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南陵县古遗迹遥感调查 被引量:6
1
作者 杨则东 宫希成 《中国地质》 CAS CSCD 1998年第10期30-31,共2页
遥感考古是利用遥感图像直接提取与古遗迹有关的遥感信息。南陵县古遗迹遥感调查是以室内彩红外航片目视解译为主。选用1982年11月航摄的1:1.6万彩红外航片放大片作为遥感信息提取的基本信息源。这一航片是秋冬季航摄,地面植被稀少。
关键词 安徽 南陵县 古遗迹 遥感 调查
下载PDF
古遗迹三维数字化重建VR体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梦杰 余日季 《科技与创新》 2019年第23期26-29,共4页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项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层面广阔。论述了当前古遗迹的现状从而引发对古遗迹保护的思考,结合当前的问题,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出古遗迹三维数字化重建VR体验系统,实现古遗迹的数字化传播与保护。研究表明,古遗迹三维...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项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层面广阔。论述了当前古遗迹的现状从而引发对古遗迹保护的思考,结合当前的问题,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出古遗迹三维数字化重建VR体验系统,实现古遗迹的数字化传播与保护。研究表明,古遗迹三维数字化重建VR体验系统具备良好的实用性、交互性、沉侵感,是古遗迹传播与保护的一扇崭新的大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古遗迹保护 文化传播 未央宫
下载PDF
螺髻山——古冰川遗迹的博物馆
3
作者 李忠东(文/图) 《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 2024年第2期30-37,共8页
横断山的东部向南延伸,在经历了大雪山脉的巨大隆起,形成海拔7508.9米最高峰贡嘎山之后,便开始逐次降低高度,最终在攀西地区与由南逶迤向北而来的云贵高原紧紧相拥,完成两大高原、两级阶梯的地形转换。这些过渡区域的山脉,有的在河流强... 横断山的东部向南延伸,在经历了大雪山脉的巨大隆起,形成海拔7508.9米最高峰贡嘎山之后,便开始逐次降低高度,最终在攀西地区与由南逶迤向北而来的云贵高原紧紧相拥,完成两大高原、两级阶梯的地形转换。这些过渡区域的山脉,有的在河流强烈切割作用下支离破碎,高原表面被肢解成一系列南北平行间隔的高山峡谷;有的被分割成众多宽坦谷地和山间盆地,山岭高度普遍1000~3000米,雪山全无踪迹,山体也不似北部那般雄阔、峥嵘,多了几分柔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遗迹 高山峡谷 过渡区域 山间盆地 螺髻山 切割作用 云贵高原 贡嘎山
下载PDF
济阳坳陷车镇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遗迹化石Macaronichnus(通心粉管迹)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9
4
作者 施振生 朱筱敏 +1 位作者 胡斌 张喜林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07-215,共9页
济阳坳陷车镇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发现的Macaronichnussegregatis(分离通心粉管迹 )是一种直到微弯曲形状的层内进食潜穴 ,个体较小 ,不分枝 ,长一般 7~ 8mm ,直径 1~ 3mm ,与前人发现的化石在个体大小上存在着差异。它主要出现于四类... 济阳坳陷车镇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发现的Macaronichnussegregatis(分离通心粉管迹 )是一种直到微弯曲形状的层内进食潜穴 ,个体较小 ,不分枝 ,长一般 7~ 8mm ,直径 1~ 3mm ,与前人发现的化石在个体大小上存在着差异。它主要出现于四类环境 :①三角洲平原河道间低地 ,②三角洲、扇三角洲前缘远端砂坝和浊积扇的中扇到外扇 ,③潮湿气候条件下的浅湖 ,④周期性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滨浅湖。不同沉积环境中产出的M segregatis都分布于粉砂质泥岩中。通过分析各沉积环境的水动力条件和水体化学性质以及M segregatis的形成过程 ,可得出以下结论 :①M segregatis出现的水动力条件中等 ,水体能量过高或过低 ,都不适宜其生成 ;②M segregatis出现的水体化学性质介于贫氧与富氧之间 ;③M segregatis是在沉积物沉积后还未固结时由食沉积物生物活动造成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遗迹 湖泊沉积 沉积环境 Macaronichnus 济阳坳陷 近系 沙河街组 通心粉管迹 遗迹化石
