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岛东方早二叠世双壳类动物群及其古生物地理学研究──兼评南龙杂砾岩的冰川成因说 被引量:8
1
作者 方宗杰 殷德伟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01-315,共15页
在海南岛东方县江边地区下二叠统南龙组中发现双壳类9属10种,其中2新种。除新种外,这些双壳类常见于华南和日本的茅口期晚期地层,其它动、植物化石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结论,本区无疑是华夏生物区系的组成部分。海南岛的琼中地体... 在海南岛东方县江边地区下二叠统南龙组中发现双壳类9属10种,其中2新种。除新种外,这些双壳类常见于华南和日本的茅口期晚期地层,其它动、植物化石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结论,本区无疑是华夏生物区系的组成部分。海南岛的琼中地体不大可能在石炭一二叠纪仍位于冈瓦纳大陆北缘或其附近,南龙杂砾岩应属裂谷成因,与冰川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早二叠世 双壳类 古生物地理学 动物群
下载PDF
早寒武世疑源类的古生物地理学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尹凤娟 薛祥煦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7-180,共4页
根据早寒武世疑源类在全球的古地理分布 ,并参考古地磁和动物化石等方面的资料 ,进行了早寒武世疑源类的古地理分区。结果表明 :早寒武世在全球范围内可分为 2个疑源类古地理大区 ,即波罗的海 -北美 -亚、澳大区和地中海大区 ;我国西南... 根据早寒武世疑源类在全球的古地理分布 ,并参考古地磁和动物化石等方面的资料 ,进行了早寒武世疑源类的古地理分区。结果表明 :早寒武世在全球范围内可分为 2个疑源类古地理大区 ,即波罗的海 -北美 -亚、澳大区和地中海大区 ;我国西南地区早寒武世筇竹寺期 ,可根据疑源类分为两个生态区 ,即扬子区和江南区。这一研究结果为今后各区生态结构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寒武世 疑源类 古生物地理学 地理大区 波罗的海-北美-亚、澳大区 地中海大区 扬子区 江南区 生态结构
下载PDF
腕足动物数据库及定量古生物地理学研究——以全球二叠纪Roadian-Wordian期为例 被引量:9
3
作者 谢俊芳 张华 沈树忠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20-429,共10页
随着古生物原始资料的不断积累,通过建立数据库对化石资料进行搜集和管理已成为一种趋势。丰富的原始数据,使我们进行古生物地理研究,特别是大尺度定量古生物地理研究成为可能。文章从化石数据库的建立开始,详细地介绍一种古生物地理学... 随着古生物原始资料的不断积累,通过建立数据库对化石资料进行搜集和管理已成为一种趋势。丰富的原始数据,使我们进行古生物地理研究,特别是大尺度定量古生物地理研究成为可能。文章从化石数据库的建立开始,详细地介绍一种古生物地理学定量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二叠纪Roadian-Wordian期全球381个腕足动物属分布数据的聚类分析,区分出4个腕足动物生物域(北方域、冈瓦纳域、泛大洋域、古赤道域)和9个生物区[东北欧区(Northeast European)、维尔科累马区(Verkolyma)、格兰丁区(Grandian)、华夏区(Cathaysian)、基墨里区(Cim-merian)]、中蒙日区(Sino-Mongolian-Japanese)、泛大洋区(Panthalassan)、西澳区(Westralian)和澳纽区(Aus-trazean),这4个域和9个区的生物地理区系特征与它们当时的古地理位置基本吻合。同时,多维尺度分析表明,与纬度相关的温度梯度是控制腕足动物分布的主要因素,古地理屏障和洋流可能在腕足动物空间分布模式的形成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物地理学 化石数据库 腕足动物 多元统计分析
下载PDF
古生物地理学和宏演化研究中的大数据应用
4
作者 缪璐漪 《科学》 2020年第4期22-25,4,共5页
随着大数据概念应用于各个学科,古生物学也跳出传统研究依靠化石材料的刻板印象,开始在形态功能、生物地理、宏演化等领域引入大数据处理方法。近十几年,古生物地理学在地质历史时期生物演化与生态环境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大... 随着大数据概念应用于各个学科,古生物学也跳出传统研究依靠化石材料的刻板印象,开始在形态功能、生物地理、宏演化等领域引入大数据处理方法。近十几年,古生物地理学在地质历史时期生物演化与生态环境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大数据的应用,在验证生物地理特征与生态成功密切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物 地理 古生物地理学 演化 相似性分析
