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吸收骨折内固定钉治疗肘关节内骨折效果观察
1
作者 闫立强 邵新中 +2 位作者 张哲敏 杨晓亮 王立 《河北医药》 CAS 2014年第7期1059-1060,共2页
肘关节连接上臂和前臂,包括三个关节-肱桡关节、肱尺关节和上尺桡关节。肘关节内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少见,治疗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治疗不当可致永久性功能丧失和慢性疼痛。我院从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收治5例,采用可吸收骨折内固定钉... 肘关节连接上臂和前臂,包括三个关节-肱桡关节、肱尺关节和上尺桡关节。肘关节内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少见,治疗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治疗不当可致永久性功能丧失和慢性疼痛。我院从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收治5例,采用可吸收骨折内固定钉治疗肘关节内骨折,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 关节内骨折 可吸收骨折内固定钉 治疗
下载PDF
可吸收骨折内固定螺钉在肱骨外髁骨折及内踝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马海岳 赵鸣非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1年第3期55-55,57,共2页
目的探讨可吸收骨折内固定螺钉治疗肱骨外髁骨折及内踝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0例肱骨外髁骨折(18例)及内踝骨折(12例)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可吸收骨折内固定螺钉1枚内固定,术后石膏外固定2-4周后进行功能锻炼。结果 30例患者均获随访,... 目的探讨可吸收骨折内固定螺钉治疗肱骨外髁骨折及内踝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0例肱骨外髁骨折(18例)及内踝骨折(12例)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可吸收骨折内固定螺钉1枚内固定,术后石膏外固定2-4周后进行功能锻炼。结果 3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5年,骨折全部愈合。内固定牢固,关节自主活动可,功能恢复满意。根据功能恢复评价及综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优22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3.3%。切口无感染、渗出、疼痛及过敏反应,无骨折再移位分离、延迟愈合及不愈合,未出现可吸收骨折内固定螺钉断裂及异物反应现象,无深部感染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可吸收骨折内固定螺钉治疗肱骨外髁骨折及内踝骨折,内固定安全、可靠,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置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收骨折内固定螺钉 肱骨外髁及内踝骨折 疗效
下载PDF
可吸收骨折内固定材料
3
作者 全大萍 廖凯荣 《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 2007年第1期34-35,共2页
  金属器械已广泛用于骨折内固定手术,这类材料公认的优势是高的力学强度和扭曲模量,但硬度过高的材料易于引起重建骨的再次骨折.而吸收聚合物作为内固定器械一出现,就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关键词 可吸收骨折内固定 骨内固定 力学强度 可吸收聚合物 聚合物材料 聚乳酸 器件 内固定手术 生物相容性 金属材料
下载PDF
可吸收骨折内固定螺钉结合重建钢板治疗三踝骨折34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波 《航空航天医药》 2010年第4期508-508,共1页
目的:探讨可吸收骨折内固定螺钉结合重建钢板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34例外伤性三踝骨折病人采用可吸收内固定螺钉固定内踝、后踝,应用钛制重建钢板固定外踝的手术方式和临床疗效。结果:34例均得到随访,其中优29例,良4... 目的:探讨可吸收骨折内固定螺钉结合重建钢板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34例外伤性三踝骨折病人采用可吸收内固定螺钉固定内踝、后踝,应用钛制重建钢板固定外踝的手术方式和临床疗效。结果:34例均得到随访,其中优29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7%。结论:可吸收骨折内固定螺钉结合重建钢板治疗三踝骨折是治疗三踝骨折的最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收骨折内固定螺钉 重建钢板 三踝骨折
下载PDF
可吸收内固定体在儿童颅脑损伤术中骨瓣复位固定的应用研究
5
作者 黄陈铭 周希汉 +3 位作者 黄瑞宏 李文生 肖连福 林进平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第28期157-159,共3页