下载PDF
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遗迹群落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6
5
作者 胡斌 王海方 +2 位作者 张宏敏 牛永斌 白忠凯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3期186-191,共6页
通过对40口钻井岩心的仔细观察和系统描述,在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中发现遗迹化石21个遗迹属,26个遗迹种.根据这些遗迹化石的组成、分布及围岩特征, 可以划分出四个遗迹化石群落,即①Skolithos遗迹群落,主要由居住迹和进食迹... 通过对40口钻井岩心的仔细观察和系统描述,在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中发现遗迹化石21个遗迹属,26个遗迹种.根据这些遗迹化石的组成、分布及围岩特征, 可以划分出四个遗迹化石群落,即①Skolithos遗迹群落,主要由居住迹和进食迹组成,它们常被解释这形成于较强水动力条件下的滨湖、河道沉积和浊积扇的上扇部分; ②Mermoides遗迹群落,以牧食迹或觅食拖迹为主,常含少量消化迹,该遗迹群落可被解释为产出于半深湖沉积环境;③Semirotundichnus遗迹群落,主要由觅食拖迹和耕作迹组成,它们均产出于深湖沉积环境;④Macaronichnus遗迹群落,由觅食迹、居住迹和古植物根迹等组成,反映了中等能量和低能水体交替变化的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遗迹 遗迹化石群落 东营凹陷 近系 沙河街组
下载PDF
崂山古冰川遗迹的地质证据 被引量:12
6
作者 徐兴永 肖尚斌 李萍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9,共5页
崂山是中国海岸线上的最高峰.研究发现,崂山发育有典型的古冰川侵蚀和堆积地貌,拥有我国东部罕见的冰碛海岸和冰碛扇等地貌类型.更新世期间,崂山至少发育过4次古冰川作用.更新世早期,崂山东部的雪线为60~90 m(现代海拔),崂山及其周围... 崂山是中国海岸线上的最高峰.研究发现,崂山发育有典型的古冰川侵蚀和堆积地貌,拥有我国东部罕见的冰碛海岸和冰碛扇等地貌类型.更新世期间,崂山至少发育过4次古冰川作用.更新世早期,崂山东部的雪线为60~90 m(现代海拔),崂山及其周围共发育60余条古冰舌,东部的冰舌一直伸入黄海之中.孢粉组合特征说明,崂山在冰期具备形成冰川的气候条件;堆积物粒度曲线显示为冰川成因的沉积特征.研究还发现,中国东部的古冰川遗迹可能大部分被埋藏起来;区域地形特征和当地气候条件是决定雪线高度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崂山 第四纪 冰期 冰川遗迹 地质证据
下载PDF
秦皇岛柳江古植物遗迹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阎同生 刘华玲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7-100,共4页
该文研究河北秦皇岛柳江古植物群 ,共发现植物化石 4 4属 86种 ,主要属种有蕨类、石松、苏铁、银杏、科达等植物 ,华夏植物群特征明显 ,纵向分布可划分为 6个植物组合。其中有少量安加拉植物群混生分子 ,该古植物化石遗迹是宝贵的资源 ... 该文研究河北秦皇岛柳江古植物群 ,共发现植物化石 4 4属 86种 ,主要属种有蕨类、石松、苏铁、银杏、科达等植物 ,华夏植物群特征明显 ,纵向分布可划分为 6个植物组合。其中有少量安加拉植物群混生分子 ,该古植物化石遗迹是宝贵的资源 ,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同时是科普教育、旅游开发的良好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 秦皇岛 柳江 植物遗迹 蕨类 石松 苏铁 银杏 科达
下载PDF
广东饶平首次发现大量古冰川遗迹 被引量:7
8
作者 韩同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82-382,T002,T003,共3页
关于广东地区的古冰川遗迹,最早是杨超群等(1963)在粤西北封开、怀集一带首次发现的.至1998年之前该区一直未见有古冰川遗迹的报道.
