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信古、疑古、释古说的重新认识 被引量:2
1
作者 张越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5期92-95,共4页
2 0世纪 3 0年代 ,史学界有信古、疑古、释古的派别划分。今天看来 ,这样的划分 ,仅是对 2 0年代前后的古史研究所作出的认识和概括 ,并且 ,对“信古”派的成员及其主张应具体分析 ,而疑古学说所带来的史学观念的转变即融于中国史学转... 2 0世纪 3 0年代 ,史学界有信古、疑古、释古的派别划分。今天看来 ,这样的划分 ,仅是对 2 0年代前后的古史研究所作出的认识和概括 ,并且 ,对“信古”派的成员及其主张应具体分析 ,而疑古学说所带来的史学观念的转变即融于中国史学转型的总的趋势中 ,“《古史辨》本不曾独占一个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说 古说 古说 史学研究 中国 《古史辨》 史学观 20世纪初
下载PDF
寻古说今话拉萨
2
作者 傅广樟 《城市规划》 1986年第4期56-60,共5页
努力把拉萨市建设成为民族团结,文明整洁,繁荣富裕和具有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社会主义城市。 ——国务院关于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1983.4.13. 一 拉萨城的兴起 我们把拉萨的历史追溯到公元七世纪初,那时的拉萨称“逻娑”。正是在这里... 努力把拉萨市建设成为民族团结,文明整洁,繁荣富裕和具有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社会主义城市。 ——国务院关于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1983.4.13. 一 拉萨城的兴起 我们把拉萨的历史追溯到公元七世纪初,那时的拉萨称“逻娑”。正是在这里,藏族人民在雅鲁藏布江的哺育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赞干布 古说 吐蕃王朝 布达拉宫 西藏体育 苏毗 郊商 古代都城 五世达赖 论赞
下载PDF
新诗古说——当代意象诗理论与中国传统诗学之比较的研究
3
作者 石天河 《当代文坛》 1985年第10期40-46,共7页
一 《崛起的诗群》留下的问题 青年诗人徐敬亚同志的《崛起的诗群》发表以后,由于文中包含了一些方向性原则性的错误观点,曾经引起多方面的强烈反应与严肃的批评。作者本人也以负责和谦虚的态度作了自我检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问题的... 一 《崛起的诗群》留下的问题 青年诗人徐敬亚同志的《崛起的诗群》发表以后,由于文中包含了一些方向性原则性的错误观点,曾经引起多方面的强烈反应与严肃的批评。作者本人也以负责和谦虚的态度作了自我检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问题的终结。因为,在批评和检讨之后,那个引起争论的实质性问题依然存在:中国新诗要不要艺术创新呢?新时期诗歌的艺术创新应该走什么道路呢?我们既然否定了徐敬亚同志的错误主张,就必须探索什么是正确的道路;既然否定了反传统反理性的艺术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诗 中国传统诗学 意象手法 诗歌艺术 古说 社会功用 艺术创新 王夫之 新诗 诗群
下载PDF
王夫之“训诂必依古说”新解
4
作者 周阿红 《船山学刊》 2021年第5期45-55,共11页
从文化诗学的视域进行解读,王夫之的“训诂必依古说”命题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理论张力,它牵连着的是整个历史文化语境和民族文化精神。“训诂必依古说”充分体现了王夫之崇古尚古的文化思想,其逻辑理路是在承认事物发展变化、古今变... 从文化诗学的视域进行解读,王夫之的“训诂必依古说”命题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理论张力,它牵连着的是整个历史文化语境和民族文化精神。“训诂必依古说”充分体现了王夫之崇古尚古的文化思想,其逻辑理路是在承认事物发展变化、古今变易的基础上去依古,去还原《诗经》时代的历史语境。同时,王夫之既肯定古说在古籍训诂中的优势,同时又并不要求绝对死守古说,体现了其多维度的训诂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必依古说 王夫之 《诗经稗疏》
下载PDF
论六经并称的时代兼及疑古说的方法论问题 被引量:19
5
作者 廖名春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6-58,,65,,共14页
本文通过分析《论语》、《庄子》、《礼记》、《史记》和帛书易传、郭店楚简的记载,证明六经的形成,源于孔子;早在先秦时期,《周易》就已与《诗》、《书》、《礼》、《乐》、《春秋》并列,进入儒家群经之中,说孔子乃至先秦儒家与... 本文通过分析《论语》、《庄子》、《礼记》、《史记》和帛书易传、郭店楚简的记载,证明六经的形成,源于孔子;早在先秦时期,《周易》就已与《诗》、《书》、《礼》、《乐》、《春秋》并列,进入儒家群经之中,说孔子乃至先秦儒家与《周易》无关,否定先秦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并列的事实,是完全错误的。指出执著于这些错误观点的疑古学者,应该反省、检讨自己的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 孔子 疑古思潮 古说 方法论 <<周易>>
原文传递
关于旧蒙古说书的起源及其它 被引量:1
6
作者 秦塔娜 特.塔日巴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35-37,共3页
关键词 胡仁乌力格尔 历史故事 蟒古斯 蒙古历史 起源 艺术形式 古说 发展方向 蒙古族 蒙古地区
原文传递
《说文古文考》、《说文古文疏证》与《说文中之古文考》之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吴慧 《励耘语言学刊》 CSSCI 2015年第2期136-148,共13页
胡小石《说文古文考》、舒连景《说文古文疏证》和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全面研究《说文》古文的代表性著作。三书均利用当时所能见到的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古文,但在古文的判定、数量、体例、内容、考证方法... 胡小石《说文古文考》、舒连景《说文古文疏证》和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全面研究《说文》古文的代表性著作。三书均利用当时所能见到的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古文,但在古文的判定、数量、体例、内容、考证方法等方面各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古文考》 《说文古文疏证》 《说文中之古文考》 比较
下载PDF
妙哉,“委婉”!
