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词”为何物:对现代汉语“词”的一种重新界定 被引量:26
1
作者 邓盾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2-184,共13页
文献上通行的现代汉语"词"的定义——最小的能够独立活动的有意义的语言成分(朱德熙,1982:11)——所依赖的两个关键性鉴定标准都难以贯彻执行。"能够独立活动"会将以"的"为代表的虚词排除出词的范畴,并... 文献上通行的现代汉语"词"的定义——最小的能够独立活动的有意义的语言成分(朱德熙,1982:11)——所依赖的两个关键性鉴定标准都难以贯彻执行。"能够独立活动"会将以"的"为代表的虚词排除出词的范畴,并且其背后隐藏着认识论和方法论之间的逻辑冲突。确定"最小"所借助的扩展法(陆志韦等,1957)缺乏定义,在实际应用中其所预设的前提经常是不成立的,执行该方法得到的结论往往也无法站住。本文主张将"词"处理为句子生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单位,而不是用来生成句子的起点单位,并将"词"重新界定为:"在以语素为起点生成句子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句法完整性的最小语言片段。"文章展示了这一新的定义如何能够解决现有通行定义存在的问题,并对新定义所给出的鉴定标准与通行定义之外被广泛用来界定"词"的相关鉴定标准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它们在不同界定目的之下的长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 界定 动态词观 句法完整性
原文传递
说“的1”——纪念朱德熙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被引量:7
2
作者 邓盾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16-430,510,511,共17页
本文探讨朱德熙(1961)分析出来的语言单位"的1"的性质与功能。在朱德熙(1961、1982)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分布式形态学的理论假设,文章提出:"的1"是一个副词类赋予者,它与三大类成分组合,投射副词语类,生成一个副词。... 本文探讨朱德熙(1961)分析出来的语言单位"的1"的性质与功能。在朱德熙(1961、1982)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分布式形态学的理论假设,文章提出:"的1"是一个副词类赋予者,它与三大类成分组合,投射副词语类,生成一个副词。文章依次描写了"的1"与每类成分的组合,并解释了在组合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如"的1"的隐现造成的语法功能差异,与"的1"组合的成分的准确定性等。以对"的1"的分析为基础,文章强调了以句法完整性为标准区分现代汉语复合词与词组的解释力与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的1” 副词 分布式形态学 句法完整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