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可吸收支架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1
作者 殷翔 武刚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7期125-129,共5页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具有安全、有效、及时的特点,现已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重要手段。从球囊血管成形术到金属药物洗脱支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已取得重大进展。然而,金属药物洗脱支架不可避免地会损害动脉的部分生理功能,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具有安全、有效、及时的特点,现已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重要手段。从球囊血管成形术到金属药物洗脱支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已取得重大进展。然而,金属药物洗脱支架不可避免地会损害动脉的部分生理功能,并可能诱发慢性炎症、冠状动脉再狭窄、支架内血栓形成及新的冠状动脉硬化等并发症。生物可吸收支架有望解决上述问题。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动脉后可提供暂时的机械支撑,且可在一定时间内被完全吸收。本文对生物可吸收支架的临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探寻生物可吸收支架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疾病 生物可吸收支架 药物洗脱支架
下载PDF
国产新型生物可吸收支架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3年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2
作者 周登双 游琼 +9 位作者 莫海亮 吴子君 林余标 陈陆军 范君宇 林永建 张瑞生 万佩姗 周卫国 吴铿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9期509-515,共7页
目的探讨置入国产新型生物可吸收支架(BVS)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匹配对照的单中心观察性研究,连续入选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于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冠心病专科进行BVS治疗冠心病患者45例(BVS... 目的探讨置入国产新型生物可吸收支架(BVS)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匹配对照的单中心观察性研究,连续入选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于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冠心病专科进行BVS治疗冠心病患者45例(BVS组),同期按匹配研究要求选取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冠心病患者45例(DE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资料和随访资料以评估安全性和有效性。安全性的主要指标为:手术耗时、术中不良事件等,有效性终点为靶病变失败(TLF),包括心原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缺血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结果本研究共入选90例患者,均接受了至少3年的临床随访。两组分叉病变和弥漫性长病变分别为20例和25例,90例患者中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50例;BVS组中稳定性冠心病、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吸烟史的占比,预扩张球囊压力、术后舒张压均高于DES组,家族史占比低于DE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心原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缺血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靶病变直径狭窄比是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86,95%CI 1.096~7.081,P=0.031)。结论与传统DES相比,置入BVS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在3年内具有一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靶病变直径狭窄比是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吸收支架 药物洗脱支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心病
下载PDF
生物可吸收支架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3
作者 曹干 张晶 +2 位作者 方震 邓毅凡 何胜虎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4年第2期105-109,共5页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手术是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治疗的优选,目前冠状动脉内植入药物洗脱支架仍是PCI的主要方法,但金属支架永久残留血管内会增加慢性炎症、支架内再狭窄及血栓形...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手术是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治疗的优选,目前冠状动脉内植入药物洗脱支架仍是PCI的主要方法,但金属支架永久残留血管内会增加慢性炎症、支架内再狭窄及血栓形成等风险。生物可吸收支架(bioresorbable scaffold,BRS)的问世大大降低了这些风险,由于其可在一定的时间内自行降解,植入部位血管可以恢复结构和收缩舒张功能,正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研究。本文列举了目前应用于临床或正在研发的生物可吸收支架,详细介绍了可吸收支架的原理和结构,包括支架材料、各类型支架的厚度和降解时间等。本文从临床角度分析了可吸收支架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优势,如恢复快、并发症少等。本文还对比了可吸收支架与传统金属支架在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面的差异。可吸收支架作为一种新型的冠心病介入治疗器械,可降低晚期不良事件发生率,为患者带来了更为便捷、安全的治疗方案。然而,可吸收支架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生物可吸收支架临床应用、最新研究进展等问题等做一综述,以期为生物可吸收支架不断改进并早日进入临床广泛应用阶段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生物可吸收支架
