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变间距式履带底盘测功机驱动轴组合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晓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04-207,212,共5页
将可变间距式履带底盘测功机的驱动轴组合划分为轴-键-毂组合模型和滑动花键组合模型,采用接触分析法在ANSYS中对于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对于毂外表面和轴截面进行力矩施加时,分别使用了创建壳单元和质量单元的方... 将可变间距式履带底盘测功机的驱动轴组合划分为轴-键-毂组合模型和滑动花键组合模型,采用接触分析法在ANSYS中对于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对于毂外表面和轴截面进行力矩施加时,分别使用了创建壳单元和质量单元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分析中的应力集中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履带底盘测功机 驱动轴 可变间距 有限元分析 接触分析
下载PDF
提高含白炭黑胶料混炼质量的可变间距啮合式转子密炼机 被引量:3
2
作者 Luigi Pomini 高洁 刘畅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01年第5期21-23,共3页
简要介绍了啮合式密炼机的结构特点,并通过具体胶料混炼实验,说明其可提高白炭黑胶料混炼质量。
关键词 橡胶 胶料 可变间距啮合式密炼机 白炭黑 混炼 啮合式 剪切
下载PDF
双梳板可变间距梳耙式枸杞采摘器设计 被引量:3
3
作者 马永龙 耿峻 《内燃机与配件》 2018年第1期226-227,共2页
双梳板可变间距梳耙式枸杞采摘器简称双梳板枸杞采摘器,是一款新型、实用的枸杞采摘器,用以代替手工采摘的工具。为此对双梳板枸杞采摘器进行创新设计。双梳板枸杞采摘器结构简单,是人工采摘效率的2倍以上,不伤叶、不伤树,并且不损伤采... 双梳板可变间距梳耙式枸杞采摘器简称双梳板枸杞采摘器,是一款新型、实用的枸杞采摘器,用以代替手工采摘的工具。为此对双梳板枸杞采摘器进行创新设计。双梳板枸杞采摘器结构简单,是人工采摘效率的2倍以上,不伤叶、不伤树,并且不损伤采摘的枸杞果实,提高枸杞品质。双梳板可变间距梳耙式枸杞采摘器的设计研发,能够提高枸杞采摘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对促进枸杞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 双梳板可变间距梳耙式枸杞采摘器 创新设计
下载PDF
可变间距的桩柱式过水丁坝的水力学计算
4
作者 巴.,МР 《水工建设》 1990年第6期15-17,21,共4页
关键词 丁坝 水力学 桩柱式 可变间距 计算
全文增补中
卫星导航信号可变间距采样的多径估计方法 被引量:3
5
作者 高源 张磊 龙腾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0-34,共5页
为了提高卫星导航信号多径估计的精度,提出一种可变间距采样的多径估计方法.使用一组本地复现码相位由卡尔曼滤波器控制的相关器对相关峰进行可变间距采样,使采样位置尽可能接近直达信号和多径的峰值以提高采样的有效性,从而提高了多径... 为了提高卫星导航信号多径估计的精度,提出一种可变间距采样的多径估计方法.使用一组本地复现码相位由卡尔曼滤波器控制的相关器对相关峰进行可变间距采样,使采样位置尽可能接近直达信号和多径的峰值以提高采样的有效性,从而提高了多径参数的估计精度.分析了卡尔曼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和关键参数的选取,并进行了测试.测试证明了在相同相关器数量下,可变间距采样估计比传统固定间距采样估计可以获得更精确的多径参数,同时取得更好的多径消除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导航 多径传播 卡尔曼滤波 相关器 延迟锁定环 可变间距采样
原文传递
航海图水深密度的计算与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李玉峰 张立华 贾帅东 《海洋测绘》 CSCD 2017年第5期68-70,75,共4页
