氧同位素阶段5对比,表明这一时期的古气候特点是在湿热的背景下有两次干冷波动,其中S1SS1、S1SS2、S1SS3分别对应于5a、5c、5e,S1LL1、S1LL2对应于5b、5d;L2黄土磁化率曲线整体呈谷形,但中下部有一次峰,下部磁化率偏高,与阶段6的曲线特征相吻合;S2古土壤层未见底,目前获得的磁化率曲线特征可与7a和7b对比。以上研究结果确立了江南风尘堆积的古气候全球变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蜀黄土 第四系 地磁年代学 磁化率 粒度 古环境信息
原文传递
渤海湾贝壳堤研究现状及意义 被引量:10
7
作者 高玉巧 刘立 《海洋地质动态》 2003年第5期7-9,共3页
贝壳堤是渤海湾西岸、西北岸近五六千年以来成陆过程中的一类重要地质现象。它的发育规模、时间跨度和所包含的地质古环境信息在第四纪地质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整理总结前人有关贝壳堤研究的基础上 ,介绍了贝壳堤研究的现状、方法... 贝壳堤是渤海湾西岸、西北岸近五六千年以来成陆过程中的一类重要地质现象。它的发育规模、时间跨度和所包含的地质古环境信息在第四纪地质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整理总结前人有关贝壳堤研究的基础上 ,介绍了贝壳堤研究的现状、方法和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贝壳堤 发育规模 时间跨度 地质古环境信息 第四纪地质研究
下载PDF
Palaeobotanical Study on Soil Strata of Lake Qarun Shore since Helleno-Roman Period
8
作者 Mosalam Shaltout Mohamed Azzazi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5年第2期113-121,共9页
关键词 植物 罗马 地层 土壤 岸边 孢粉类型 古环境信息 栖息地
下载PDF
岷江上游营盘山遗址土壤理化特征及指示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苟明忠 文星跃 +2 位作者 吴勇 高丽楠 刘延国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77-484,共8页
古遗址地层土壤理化特征研究有助于古环境重建.以岷江上游营盘山遗址文化剖面和黄土剖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粒度、磁化率、有机质和碳酸盐含量及元素地球化学等物理化学指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古人类活动影响了土壤粒度、磁化率... 古遗址地层土壤理化特征研究有助于古环境重建.以岷江上游营盘山遗址文化剖面和黄土剖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粒度、磁化率、有机质和碳酸盐含量及元素地球化学等物理化学指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古人类活动影响了土壤粒度、磁化率、有机质、碳酸盐及元素迁移等特征,灰烬层土壤出现了环境指标不一致的现象.位于灰烬层上部的古土壤保留了与成壤强度一致的环境信息,指示出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在全新世中晚期曾出现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利用遗址区文化层剖面重建古环境需多指标对比研究,剔除人类活动的干扰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遗址 成壤特征 古环境信息 岷江上游
原文传递
New eolian red clay sequence on the western Chinese Loess Plateau linked to onset of Asian desertification about 25 Ma ago 被引量:76
10
作者 QIANG XiaoKe AN ZhiSheng +13 位作者 SONG YouGui CHANG Hong SUN YouBin LIU WeiGuo AO Hong DONG JiBao FU ChaoFeng WU Feng LU FengYan CAI YanJun ZHOU WeiJian CAO JunJi XU XinWen AI L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1期136-144,共9页
The expansion of inland Asia deserts has considerably influenced the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in Asia. Aridification of inland Asia, especially timing of the initiation of Asian desertification, i... The expansion of inland Asia deserts has considerably influenced the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in Asia. Aridification of inland Asia, especially timing of the initiation of Asian desertification, is a contentious topic in paleoclimatology. Late Cenozoic eolian loess-red clay sequences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which possess abundant paleoclimatic and paleo-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can be regarded as an indicator of inland Asia desertification. Here we present a detailed magnetostratigraphic investigation of a new red clay sequence about 654 m in Zhuanglang located at the western Chinese Loess Plateau. Sedimentological, geochemical, mineralogical, and quartz morphological lines of evidence show that the red clay is of eolian origin. Magneto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s indicate that this core sequence spans from 25.6 to 4.8 Ma, and typical eolian red clay appears as early as 25 Ma. This extends the lower limit of the red clay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from the previously thought early Miocene back into the late Oligocene. This new red clay record further implies that the inland Asia desertification was initiated at least by the late Oligocene. This sequence provides a unique high-resolution geological record for understanding the inland Asia desertification process since the late Olig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黄土高原 亚洲内陆 红粘土 荒漠化 序列 古环境信息 西方 风尘
原文传递
《驻马店杨庄》评介
11
作者 王立新 王青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94-96,共3页
关键词 驻马店市 学文化 古环境信息 二里头文化 文化遗存 石家河文化 人地关系 遗址 景观生态系统 龙山时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