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7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语中句尾“都”的主观性研究
1
作者 陈新义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2-98,共7页
句尾“都”通过特定句法结构和句式表达主观性。特定句法结构有:动词+“了”+“都”、否定词+动词+“都”、动补结构+“都”、动宾结构+“都”、程度副词+形容词+“都”、“什么”+名词+“都”。句式有:XP+“都”;XP+“都”,YP;XP,YP+... 句尾“都”通过特定句法结构和句式表达主观性。特定句法结构有:动词+“了”+“都”、否定词+动词+“都”、动补结构+“都”、动宾结构+“都”、程度副词+形容词+“都”、“什么”+名词+“都”。句式有:XP+“都”;XP+“都”,YP;XP,YP+“都”。通过这些结构形式,句尾“都”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感受、主观判断、主观态度。句尾“都”之所以具有主观性,是因为受到它与句子结构的关系、句中“都”的语义功能、句尾其他语气词的主观性功能及语言的礼貌原则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尾“都” 主观性 情感态度
下载PDF
句尾“都”的性质研究
2
作者 陈新义 《汉字文化》 2022年第S02期33-35,共3页
与句中“都”相比,句尾“都”的句法、语义、语用功能有了变化。句尾“都”不能复位,与句中“都”不存在易位关系。它读轻音,管辖全句,总是附着在前面成分上,固定出现在句尾,处在第三层语气词位置上,是说话人主观情感表达的标记。句尾... 与句中“都”相比,句尾“都”的句法、语义、语用功能有了变化。句尾“都”不能复位,与句中“都”不存在易位关系。它读轻音,管辖全句,总是附着在前面成分上,固定出现在句尾,处在第三层语气词位置上,是说话人主观情感表达的标记。句尾“都”具有语气词的功能,与其所在句式、前文、“都”的性质以及礼貌原则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尾“都” 语气副词 复位 情态
原文传递
北宋句尾语气词“也”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罗骥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9-32,共4页
北宋句尾语气词“也”研究罗骥一般认为,近代汉语从晚唐五代开始,这样,北宋时期在近代汉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本文在北宋三种典型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上,①对长期以来在汉语虚词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语气词“也”作较为集中而详尽... 北宋句尾语气词“也”研究罗骥一般认为,近代汉语从晚唐五代开始,这样,北宋时期在近代汉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本文在北宋三种典型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上,①对长期以来在汉语虚词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语气词“也”作较为集中而详尽的研究,同时.以此为基础,本文还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也” 语气词 语法功能 “了” 北宋 近代汉语 全宋词 条件 大唐创业起居注 语气词“也”
下载PDF
景颇语句尾词形成的结构机制 被引量:7
4
作者 戴庆厦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0-124,共5页
现代景颇语句尾词具有两大特点 ,即表示代词化的语法形式与动词分离 ,演变为独立的虚词 ,代词化的语法形式与表示语气的语法形式结合在一起 ,这是景颇语自身的语法类型由粘着型向分析型演变的产物 ,是动词形态脱落、双音节化和合音等形... 现代景颇语句尾词具有两大特点 ,即表示代词化的语法形式与动词分离 ,演变为独立的虚词 ,代词化的语法形式与表示语气的语法形式结合在一起 ,这是景颇语自身的语法类型由粘着型向分析型演变的产物 ,是动词形态脱落、双音节化和合音等形态韵律变化的结果。现代景颇语句尾词出现简化的趋势 ,是由景颇语分析特点的进一步加强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颇语 结构 机制
下载PDF
独龙语句尾词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梅广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53-177,共16页
独龙语句尾词研究梅广1前言独龙语谓语的屈折变化既表现在主要动词上,有时也表现在句尾词上,这是颇为奇特的现象。本文从描述的立场,根据调查资料把独龙语句尾词的出现情况及其用法做了一个全面的研究,以为日后分析独龙语以至藏缅... 独龙语句尾词研究梅广1前言独龙语谓语的屈折变化既表现在主要动词上,有时也表现在句尾词上,这是颇为奇特的现象。本文从描述的立场,根据调查资料把独龙语句尾词的出现情况及其用法做了一个全面的研究,以为日后分析独龙语以至藏缅语的屈折结构(infl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龙语 完成式 景颇语 说话者 屈折变化 命令式 藏缅语族 第二人称 屈折形式
下载PDF
语用量级与句尾“了”的成句条件 被引量:4
6
作者 邓川林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8-180,共13页
