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考见得失”论唐代的“诗可以观” 被引量:2
1
作者 邓乔彬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6-112,共7页
唐代恢复并发展了“诗可以观”的“考见得失”传统,原因有三:推行进士制为诗人参政创造了条件,皇帝纳谏及谏议制度促使谏诤精神的确立,文网较松使以诗论政成为了可能。从“观风俗之盛衰”,到“考见得失”,是以诗干政的理论概括,其变化... 唐代恢复并发展了“诗可以观”的“考见得失”传统,原因有三:推行进士制为诗人参政创造了条件,皇帝纳谏及谏议制度促使谏诤精神的确立,文网较松使以诗论政成为了可能。从“观风俗之盛衰”,到“考见得失”,是以诗干政的理论概括,其变化关纽在唐朝。孔颖达以官方立场阐释了诗歌的功能,杜甫、元结、白居易等都强调了诗歌的政教作用,而皮日休道出了以“诗”言政多类“歌”的特点。唐代具观政价值的诗歌兼涉内外,不仅是杜甫,盛唐边塞诗和悯民诗、张王乐府、元白讽谕诗及晚唐指陈弊政之作,都属于此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以观 考见得失 进士制 以诗干政 理论 政诗
下载PDF
“诗可以观”与《诗经》的文学阐释学——以欧阳修、苏辙的诗经学为中心 被引量:1
2
作者 郑伟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72-180,192,共10页
《诗经》的文学阐释是一个只有在经义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才能讨论的问题,它在最大程度上取决于诗意和经义的结合方式,涉及《诗经》的读法。根据“诗可以观”的读法,宋人在读者自我理解的层面上释放经义的潜能,从而置换出一个相对独立的诗... 《诗经》的文学阐释是一个只有在经义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才能讨论的问题,它在最大程度上取决于诗意和经义的结合方式,涉及《诗经》的读法。根据“诗可以观”的读法,宋人在读者自我理解的层面上释放经义的潜能,从而置换出一个相对独立的诗意空间,并极大地解放了诗歌的人情世界。在这种情况下,诗歌的贞淫邪正并不妨碍观风知政或观己得失的经学功能,学者们也就不必过分纠结于诗意和人情的自然属性了。“诗可以观”的文学阐释学功能即在于此。它将诗意嵌入了诗经学的意义结构之中,使我们能够更加有效地来谈论《诗经》的文学阐释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可以观 自述 经义 诗意 意义结构
下载PDF
诗何以“观”而不“听”——孔子“诗可以观”补释
3
作者 余群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4年第7期60-65,共6页
对于孔子"诗可以观",以往的解释主要在"观"的价值和意义上,集中探讨诗与政治、意识形态方面之关系,而比较忽视从诗歌自身入手研究。孔子何以不曰"诗可以‘听’"?究其原因,还有两点值得补充。那就是,在春... 对于孔子"诗可以观",以往的解释主要在"观"的价值和意义上,集中探讨诗与政治、意识形态方面之关系,而比较忽视从诗歌自身入手研究。孔子何以不曰"诗可以‘听’"?究其原因,还有两点值得补充。那就是,在春秋时期礼乐文化制度下,一是诗乐的表现形式无论是日常的弦歌吟诵、外交的赋诗言志,还是集体的乐悬演奏,都主要是表演性、观赏性的,而不是聆听性的。二是诗乐本身具有绘画性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乐 表演性 绘画性 “诗可以观
下载PDF
从高启诗歌看“诗可以观”
4
作者 陈元瑞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第13期172-173,共2页
研究高启诗歌了解"诗可以观"的目的在于找到高启诗歌中反映其生活的元末明初时期政治、军事等问题的元素,从而了解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本文介绍了"诗可以观"的内涵及高启的生平,分析了其诗歌中反映诗人个人漂泊... 研究高启诗歌了解"诗可以观"的目的在于找到高启诗歌中反映其生活的元末明初时期政治、军事等问题的元素,从而了解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本文介绍了"诗可以观"的内涵及高启的生平,分析了其诗歌中反映诗人个人漂泊际遇与社会动乱、政治黑暗问题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启 诗歌 “诗可以观
