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恢复功能复合结构体系基于复模态叠加法的响应分析和应用
1
作者 武大洋 张璐 +1 位作者 杨国涛 赵斌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7-162,共16页
可恢复功能复合结构体系利用黏滞阻尼等耗能机制可显著提高抗震韧性水平,同时导致其非比例阻尼特征更加突出,采用传统振型叠加法进行响应计算会产生较大误差。为建立该类体系面向抗震韧性的设计方法,该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推导得到可恢... 可恢复功能复合结构体系利用黏滞阻尼等耗能机制可显著提高抗震韧性水平,同时导致其非比例阻尼特征更加突出,采用传统振型叠加法进行响应计算会产生较大误差。为建立该类体系面向抗震韧性的设计方法,该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推导得到可恢复功能复合结构体系分布参数模型复模态正交性条件,建立了该类体系基础激励下动力响应的复模态叠加计算方法。在验证推导正确性后,将该方法应用于两个方面:传统振型叠加法响应计算误差分析和复合体系的设计参数选择。结果表明:相比于振型叠加法只在非比例阻尼不显著的情况具备较好的计算精度,复模态叠加法不仅可以更加准确地计算地震响应,而且可以量化黏滞阻尼对结构响应的控制效果,对于指导该类体系的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恢复功能结构 非比例阻尼 分布参数模型 复模态叠加法 摇摆机制 耗能机制
下载PDF
足尺宋式摇摆木构架恢复性拟静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曹一凡 万佳 +2 位作者 师希望 魏剑伟 李铁英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37,共9页
摇摆木构架是中国传统木结构的主要承载体系。对足尺单跨木构架模型施加3级竖向荷载进行拟静力试验,观察试验时木构架的位移和变形特点,得到木构架在低周水平循环加载下的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探究其在不同竖向荷载和低周水平循环加载下... 摇摆木构架是中国传统木结构的主要承载体系。对足尺单跨木构架模型施加3级竖向荷载进行拟静力试验,观察试验时木构架的位移和变形特点,得到木构架在低周水平循环加载下的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探究其在不同竖向荷载和低周水平循环加载下的结构特性。加载过程中,木柱刚体转动行为明显、柱架层变形集中,卸载阶段木构架能自主回到初始位置。试验结果表明:各级滞回环狭长且重叠,结构构件呈现出刚体运动的特征,结构整体具有一定位移恢复能力;残余位移介于0.28~2.53 mm间,两组位移恢复系数均大于87.1%,随控制位移的增加未出现显著降低,木构架的位移恢复能力良好;初始刚度在控制位移超过屈服位移后趋于稳定;柱架层变形是斗拱层变形的2.95~86.47倍,层间位移集中系数介于1.22~2.03间,且随控制位移的增加先增后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木结构 摇摆木构架 可恢复功能结构 位移恢复系数 层间位移集中系数
下载PDF
钢框架-自复位SRC墙板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3
作者 隋璐 吴函恒 +1 位作者 唐鹏辉 袁涛涛 《建筑钢结构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共12页
为了研究钢框架-型钢混凝土(SRC)自复位墙板结构的抗震性能,完成了钢框架-自复位SRC墙板子结构模型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以研究其工作机理和失效机制。提出了基于宏观单元的非线性分析模型,并利用试验结果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钢框架-型钢混凝土(SRC)自复位墙板结构的抗震性能,完成了钢框架-自复位SRC墙板子结构模型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以研究其工作机理和失效机制。提出了基于宏观单元的非线性分析模型,并利用试验结果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该非线性分析模型能较好地模拟自复位SRC墙板的非线性行为。分别建立6层和15层钢框架-自复位SRC墙板结构的整体模型并进行增量动力时程分析(IDA)。以地面峰值加速度为地震动强度指标,以最大层间位移角为损伤指标,根据IDA结果得到不同极限状态下的易损性曲线,建立地震易损性矩阵,并对不同极限状态下结构的损伤风险进行了评估,研究表明:6层和15层钢框架-自复位SRC墙板结构在50年内的倒塌概率分别为0.138%和0.095%,远小于FEMA 750规定的1%,由此可见,钢框架-自复位SRC墙板结构抗震性能较好,并具备良好的抗地震倒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恢复功能结构 自复位SRC墙板 非线性分析模型 易损性 损伤风险
下载PDF
功能可恢复RC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胡妤 赵作周 钱稼茹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6-71,142,共7页