水深注记的密度是反映航海图水深表示合理性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水深三角网的构建和水深间隔的计算,提出了水深密度的定量计算方法,并选取多幅航海图对其水深密度的符合性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定量计算分析... 水深注记的密度是反映航海图水深表示合理性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水深三角网的构建和水深间隔的计算,提出了水深密度的定量计算方法,并选取多幅航海图对其水深密度的符合性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定量计算分析航海图水深密度及其基本间距的符合性,《中国航海图编绘规范》水深间距要求的基本间距的1.5倍可作为水深自动选取时"可适当"加密、减稀的具体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图综合 水深密度 符合率 基本间距 可变间距
下载PDF
考虑车辆动力性能的跟驰模型 被引量:2
7
作者 樊小红 贺昱曜 于福华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0-82,共3页
针对传统跟驰模型产生过大的加速度问题,采用可变的期望间距模型,并考虑车辆所允许的速度与加速度取值约束,建立了考虑车辆动力性能的微观跟驰模型,模拟加速度与速度、车间距的变化关系,并进行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加速度最大值取4 m... 针对传统跟驰模型产生过大的加速度问题,采用可变的期望间距模型,并考虑车辆所允许的速度与加速度取值约束,建立了考虑车辆动力性能的微观跟驰模型,模拟加速度与速度、车间距的变化关系,并进行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加速度最大值取4 m/s2时,流量-密度曲线由线性区自由流和非线性区协同阻塞流组成;当加速度最大值为5 m/s2时,流量-密度曲线分成3段,分别是线性区自由流、非线性区协同阻塞流和交通量基本恒定的宽幅阻塞流;随着加速度的变大,流量-密度曲线由2相变成3相,且协同阻塞区变宽,交通流的稳定性变差;同Bando模型及多相模型相比,该模型能更好地反映交通流的实际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跟驰模型 可变期望间距 最大加速度 流量一密度曲线 稳定性
下载PDF
改进的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 被引量:1
8
作者 葛红霞 戴世强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21-724,共4页
在Nagel-Schreckenberg模型(简称NS)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可应用智能交通系统(ITS)信息的新的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其中考虑了有效间距及刹车灯的作用,并引入了可变安全间距的新概念。数值模拟表明:对于这种改进的ITS元胞自动机模型,道... 在Nagel-Schreckenberg模型(简称NS)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可应用智能交通系统(ITS)信息的新的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其中考虑了有效间距及刹车灯的作用,并引入了可变安全间距的新概念。数值模拟表明:对于这种改进的ITS元胞自动机模型,道路交通量有了显著提高,体现了智能交通的优越性———有效地扩大交通流量,减少阻塞生成。当考虑快车和慢车的混合交通流时,发现即使少量的慢车也会导致交通流量大幅度下降,说明了严格实施快慢道行驶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流 智能交通系统(ITS) 元胞自动机模型 刹车灯 可变安全间距
下载PDF
考虑加速度取值约束的跟驰模型及仿真研究
9
作者 樊小红 巨永锋 邱彦章 《现代电子技术》 2010年第19期165-167,共3页
针对传统跟驰模型产生过大的加速度问题,采用可变的期望间距模型,建立了考虑加速度取值约束的微观跟驰模型。对提出的模型进行稳定性分析,得到与Bando模型不同的稳定性条件。通过仿真发现,加速度取值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加速度的逐渐变... 针对传统跟驰模型产生过大的加速度问题,采用可变的期望间距模型,建立了考虑加速度取值约束的微观跟驰模型。对提出的模型进行稳定性分析,得到与Bando模型不同的稳定性条件。通过仿真发现,加速度取值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加速度的逐渐变大,滞后性曲线范围变小,交通流的稳定性增强,与稳定性分析的结果一致。当加速度取值超过合理范围时,交通流的稳定性变差。因此,考虑加速度取值约束的模型有利于维持交通流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跟驰模型 最大加速度 可变期望间距 稳定性
下载PDF
扩张道路收费站的元胞自动机模型
10