下载PDF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诗教与君子性情 被引量:2
5
作者 刘美红 《咸宁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37-39,共3页
《诗》是孔子教育弟子、培养君子性情的重要途径。"诗可以兴"即学《诗》可以培养感通之仁,使人与自然宇宙圆融无碍;"诗可以观"即学《诗》可以博观天地万物,广览世间百态,使人获得对宇宙人生的通达智慧;"诗可以... 《诗》是孔子教育弟子、培养君子性情的重要途径。"诗可以兴"即学《诗》可以培养感通之仁,使人与自然宇宙圆融无碍;"诗可以观"即学《诗》可以博观天地万物,广览世间百态,使人获得对宇宙人生的通达智慧;"诗可以群"即学《诗》可以培养温柔敦厚的性情,使人和睦族群;"诗可以怨"即学《诗》可以合理疏泄"怨"情,使人复归血气平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诗可以怨
下载PDF
浅论“诗可以观”
6
作者 谢丽静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第2期105-108,共4页
"诗可以观"最早出自《论语.阳货》,是孔子提出来的诗论之一,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然而对于"诗可以观"所"观"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历代解释不一。结合孔子时代特定的社会环境,笔者认为"诗可以观"... "诗可以观"最早出自《论语.阳货》,是孔子提出来的诗论之一,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然而对于"诗可以观"所"观"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历代解释不一。结合孔子时代特定的社会环境,笔者认为"诗可以观"更多指的是观风俗之盛衰、观他人之志或观一国之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以观 风俗之盛衰
下载PDF
“兴、观、群、怨”新解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齐洲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4-122,共9页
孔子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对中国诗学影响巨大。前贤对这段话有过许多讨论,尤以朱熹的解释最具权威。朱熹指出宋代学者对"可以观"的解说义有未安,然而,他自己对"兴、观、群、怨"的解释... 孔子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对中国诗学影响巨大。前贤对这段话有过许多讨论,尤以朱熹的解释最具权威。朱熹指出宋代学者对"可以观"的解说义有未安,然而,他自己对"兴、观、群、怨"的解释同样也不在一个逻辑层面上。如果将孔子的这段话放在其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语境中,就会发现,"兴、观、群、怨"既不是诗歌创作论,也不是诗歌本体论,而是诗歌功用论。孔子强调学《诗》可以"起人之善意","观己之得失",使人"和而不流","怨而不怒",从而令学《诗》者领会礼乐文化精神并完善其道德人格。"兴、观、群、怨"有其内在逻辑,实际上体现的是孔子所提倡的"为己之学"。当然,"为己之学"最后要"推己及人",改造家庭与社会,即在完善君子人格的基础上"事父""事君",以实现儒家的社会政治理想。"兴、观、群、怨"蕴涵有许多有价值的诗学命题,推动了诗歌理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为己之学
下载PDF
“诗可以观”与律诗定型
8
作者 岳德虎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49-54,共6页
春秋时期的观诗风尚反映了春秋贵族内在的风雅追求,两汉虽然失去了列国朝聘的基础,但"遇事赋诗"的传统继续保持,"陈诗"向"赋诗"发展,并且在审美的追逐过程中,声律以其特殊的情感表现优势而得以总结和提... 春秋时期的观诗风尚反映了春秋贵族内在的风雅追求,两汉虽然失去了列国朝聘的基础,但"遇事赋诗"的传统继续保持,"陈诗"向"赋诗"发展,并且在审美的追逐过程中,声律以其特殊的情感表现优势而得以总结和提出并迅速发展,在初唐君臣唱和中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声律的理论与实践都逐渐成熟,从而在"诗可以观"的考量中,最终实现了律诗的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以观 初唐唱和 律诗定型