功能可恢复结构既能在地震中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又能使得建筑在地震后尽快恢复正常功能,是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热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合理地对剪力墙结构或者框架-剪力墙(核心筒)结构中的连梁进行设计或者使用高性能构件... 功能可恢复结构既能在地震中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又能使得建筑在地震后尽快恢复正常功能,是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热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合理地对剪力墙结构或者框架-剪力墙(核心筒)结构中的连梁进行设计或者使用高性能构件是实现该类建筑震后功能可恢复的有效途径之一。建立了一典型RC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弹塑性分析模型,比较了连梁不同恢复力性能参数下RC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的差异,研究实现整体结构功能可恢复目标时对连梁性能参数的需求,并且探索使用轻质楼盖结构体系后抗震性能的改变。研究结果表明:若将连梁设计承载力提高10%~30%,则模型整体的峰值承载力提高约3%~8%,罕遇地震作用下连梁损伤程度相比原始模型减小、墙肢损伤程度增大;若将连梁骨架曲线中的平台段长度或者屈服后的硬化段长度延伸,则模型整体的承载力提高,结构推覆曲线下降趋势更为平缓,新模型虽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损伤状态没有明显改善,但在超越设防烈度的地震作用下的抗倒塌能力得到了提高;若将楼盖结构体系的质量减小约35%,则模型一阶周期减小约4%,大震下结构基底剪力减小约5%,结构抵抗大震的能力降低不明显,且竖向构件轴压力减小,构件延性提升,结构的抗震性能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框架-核心筒 功能可恢复结构 连梁 楼盖结构体系
下载PDF
结构抗震设计的新概念——可恢复功能结构 被引量:274
5
作者 吕西林 陈云 毛苑君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941-948,共8页
可恢复功能结构是一种新型的减震控制结构,它不仅能在地震时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能帮助人们在大地震之后,尽快恢复正常生活,是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个理想的新方向.可恢复结构体系主要包括可更换结构构件,摇摆结构,以及自复位结构等.... 可恢复功能结构是一种新型的减震控制结构,它不仅能在地震时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能帮助人们在大地震之后,尽快恢复正常生活,是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个理想的新方向.可恢复结构体系主要包括可更换结构构件,摇摆结构,以及自复位结构等.针对21世纪以来国内外可恢复结构体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详细介绍了正在研究的两种双肢剪力墙可更换构件即可更换连梁与可更换剪力墙脚部构件的设计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恢复功能结构 可更换构件 摇摆墙 摇摆框架 自复位结构
下载PDF
震后可恢复功能的预应力钢结构体系研究展望 被引量:26
6
作者 张爱林 张艳霞 刘学春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07-515,共9页
作者从震后可恢复功能的钢框架体系、钢框架-中心支撑体系、钢柱脚、钢支撑、钢板剪力墙等5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与分析,指出了震后可恢复功能的预应力钢结构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结构体系、构件和节点构造等关键问题.
关键词 震后可恢复功能结构 预应力钢结构体系 抗震性能 残余变形
下载PDF
可恢复功能剪力墙结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7
作者 蒋欢军 刘其舟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1-58,共8页
近年来,可恢复功能结构逐渐成为了抗震工程研究的热点。可恢复功能剪力墙,主要包括:配合框架结构同时使用的摇摆或自复位剪力墙,通过摇摆减轻地震作用的破坏,通过自重或施加预应力使结构复位;应用于剪力墙结构中的可更换剪力墙,通过对... 近年来,可恢复功能结构逐渐成为了抗震工程研究的热点。可恢复功能剪力墙,主要包括:配合框架结构同时使用的摇摆或自复位剪力墙,通过摇摆减轻地震作用的破坏,通过自重或施加预应力使结构复位;应用于剪力墙结构中的可更换剪力墙,通过对破坏部位的更换实现结构功能的快速恢复。介绍了自复位剪力墙结构,摇摆剪力墙结构及可更换剪力墙结构的相关研究进展,对研究领域的成果和不足进行了总结,并指出研究领域中存在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恢复功能结构 摇摆剪力墙 自复位剪力墙 可更换剪力墙
下载PDF
从16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看可恢复功能抗震结构研究趋势 被引量:70
8
作者 吕西林 全柳萌 蒋欢军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共9页