作者 刘玉霞 程荣军 +1 位作者 冯秀芳 葛红霞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44-849,共6页
基于可变安全间距敏感驾驶模型对道路收费站系统进行了模拟研究.与采用NS模型的收费站系统进行了比较,发现在慢化概率较大时(p=0.5),该模型不仅使道路的通行能力得到完全恢复,还使其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当道路扩张区域长度L_B≥7时,通... 基于可变安全间距敏感驾驶模型对道路收费站系统进行了模拟研究.与采用NS模型的收费站系统进行了比较,发现在慢化概率较大时(p=0.5),该模型不仅使道路的通行能力得到完全恢复,还使其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当道路扩张区域长度L_B≥7时,通行能力得到很好的恢复;当L_B<7时,随着L_B的减少,通行能力也随之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胞自动机模型 收费站 扩张道路 可变安全间距
下载PDF
V2X环境下基于MPC算法的弯道区域CACC车队轨迹跟踪控制策略
11
作者 赵红专 吴浩 +4 位作者 卢宁宁 付建胜 许恩永 展新 何水龙 《控制与决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75-984,共10页
针对CACC (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车队在弯道行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提出一种V2X (vehicle to everything)环境下基于MPC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算法的弯道区域CACC车队行驶轨迹跟踪策略.首先,分析CACC车队在弯... 针对CACC (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车队在弯道行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提出一种V2X (vehicle to everything)环境下基于MPC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算法的弯道区域CACC车队行驶轨迹跟踪策略.首先,分析CACC车队在弯道区域的行驶工况以及纵向平衡问题,并基于牛顿第二定律构建车辆在弯道行驶的车辆动力学模型;其次, CACC车队基于V2X技术实现车车之间状态信息的实时交互,并以基于车辆运动学的MPC算法为基础,引入可变间距的车队安全距离控制模型,提出一种适用于弯道区域的轨迹跟踪模型;最后,通过二次规划进行模型求解.实验分析结果表明:V2X环境下的CACC车队在弯道行驶过程中面对不同的行驶工况能够不同程度地保证车车之间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驾乘人员的舒适性,有效验证了所提V2X环境下基于MPC算法的弯道区域CACC车队轨迹跟踪策略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道区域 CACC车队 轨迹跟踪 MPC 可变间距 二次规划
原文传递
航空煤油多液滴蒸发特性实验
12
作者 王方 韩琪炜 +1 位作者 李典望 金捷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4,共12页
燃烧室中燃料经喷油嘴或甩油盘等装置破碎、雾化成含有密集微小液滴的液滴群,液滴群在燃烧室的高温对流环境中先蒸发,而后与高压空气混合燃烧。该文开展了多液滴蒸发实验,旨在解决以往研究中以单液滴蒸发代替实际工况中液滴群蒸发产生... 燃烧室中燃料经喷油嘴或甩油盘等装置破碎、雾化成含有密集微小液滴的液滴群,液滴群在燃烧室的高温对流环境中先蒸发,而后与高压空气混合燃烧。该文开展了多液滴蒸发实验,旨在解决以往研究中以单液滴蒸发代替实际工况中液滴群蒸发产生的忽略液滴间相互作用的问题,为多液滴蒸发数值模拟理论提供实验数据支撑。该研究使用高速摄影机拍摄石英纤维悬挂的航空煤油液滴在高温400、500和600℃静止工况下蒸发的过程,并处理特定帧数的图片得到液滴蒸发特性曲线;多液滴蒸发实验中选择的液滴间距范围为1~4倍液滴直径。结果表明:多液滴的平均蒸发速率随着液滴间距的增大而增大,最终趋近于单液滴的平均蒸发速率,且近似成指数规律;液滴间距超过临界间距时,双液滴可看作2个独立的单液滴,此时的平均蒸发速率与单液滴平均蒸发速率基本没有区别;当2个液滴足够接近时,双液滴的平均蒸发速率降到单液滴的80%~90%。随着温度升高,液滴之间的影响距离会增大。该文得到了双液滴和三液滴蒸发的实验数据,以及双液滴关于液滴间距和温度的经验公式,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论相吻合,为多液滴蒸发模型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撑和理论创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煤油双液滴 蒸发特性 落滴法 可变液滴间距
