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可完善性”要义之演化
1
作者 宋泓宜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30-234,共5页
"可完善性"所言"善"者,非以表说"行为轨则"作肯綮。初者,由古希腊先哲探问人之"理性世界",即以"美德即知识"为命题,启导人获"真知"渐近"至善"。后由启蒙时代,... "可完善性"所言"善"者,非以表说"行为轨则"作肯綮。初者,由古希腊先哲探问人之"理性世界",即以"美德即知识"为命题,启导人获"真知"渐近"至善"。后由启蒙时代,卢梭逾"理性"以为基础,为使人之"本善"不致衰替,复引"自然状态"以资阐明"可完善性"成立之条件及功能。至曰托克维尔,其晓示"无限可完善性",论说自然本性付诸实践,进而建立良善社会的可能性。时空悬远,世风迥异,"可完善性"所凭信之依据更迭演化,然确认"可完善性"存在之知解,后来学者一仍前贤之旧,其所区别者,有赖彼等各自理论体系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完善性 知识 依据
下载PDF
以“四有”好教师团队坚定教师理想
2
作者 韩益凤 《江苏教育》 2024年第22期1-1,共1页
在教育人类学的视野下,人具有可完善性,即不断追求自我超越、实现自我价值的潜能。这种潜能为教师坚定教育理想提供了可能。作为教师的精神特质和理性追求,教师理想凝聚了教师对教育事业和人类发展的美好愿景,它不仅激发了教师持续进取... 在教育人类学的视野下,人具有可完善性,即不断追求自我超越、实现自我价值的潜能。这种潜能为教师坚定教育理想提供了可能。作为教师的精神特质和理性追求,教师理想凝聚了教师对教育事业和人类发展的美好愿景,它不仅激发了教师持续进取的动力,而且为学生树立了卓越的标杆,引导学生不断向上。尽管人具有可完善性,但改变的过程往往充满挑战。因为固有的观念、习惯等,是很难改变的。这种改变的困难性,无疑增加了实现教师理想的难度。然而,挑战亦能激发教师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的决心。教师需要持续学习与实践,逐步转变固有观念,提升专业素养,坚定教育理想。教师理想在人类的可完善性与改变的困难性之间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一方面,它体现了人类追求卓越的天性,为教师提供了持续进取的动力;另一方面,它正视了改变的困难性,鼓励教师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人类学 追求 教师理想 教师团队 可完善性 超越自我 固有观念 自我超越
下载PDF
自由之所以然——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基础和起源》对于现代自由观的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胡兴建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11,共5页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基础和起源》完成了一大壮举,那就是把"无限的力量给予了把自己理解为无限者的人",这让自由成为了人的内在规定性。一方面,他勾画了一副纯粹的自然状态,在其中,人的生活构成了自由的...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基础和起源》完成了一大壮举,那就是把"无限的力量给予了把自己理解为无限者的人",这让自由成为了人的内在规定性。一方面,他勾画了一副纯粹的自然状态,在其中,人的生活构成了自由的样板;另一方面,他描绘了人类离开自然状态后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中并不存在什么必然性的东西,有的只是人的自由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 自然状态 可完善性
下载PDF
论学校教育的使命——基于“洞穴人”假设的理论视角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日飞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3-6,共4页
理解存在是理解教育、定位教育价值的出发点。柏拉图的著名隐喻"洞穴囚徒"描述了人的存在景象,在表达人的"洞穴"命运的同时赋予教育根本的重要性。因此,在我国基本实现教育普及的时代背景下,思考教育如何帮助受教... 理解存在是理解教育、定位教育价值的出发点。柏拉图的著名隐喻"洞穴囚徒"描述了人的存在景象,在表达人的"洞穴"命运的同时赋予教育根本的重要性。因此,在我国基本实现教育普及的时代背景下,思考教育如何帮助受教育者超越存在的洞穴进而成为主导各自人生的舵手,即,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和不带偏见和成见的探索精神的人变的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存在 洞穴囚徒 可完善性
下载PDF
论卢梭的自然状态学说——以《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为中心 被引量:1
5
作者 杨俊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31-35,共5页
自然状态学说对卢梭的政治社会思想体系具有基础性意义。卢梭对自然状态的论证过程是,首先对以前的所有自然法理论进行攻击,否认了"自然法"概念的可能性,然后强力论证了自然状态的真实存在。与前人不同的是,卢梭采用了物理的... 自然状态学说对卢梭的政治社会思想体系具有基础性意义。卢梭对自然状态的论证过程是,首先对以前的所有自然法理论进行攻击,否认了"自然法"概念的可能性,然后强力论证了自然状态的真实存在。与前人不同的是,卢梭采用了物理的和进化论的研究视角重新研究人类的自然状态。但他更为颠覆性的思想是对人从形而上学层面进行了重新定义,提炼出可完善性这一人类独有的特征。卢梭最终论证和展示的是一个稳定而自足的人类的自然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梭 自然状态 自然法 进化论 可完善性 自由
下载PDF
“自由意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的“自然”概念
6
作者 李妍妍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89-94,共6页
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们往往把一切都放在理性的审判席上来加以评判,对“自然”概念的认识亦是如此,他们大多把“自然”与“蒙昧”、“动物本能”联系到一起。然而,卢梭作为启蒙运动思想界的一只奇葩,却从人性完满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精心的预... 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们往往把一切都放在理性的审判席上来加以评判,对“自然”概念的认识亦是如此,他们大多把“自然”与“蒙昧”、“动物本能”联系到一起。然而,卢梭作为启蒙运动思想界的一只奇葩,却从人性完满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精心的预设,他把“自然状态”视为批判现代社会腐朽与堕落的参考系,把“自然”视为人性完满与和谐的终极依据。卢梭在“自然”概念中添加了“自由意志”与“可完善性”的特质,并且更多地把“自然”与“自由意志”的概念联系起来,但是,在人的“自然本性”与“自由意志”之间他并没有偏向任何一方,而是使双方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自由意志 可完善性 均衡论
下载PDF
道德如何教育
7
作者 王建华 《新教师》 2022年第12期1-1,共1页
道德与教育共同维护着现代社会的运转。没有道德就没有教育。没有教育也就不可能有道德的人,更不可能有道德的社会。道德、教育与社会正常运行密不可分。道德起源于人的自然中的善,教育则是利用了人的自然的可完善性或可教性,以创造崇... 道德与教育共同维护着现代社会的运转。没有道德就没有教育。没有教育也就不可能有道德的人,更不可能有道德的社会。道德、教育与社会正常运行密不可分。道德起源于人的自然中的善,教育则是利用了人的自然的可完善性或可教性,以创造崇高生活的可能。道德教育就是要利用教育来张扬人性中的善,并抑制可能的恶,从现实生活转向可能生活。“我们的教育仅仅不使人变坏是不够的,应该使人变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生活 可教 道德教育 道德起源 可完善性 有道德的人 教育与社会 张扬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