关键词 广东 冰川遗迹 类型 砂砾层 冰臼群
下载PDF
太白山古冰川遗迹资源与旅游可持续开发 被引量:1
9
作者 董红梅 宋友桂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05年第2期172-173,共2页
太白山是我国东部古冰川地貌保存较好的山地。该冰川遗迹面积较大、规模壮观、形态保存完整,主要分布在垂直带谱显著的山地顶部,景观十分奇特。在分析冰川遗迹形成的地质基础上,探讨了冰川地貌的主要分布类型,评价了冰川地质遗迹的资源... 太白山是我国东部古冰川地貌保存较好的山地。该冰川遗迹面积较大、规模壮观、形态保存完整,主要分布在垂直带谱显著的山地顶部,景观十分奇特。在分析冰川遗迹形成的地质基础上,探讨了冰川地貌的主要分布类型,评价了冰川地质遗迹的资源特点,提出了旅游可持续开发的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遗迹资源 冰川地貌 旅游可持续开发
下载PDF
南极陨石研究的启示 Ⅸ.火星陨石的溅射和运移时间及古生命遗迹的综述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道德 《极地研究》 CAS CSCD 1999年第1期46-54,共9页
火星陨石的稀有气体同位素研究表明,12个火星陨石在15Ma期间至少发生过5次不同的冲击事件并溅射火星壳物质,其溅射年龄分别为0.82Ma、2.76Ma、3.84Ma、11.0Ma及14.4Ma。其中Chassigny... 火星陨石的稀有气体同位素研究表明,12个火星陨石在15Ma期间至少发生过5次不同的冲击事件并溅射火星壳物质,其溅射年龄分别为0.82Ma、2.76Ma、3.84Ma、11.0Ma及14.4Ma。其中Chassigny火星陨石的化学成分不同于透辉橄榄岩,其溅射年龄为11.6Ma,如果这次冲击事件与透辉橄榄岩无关,则冲击溅射事件应为6次。McKayetal.(1996)等提出在ALH84001火星陨石中含有古生命遗迹的证据,对此,许多学者提出了一些相反的论证,但根据对ALH84001火星陨石多学科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陨石 火星陨石 运移时间 生命遗迹
下载PDF
从古海平面遗迹看晚更新世中国海的高海面高度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尚仁 《热带海洋》 CSCD 1997年第3期23-31,共9页
从渤海到南海分布的几十至上百米宽的海蚀平台、与全新世类高的晚更新世海积地面和同期滨海相粘性土的顶面高程,是确定晚更新世、尤其是距今4万至2万年中国海的高海面接近现在海面的3项古海面遗迹证据。选择证据以大陆海岸、岩岸和沙... 从渤海到南海分布的几十至上百米宽的海蚀平台、与全新世类高的晚更新世海积地面和同期滨海相粘性土的顶面高程,是确定晚更新世、尤其是距今4万至2万年中国海的高海面接近现在海面的3项古海面遗迹证据。选择证据以大陆海岸、岩岸和沙坝湖海岸为主。三角洲平原的晚更新世中期海相粘性土的顶面高程偏低,是由于沉积物压实、冰期低海山时被流水蚀低和构造下沉3个因素造成的,可通过复原获得改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 晚更新世 高海面 海面高度 海平面遗迹
下载PDF
评价《海岸带黄土与古冰川遗迹》
12
作者 景才瑞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F0003-F0003,共1页
关键词 冰川遗迹 海岸带 黄土 评价 出版社 逻辑性 说服力 材料
下载PDF
利用数字媒体宣传和保护河北古村落遗迹的策略探讨
13
作者 霍佳斌 关金国 《传播力研究》 2018年第25期21-21,共1页
古村落遗迹是人类历史文明演变的重要见证,因此必须对宣传和保护工作给予充分重视。基于此,本文就利用数字媒体宣传和保护河北古村落遗迹的策略进行研究,首先就古村落遗迹宣传和保护的意义进行分析,并且探讨现阶段古村落遗迹宣传和保护... 古村落遗迹是人类历史文明演变的重要见证,因此必须对宣传和保护工作给予充分重视。基于此,本文就利用数字媒体宣传和保护河北古村落遗迹的策略进行研究,首先就古村落遗迹宣传和保护的意义进行分析,并且探讨现阶段古村落遗迹宣传和保护存在的问题,然后从提高数字媒体应用意识、灵活应用数字媒体手段、有机结合线上和线下等方面,对数字媒体宣传和保护的策略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媒体 宣传保护 村落遗迹
下载PDF
古遗迹的文化价值保护、发掘与利用探析——以黄帝陵为例
14
作者 李玫 《新丝路》 2021年第10期215-216,共2页
陕西黄帝陵景区位于延安市黄陵县,由黄帝陵和轩辕庙组成,是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的举行地,具有丰厚而悠久的历史传统。黄帝陵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与远古传说人物轩辕黄帝密不可分。文章通过探讨黄帝崇拜的缘起与意义,研究在新的历史... 陕西黄帝陵景区位于延安市黄陵县,由黄帝陵和轩辕庙组成,是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的举行地,具有丰厚而悠久的历史传统。黄帝陵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与远古传说人物轩辕黄帝密不可分。文章通过探讨黄帝崇拜的缘起与意义,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用现代文化市场的手段保护、发掘与利用黄帝陵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丰富并延续历史传统,服务人民、回馈传统、泽被后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陵 轩辕黄帝 古遗迹 文化市场