目的探讨可吸收内固定体在儿童颅脑损伤术中骨瓣复位固定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0月~2019年3月行骨瓣复位固定的63例颅脑损伤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颅骨复位固定材料的不同分为研究组(31例)与对照组(32例)。研究组术中使... 目的探讨可吸收内固定体在儿童颅脑损伤术中骨瓣复位固定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0月~2019年3月行骨瓣复位固定的63例颅脑损伤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颅骨复位固定材料的不同分为研究组(31例)与对照组(32例)。研究组术中使用可吸收骨折内固定体(方头螺钉及直行骨板4孔)进行骨瓣复位固定;对照组术中使用2.0 mm接骨板及2.0 mm×5 mm钛钉进行骨瓣复位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颅骨塑形满意度、术后影像学检查的干扰及固定材料的吸收情况。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颅骨塑形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术后CT、MRI及X线等影像学检查中无伪影干扰,对照组患儿术后CT、MRI及X线等影像学检查中明确有金属伪影干扰;研究组固定材料术后8~18个月均吸收,对照组金属接骨板术后随访均无吸收。结论儿童颅脑损伤手术中骨瓣复位固定应用可吸收骨折内固定体在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塑形满意度与金属固定材料对比无明显差异,术后固定材料可完全吸收,对影像学检查无伪影干扰,避免终生携带金属异物,有利于患儿正常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颅脑损伤 骨瓣复位 可吸收骨折内固定体 金属接骨板
下载PDF
高强度CPP纤维的力学及降解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石宗利 陈新文 +2 位作者 黄元林 李重庵 俞焕然 《兰州铁道学院学报》 1999年第5期62-66,共5页
研制出CPP纤维并测试了该纤维的力学性能和在模拟体液中的降解性能,探讨了纤维的降解机理.
关键词 聚磷酸钙 纤维 降解 可吸收骨折内固定材料
下载PDF
本期专题:纳米骨材料(本刊中文部)
7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98-498,共1页
1聚L-乳酸/聚L-乳酸接枝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对成骨细胞黏附和增殖能力的影响 推荐理由:聚L-乳酸作为可吸收骨折内固定材料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羟基磷灰石在组成上与骨基质成分相似,有... 1聚L-乳酸/聚L-乳酸接枝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对成骨细胞黏附和增殖能力的影响 推荐理由:聚L-乳酸作为可吸收骨折内固定材料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羟基磷灰石在组成上与骨基质成分相似,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作用,但纯羟基磷灰石脆性大,不宜单独制成骨折内固定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骨材料 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 可吸收骨折内固定材料 聚L-乳酸 生物相容性 专题 增殖能力 细胞黏附
下载PDF
A modified preauricular-temporal approach for fixing comminuted and redisplaced zygomatic arch fractures with the resorbable bone plate 被引量:3
8
作者 CHEN Peng LIU Bing +1 位作者 ZHANG Hai-zhong BUJing-qiu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12年第5期288-290,共3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igid internal fixation for comminuted and redisplaced zygomatic arch fractures by modified preauriculartemporal approach with the resorbable bone fixation. Methods: ...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igid internal fixation for comminuted and redisplaced zygomatic arch fractures by modified preauriculartemporal approach with the resorbable bone fixation. Methods: Totally twenty patients aged from 14 to 68 years and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between September 2006 and June 2011 were reviewed, of whom seventeen had a unilateral comminuted zygomatic arch fracture and three re displaced arch fracture after failed closed reduction. The fracture segments were aligned to restore the preinjury form of the arch by rigid fixation with resorbable plates and screws through a modified preauriculartemporal incision. Results: The fractures were well reduced, preauricu lartemporal scar and lateral facial contour were aestheti cally satisfying, and no case had limited mouth opening as well as facial palsy. The resorbable plates were not palpated one year after the operation. Conclusion: The rigid internal fixation through the preauriculartemporal approach with the resorbable bone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comminuted and redisplaced zyomatic arch fra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YGOMA Fracture ftxation internal Facial nerv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