下载PDF
古生物地理学与生物地理学对比研究
5
作者 谢金洪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3期0048-0051,共4页
古生物地理学是一门研究远古时期地球上生物的空间分布和地理分类的学科,考察地质发展阶段动、植物类群的地理分布变化规律及其发展。古生物地理学为我们了解过去的地理环境、气候变化以及生物的演化提供重要的线索和证据。古生物地理... 古生物地理学是一门研究远古时期地球上生物的空间分布和地理分类的学科,考察地质发展阶段动、植物类群的地理分布变化规律及其发展。古生物地理学为我们了解过去的地理环境、气候变化以及生物的演化提供重要的线索和证据。古生物地理学在地质研究,古气候模拟,资源勘探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详细而全面论述古生物地理学。文章先从生物地理学入手,简要论述生物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历程,接着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分支三个方面论述古生物地理学。本文对地质学研究者以及古生物学研究者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理学 古生物地理学 古生物 地质学
下载PDF
历史生物地理学概念上的一次革新———读《隔离分化生物地埋学译文集》 被引量:3
6
作者 周志炎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32-134,共3页
历史生物地理学概念上的一次革新———读《隔离分化生物地埋学译文集》周志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210008)继1983年出版《分支系统学译文集》后,周明镇和张弥曼院士等又主持编译了这部有关生物地理学的... 历史生物地理学概念上的一次革新———读《隔离分化生物地埋学译文集》周志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210008)继1983年出版《分支系统学译文集》后,周明镇和张弥曼院士等又主持编译了这部有关生物地理学的译文集,主要介绍新兴的隔离分化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物地理学 历史生物地理学
下载PDF
浅谈GIS在古生物地层学中的应用
7
作者 胡涵 曾勇 +4 位作者 柯妍 赵莉 吕倩 梁家栋 令狐博 《科技创新导报》 2011年第17期125-125,共1页
地理信息系统,即GIS一直是研究地质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古生物化石也是地质学中最可靠的证据,利用GIS处理古生物化石资料已经越来越成熟。本文主要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GIS在古生物地层学中的应用与前景。
关键词 GIS 古生物 古生物地理学 资料处理 地质绘图
下载PDF
上扬子地区早奥陶世几丁虫生物地层及生物古地理 被引量:18
8
作者 汪啸风 陈孝红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720-738,797-800,共19页
基于鄂西、黔北、川南及滇东一些地区早奥陶世地层中几丁虫(10属31种)地质地理分布的分析,指出上扬子地台迄今发现有可靠证据的几丁虫的最低产出层位。初步建立了该区早奥陶世(特马豆克统底部至Nemagraptusgrac... 基于鄂西、黔北、川南及滇东一些地区早奥陶世地层中几丁虫(10属31种)地质地理分布的分析,指出上扬子地台迄今发现有可靠证据的几丁虫的最低产出层位。初步建立了该区早奥陶世(特马豆克统底部至Nemagraptusgracilis带底部)9个几丁虫组合,并阐明了这些组合在地质及古生物地理方面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扬子地区 早奥陶世 几丁虫类 古生物地理学
下载PDF
造山带古地理重建的研究方法综述 被引量:2
9
作者 吴时国 殷鸿福 费琪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4年第5期56-61,共6页