8
作者 杨鸣 《人民论坛》 1995年第4期54-54,共1页
中国语言极为丰富,自古说话就讲究礼貌和艺术。故凡遇不想直说、不好明说、不愿说而又不能不说的话,就拐着弯儿,变着法儿说。于是,在修辞格上就出现了“委婉”一词。 有了“委婉”,说话就灵活多了,方便多了,也得体多了。比方说,帝王之死... 中国语言极为丰富,自古说话就讲究礼貌和艺术。故凡遇不想直说、不好明说、不愿说而又不能不说的话,就拐着弯儿,变着法儿说。于是,在修辞格上就出现了“委婉”一词。 有了“委婉”,说话就灵活多了,方便多了,也得体多了。比方说,帝王之死,既不能说死,也不能说亡,得用一个委婉之词,说“驾崩”。既然驾为车辆,崩为倒塌,车毁马翻,人焉能不亡?又如,当年曹操,率军攻吴,下战书时也是委婉得很,不说我将与将军决一死战,而说“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意思是说“我将与将军在东吴一起打猎”。你想,以魏国之大,不乏游猎处,何必要借吴国疆土?而且打猎只需主公带上少许人马,何须兴师八十万之众?显然易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将军 下战书 会猎 主公 修辞格 古说 东吴 烟酒 吴国 帝王
下载PDF
明清小说江淮方言例释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毅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8-80,共3页
明清白话小说的方言成份颇多,不仅是一些影响较大的作品,即使今天已很难见的孤本小说也不例外。在这些方言小,有很多是江淮方言,因其从属于大的北方官话,常被忽视。本文以《中国古代孤本小说集》中出现的江淮方言词条为基础,兼以其他作... 明清白话小说的方言成份颇多,不仅是一些影响较大的作品,即使今天已很难见的孤本小说也不例外。在这些方言小,有很多是江淮方言,因其从属于大的北方官话,常被忽视。本文以《中国古代孤本小说集》中出现的江淮方言词条为基础,兼以其他作品的相同例句为佐,试图说明江淮方言在明清小说中的广泛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方言 明清小说 词汇 词义
下载PDF
涉獵子學引發的思考——從研讀《莊子》《劉子》的體會説起
10
作者 塗光社 《诸子学刊》 2015年第2期287-306,共20页
筆者從《莊子》範疇系列的創設以及用'寓言十九'表述理論思考入手,探究莊子的思想方法、理論建構及其歷史影響;又從《劉子》時代特徵鮮明的'用古説今'上開掘這部南北朝子學著述的獨特貢獻。力求從當代視角去認識兩書價... 筆者從《莊子》範疇系列的創設以及用'寓言十九'表述理論思考入手,探究莊子的思想方法、理論建構及其歷史影響;又從《劉子》時代特徵鮮明的'用古説今'上開掘這部南北朝子學著述的獨特貢獻。力求從當代視角去認識兩書價值,並有所心得。當代子學有總的要求,也得根據它們産生的時代背景、論證内容和表述方式上的特點,及其研究歷史與現狀,作出研討思路和方法的選擇。子學從來就在若干層面超越經學,不斷與時俱進。如今'新子學'更合乎時代要求。其'新'絶非只就其成果出現時間而言,而是適應當今社會發展大潮之所需,承擔在子學領域弘揚傳統人文精神,為實現民族振興提供思想學術資源的使命,提出'新子學'的概念當出於一種有高度時代責任感的文化擔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範疇創設 寓言十九 理論形象性展示 吏治時代 用古説今 新子學
下载PDF
《中国古代孤本小说》词语札记
11
作者 贺卫国 《河池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46-49,共4页
主要运用排比归纳法,把《中国古代孤本小说》作为主要语料,做词语札记五则:整整有条、热亲亲、樕醄、定情、厥物,补正《汉语大词典》等辞书词条(含义项)漏收、释义不确等方面的阙失。
关键词 中国古代孤本小说 札记 词语
下载PDF
古今字“兑”“说”“悦”“敚”历时考察 被引量:3
12
作者 牛慧芳 《汉字汉语研究》 2018年第3期79-88,共10页
"兑""说""悦""敚"为记录同一词位{悦}的古今字。本文以汉字职用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利用书写时代明确的文本来考察词位{悦}的历时用字情况,说明不同用字的字际关系,并说明用字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 古今字
下载PDF
Interpret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novels-- The image-shaping
13
作者 Wenyong Ba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4年第2期44-46,共3页
Novelist has a mission to shape the characters. The reason that Chinese classic novels have amazing artistic charm and immortal literary value ultimately lies in the diverse and distinctive characters that created by ... Novelist has a mission to shape the characters. The reason that Chinese classic novels have amazing artistic charm and immortal literary value ultimately lies in the diverse and distinctive characters that created by the author. From Jingwei and Kua Fu in the early myths to Jia Baoyu and Lin Daiyu in classical novels of mature period, the characters have been talked about for many years. Through the typical image, the author deduces a section of joys and sorrows to the reader, showing the bizarre society. When making interpretation of characters in the ancient novel, we should both root in the social context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authors' appraise attitude. Because contemporary readers can not be out of real background, and also be allowed to make a reasonable re-interpretation, in order to make a more accurate, objective and comprehensive grasp of the characters in classical nov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PRETATION ancient Chinese novels image-shaping.
下载PDF
宋绵初的《韩诗》研究
14