句尾"了"将语义焦点置于语用量级的较高点,表示该命题在参照时间实现。其完成体用法同"事件-时间"量级相关联,语气用法同"属性-程度"量级相关联。因此句尾"了"可以同表示类似量级关系的焦点敏... 句尾"了"将语义焦点置于语用量级的较高点,表示该命题在参照时间实现。其完成体用法同"事件-时间"量级相关联,语气用法同"属性-程度"量级相关联。因此句尾"了"可以同表示类似量级关系的焦点敏感副词共现,而排斥量级关系不同的副词。而语用量级的"肯定-否定"倒置原则在这些句式中有着多样化的表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了” 焦点敏感副词 量级倒置 语用推理
下载PDF
汉语句尾助词“了”英译中的“时”的问题——以《骆驼祥子》两种英文译本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孙志祥 丁锡芬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72-75,共4页
"界"是句尾助词"了"的核心意义,其功能是表示"状态的变化"。对《骆驼祥子》两种英文译本的有关数据统计和比较分析表明,句尾助词"了"可以翻译成目的语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这进一步... "界"是句尾助词"了"的核心意义,其功能是表示"状态的变化"。对《骆驼祥子》两种英文译本的有关数据统计和比较分析表明,句尾助词"了"可以翻译成目的语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这进一步证明了句尾助词"了"并非"时"的标志,翻译中"时"的选择主要依赖于时间词语和其他语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助词 “了” 时态
下载PDF
孝感方言中带句尾成分“它”的主观意愿句 被引量:3
8
作者 殷何辉 《汉语学报》 CSSCI 2010年第3期51-59,共9页
孝感方言中带有句尾成分"它"的主观意愿句涉及以下四种句式:表示处置的"把"字句;兼语句和"把"字句套合而成的结构;兼语句;一般主谓句。文章通过对比孝感方言中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句尾无"它"的... 孝感方言中带有句尾成分"它"的主观意愿句涉及以下四种句式:表示处置的"把"字句;兼语句和"把"字句套合而成的结构;兼语句;一般主谓句。文章通过对比孝感方言中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句尾无"它"的形式,分析了这种结构的句法限制和语义表达功能,认为孝感方言中句尾有"它"的这种结构在语义上都是表示祈使或命令的主观意愿,而相应的句尾无"它"的结构则用来陈述事实。文章还从方言共性的角度,讨论了"它"的性质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它"是由第三人称单数代词虚化而来的语气助词的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分 “它” 主观意愿 代词 虚化 语气助词
下载PDF
汉语句尾助词“了”英译中的“体”的相关分析——基于《骆驼祥子》两种英文译本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孙志祥 丁锡芬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71-75,共5页
以《骆驼祥子》两种英文译本为语言材料的翻译数据统计和比较分析表明:(1)句尾助词“了”并非“体”的标志;(2)在“状态的变化”解释不充分的语境中,必须考虑句尾助词“了”前的谓词的时间特征。谓词的起始性意义可能会促使译者选用具... 以《骆驼祥子》两种英文译本为语言材料的翻译数据统计和比较分析表明:(1)句尾助词“了”并非“体”的标志;(2)在“状态的变化”解释不充分的语境中,必须考虑句尾助词“了”前的谓词的时间特征。谓词的起始性意义可能会促使译者选用具有“开始”意义的词进行显性翻译;终结性意义可能会促使译者选用完成体表达;(3)在对句尾助词“了”的“状态的变化”阐释中可以发现译者选用“now”等词汇手段,通过前后的对比突出状态的变化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助词 情状类型
下载PDF
景颇语两类句尾词的功能互补 被引量:2
10
作者 戴庆厦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14,共6页
本文发现景颇语句尾词有"尾1"、"尾2"两类。文中使用功能系统理论来分析这两类句尾词的特点及功能互补。指出"尾1"紧跟在谓语之后,数量多达316个,通过形态变化表达谓语的语气以及人称、数、体、方向等语... 本文发现景颇语句尾词有"尾1"、"尾2"两类。文中使用功能系统理论来分析这两类句尾词的特点及功能互补。指出"尾1"紧跟在谓语之后,数量多达316个,通过形态变化表达谓语的语气以及人称、数、体、方向等语法意义;"尾2"位于"尾1"之后,数量少,没有形态变化,表示情态意义,包括信息来源的性质、状态、可靠性、确定性等语法意义。二者功能不同,相互补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颇语 两类 功能互补
下载PDF
《孟子》中连用的句尾语气词 被引量:2
11
作者 冯玉 《甘肃高师学报》 2006年第6期8-12,共5页
《孟子》中句尾语气词连用的情况在先秦文献中是很突出的,本文将其中句尾语气词的连用进行了穷尽性统计,并通过分析、对比得出了几点认识。
关键词 《孟子》 语气词 连用
下载PDF
溧阳河南话句尾“着”及其语法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健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56-59,共4页