下载PDF
新型生物可吸收支架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4
作者 姜海瑞 金翎羽 +1 位作者 马晓欧 梁波 《智慧健康》 2023年第22期187-191,共5页
目的探讨新型生物可吸收支架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4月于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214例符合标准的急性心梗患者,依据介入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实验组107例,使用NeoVas生... 目的探讨新型生物可吸收支架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4月于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214例符合标准的急性心梗患者,依据介入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实验组107例,使用NeoVas生物可吸收支架;对照组107例,使用PARTNER永久涂层支架。患者术后均接受不少于1年的随访以及冠脉造影复查,回顾性调研两组临床资料,观察两组介入治疗成功率、晚期血管丢失(LLL)情况、支架节段再狭窄与支边血管开口情况,记录两组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统计无MACE生存率。结果两组冠脉介入治疗成功率均为100%,术后管腔狭窄残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实验组LLL、支架再狭窄率、支边血管开口变化、阿司匹林使用率、双联抗血小板率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各MACE发生率与无MACE生存率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生物可吸收支架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梗的成功率高,MACE发生率低,可以获得与传统永久涂层支架相似的疗效与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梗 冠脉介入治疗 新型生物可吸收支架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生物可吸收支架(NeoVas)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5
作者 姜海瑞 金翎羽 +1 位作者 马晓欧 梁波 《西藏医药》 2023年第6期55-56,共2页
目的 探讨应用生物可吸收支架(NeoVas)对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效果。方法 纳入2020年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接收治疗的84例ACS患者。纳入的病例对象予以分组对照,组别分别是观察组、对照组,都是各组的患者为42例。两组均是采取... 目的 探讨应用生物可吸收支架(NeoVas)对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效果。方法 纳入2020年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接收治疗的84例ACS患者。纳入的病例对象予以分组对照,组别分别是观察组、对照组,都是各组的患者为42例。两组均是采取支架介入治疗方式,均是选择同样的操作方式,而对照组植入金属支架,观察组则是植入NeoVas支架。比较两组介入成功率,两组植入前与植入后1周的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 (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指标水平,两组均随访12个月比较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介入成功41例(97.62%),对照组患者介入成功40例(95.24%),数据间无统计学上差异(P> 0.05);相较于支架植入之前测定的IL-6、CRP、TNF-α水平,在植入之后的1周都是表现出升高的情况,而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各水平比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 <0.05);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组随访6个月、12个月发生率分别为2.38%、7.89%,对照组分别为14.29%、29.73%,观察组随访6/12个月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可吸收支架(NeoVas)用于急诊介入治疗ACS中的成功率同金属支架相当,但是NeoVas支架对炎性因子刺激更小,随访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吸收支架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介入治疗 冠脉再通 炎性因子
下载PDF
冠状动脉生物可吸收支架临床应用最新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明阳 赵晨 +2 位作者 郝伟 贾海波 于波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3年第7期649-653,663,共6页
生物可吸收支架作为一种创新型支架产品,由于其植入后可完全吸收,进而可恢复血管正常生理功能,被誉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的“第四次革命”。在上市之初便被寄予厚望,然而先前的临床效用结果并未达到其预期。近年来,大量的临床数据为... 生物可吸收支架作为一种创新型支架产品,由于其植入后可完全吸收,进而可恢复血管正常生理功能,被誉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的“第四次革命”。在上市之初便被寄予厚望,然而先前的临床效用结果并未达到其预期。近年来,大量的临床数据为新一代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现总结既往研究经验,并就生物可吸收支架的最新研发进展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吸收支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支架内血栓 血管内影像学
下载PDF
生物可吸收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内支架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思佟 王悦喜 刘晓宇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651-655,659,共6页