原文传递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异文与模件化套语 被引量:1
9
作者 胡旭 刘美惠 《琼州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3-9,共7页
诗歌通常被认为是高度表达作者个性与内心世界的一种艺术形式,尤其在中国古代的文学评论传统中,"知人论世"成为基本的评判准则。与之类似的,"赋诗以观志",即通过诗反观或推测作者的情感、品格与境遇,也反映了远离... 诗歌通常被认为是高度表达作者个性与内心世界的一种艺术形式,尤其在中国古代的文学评论传统中,"知人论世"成为基本的评判准则。与之类似的,"赋诗以观志",即通过诗反观或推测作者的情感、品格与境遇,也反映了远离当时创作环境之人试图接近诗歌"初始"面貌的努力。然而,诗与人之间联系的相关度与可靠性并未得到深入的考量。在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一系列先唐古诗(包括乐府)中,一方面,为数众多的异文将使后世"一字千金"的评价显得暧昧可疑;另一方面,频繁且几乎以固定模式出现的某些套语迫使读者不得不重新思考从文本回溯到创作者或时代背景的努力能否达到。因此,"诗可以观"的古老理论面临着双重考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异文 模件化 套语 可以观
下载PDF
论崔述《读风偶识》的史学色彩
10
作者 李贺军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73-76,共4页
清代学者崔述是史学名家,其史学思维方式也贯穿到了他的读《诗》笔记——《读风偶识》中,他从史学角度研究《诗经》,使《读风偶识》染上了浓重的史学色彩。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崔述对"诗可以观"的理论认识与其观《诗》知政... 清代学者崔述是史学名家,其史学思维方式也贯穿到了他的读《诗》笔记——《读风偶识》中,他从史学角度研究《诗经》,使《读风偶识》染上了浓重的史学色彩。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崔述对"诗可以观"的理论认识与其观《诗》知政的说《诗》实践是高度一致的。他认为"诗可以观"就是指通过《诗经》可以考察政事得失、历史变化,强调观《诗》知政的作用;在说《诗》实践中,崔述透过《诗经·国风》文本看历史兴衰、政治得失、风俗好坏。二是以史证诗,据《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书考证《国风》某篇是否属诸某人,是否反映某件历史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风偶识 可以观 诗知政 以史证诗
下载PDF
《诗经稗疏》的诗学意义探讨
11
作者 周阿红 邹炎容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2-121,共10页
在目前的研究中,《诗经稗疏》的诗学意义往往被忽略。事实上,《诗经稗疏》虽为训诂之作,却蕴含着很多重要的诗学问题,对理解王夫之诗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诗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在训诂中渗透着对诗本事的辨析和诗主旨的理解,... 在目前的研究中,《诗经稗疏》的诗学意义往往被忽略。事实上,《诗经稗疏》虽为训诂之作,却蕴含着很多重要的诗学问题,对理解王夫之诗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诗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在训诂中渗透着对诗本事的辨析和诗主旨的理解,体现着王夫之的诗学观念和诗学立场;字词名物训诂中经常融入对诗的比兴之义的探讨,揭示动植习性、名物材质等与诗人创作情感之间的起兴关联,阐释诗中比兴的美学意蕴;《诗经稗疏》遵循温柔敦厚的教化立场来进行字词释义和名物考辨,在训诂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微而婉、怨诽而不乱的诗学原则;王夫之在《诗经稗疏》中对"诗可以观"给予了不同于前人的新阐释,拓宽了"诗可以观"命题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稗疏》 诗学意义 诗本事 比兴 可以观
下载PDF
艺术形象与情感