下载PDF
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古冰缘遗迹科学考察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何瑞霞 金会军 +7 位作者 蒋观利 张泽 陈雪梅 Raul David SERBAN Mihaela SERBAN Jef VANDENBERGHE Valentin V.SPEKTOR Hugh M.FRENCH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63-273,共11页
冰缘遗迹(特别是冷生楔形构造及融冻褶皱)是重建古气候及第四纪晚期多年冻土环境的重要证据。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是我国北方地区冰缘现象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为准确了解鄂尔多斯高原冰缘遗迹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区域冻土演化历史等,中... 冰缘遗迹(特别是冷生楔形构造及融冻褶皱)是重建古气候及第四纪晚期多年冻土环境的重要证据。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是我国北方地区冰缘现象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为准确了解鄂尔多斯高原冰缘遗迹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区域冻土演化历史等,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和荷兰自由大学共同组成科研小组,于2018年5—6月组织了"鄂尔多斯高原冰缘遗迹科学考察"。考察区域涉及靖边—城川—乌审旗—鄂尔多斯东胜区一带约12000km2的范围。考察内容主要包括鄂尔多斯高原冰缘遗迹类型及特征、分布区域、各类型冰缘遗迹所指示的气候条件的初步推断等。结果表明:冻融褶皱和冷生楔体构造是鄂尔多斯高原主要存在的两大类冰缘遗迹。基于本次考察中关于冰缘遗迹的分布与特征等新发现,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初步推断:在气温极低、多年冻土非常发育的时段,有利于形成各类冷生楔状构造,如冰楔假形和大型原生砂楔等;在气候转暖、多年冻土退化,但还没有全部融化完阶段,可能形成融冻褶皱;区域性大面积分布和成群出现的融冻褶皱一般反映较暖气候环境下,多年冻土层上部已退化到一定程度。基于光释光(OSL)年代测试结果,结合冰缘遗迹的特征及其所指示的古气候环境,初步重建了鄂尔多斯5万年以来的冻土环境变化序列。区内多年冻土在多年冻土最大期(LPM,25~19ka BP)时最发育,以大面积连续多年冻土为主;之后,随气温转暖,总趋势呈退化状态,多年冻土分布逐渐变为片状→岛状→零星斑状,直至现今全部融完变为深季节冻土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 鄂尔多斯 冰缘遗迹 冷生楔形构造 冻融褶皱 科学考察
下载PDF
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优化调整对策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颜利 蒋金龙 巫建伟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1年第5期85-91,共7页
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建设和发展经历了60余年,仍然存在重叠设置、多头管理、边界不清、权责不明,以及自然保护地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亟须对现有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建立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机制。因... 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建设和发展经历了60余年,仍然存在重叠设置、多头管理、边界不清、权责不明,以及自然保护地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亟须对现有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建立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机制。