支架内再狭窄的传统治疗方案包括球囊血管成形术、切割或棘突球囊血管成形术、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以及药物洗脱支架的植入等。目前支架内再狭窄首选的治疗方法是使用药物涂层球囊和药物洗脱支架,但两者都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临床医... 支架内再狭窄的传统治疗方案包括球囊血管成形术、切割或棘突球囊血管成形术、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以及药物洗脱支架的植入等。目前支架内再狭窄首选的治疗方法是使用药物涂层球囊和药物洗脱支架,但两者都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临床医生面对患者反复的再狭窄,探索之路从未停止。生物可吸收支架作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新纪元,在提供适当时间支撑力的同时避免了支架的重复植入,这项新的冠状动脉无植入技术可能会为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带来新的治疗策略。本文就生物可吸收支架在支架内狭窄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吸收支架 支架内再狭窄 冠心病
下载PDF
生物可吸收支架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非左主干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张苡榕 李勇军 +3 位作者 唐一锋 柳丽 徐超 杨琳 《世界复合医学》 2023年第5期36-40,共5页
目的 探讨生物可吸收支架(bioresorbable scaffold,BRS)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非左主干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六盘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脉... 目的 探讨生物可吸收支架(bioresorbable scaffold,BRS)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非左主干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六盘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脉非左主干病变需要PCI干预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行PCI治疗,对照组术中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观察组术中植入BRS。比较两组手术操作相关指标、术中术后并发症、心功能指标、不良心血管事件、手术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40.25±4.13)、(22.41±2.15)min,短于对照组的(50.89±5.24)、(26.87±2.38)min,造影剂用量为(98.74±7.25)mL,低于对照组的(114.52±10.3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为(56.75±5.39)%,高于对照组的(50.63±5.17)%,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分别为(38.12±3.84)、(47.45±4.28)mm,低于对照组的(42.76±4.09)、(52.95±4.71)mm,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成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RS在PCI治疗非左主干病变中效果更佳,可缩短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加快心功能恢复,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左主干病变 生物可吸收支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不良心血管事件
下载PDF
生物可吸收支架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7
9
作者 于一 赵迎新 +6 位作者 史冬梅 刘宇扬 刘晓丽 贾硕 吴思婧 孙岩 周玉杰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6年第9期521-525,共5页
目前,针对冠心病的治疗,形成了从生活方式的改善到理想化的药物治疗,再到内科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的优化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心脏支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30余年来,支架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广泛使用的过程,经历了四次技术革命... 目前,针对冠心病的治疗,形成了从生活方式的改善到理想化的药物治疗,再到内科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的优化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心脏支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30余年来,支架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广泛使用的过程,经历了四次技术革命[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生物可吸收支架 药物洗脱支架 裸金属支架
下载PDF
聚乳酸生物可吸收支架在静态和动态系统中降解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罗七一 黄楚波 +4 位作者 王帅 孟娟 常兆华 朱钰方 华泽钊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7-454,共8页