12
作者 朱振亚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1981年第2期68-84,共17页
一、两种艺术观对艺术特殊规律的探讨不应局限于艺术反映形式的问题.人们公认:形象性是艺木的基本特征;但是,艺术形象不仅有形式上的特点,也有其内容方面的特点.谈到艺术形象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艺木观.一种断言,艺术是客观... 一、两种艺术观对艺术特殊规律的探讨不应局限于艺术反映形式的问题.人们公认:形象性是艺木的基本特征;但是,艺术形象不仅有形式上的特点,也有其内容方面的特点.谈到艺术形象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艺木观.一种断言,艺术是客观现实的描绘,它用形象再现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从而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另一种则认为艺术是人类内心生活的表现,它把人的情感、愿望、性格等呈现于艺术形象,从而发挥陶情冶性的作用.在我国当代的文艺思想界,前一种艺术观长期来占居明显的优势,几乎已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艺术观;而对后者则往往加以唯心主义,反现实主义的罪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形象 内心生活 本质规律 艺术方法 认识作用 人物形象 可以观 审美特质 陆文婷 诗无达诂
下载PDF
有感中国诗词大会
13
作者 王飞飞 王晓丽 《山西财税》 2016年第8期36-37,共2页
4月15日夜,北京,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落下帷幕。这是一场诗词文化的饕餮盛宴,这是一次诗词爱好者的盛大聚会,诗词大会没有失败者,主持人、嘉宾、选手、包括电视机前的观众,都是参与者、享受者、收获者。抚慰心灵... 4月15日夜,北京,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落下帷幕。这是一场诗词文化的饕餮盛宴,这是一次诗词爱好者的盛大聚会,诗词大会没有失败者,主持人、嘉宾、选手、包括电视机前的观众,都是参与者、享受者、收获者。抚慰心灵恰当其时中国古典诗词,特别是唐诗宋词,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丰富的哲理给我们以生活的启迪,同时也是一个神奇无比的王国,那里盛开着人类的精神之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词 饕餮盛宴 享受者 唐诗宋词 可以观 演播大厅 对外宣传 莫言 静夜 月满
下载PDF
从“诗之观人”说看李梦阳的文学思想 被引量:4
14
作者 孙学堂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4-76,共13页
李梦阳《林公诗序》强调诗可以"观人",表现的是重道德事功而非抒情审美的倾向。此论固与评论对象即林俊其人其诗有关,却也是李梦阳本人深信不疑的观念。他以"作人"自负,在江西以后却遭遇信任危机,强调"诗之观... 李梦阳《林公诗序》强调诗可以"观人",表现的是重道德事功而非抒情审美的倾向。此论固与评论对象即林俊其人其诗有关,却也是李梦阳本人深信不疑的观念。他以"作人"自负,在江西以后却遭遇信任危机,强调"诗之观人"也有向世人剖白自我的意味。明代许多人在"观人"的意义上发挥儒家"诗可以观"的命题,李梦阳之说在尚质复古方面与前人相同,而强调"心端""气健",则表现出其文学思想的时代性。从强调"诗可以观"来看,李梦阳重视社会参与,并非宣扬"形式方面的复古"。李梦阳晚年的《叙九日宴集》将"观人"的讨论推及普通人,是他嘉靖以来生活和心理走向平淡的写照,但离晚明追求个性自由的真情论仍然很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梦阳 可以观 复古
原文传递
“六经皆文”与周代经典文本的诗学解读 被引量:17
15
作者 傅道彬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16,共13页
