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余姚市施岙遗址古稻田遗存发掘简报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永磊 宋姝 +10 位作者 张依欣 梅术文 陆雪姣 郑云飞 孙国平 林城(拍摄) 郑豆豆(绘制) 王钰(绘制) 梁江涛(绘制) 何仁儒(绘制) 袁云江(绘制) 《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21,F0002,共20页
施岙遗址古稻田遗存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施岙自然村西侧山谷中,地处四明山余脉翠屏山与余姚江河谷平原交界地带(图一)。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01′39″、东经121°22′31″,地表海拔1.4~4.2米,东南距田螺山... 施岙遗址古稻田遗存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施岙自然村西侧山谷中,地处四明山余脉翠屏山与余姚江河谷平原交界地带(图一)。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01′39″、东经121°22′31″,地表海拔1.4~4.2米,东南距田螺山遗址约400米(图二)。经勘探发现,施岙古稻田遗存分布面积约8万平方米。为探索史前稻作农业的发展和农耕方式的演变,并为后期建设规划提供文物保护依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联合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采用长探沟解剖与探方发掘相结合的方式,较大面积揭露了属于河姆渡文化早期、晚期与良渚文化时期的三期史前稻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余姚市 施岙遗址 古稻田 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原文传递
绰墩遗址新石器时期水稻田、古水稻土剖面、植硅体和炭化稻形态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曹志洪 杨林章 +8 位作者 林先贵 胡正义 董元华 章钢娅 陆彦椿 尹睿 吴艳宏 丁金龙 郑云飞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38-847,共10页
绰墩遗址第六次发掘的300m^2范围内出土22块古田块,通过对其田埂、灌排系统(水口、水沟、水井)等结构特征的观察研究,对古田块和水沟中出土的灌溉用具——陶罐和陶盆碎片的鉴定是属于马家滨文化时期的器物;从田块表土层中淘洗出大... 绰墩遗址第六次发掘的300m^2范围内出土22块古田块,通过对其田埂、灌排系统(水口、水沟、水井)等结构特征的观察研究,对古田块和水沟中出土的灌溉用具——陶罐和陶盆碎片的鉴定是属于马家滨文化时期的器物;从田块表土层中淘洗出大量的炭化稻粒,每克土壤中检测到有上万至十余万颗水稻植硅体,这些结果证明所发现的田块是马家滨时期的灌溉稻田。对出土的炭化稻粒和土壤有机质的14^C定年结果表明其年龄分别为5907 a BP和6280 a BP,是新石器即晚马家滨文化时期的水稻文明。对在遗址挖掘的两个整段剖面(P-01和P.03)的研究发现,P-01剖面上42~103cm层位埋藏有马桥文化-商朝初期(3320aBP)和在103~200cm层位埋藏有马家滨时期(6280aRP)的两个古水稻土剖面,这一结果佐证了前人关于8000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曾有过几次大的洪水泛滥而使人类耕作活动中断的气候变化事件的结论。然而距P-01仅15m的P-03整段剖面上仅出现了马桥-商朝初期的古水稻土剖面(40~100cm),未发现马家滨时期古水稻土剖面(100~200cm),说明当时的生产力非常低下,仅能利用低洼平坦的地方种稻,稍高一点的居住点附近的坡地就无法改成梯田种植水稻了。这两个埋藏的古水稻土剖面均已经发育了水稻土的明显特征。对出土炭化稻粒的形态学研究表明,外型多为椭圆形,长宽比的变异较大,稃面有方格凹陷结构、周边有稃毛,顶端残留有稻芒的基部,基部有护颖而没有小梗,“钝形”的双峰乳突、浅平的凹陷乳沟等均显示其为人工栽培的粳型水稻。结果与丁颖20世纪50年代在黄河流域发现的汉代的炭化稻粒的特征是吻合的,从而支持了关于“我国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古代最早栽培的水稻都是粳稻品种”的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稻田 水稻土 新石器时期 水稻植硅体 粳型栽培稻 14^C定年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绰墩遗址埋藏古水稻土肥力特征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卢佳 胡正义 +5 位作者 曹志洪 杨林章 林先贵 董元华 丁金龙 郑云飞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9-117,共9页