本研究通过建立体外静态和动态降解系统,探讨聚乳酸(PLLA)生物可吸收支架在体外动态和静态降解系统中的降解行为及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凝胶渗透色谱(GPC)、调制式示差扫描量热仪(MDSC)等手段表征支架材料相对分子质量及热力学性能,采... 本研究通过建立体外静态和动态降解系统,探讨聚乳酸(PLLA)生物可吸收支架在体外动态和静态降解系统中的降解行为及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凝胶渗透色谱(GPC)、调制式示差扫描量热仪(MDSC)等手段表征支架材料相对分子质量及热力学性能,采用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天平、非接触式显微镜测量系统及径向力测试仪分别测量支架的表面形貌、质量、支架外径及支撑力。结果显示,在静态和动态降解系统中,PLLA支架表观随降解时间增加没有明显区别;材料相对分子质量在降解6个月后分别下降至61.7%和68.5%,但下降趋势相似;在动态降解系统中支架材料相对分子质量的多分散性指数(PDI)要大于静态降解系统中的;支架材料在降解过程中各阶段的热力学性能无明显差异;支架的外径变化趋势相似;径向支撑力在两个降解系统中的变化量均不大。支架材料在静、动态降解系统中的降解行为较为相似,在血管重建期内的6个月内可用静态降解系统代替昂贵、复杂的动态降解系统来研究PLLA生物可吸收支架产品的降解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吸收支架 静态降解行为 动态降解行为
下载PDF
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循证医学证据和展望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纪言 董豪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61-563,共3页
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发历史可追溯到大约20年前,尽管根据目前的试验结果,还不能肯定生物可吸收支架一定优于目前正应用于临床的药物洗脱支架(DES),需要解决降解时间及支架内血栓、支架通过病变的能力以及支架释放后内皮化速度和炎症对损... 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发历史可追溯到大约20年前,尽管根据目前的试验结果,还不能肯定生物可吸收支架一定优于目前正应用于临床的药物洗脱支架(DES),需要解决降解时间及支架内血栓、支架通过病变的能力以及支架释放后内皮化速度和炎症对损伤的反应机制等问题,但生物可吸收支架的降低靶部位的再狭窄率,中长期内支架被局部组织吸收从而降低该部位受到的药物及炎症刺激等多种优势已逐渐显现,很可能成为未来的重要发展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吸收支架 介入治疗 再狭窄
下载PDF
生物可吸收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朱永翔 张瑶俊 +4 位作者 窦克非 蔡金赞 庞思 朱灏 陈绍良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6年第9期526-529,共4页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作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 PCI )中的常见病变,占PCI总量的15%~20%[1]。但由于其存在边支易闭塞、手术技术难度大、再狭窄风险高等问题,使之成为PCI最具挑战的病变之...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作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 PCI )中的常见病变,占PCI总量的15%~20%[1]。但由于其存在边支易闭塞、手术技术难度大、再狭窄风险高等问题,使之成为PCI最具挑战的病变之一。药物洗脱支架( drug eluting stents , DES )是目前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主要选择,但DES也并非完美,仍然存在一系列不足。例如,永久性置入物的存在妨碍冠状动脉血管扩张,影响内皮功能恢复,甚至还可能增加支架内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的发生风险[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吸收支架 分叉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下载PDF
中国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究与展望 被引量:7
13
作者 宋雷 徐波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年第6期496-498,共3页
晚期支架失败制约了金属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的远期疗效,潜在原因在于完成抑制血管弹性回缩和新生内膜过度增生的功能后,支架继续在血管内存在已无必要;相反,永久存在的金属支架可能有诱发炎症反应、新生动脉粥样硬化... 晚期支架失败制约了金属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的远期疗效,潜在原因在于完成抑制血管弹性回缩和新生内膜过度增生的功能后,支架继续在血管内存在已无必要;相反,永久存在的金属支架可能有诱发炎症反应、新生动脉粥样硬化及支架断裂等风险,还可能影响血管正常舒缩功能。因此,生物可吸收支架(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BRS)的理念应运而生,被称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领域的又一次里程碑式革命。其优势主要体现为在置入初期提供径向支撑,避免血管弹性回缩和负性重构;在完全吸收后,解除支架对血管的束缚使其恢复正常舒缩功能;其他潜在优势还包括无金属支架伪影不影响后期影像检查,不影响旁路移植手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吸收支架 临床试验 器械设计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应用于冠状血管内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究现状(英文)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水祥 王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5期6997-7000,共4页
目前以不锈钢和钴铬合金为基础的药物洗脱支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亚急性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的问题。于是,生物可吸收支架开始成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目前临床上研究的可吸收金属支架主要成分是镁合金,包括93%镁,7%稀土元素。它具有新生内皮... 目前以不锈钢和钴铬合金为基础的药物洗脱支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亚急性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的问题。于是,生物可吸收支架开始成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目前临床上研究的可吸收金属支架主要成分是镁合金,包括93%镁,7%稀土元素。它具有新生内皮化快速、低致血栓性和合适的降解时间(两三个月)优点。所以,新型冠状血管内生物可吸收支架是未来支架的发展方向,是目前冠心病介入治疗最前沿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吸收支架 冠状血管 综述文献