本文系统地评述造山带古地理重建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古地磁学、沉积学、古生物地理学、构造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文中强调了板块构造与古地理重建的重要性。古地磁数据是精确地进行古地理重建的关键。各种方法应当综合分析,同时也... 本文系统地评述造山带古地理重建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古地磁学、沉积学、古生物地理学、构造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文中强调了板块构造与古地理重建的重要性。古地磁数据是精确地进行古地理重建的关键。各种方法应当综合分析,同时也指出了各种单一方法的局限性和简介了古地理重建的某些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地理重建 古地磁学 古生物地理学
下载PDF
中国北方晚三叠世植物地理区划问题 被引量:3
10
作者 米家榕 张川波 孙春林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1986年第4期1-9,共9页
本文根据中国北方各地晚三叠世植物群特征和古地理状况,将本区划分为二个植物地理单元——远北区(温带区)和隶属于北方区的燕辽—吉南混生植物小区。文中分别论述了各区(小区)的范围、植物群组成特征及其指示的古气候条件;分析了当时古... 本文根据中国北方各地晚三叠世植物群特征和古地理状况,将本区划分为二个植物地理单元——远北区(温带区)和隶属于北方区的燕辽—吉南混生植物小区。文中分别论述了各区(小区)的范围、植物群组成特征及其指示的古气候条件;分析了当时古地理条件的影响;说明了混生现象的环境因素。最后,论证了晚三叠世时中国大陆已连为一体,其后内部未再发生大规模的位移或转动;并讨论了植物地理分区的依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物地理学 古植物区 晚三叠世 植物化石
下载PDF
我国泥盆纪双壳类的地理区系和动物群特征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仁杰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734-755,共22页
对我国已报道的113属349种泥盆纪海相双壳类的地史和地理分布进行总结,讨论这一时期双壳类动物群的组成和主要特征,提出我国泥盆纪双壳类组合序列,并深入讨论了我国早、中泥盆世双壳类生物地理分区及各区双壳类动物群的特征;划分出我国... 对我国已报道的113属349种泥盆纪海相双壳类的地史和地理分布进行总结,讨论这一时期双壳类动物群的组成和主要特征,提出我国泥盆纪双壳类组合序列,并深入讨论了我国早、中泥盆世双壳类生物地理分区及各区双壳类动物群的特征;划分出我国早、中泥盆世的4个海相双壳类群落,其中3个为浅海、近滨至陆棚双壳类群落,另一个为较深水浮游相双壳类群落.此外,还对双壳类的生活习性进行了简要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盆纪 双壳类 古生物地理学
下载PDF
论淮河过渡性生物区、性状接引原则及自然史工程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嘉龙 《淮南矿业学院学报》 1993年第4期1-9,35,共9页
本文论述了安微巢县等地第四纪沉积中哺乳动物化石群同属淮河过渡区中的古菱齿象——披毛犀动物群。根据性状接引原则的论点,淮河过渡区这一生物地理分异具重要演化、生物迁移和古生态意义。自然史工程的主要内容指在漫长地质年代中相... 本文论述了安微巢县等地第四纪沉积中哺乳动物化石群同属淮河过渡区中的古菱齿象——披毛犀动物群。根据性状接引原则的论点,淮河过渡区这一生物地理分异具重要演化、生物迁移和古生态意义。自然史工程的主要内容指在漫长地质年代中相邻生物区及过渡生物区中亲近种的长期接触导致了新种(或新亚种)的产生。对生物系统分类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物地理学 生物工程 古生态学
下载PDF
物种分布模型在古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琳娜 樊隽轩 +5 位作者 Melchin M J 陈清 Wu Shuang-ye Goldman D Mitchell C M Sheets H D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6-160,共15页
