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架构性与可居性双重视角下的现代木构屋架——以日本新港北幼儿园为例
1
作者 许凌子 朱雷 辛志远 《建筑技艺》 2023年第8期108-111,共4页
以日本新港北幼儿园的游戏楼和保育楼为例,首先介绍当今的现代木结构建筑中,屋顶架构构件与内部空间所面临的问题;再从结构、材料、空间三个维度,讨论架构与空间的分与合,对两个项目进行图解分析与比较;最后引出基于架构性与可居性的现... 以日本新港北幼儿园的游戏楼和保育楼为例,首先介绍当今的现代木结构建筑中,屋顶架构构件与内部空间所面临的问题;再从结构、材料、空间三个维度,讨论架构与空间的分与合,对两个项目进行图解分析与比较;最后引出基于架构性与可居性的现代木构屋架设计的重要性,并归纳其协同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架构性 可居 现代木构屋架 建筑空间 一体化设计 图解分析
下载PDF
空间实体的可居点与后置方位词的选择 被引量:6
2
作者 储泽祥 王寅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0-62,共13页
文章主要从体现空间关系的实体可居点出发,讨论后置方位词的选择问题。实体的可居点可以分为物理可居点和功能可居点两类。物理可居点影响着后置方位词的选择范围,而功能可居点决定了后置方位词的选择倾向。显著的功能可居点通常只有一... 文章主要从体现空间关系的实体可居点出发,讨论后置方位词的选择问题。实体的可居点可以分为物理可居点和功能可居点两类。物理可居点影响着后置方位词的选择范围,而功能可居点决定了后置方位词的选择倾向。显著的功能可居点通常只有一个,但也可能有两个。文章强调三个问题:(1)容器底面与一般的平面不同;(2)认知语法研究的结论不能绝对化;(3)认知语法研究的结论需要材料的充分验证和数据的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居 后置方位词 选择 容器底面
下载PDF
浙西传统民居的可居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燕 廖小辉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42-46,共5页
传统民居不仅是建筑文化的珍贵遗产,还凝聚着劳动人民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今天大量存在的传统民居正面临着淘汰和消亡的境地,要使其得到较好的保护,就必须关注传统民居的可居住性问题。为此,在分析浙西传统民居现状的基础上,从气候环... 传统民居不仅是建筑文化的珍贵遗产,还凝聚着劳动人民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今天大量存在的传统民居正面临着淘汰和消亡的境地,要使其得到较好的保护,就必须关注传统民居的可居住性问题。为此,在分析浙西传统民居现状的基础上,从气候环境、建筑形态和布局及建筑外围护结构3个影响可居性的因素出发,阐明了各要素对可居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民 可居 影响因素 浙西
下载PDF
可居可游:陶渊明田园思想审美意义新探 被引量:3
4
作者 程磊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46,共12页
魏晋士人园林将可居的现实需求与可游的审美需要结合起来,以山水为核心突出了士人园林独特的文化意味。陶渊明的田园应置于此文化氛围中来考察,他在田园中的居处活动,与其仕隐抉择和人生思考是起伏相印的。与高门士族的山水庄园相比,陶... 魏晋士人园林将可居的现实需求与可游的审美需要结合起来,以山水为核心突出了士人园林独特的文化意味。陶渊明的田园应置于此文化氛围中来考察,他在田园中的居处活动,与其仕隐抉择和人生思考是起伏相印的。与高门士族的山水庄园相比,陶渊明田园具有规模结构之“小”、景观布局之“简”、人与自然审美关系之“和”等特征。依托田园的生命实践,陶渊明表达了以道抗势的道统意识,树立耕隐结合的自由人格,以及称心适性的自然人生观,赋予田园深厚的思想审美意义。田园作为可居可游的文化意象,在陶诗中才开始成熟丰富起来,田园归去也成为后世士人永恒的文化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人园林 陶渊明田园 可居可游 以道抗势 耕隐结合 称心适性
下载PDF
从“基本可居”到“持续可居”——以居住意愿为核心的保障性住宅设计策略 被引量:5
5
作者 黄一如 贺永 王鹏 《建筑师》 2010年第4期41-47,共7页
体认低收入家庭的居住现状与居住空间需求,是制定保障性住宅设计策略的基础;而保障性住宅设计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往往就在于如何在有限的空间条件下实现住宅使用可能性的最大化。因此,本文在对低收入家庭展开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 体认低收入家庭的居住现状与居住空间需求,是制定保障性住宅设计策略的基础;而保障性住宅设计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往往就在于如何在有限的空间条件下实现住宅使用可能性的最大化。因此,本文在对低收入家庭展开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住宅各组成空间特性的分析,探讨实现保障性住宅从"基本可居"到"持续可居"的设计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障性住宅 设计策略 持续可居
下载PDF
以持续可居性为核心的经济适用房设计 被引量:3
6
作者 黄一如 贺永 《中国勘察设计》 2009年第1期22-26,共5页
在对低收入家庭的居住现状与居住空间需求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2008年全国保障性住房设计方案竞赛的回顾与思考,提出社会保障型住宅设计的策略与原则。
关键词 持续可居 经济适用房 方案竞赛