目的了解绰墩遗址古水稻土的基本性质,阐明水稻土的可持续利用机理。方法以绰墩遗址埋藏的古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根据14C和考古学方法确定了土壤成土年龄和分布;按照中国土壤学会编汇的《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测定了土壤pH,有机碳、... 目的了解绰墩遗址古水稻土的基本性质,阐明水稻土的可持续利用机理。方法以绰墩遗址埋藏的古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根据14C和考古学方法确定了土壤成土年龄和分布;按照中国土壤学会编汇的《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测定了土壤pH,有机碳、营养元素含量。结果碳化稻和土壤有机质中14C分析证实绰墩遗址最古老水稻土为距今6000年马家浜时期,该时期古稻田位于表层以下1m左右,平均每块稻田面积5.2m2。古水稻土(每克土中水稻植硅体含量>5000颗)有机碳平均含量9.7g·kg-1;N、P、K、Ca、Mg、S、Fe、Mn、Cu、Zn的全量平均含量分别为0.8、1.58、18.2、7.6、6.3、0.1、22.、0.51g·kg-1和40.9、80.8mg·kg-1。结论古水稻土的有机碳、全氮含量、C/N比显著大于同期种植强度较弱的古水稻土(水稻植硅体含量<5000颗/g),其它元素差异不显著;不同种植强度古水稻土有效态养分含量和pH差异不显著。古水稻土N、S、Cu全量含量显著低于现代表层水稻土,而有机碳、P、Fe、Mn全量含量则相反;现代表层水稻土有效态养分含量一般大于古水稻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绰墩遗址 水稻土 古稻田 土壤肥力 养分
下载PDF
草鞋山遗址发现史前稻田遗迹 被引量:2
4
《农业考古》 1996年第3期105-105,共1页
自1992年开始,江苏省南京博物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和日本国立宫崎大学合作开展《草鞋山古稻田研究》课题的工作,并由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学者组成的考古队首次在国内进行水田考古的实践。此... 自1992年开始,江苏省南京博物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和日本国立宫崎大学合作开展《草鞋山古稻田研究》课题的工作,并由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学者组成的考古队首次在国内进行水田考古的实践。此次工作首先进行前期钻探取样分析,提出寻找古代水稻田的可行性报告,然后在遗址中心区南缘进行三期1000平方米的发掘,获得重要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鞋山遗址 南京博物院 江苏省 古稻田 农业科学院 人工栽培 遗迹 文化研究 可行性报告 大学合作
下载PDF
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古土壤有机质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温证聪 孙国平 +1 位作者 谢柳娟 孙永革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66-173,共8页
对浙江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发掘出土的古水稻田沉积有机质开展了详细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从地球化学角度探讨了以田螺山遗址为代表的河姆渡文化稻作农业发展水平以及后期稻田废弃的原因。研究结果揭示,河姆渡文化时期,先民对稻田的开... 对浙江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发掘出土的古水稻田沉积有机质开展了详细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从地球化学角度探讨了以田螺山遗址为代表的河姆渡文化稻作农业发展水平以及后期稻田废弃的原因。研究结果揭示,河姆渡文化时期,先民对稻田的开发管理仍处在初级阶段,以原始沼泽型为主。沉积有机质中非挺水水生植物输入指数、平均链长度和藻类输入指数显示,从河姆渡晚期至良渚晚期,田螺山先民耕作区域土壤有机质中藻类等水生生物输入增加,是一个水体逐渐加深的过程,推测生活区周边湖沼环境水体的加深可能是古水稻田废弃的直接原因,甚至有可能是导致整个遗址衰落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姆渡文化 稻作农业 稻田 湖沼环境 田螺山遗址