物种分布模型(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SDMs)是基于物种的生态位要求,通过将物种已知的分布数据和对应地区的环境数据联系起来,以预测该物种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下的地理分布的一种数学工具。它为地史时期生物地理分布的重建、生物生... 物种分布模型(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SDMs)是基于物种的生态位要求,通过将物种已知的分布数据和对应地区的环境数据联系起来,以预测该物种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下的地理分布的一种数学工具。它为地史时期生物地理分布的重建、生物生态特征的分析及生物与地球环境协同演化研究等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此方法具有研究精度高、预测效果好及应用广泛等优点,尤其适合开展高精度的古生物地理、古生态及生物宏演化等相关研究。文章着重介绍物种分布模型的基本原理及建模流程,在此基础上以笔石种Tang yagraptus typicus Mu作为建模实例进一步说明物种分布建模的详细步骤,最后概述此方法在古生物研究中的适用性及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分布模型 古生物 古生物地理学 古生态学 笔石
原文传递
湖南中泥盆统跳马涧组中华沟鳞鱼再研究
14
作者 罗彦超 朱敏 +1 位作者 卢立伍 潘照晖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61-276,共16页
计荣森先生于1940年基于湖南长沙附近中泥盆统跳马涧组采集到的一些以前中背片为代表的胴甲鱼类标本命名了中华沟鳞鱼(Bothriolepis sinensis),这是在中国正式命名的第一种古生代脊椎动物。虽然卢立伍于1988年对后续出产于模式种产地的... 计荣森先生于1940年基于湖南长沙附近中泥盆统跳马涧组采集到的一些以前中背片为代表的胴甲鱼类标本命名了中华沟鳞鱼(Bothriolepis sinensis),这是在中国正式命名的第一种古生代脊椎动物。虽然卢立伍于1988年对后续出产于模式种产地的其他中华沟鳞鱼材料进行了补充描述,但研究者对中华沟鳞鱼的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仍缺乏全面认识。在此基于计荣森先生所采集的样本及一些收藏于中国地质博物馆未正式发表的化石,对中华沟鳞鱼进行了再研究,补充了其头部与躯甲的部分特征。与其他沟鳞鱼类相比,中华沟鳞鱼拥有以下一系列特征:较大的听上加厚区、颅顶甲长宽比1.4-1.6、较宽的眶窗(宽于颅顶甲的1/3)以及扇形的眶前凹等。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B.askinae并非位于沟鳞鱼支系的最原始位置;中华沟鳞鱼与广东沟鳞鱼因同样拥有纤细的附肢近端(长宽比大于7)而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单系。本研究中绝大部分的中国种类均位于同一支系上,该支系的共有衍征为其胸鳍感觉管从第一腹中片延伸至第二腹中片。此外,基于“深骨”平台数据的古生物地理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沟鳞鱼类最早于艾菲尔期出现在华南与东冈瓦纳,并迅速地辐射并扩散至全球,最终于法门期在瑞亚克洋两岸表现出了高度的物种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中泥盆统 胴甲鱼类 沟鳞鱼类 系统发育 古生物地理学 数据可视化
下载PDF
中国地学教育的“金钉子”——记地层古生物学家殷鸿福院士
15
作者 陈华文 徐燕 《神州学人》 2019年第1期16-20,共5页
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隆重召开之际,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共同主办的2018年'寻找最美教师'评选结果揭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殷鸿福教授荣获2018年度'全国最美教师'称号。83岁的殷鸿福教... 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隆重召开之际,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共同主办的2018年'寻找最美教师'评选结果揭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殷鸿福教授荣获2018年度'全国最美教师'称号。83岁的殷鸿福教授是著名地层古生物学家、地质教育家,具有国际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鸿福 三叠系 地球生物 地层古生物 生态地层学 古生物地理学 地质教学 金钉子 生物地质学 地球化学 国家自然科学奖
原文传递