古典文学的研究应该注重对周代经典文本的研究,与"六经皆史"的命题相平行的理论是"六经皆文"。钱锺书从诗人的立场出发认为"六经皆史",已是老生常谈,与其说是"古诗即史",不如说是"古史即... 古典文学的研究应该注重对周代经典文本的研究,与"六经皆史"的命题相平行的理论是"六经皆文"。钱锺书从诗人的立场出发认为"六经皆史",已是老生常谈,与其说是"古诗即史",不如说是"古史即诗",这里包含了"六经皆史"的另一个表达:"六经皆诗"。以六经为代表的周代经典文献,不仅是经学的、政治的,更是文学的、艺术的,是文学的范本。"诗可以观"是周代诗学的重要观念,通过诗的文化考察,可以观礼、观政、观志、观美,可以观察整个社会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皆文 六经皆诗 文言革命 春秋五例 可以观
原文传递
乐与中国美学的和谐精神 被引量:3
16
作者 韩伟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29,共7页
中国古典美学从广义上说不同于西方式的哲学美学,它是一系列充满诗性智慧的艺术思想的结合体。中国古代乐论像一座神秘而富饶的矿藏,不仅从源头上为中国美学的形成奠定基础,也在其后续的发展过程中提供着不竭的动力。中国美学很多重要... 中国古典美学从广义上说不同于西方式的哲学美学,它是一系列充满诗性智慧的艺术思想的结合体。中国古代乐论像一座神秘而富饶的矿藏,不仅从源头上为中国美学的形成奠定基础,也在其后续的发展过程中提供着不竭的动力。中国美学很多重要范畴的最初肇始点都与乐论有关,并随着乐论内容的不断丰富,获得了更为充盈的内涵,进而成为一种整体性的美学精神,"和"恰是其中最主要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 乐论 艺术思想 中国古典美学 哲学美学 《乐记》 以类相动 季札 可以观 大司乐
原文传递
刘涛著《通三统》之诗学旨向简析
17
作者 陈润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12-219,共8页
一 “通三统”之说本诸公羊家语,甘阳也曾用之比拟千年中国、百年中国和改革后之中国。刘涛言《通三统》一书所指乃是晚清、民国和当下,通常我们的历史观,亦以三个大时代而分现代中国,故“通三统”实欲整全三个大时代。这种历史观,即... 一 “通三统”之说本诸公羊家语,甘阳也曾用之比拟千年中国、百年中国和改革后之中国。刘涛言《通三统》一书所指乃是晚清、民国和当下,通常我们的历史观,亦以三个大时代而分现代中国,故“通三统”实欲整全三个大时代。这种历史观,即分晚清、民国、当下,渗透各学科,把现代中国、或一个被称之为现代中国的东西,切割成各种碎片,学院派据此盲人摸象,自称为专业分工。毫无疑问的是,如今这种线性历史的“三统”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 诗可以怨 诗教 诗经原始 贾植芳 精神困境 变风 可以观 激进主义 周颂
原文传递
诗人情绪与社会心态
18
作者 陈良运 《诗刊》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55-57,共3页
前年,《诗刊》举办新诗"珍酒杯"大赛,把"内容切近现实,反映改革中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情绪"作为对参赛作品的首项要求,同时也提出了"艺术上有所探索和追求"。从评出的作品看,一、二等奖共七篇,可... 前年,《诗刊》举办新诗"珍酒杯"大赛,把"内容切近现实,反映改革中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情绪"作为对参赛作品的首项要求,同时也提出了"艺术上有所探索和追求"。从评出的作品看,一、二等奖共七篇,可说是集中于"人民群众的思想情绪"的表现,亦即表现了当前时代里参赛者的个人心态和比较典型的社会心态。获头奖的《随意道来》,在艺术上并没有为新诗提供什么新的探索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心态 思想情绪 《诗刊》 首项 社会风貌 人民群众 现实生活 中国新诗 可以观 民族复兴
原文传递
功夫总在诗词外,品格攸关俯仰中
19
作者 邓世广 《诗刊》 2021年第9期76-76,共1页
诗言志也,原以兴、观、群、怨抒发感情、考见得失、交流思想、抨击时弊,从而体现其教育意义、认识作用和美学价值。运用之妙,要在用心耳!有什么样的人品,就有什么样的诗风。尝闻诗如其人,诗可以观人性情也:性偏隘者其词躁,宽容者其词平... 诗言志也,原以兴、观、群、怨抒发感情、考见得失、交流思想、抨击时弊,从而体现其教育意义、认识作用和美学价值。运用之妙,要在用心耳!有什么样的人品,就有什么样的诗风。尝闻诗如其人,诗可以观人性情也:性偏隘者其词躁,宽容者其词平,端静者其词雅,疏狂者其词逸,雄伟者其词壮,蕴藉者其词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以观 诗言志 疏狂 诗词 美学价值 蕴藉 诗如其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