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佛教源流·明鉴眼匙注疏》中的云头符、句末垂直符、数字用法考
1
作者 俄知加 当增草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藏文版)》 2022年第1期88-95,共8页
藏文于7世纪创制,到15世纪才形成比较规范的文字。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三次整改,为文字的形体演变增添了许多创新和装饰。后弘期初期出现的各类藏文文献中都有“”的标记。在此标记的基础上,13世纪和14世纪出现了“■”和“■... 藏文于7世纪创制,到15世纪才形成比较规范的文字。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三次整改,为文字的形体演变增添了许多创新和装饰。后弘期初期出现的各类藏文文献中都有“”的标记。在此标记的基础上,13世纪和14世纪出现了“■”和“■”等不同种类的云头符,随后又逐步形成了更加美观的“■”云头符,之后又变为“■”和“■”云头符。后续出现的云头符都是在云头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同时也逐步发展为规范化的一种创新性符号。哲蚌寺附近新发现的藏文手抄本《佛教源流•明鉴眼匙注疏》所载云头符不同于其他藏文文献中所见的云头符,它在正文开头标了“■”云头符,但在标题前没有标写。其不仅反映了云头符的特点,也说明了句末垂直符不同于文法的基本规律,在句法的断句都用点或句末垂直符进行标定,而且不符合“■”的文法规则。另外,《佛教源流•明鉴眼匙注疏》所指的一个要点,“■”的缩写数字引用,是藏族印刷术未兴起之前的几部手稿所具有的特点,这种用法从后弘期的初期一直延续到16-17世纪、十七世纪。采用以上数字缩写法,一是便于节约纸墨;二是有利于提高效率;三是惯于文书编写;四是用于文字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源流•明鉴眼匙注疏》 云头 句末垂直符 特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