下载PDF
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利弊之争 被引量:4
15
作者 沈雳 葛均波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7年第1期1-5,共5页
近期,由于美国FDA批准了首个完全生物可降解支架及TCT2016会议上公布了ABSORB II3年的随访结果,关于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利弊之争已成为介入心脏病界讨论的热点。本文主要从生物可吸收支架的优势及不足之处进行总结。
关键词 生物可吸收支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裸金属支架 药物洗脱支架
下载PDF
生物可吸收支架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学敏 吕慧 朱国斌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5年第11期643-646,共4页
1977年Gruentzig首先施行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标志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诞生。PTCA被称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第一次革... 1977年Gruentzig首先施行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标志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诞生。PTCA被称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第一次革命。而PTCA主要问题是术后再狭窄率高。由于早期血管弹性回缩、晚期血管负性重塑及新生内膜过度增生等因素,单纯球囊扩张术后再狭窄率高达30%-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吸收支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裸金属支架 药物洗脱支架
下载PDF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新里程碑——生物可吸收支架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兵 何青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6年第4期314-318,共5页
现代药物洗脱支架的术后再狭窄率及支架内血栓风险显著下降,明显改善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远期预后,但是为了保持狭窄动脉的通畅,血管内不得不置入永久支架;永久支架置入所致的血管炎性反应、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血栓形成及支架区域... 现代药物洗脱支架的术后再狭窄率及支架内血栓风险显著下降,明显改善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远期预后,但是为了保持狭窄动脉的通畅,血管内不得不置入永久支架;永久支架置入所致的血管炎性反应、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血栓形成及支架区域血管生理功能的部分丧失都是无法避免的"陷阱"。生物可吸收支架仅仅提供暂时的血管管腔支撑随之便逐渐消失,目前市场已经有多种生物可吸收支架正在进行临床评估及临床前期评估,其中两种已获得了欧盟认证,一种已获得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认证。本文旨在对目前主要生物可吸收支架进行系统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生物可吸收支架
下载PDF
冠状血管内生物可吸收支架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8
18
作者 杨水祥 王萍 《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 2007年第7期579-580,共2页
新型冠状血管内生物可吸收支架是未来支架的发展方向,是目前冠心病介入治疗最前沿的课题。本文就冠脉内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究进展予以概述。
关键词 冠状动脉 生物可吸收支架 介入治疗
下载PDF
2例新型冠脉内生物可吸收支架置入术的护理配合
19
作者 王静 黄站梅 魏小英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21年第4期86-88,共3页
目的总结2例经皮置入新型生物可吸收支架(BRS)治疗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2例患者均为女性,分别以冠心病(34岁)、不稳定性心绞痛(45岁)入院,均经皮行BRS置入术。术中护士应迅速、有效地准备好支架传输系统、快速交换型球囊导管及血管内超... 目的总结2例经皮置入新型生物可吸收支架(BRS)治疗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2例患者均为女性,分别以冠心病(34岁)、不稳定性心绞痛(45岁)入院,均经皮行BRS置入术。术中护士应迅速、有效地准备好支架传输系统、快速交换型球囊导管及血管内超声检查仪配台,密切关注患者主诉、预见性评估血栓栓塞风险,快速心电图识别、血压动态监测以防止冠脉痉挛、心包填塞等并发症。结果2例患者血管内支架贴壁均良好,血流恢复至TIMI3级,无任何不适,手术顺利安返CCU。住院期间未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例1、例2住院时间分别为5、7 d,均康复出院。出院后1、3个月随访,均未见胸痛、胸闷、血栓等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论BRS新技术的应用对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术中精准的护理配合是介入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脉内介入术 生物可吸收支架 护理配合
下载PDF
生物可吸收支架的临床应用
20
作者 李娜 王鹤儒 +1 位作者 程义浩 赵雷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5期271-274,共4页
生物可吸收支架在植入后可提供与其他类型支架类似的早期给药及血管支撑,并且可在数年内完全降解吸收,恢复血管的结构和收缩、舒张功能,理论上可降低晚期不良事件发生率。生物可吸收支架应用范围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慢性完全性闭塞病... 生物可吸收支架在植入后可提供与其他类型支架类似的早期给药及血管支撑,并且可在数年内完全降解吸收,恢复血管的结构和收缩、舒张功能,理论上可降低晚期不良事件发生率。生物可吸收支架应用范围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生物可吸收支架 药物洗脱支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