原文传递
智能交通系统的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 被引量:31
13
作者 葛红霞 祝会兵 戴世强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4621-4626,共6页
在Nagel_Schreckenberg(NS)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可应用智能交通系统(ITS)信息的新的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其中考虑了有效间距及刹车灯的作用,并引入了可变安全间距的新概念.数值模拟表明对于这种改进的ITS元胞自动机模型,道路交通量... 在Nagel_Schreckenberg(NS)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可应用智能交通系统(ITS)信息的新的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其中考虑了有效间距及刹车灯的作用,并引入了可变安全间距的新概念.数值模拟表明对于这种改进的ITS元胞自动机模型,道路交通量有了显著提高,体现了智能交通的优越性——有效地扩大交通流量,减少阻塞生成.当考虑快车和慢车的混合交通流时,发现即使少量的慢车也会导致交通流量大幅度下降,说明了严格实施快慢道行驶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流 智能交通系统(ITS) 元胞自动机模型 刹车灯 可变安全间距 交通流模型 安全间距 交通流量 道路交通量 混合交通流
原文传递
高速公路出口前置指示标志安全距离计算模型 被引量:11
14
作者 崔洪军 马新卫 +2 位作者 李霞 李霖 李海南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0-126,共7页
为了确立安全合理的高速公路出口前置指示标志(AGS)设置位置,建立了AGS安全设置距离计算模型。将机动车驶出高速公路的行为过程分为反应期、变道期、减速期,并重点研究了AGS安全识别距离与变道期机动车行驶距离。通过建立车辆间隔距离... 为了确立安全合理的高速公路出口前置指示标志(AGS)设置位置,建立了AGS安全设置距离计算模型。将机动车驶出高速公路的行为过程分为反应期、变道期、减速期,并重点研究了AGS安全识别距离与变道期机动车行驶距离。通过建立车辆间隔距离模型与分析调查数据,研究了相邻车道符合变道要求的最小车头间距。运用概率统计与排队论方法分析特定路段的车辆分布,并引入变道成功率,全面考虑驾驶员驾驶特征,最终依据所建计算模型得出不同道路情况下AGS的安全设置距离。通过实例计算得出双向六车道与双向八车道AGS设置安全距离分别为870 m与1 620 m,计算结果与我国现行相关规范中数值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道路情况计算得出的AGS安全设置距离不同,我国现行相关规范有待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道路交通安全 计算模型 前置指示标志 合理设置距离 变道成功率 最小可变道车头间距
原文传递
考虑驾驶员和车型特征的全速度差跟驰模型与控制稳定性 被引量:8
15
作者 任胜利 黄益绍 +1 位作者 王正武 宋宁 《系统工程》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0-96,共7页
驾驶员属性和跟驰车辆特征对跟车间距有较大影响,跟车间距具有差异性。基于全速度差(full velocity difference,FVD)模型构建可变安全车头间距非线性跟驰模型来刻画这种差异性,该模型引入了反映驾驶员个体特征的车头时距系数和反映车辆... 驾驶员属性和跟驰车辆特征对跟车间距有较大影响,跟车间距具有差异性。基于全速度差(full velocity difference,FVD)模型构建可变安全车头间距非线性跟驰模型来刻画这种差异性,该模型引入了反映驾驶员个体特征的车头时距系数和反映车辆特征的跟车类型系数、车身长度参数。基于车辆间的速度传递关系构建车辆跟驰行驶的系统传递函数,得到了控制系统稳定的条件。应用MATLAB对可变安全车头间距跟驰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新引入系数对跟驰车流稳定性有一定影响;该模型能较好的描述现实场景中因个人偏好和车型而表现出的跟车间距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交通流理论 跟驰模型 可变跟车间距 稳定性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