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算法阐释:人工智能时代的文论问题
被引量:13
- 1
-
-
作者
曾军
-
机构
上海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5-134,共10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当代中国对话主义文学理论的话语建构研究”(22AZW003)
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计划(人文社科重大项目)“新媒体艺术理论基本问题研究”(2023SKZD15)。
-
文摘
以ChatGPT和“文心一言”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展现了“AI生成”的巨大潜力。通过算法进行运算是计算机编程语言与人类自然语言的根本差异,这也是理解人工智能的重要维度。把算法引入文学研究,一方面需要理解算法背后的逻辑,另一方面还要理解文学研究自身不断“数”化的进程。文学研究对与算法相关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20世纪80年代的“方法论热”不仅将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控制论、信息论等作为重要的科学基础和思想来源,而且开始尽可能调用已有的文学和艺术资源,试图实现对“三论”中的观点和方法的文学化和美学化征用,这构成把算法引入文学研究的理论“先声”。研究算法阐释有两种路径。其一是将算法作为对象,通过辨析算法的运行逻辑及执行过程来与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活动相比较,进而讨论以作为对象的算法阐释有何特点。基于20世纪以来西方文论相关理论思维,可以将算法作为对象的阐释命名为“人-机互动”的“可写阐释”。其二是将算法作为方法,通过对算法的数据处理能力的应用及其任务实现效能的评估,为文学研究这一此前纯粹属于精神生产领域的活动赋能,进而提高文学研究的效能。“数字人文”(“人文计算”)便是对这一辅助性方法的命名,且已经经历了近90年的发展。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之后,文学研究有可能实现对文学意义的“总体阐释”。
-
关键词
人工智能时代
AI生成
算法阐释
可写阐释
总体阐释
-
Keywords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generation
interpretation of algorithms
writable interpretation
overall interpretation
-
分类号
TP18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I0
[文学—文学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