下载PDF
我国发现最古老的灌溉系统
6
作者 圻子 《吉林水利》 1999年第9期40-40,共1页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近两年进行的城头山文化遗址考古发掘中,又发现一个距今约6500年至6300年左右的原始灌溉系统,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灌溉系统.1997年。
关键词 灌溉系统 湖南省 文化遗址 研究所 洞庭湖地区 稻作农业 发掘 古稻田 稻田 起源地
下载PDF
田园诗人与时代歌手 试谈陈危冰的田园山水画创作
7
作者 涂海燕 《美术大观》 2022年第9期4-9,共6页
一、陈危冰是画坛的“田园诗人”中国人的田园情结是很深厚的。地处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的草鞋山遗址,就有距今6000余年马家浜文化遗址中的水稻田,这是中国发现最早有灌溉系统的古水稻田。遗址中,同时还有最早的结构型房屋和葛布织物残... 一、陈危冰是画坛的“田园诗人”中国人的田园情结是很深厚的。地处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的草鞋山遗址,就有距今6000余年马家浜文化遗址中的水稻田,这是中国发现最早有灌溉系统的古水稻田。遗址中,同时还有最早的结构型房屋和葛布织物残存。草鞋山遗址文化堆积层厚11米,可分10层,整个序列几乎跨越太湖地区乃至长江下游一带,从新石器时代到先秦历史中村庄与田园的全部编年史,而其中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家浜文化 田园诗人 新石器时代 苏州工业园区 崧泽文化 稻田 田园情结 灌溉系统
下载PDF
澧县城头山古城址1997~1998年度发掘简报 被引量:74
8
作者 何介钧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17,1-2,共16页
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址自1978年发现以来,经过8次发掘,发现了古城址、环壕、墓葬、制陶作坊区、房基址、道路、木桨、船艄和古稻田址,并于1992年、1997年两次被评为当年度十大考古发现。本次发表的简报是1997年冬和1998年冬两次发掘的主... 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址自1978年发现以来,经过8次发掘,发现了古城址、环壕、墓葬、制陶作坊区、房基址、道路、木桨、船艄和古稻田址,并于1992年、1997年两次被评为当年度十大考古发现。本次发表的简报是1997年冬和1998年冬两次发掘的主要发现,介绍了城墙的解剖、古稻田的清理和祭坛的发掘情况。发掘者认为,第一期城墙筑造于大溪文化一期,为距今6000年以前,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城墙。下层水稻田的年代距今约6500~6300年。祭坛的时代为距今6000~5800年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溪文化 屈家岭文化 城墙 城址 古稻田 祭坛 发掘简报 稻田 原生土 石家河文化
原文传递
21世纪以来河姆渡文化考古的新进展
9
作者 王永磊 《东方考古》 2023年第1期50-63,共14页
21世纪以来,河姆渡文化的考古取得了很多新成果。稻作农业考古领域取得了新突破,田螺山和施岙遗址发现了河姆渡文化时期的大规模稻田。姚江流域考古调查发现了近30处河姆渡文化聚落。一处典型的河姆渡文化聚落,外围是水稻田,聚落内有居... 21世纪以来,河姆渡文化的考古取得了很多新成果。稻作农业考古领域取得了新突破,田螺山和施岙遗址发现了河姆渡文化时期的大规模稻田。姚江流域考古调查发现了近30处河姆渡文化聚落。一处典型的河姆渡文化聚落,外围是水稻田,聚落内有居住区、储藏窖穴、生产生活用具加工区等。先河姆渡文化时期的井头山遗址,为研究河姆渡文化的源头提供了新线索;下王渡、何家等遗址的考古发掘,丰富了河姆渡文化晚期与后河姆渡文化时期的资料。姚江平原的环境考古研究取得新成果。动植物考古、同位素分析、陶器的功能分析等,对深入了解河姆渡文化时期的生业经济起了重要作用。河姆渡文化聚落、稻田考古的突破与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表明河姆渡文化是湿地稻作农业与渔猎采集复合型经济文化的典范,也是湿地稻作文明的摇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姆渡文化 古稻田 聚落考 环境考 多学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