因此现有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调整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成为近期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文章剖析了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提出自然保护区的优化调整对策,包括:厘清自然保护区与地质公园的关系;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妥善处理自然保护区与海水养殖之间的矛盾;优化自然保护区向陆一侧边界线;对自然保护区实行分区管控政策等。调整后的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面积为24.66km^(2),比原自然保护区面积减少1.17km^(2)。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为7km^(2),一般控制区面积为17.66km^(2)。为编制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优化调整方案和历史遗迹自然保护区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优化调整 海底森林遗迹 深沪湾 福建省
下载PDF
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 被引量:1
17
作者 施建生 《地球》 2002年第2期22-22,共1页
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位于台湾海峡西岸中段,著名的平潭—南澳变质带中部,福建晋江半岛东南端的深沪湾内。以保护7500年前的古树桩遗迹和9000~25000年前的已胶结古牡蛎滩为核心,全区面积27平方公里。
关键词 福建 深沪湾自然保护区 牡蛎礁 海底森林遗迹 碳同位素
下载PDF
《中国东部低海拔型古冰川遗迹》书评
18
作者 夏东兴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5-105,共1页
《中国东部低海拔型古冰川遗迹》一书,著者赵松龄,于2010年由海洋出版社出版。 自从李四光先生1922年首次提出我国山西存在第四纪古冰川遗迹以来,已历时88年。在这大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关于我国东部是否存在过第四纪古冰川的争论从未... 《中国东部低海拔型古冰川遗迹》一书,著者赵松龄,于2010年由海洋出版社出版。 自从李四光先生1922年首次提出我国山西存在第四纪古冰川遗迹以来,已历时88年。在这大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关于我国东部是否存在过第四纪古冰川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作者20世纪6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做研究生时,发现了北京西山第四纪古冰川遗迹,但观点与导师千乃襟教授相佐,师生意见不一致,且各不相让,作者为此付出了代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遗迹 中国东部 低海拔 书评 第四纪 北京大学 北京西山 出版社
下载PDF
崂山洞穴与古冰川遗迹
19
作者 徐兴永 《地球》 2006年第6期28-28,共1页
崂山的洞穴非常发育,有各种名洞共44处,是崂山山地景观的一个特色。这些洞穴既有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又有花岗岩巨砾堆积形成的。有些洞穴的成因至今仍是个谜。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洞穴如那罗延窟,花岗岩中的洞穴如白云洞、白龙洞、... 崂山的洞穴非常发育,有各种名洞共44处,是崂山山地景观的一个特色。这些洞穴既有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又有花岗岩巨砾堆积形成的。有些洞穴的成因至今仍是个谜。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洞穴如那罗延窟,花岗岩中的洞穴如白云洞、白龙洞、猷龙洞等,此外还有外力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共同形成的觅天洞。研究认为,这些洞穴的形成与第四纪冰川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遗迹 洞穴 崂山 侵蚀作用 堆积作用 山地景观 冰川作用 花岗岩
下载PDF
南海北部末次冰期古海岸线遗迹及其分布
20
作者 鲍才旺 《海洋地质》 1995年第2期21-29,共9页
本文根据大量实测资料,运用地形地貌学、沉积学、古生物学、测年以及地震地层学等方法。论述了南海北部120-150m水深范围内晚更新世末次冰期古海岸线这的特征及分布规律,对研究晚更新世以来的古地理及古环境有重要的意义 。
关键词 海岸线遗迹 末次冰期 晚更新世 南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