下载PDF
从可居到可游——园林式住宅小区的探讨
7
作者 温亚斌 郝曙光 周术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35-640,共6页
文章从城市居住区的人居环境入手,充分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环境的设计手法,对居住区的整体绿色空间环境和住户内部的绿色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并且在当代现有住宅形式的基础上,对居住区和户型进行改进和创新,探索出一种更人性化的人居环境... 文章从城市居住区的人居环境入手,充分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环境的设计手法,对居住区的整体绿色空间环境和住户内部的绿色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并且在当代现有住宅形式的基础上,对居住区和户型进行改进和创新,探索出一种更人性化的人居环境,目的就是营造既可居又可游的园林式的人居环境,让居民全方位地亲近自然,亲近绿色,提高城市居住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式住宅 可居 可游 亲近绿色
下载PDF
广州的可居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黄莉 《南方建筑》 2006年第12期25-27,共3页
可持续城市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主题。城市可居性的研究是将对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理论关注,在城市居住的层面更为具体化,它一方面与可持续城市发展理论一脉相承,同时与对城市生活质量的研究密切相关。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城市 可居
下载PDF
建立类地面建筑环境——改善高层建筑可居性的一种途径 被引量:3
9
作者 龚兆先 《中外建筑》 1996年第6期39-41,共3页
高层建筑自一百多年前诞生发展至今。已遍布世界各国城市,从芝加哥到纽约直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都市,其发展趋势锐不可挡。高层建筑的发展不仅数量上直线上升,高度上也节节拔高。美国纽约的西尔斯大厦曾因其442米的高度傲视全球数十年,... 高层建筑自一百多年前诞生发展至今。已遍布世界各国城市,从芝加哥到纽约直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都市,其发展趋势锐不可挡。高层建筑的发展不仅数量上直线上升,高度上也节节拔高。美国纽约的西尔斯大厦曾因其442米的高度傲视全球数十年,而今却只能退居其次;纽约、芝加哥不断展示近千米高层建筑的设计蓝图,日本东京也不失时机推出在下世纪建设高一千米"空中都市"的雄伟计划……高层建筑几乎成了现代都市人的图腾! 但是,高层建筑除了创造了现代都市的图腾之外,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设计 高层建筑 类地面 建筑环境 可居
下载PDF
“可居、可游”:一个环艺课程教学中的理念枢纽 被引量:2
10
作者 蒋秀召 《艺海》 2015年第12期108-109,共2页
"可居、可游":作为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一个理念枢纽,历史维度联通北宋山水画创作审美理想,对山水造境提出了符合人居和谐与景色优美的要求。实践维度联通民居智慧,以湘中梅山民居为例,其选址、建筑的设计以及环境的布... "可居、可游":作为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一个理念枢纽,历史维度联通北宋山水画创作审美理想,对山水造境提出了符合人居和谐与景色优美的要求。实践维度联通民居智慧,以湘中梅山民居为例,其选址、建筑的设计以及环境的布局正好体现了当地人对人居环境一种"可居、可游"的审美追求。把"可居、可游"应用于本区域的地方本科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之中,既是校本课程建设的需要,也是本专业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居、可游” 山水画 环艺教学 梅山民
下载PDF
持续可居性经济适用房户型设计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马力 汪珍珍 刘毛 《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 2011年第9期141-141,共1页
文章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功能空间合理划分的基础上从经济适用房的套型空间设计和节能设计两方面进行阐述,从而为持续可居性经济适用房户型设计提供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经济适用房 户型设计 持续可居
下载PDF
“可游可居”的心灵栖息地
12
作者 宋晓静 《艺术探索》 2007年第2期66-67,共2页
于自然山水林泉之间“饱游饫看”并不仅仅是一种令人愉悦的感官享受,更应该是一种心灵的慰籍,是要为心灵寻觅到栖息之地和精神家园。
关键词 可游可居 自然山水
下载PDF
神农架白草坪大熊猫可居地生态环境调查 被引量:1
13
作者 崔艳秋 崔心红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年第1期90-94,共5页
对神农架白草坪作为大熊猫可居地的生态环境作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白草坪在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水源、植被、竹类及陆生脊椎动物等方面均与现存大熊猫栖息地类似.