溧阳河南话的句尾"着",蕴含了"先……再说"的语法意义,用来表达祈使、假设、疑问等语气。它是中古汉语句尾"着"的形式和意义在该方言中的存留。它在鄂东方言、西南官话、赣语中也有较为集中的分布。这为... 溧阳河南话的句尾"着",蕴含了"先……再说"的语法意义,用来表达祈使、假设、疑问等语气。它是中古汉语句尾"着"的形式和意义在该方言中的存留。它在鄂东方言、西南官话、赣语中也有较为集中的分布。这为考察溧阳河南话的源方言提供了新的语法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溧阳河南话 尾“着” 语法意义 源方言
下载PDF
商、周句尾语气词的发展(一)——也谈殷商卜辞中语气词“抑”、“执”的语气词性质 被引量:1
13
作者 裘燮君 《河池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77-83,共7页
关键词 商朝 周朝 汉语 语气词 卜辞 方言
下载PDF
浅谈句尾重心原则的用法 被引量:2
14
作者 曹勇 程丽 《英语知识》 2008年第3期32-33,共2页
在英语书面语中,人们不能借助语调来区分主要和次要信息,而只能依靠词序和分句的主从关系来标示信息的主次。次要信息即旧信息一般处于句子的开头,最重要的信息即新信息一般出现在句子的末端,这种语言现象被称为句尾焦点(EndFocus... 在英语书面语中,人们不能借助语调来区分主要和次要信息,而只能依靠词序和分句的主从关系来标示信息的主次。次要信息即旧信息一般处于句子的开头,最重要的信息即新信息一般出现在句子的末端,这种语言现象被称为句尾焦点(EndFocus),或称作信息焦点(information Focus)。试比较下面两组句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法 重心 英语书面语 旧信息 主从关系 焦点 语言现象 信息焦点
下载PDF
句尾重心与末尾聚焦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恩光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86-87,93,共3页
本文从语篇层次上分析了人们在组织英语句子成分和句群排列顺序时的一种选择倾向──句尾重心和末尾聚焦。这种选择表现出语篇中信息推进的一种规律,即人们总是想方设法突出重点,达到强调的效果。
关键词 重心 信息焦点 语篇 已知信息 式转换 主题 文体学 子成分 法结构
下载PDF
《论语》句尾语气词的连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启明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73-75,共3页
《论语》句尾语气词的连用不但频率高,种类多,而且其组合形式和表达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对《论语》一书中所出现的10种二合语气词和3种三合语气词做了结构和语义的分析,旨在说明这些句尾语气词连用极大地丰富了《论语》语言的表现力。
关键词 《论语》 语气词的连用 二合语气词 三合语气词
下载PDF
我国传统琴乐句尾叠音手法的运用及其美学意蕴
17
作者 包德述 孙洪斌 《音乐探索》 2015年第1期99-102,共4页
我国传统琴乐中,句尾叠音是普遍而又特殊的旋律发展手法。文章例举分析了部分谱例,并将其与汉语叠音词的运用进行对比,指出两者具有"共生性"的表现特征,是中国传统艺术审美追求的高度凝练,有着特殊的美学意蕴与审美价值。
关键词 传统琴乐 叠音 叠音词 共生性 美学意蕴
下载PDF
实现句尾焦点和句尾重心的语法手段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蕙 《海外英语》 2010年第8X期328-330,共3页
人们在组织英语句子成分和句群排列顺序时往往要遵从句尾焦点和句尾重心原则,实现句子结构严密、平衡、信息突出的效果。该文描述了实现句尾焦点和句尾重心原则的语法手段。
关键词 重心 焦点 信息 语法手段
下载PDF
文言多句联句尾字的平仄——兼评余德泉先生的“马蹄韵”
19
作者 刘德辉 《船山学刊》 2002年第2期104-109,136,共7页
关于文言多句联句尾字的平仄关系,余德泉先生在《对联通》里提出了一种叫做“马蹄韵”的规则,但是统计结果显示,“马蹄韵”与前人的创作实际有较大的出入。对平仄类型与联语层次二者之间关系的进一步研究表明,是对联的句意层次决定着多... 关于文言多句联句尾字的平仄关系,余德泉先生在《对联通》里提出了一种叫做“马蹄韵”的规则,但是统计结果显示,“马蹄韵”与前人的创作实际有较大的出入。对平仄类型与联语层次二者之间关系的进一步研究表明,是对联的句意层次决定着多句联句尾字的平仄关系;而且无论平仄关系有多少种“变式”,末尾两句的句尾字不能同平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多 平仄 "马蹄韵" 对联
下载PDF
从“BD”倒文看句尾“为”字
20
作者 严慈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1期17-21,共5页
句尾“为”字 ,尤其是疑问句“何……为”的“为”字 ,历来有语助词和动词两说 ,莫衷一是。类比是鉴别是非的有效手段 ,试比较动宾倒文的“BD”、“B之D”、“B以bD”、“何D”、“何以B之D”和“何以 (  )D”等之与“B为”、“B之为... 句尾“为”字 ,尤其是疑问句“何……为”的“为”字 ,历来有语助词和动词两说 ,莫衷一是。类比是鉴别是非的有效手段 ,试比较动宾倒文的“BD”、“B之D”、“B以bD”、“何D”、“何以B之D”和“何以 (  )D”等之与“B为”、“B之为”、“B以b为、“何为”、“何B之为”和“何以 (  )为”等 ,从其D的语法规律 ,更能看清句尾“为”字 ,是动词而非语助词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汉语 倒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