作者 吕冠南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44-49,共6页
由汉代学者韩婴创辟的《韩诗》学派是汉代官方《诗》学的重要流派,可惜该学派之著作大多已亡佚于宋代。清代学者盛行辑录《韩诗》佚著的风潮,产生了多种《韩诗》辑本。江苏高邮学者宋绵初对于《韩诗》有着深湛的研究,其所撰《古韩诗说... 由汉代学者韩婴创辟的《韩诗》学派是汉代官方《诗》学的重要流派,可惜该学派之著作大多已亡佚于宋代。清代学者盛行辑录《韩诗》佚著的风潮,产生了多种《韩诗》辑本。江苏高邮学者宋绵初对于《韩诗》有着深湛的研究,其所撰《古韩诗说证》和《韩诗内传征》先后成书,展现了他在《韩诗》研究过程中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这两部著作在刊刻之后的流传较为有限,但若将其置于整个清代《韩诗》辑佚的链条中观察,可知宋氏的研究在该领域中居于关键的一环,展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绵初 《韩诗》 《古韩诗说证》 《韩诗内传征》 辑佚
下载PDF
Hannah Arendt Reconsidered: Collaboration and the Banality of Evil in Jonathan Littell's The Kindly Ones
15
作者 Damian P. Catani 《Sociology Study》 2014年第8期661-672,共12页
Hannah Arendt's 1963 study "Eichmann in Jerusalem", based on the former Nazi's 1961 trial, broached two highly controversial topics: The first was her theory of the banality of evil--the uncomfortable moral scena... Hannah Arendt's 1963 study "Eichmann in Jerusalem", based on the former Nazi's 1961 trial, broached two highly controversial topics: The first was her theory of the banality of evil--the uncomfortable moral scenario that leads ordinary individuals, for the most trivial and arbitrary reasons, to commit heinous atrocities; and the second was her fierce condemnation of Jewish collaboration with the Nazi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novelist Jonathan Littell's critically acclaimed best-seller The Kindly Ones (2010) provocatively revalorizes and builds upon these two aspects of Arendt's study: Firstly, it posits her theory of banality as a challenge to the comforting presupposition that terrible evils can only be committed by a minority of monstrous individuals, by suggesting instead that "normal" readers share the same capacity to commit atrocities as Nazis such as Eichmann. Secondly, the novel nuances Arendt's damning indictment of Jewish collaboration by regarding it as the inevitable consequence of the terrible predicament faced by Jews at that time. Finally,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Littell's consideration of banality as a phenomenon that not only invites an uncomfortable moral self-analysis, but also legitimises a return to a justice system based on the ancient Greek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nality ARENDT Littell COLLABORATION JUSTICE
下载PDF
Effect of Oral Traditions, Folklores and History o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Nigeria, 1977 Till Date
16
作者 Okediji, Hannah Adebola Aderonke 《History Research》 2017年第2期59-72,共14页
Nigerian literatures contain history in the oral tradition and folklore like satire, proverbs, chants, symbolism etc. in the pre-literate period, Nigeria enjoyed high level of verbal art civilization which traditional... Nigerian literatures contain history in the oral tradition and folklore like satire, proverbs, chants, symbolism etc. in the pre-literate period, Nigeria enjoyed high level of verbal art civilization which traditional rulers and the generality of the populace patronized. The oral tradition served as medium of preservation of culture and history of the ancient past and experiences. Though, most Nigerians can still remember their family history, folklore, tradition and genealogy, only few oral artists and youths of nowadays possess the skill and ability needed to chant the lengthy oral literature. It is in the light of the above that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effect of oral