新疆大湾沟晚奥陶世疑源类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军 Reed WICANDER +3 位作者 燕夔 朱怀诚 黄智斌 唐鹏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4,共14页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大湾沟剖面晚奥陶世地层发现保存良好的疑源类组合。该组合包括17属27种,以棘刺类(特别是Baltisphaeridium)占优势;其次为梭形类,以Navifusa为代表。大湾沟疑源类组合与世界其它地区同期组合对比表明,在晚奥陶世时...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大湾沟剖面晚奥陶世地层发现保存良好的疑源类组合。该组合包括17属27种,以棘刺类(特别是Baltisphaeridium)占优势;其次为梭形类,以Navifusa为代表。大湾沟疑源类组合与世界其它地区同期组合对比表明,在晚奥陶世时疑源类古生物地理分区性减弱,不及早—中奥陶世明显。该组合中有13个种仅分布于“Caradoc”—“Ashgill”期,地理分布广泛,因而颇具生物地层学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疑源类 晚奥陶世 生物地层学 古生物地理学 塔里木盆地 新疆
下载PDF
东昆仑-阿尼玛卿-巴颜喀拉地区早二叠世的生物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19
17
作者 王永标 杨浩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775-780,共6页
东昆仑、阿尼玛卿、巴颜喀拉地区早二叠世生物的古地理分布自北向南可明显地划分出3个小区,即东昆仑南坡小区、阿尼玛卿小区和巴颜喀拉小区,东昆仑南坡小区和巴颜喀拉小区在生物组成及生态特征上十分相似,生物不仅种类多,而且数量十分丰... 东昆仑、阿尼玛卿、巴颜喀拉地区早二叠世生物的古地理分布自北向南可明显地划分出3个小区,即东昆仑南坡小区、阿尼玛卿小区和巴颜喀拉小区,东昆仑南坡小区和巴颜喀拉小区在生物组成及生态特征上十分相似,生物不仅种类多,而且数量十分丰富,并广泛发育生物礁,而处于两者之间的阿玛卿小区的生物种类则相对单调,含量也较低,造成本区生物古地理分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早二叠世时阿尼玛卿洋的阻隔作用。在阿尼玛卿地区,具相当厚度且不受陆源物质污染的早二叠世紫红色深海软泥和放射虫硅质岩的广泛分布,说明当时的阿尼玛卿洋已具相当的规模,宽阔的深水洋盆对某些底栖生物来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使得只有一部分生物能够到达洋盆中的孤岛。狭小的岛屿生存空间和恶劣的环境条件又进一步影响到生物的丰度和分异度,通过对玄武岩地球化学的研究和分析,发现上述3个地区玄武岩所反映出来的大地构造背景与生物古地理分区呈现良好的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物地理学 早二叠世 东昆仑-阿尼玛卿-巴颜喀拉地区 谱系分布 生态分布 构造分区
原文传递
湖北宜昌奥陶系庙坡组疑源类 被引量:6
18
作者 燕夔 李军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22-433,共12页
湖北宜昌地区庙坡组是达瑞威尔阶/桑比阶界线附近的地层,该段地层产出分异度较高,丰度适中的疑源类组合。该组合包括16属,28种,其中7个未定命名种,可与国内、外同期疑源类组合进行对比。庙坡组疑源类组合既产出晚奥陶世特征分子,也产出... 湖北宜昌地区庙坡组是达瑞威尔阶/桑比阶界线附近的地层,该段地层产出分异度较高,丰度适中的疑源类组合。该组合包括16属,28种,其中7个未定命名种,可与国内、外同期疑源类组合进行对比。庙坡组疑源类组合既产出晚奥陶世特征分子,也产出阿伦尼格期(弗洛阶上部—达瑞威尔阶底部)的特征分子,显示出一定的过渡特色。组合以Baltisphaeridium(17%—52%),Leiosphaeridia(6%—78%)占优势;反映了其沉积环境为离岸较远的外陆棚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疑源类 庙坡组 中—晚奥陶世 生物地层学 古生物地理学 湖北
下载PDF
海生双壳类的古温度标志特征
19
作者 冯庆来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25-30,共6页
本文以大量的双壳类分类学、古生物地理学资料为基础,从双壳类分异度、动物群组成、壳体特征,生态特征和壳质五个方面论述了双壳类的古温度标志特征。
关键词 双壳类 动物群 古生物地理学 生态特征 异度 巴什基尔阶 表生底栖 生物地层学 热带区 古生态学
下载PDF
北大地空学院高克勤教授发现最早的真螈化石
20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46-346,共1页
关键词 北京大学 地空学院 高克勤 真螈化石 两栖动物 物种起源 动物进化 古生物地理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