关键词 神农架 白草坪 大熊猫 可居 生态环境
下载PDF
做得恰如其分——新英格兰州一可居性街道规划
14
作者 伊万.D.理查特 朱品凡 《规划师》 1996年第3期67-68,共2页
如果你走访缅茵州海滨城卡姆登市,请找到珍珠街,带上卷尺,从头到尾走一遍,仔细看看量量.一组卡姆登市居民在1991年就是这样做的.当时他们正在制定区划条例.在提出标准之前,他们走了珍珠街的四个街段和城里十来条其它的街道.他们的目标:... 如果你走访缅茵州海滨城卡姆登市,请找到珍珠街,带上卷尺,从头到尾走一遍,仔细看看量量.一组卡姆登市居民在1991年就是这样做的.当时他们正在制定区划条例.在提出标准之前,他们走了珍珠街的四个街段和城里十来条其它的街道.他们的目标:找出建造可居性街道的要素是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居 新英格兰 区划 街道规划 平均间距 方英尺 规划师 新城市规划 平均高度 街对面
下载PDF
“可游、可居”命题中的三元关系
15
作者 杨光 《中国美术》 2022年第5期32-39,共8页
“可游、可居”命题所代表的既是一种山水画技法,又是一种审美标准的确立。该命题所描述的是一种时空连续体,其中所蕴含的行走与停留等动作本身便指示了一个时间性的维度,同时也指示了主体动态性的观照视角。这一命题范畴内的构图内化... “可游、可居”命题所代表的既是一种山水画技法,又是一种审美标准的确立。该命题所描述的是一种时空连续体,其中所蕴含的行走与停留等动作本身便指示了一个时间性的维度,同时也指示了主体动态性的观照视角。这一命题范畴内的构图内化了观者的目光,使画面成为审美主体精神活动的载体。时间、空间与审美主体的精神活动由此构成了一种三元关系。同时,在山水世界以外,山水世界、外部世界与审美主体又构成了一个宏观层面的三元关系。这层三元关系中的审美主体不仅可以呈现自己的精神活动,还可以呈现现实中的肉身。当然,该命题也描述了一种审美标准,对应了一种理想化的人格。从这层意义上看,山水世界构成了对人类现实世界的参照与补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游、可居 山水画 三元关系 画面空间
下载PDF
持续可居性经济适用房户型设计研究
16
作者 张翔 《智能城市》 2018年第18期37-38,共2页
文章简单介绍了持续可居性经济适用房户型设计原则,阐述了持续可居性经济适用房户型设计要点,针对持续可居性经济适用房户型具体设计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发表了一些建议看法,希望可以对持续可居性经济适用房户型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 文章简单介绍了持续可居性经济适用房户型设计原则,阐述了持续可居性经济适用房户型设计要点,针对持续可居性经济适用房户型具体设计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发表了一些建议看法,希望可以对持续可居性经济适用房户型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提高户型设计合理性,更好地满足人们使用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可居 经济适用房 户型设计
下载PDF
空间站的心理可居性设计方法学
17
作者 徐永忠 《载人航天信息》 2002年第6期25-28,共4页
关键词 空间站 心理可居 设计方法学 工效学
下载PDF
《林泉高致》中的“可游可居”之境
18
作者 茹媛 《上海视觉》 2021年第2期19-23,共5页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明确提出了山水具有“可游可居”的功能,“可游可居”实则是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实现“可游可居”功能的主体是人,人在观照山水或山水画的过程中,满足了自己的审美需求,实现了自己的精神追求,从而产生流连忘返之感...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明确提出了山水具有“可游可居”的功能,“可游可居”实则是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实现“可游可居”功能的主体是人,人在观照山水或山水画的过程中,满足了自己的审美需求,实现了自己的精神追求,从而产生流连忘返之感。所以“可游可居”的山水功能观实则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而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贯穿了整个中国山水画史,在各个时期均有不同但又有相对一致的体现。本文从中国山水画史绘画实践中的“可游可居”和美学思想中的“可游可居”两个方面入手,来论述《林泉高致》中“可游可居”的美学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泉高致 可游可居 人文精神
下载PDF
可游 可居——从生命美学到生活美学的转向
19
作者 陈浩然 《美术文献》 2024年第2期27-29,共3页
中国古代山水画家郭熙提出的“可游”“可居”观念贯穿于山水画的创作与欣赏中,为观赏者提供了独特的审美体验。这一理念不仅仅是欣赏艺术品的总结,更体现了对心灵的探索和对生命美学的沉思。通过“可游”,观赏者得以在山水画中体验到... 中国古代山水画家郭熙提出的“可游”“可居”观念贯穿于山水画的创作与欣赏中,为观赏者提供了独特的审美体验。这一理念不仅仅是欣赏艺术品的总结,更体现了对心灵的探索和对生命美学的沉思。通过“可游”,观赏者得以在山水画中体验到超越时空的心灵漫游,感受到生命的宏大和流动。“可居”的理念则呈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使观赏者在画面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栖息之地,也找到了面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在山水画的“可游”“可居”中,观赏者与画家共同构建了一方超越物质界限的精神乐园。“可游”“可居”超越了时空,成为观赏者与画家共同探寻的生命和生活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游” 可居 审美体验 生命美学 生活美学
原文传递
“可居可游”之境与北宋山水画的图式营造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伟 《荣宝斋》 2023年第8期124-129,共6页
基于“林泉之心”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审美的核心意识,在北宋山水画中形成了典型的“可居可游”图式,这种图式深远的影响了后期山水画的发展方向,并让画面中“人迹”中的人、居、途、景元素成为山水画引导观者的必备条件,对中国山水画的审... 基于“林泉之心”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审美的核心意识,在北宋山水画中形成了典型的“可居可游”图式,这种图式深远的影响了后期山水画的发展方向,并让画面中“人迹”中的人、居、途、景元素成为山水画引导观者的必备条件,对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导向有着深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居可游 临泉之心 图式营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