tradition, folklore, and history o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Nigeria, 1977 till date. The study adopted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 us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ources of information to analyze data. Primary sources include, like archive materials, oral interviews and secondary sources include, like textbooks, speeches, journals, and internet materials and images. The outlines of the paper are: the definition of concep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Nigerian oral tradition, and folklore in the educational system, the place of oral tradition, folklore and history in the education policy in Nigeria since 1977, the effect of oral tradition, folklore and history o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Nigeria since 1977, the prospects of oral traditions, folklore and history o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Nigeria, conclusion and a few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improvement.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oral traditions, folklore and history were the bed-roc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society in the pre-colonial period, but these were dropped gradually with the advent of the colonial masters and gradually deteriorate both in the educational curriculum and general conduct of the society and these have adverse effect on the nation's economy.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beauty of Nigerian history, oral and written traditions, culture, folklore like proverbs, chants, satire and symbolism, be brought back into the school system, politics and every sector of the Nigerian economy for proper advancement to take place in the education sector and for overall national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FFECT oral tradition FOLKLORE HISTORY development EDUCATION
下载PDF
盘古图考 被引量:10
17
作者 饶宗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86年第1期75-76,共2页
本文提供了关于盘古神话的一则新材料,对历来以为盘古之说最早出自三国时徐整《三五历记》的看法提出了不同意见,可供研究我国古代神话的学者参考。
关键词 古图 益州 盘古氏 文翁 学馆 刘绘 黄休复 历代名画记 古说 汉末
原文传递
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舛误例释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慧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6-120,共5页
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利用大量的传世和出土文字对《说文》古文进行全面疏证,广受赞誉。但彼时古文字资料较少,商承祚很少见到与《说文》古文关系密切的战国文字;对差异缺乏细微辨析,讹混形似形体;又对前人旧说未加审辨,强为《说文... 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利用大量的传世和出土文字对《说文》古文进行全面疏证,广受赞誉。但彼时古文字资料较少,商承祚很少见到与《说文》古文关系密切的战国文字;对差异缺乏细微辨析,讹混形似形体;又对前人旧说未加审辨,强为《说文》作解,故在古文考证方面错误或疏漏亦在所难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承祚 《说文中之古文考》 舛误 例释
原文传递
《说文解字》古文“省”考略及相关问题研究
19
作者 吴慧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1-96,共6页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不同于小篆形体的古文、籀文作为重文列在各字之下。在《说文解字》中标明"古文"的有479个,其中用"古文省""古文某省""古文从某省""古文省某"等术语加以说解...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不同于小篆形体的古文、籀文作为重文列在各字之下。在《说文解字》中标明"古文"的有479个,其中用"古文省""古文某省""古文从某省""古文省某"等术语加以说解的有31个。参以甲骨金文等出土文字对《说文》古文言"省"条目进行考察分析,对汉字发展变化、汉字构形研究等方面应该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解字》 古文 考析
原文传递
满分作文创新八法示例(三)
20
作者 黄会和 《第二课堂(A)》 2005年第6期56-59,共4页
六、故事新编体所谓故事新编,即根据古今中外名著、民间故事,让名人名作中的人物重新演绎故事,反映社会生活。这些带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可以放在过去的时代,也可以放到现实生活中来。借古说今、折射现实,也可以透过他们的眼睛去看现实。
关键词 满分作文 故事新编 民间故事 折射现实 八法 社会生活 鲜明个性 现实生活 古说 焦仲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