可恢复功能抗震结构是指地震后不需修复或者稍加修复就可恢复使用功能的结构,目前已成为地震工程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受到了全球地震工程学者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广泛关注。2017年1月在智利圣地亚哥召开的第16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 可恢复功能抗震结构是指地震后不需修复或者稍加修复就可恢复使用功能的结构,目前已成为地震工程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受到了全球地震工程学者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广泛关注。2017年1月在智利圣地亚哥召开的第16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的主题为"可恢复功能-土木工程的新挑战"。本文从摇摆及自复位结构、带可更换构件的结构两方面对本次世界地震工程大会展示的有关可恢复功能抗震结构的国际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按照结构体系的不同,介绍了可恢复功能抗震结构在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桥梁结构中的研究现状。大量的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了可恢复功能结构优良的抗震性能。在此基础上,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 可恢复功能抗震结构 研究进展 摇摆结构 自复位结构 可更换构件
下载PDF
可恢复功能的抗震结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范文杰 《山西建筑》 2021年第5期46-49,共4页
震后的可恢复已经成为了当前学者研究的热点。为了研究可恢复功能的发展前景,从三种可恢复结构的工作原理进行了论述,对国内外对于可恢复结构方法进行了总结,介绍了可恢复功能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可恢复功能结构的实现方法:自复位结构、... 震后的可恢复已经成为了当前学者研究的热点。为了研究可恢复功能的发展前景,从三种可恢复结构的工作原理进行了论述,对国内外对于可恢复结构方法进行了总结,介绍了可恢复功能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可恢复功能结构的实现方法:自复位结构、带可更换构件的结构以及摇摆墙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带有可恢复功能的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结构在震后损伤较小,无需修复或者少量修复就可以继续投入使用,能够满足结构快速恢复其使用功能的设计理念,从而为今后研究可恢复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恢复结构 抗震性能 发展趋势
下载PDF
新型可恢复功能半刚性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10
作者 焦志安 魏建鹏 +2 位作者 郭杨 戴良军 田黎敏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90-1099,1119,共11页
为了实现建筑功能的震后快速恢复,提出新型可恢复功能半刚性节点.新型节点主要由T形耗能板、带铰的预制梁柱和高强螺栓群组成.对4个该新型节点试件及1个同尺寸的焊接节点对比试件进行往复加载试验,考察新型节点的抗震性能,分析耗能区截... 为了实现建筑功能的震后快速恢复,提出新型可恢复功能半刚性节点.新型节点主要由T形耗能板、带铰的预制梁柱和高强螺栓群组成.对4个该新型节点试件及1个同尺寸的焊接节点对比试件进行往复加载试验,考察新型节点的抗震性能,分析耗能区截面面积、长度、截面惯性矩对新型节点滞回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节点比焊接节点具备更好的承载能力、耗能能力和延性.在试验中,非弹性变形主要集中在耗能板,主体结构基本无损伤,更换T形耗能板能够快速恢复结构功能.不同耗能区长度、惯性矩表现出不同的破坏特征与抗震性能.提出简单的新型节点设计计算方法,可以有效预测各类新型节点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与破坏特征;对比采用所提方法计算与试验记录得出的屈服载荷、极限载荷,两者最大误差分别为2.5%、1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节点 可恢复功能防震结构 抗震性能 往复加载试验 理论分析
下载PDF
可恢复功能的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的差异性研究综述
11
作者 韩良君 李军 +4 位作者 葛元辉 李延昌 梁家栋 王荣棋 查晓雄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788-792,共5页
传统的结构体系在地震发生时通过主体构件的塑性变形来耗散能量,这往往导致地震后结构产生较大的残余变形,结构失去原有功能或需要高昂的修复成本。可恢复结构能够很好地改变这一情况,实现地震后基本没有残余变形并快速投入使用。国内... 传统的结构体系在地震发生时通过主体构件的塑性变形来耗散能量,这往往导致地震后结构产生较大的残余变形,结构失去原有功能或需要高昂的修复成本。可恢复结构能够很好地改变这一情况,实现地震后基本没有残余变形并快速投入使用。国内关于可恢复研究从本世纪初开始,因为国内基本情况导致前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可恢复混凝土结构,然而,钢结构具备更好的性能、更短的施工周期等优点,所以可恢复钢结构体系在国内具备良好的研究和应用前景。在对可恢复钢结构进行研究时,认清其与可恢复混凝土结构的差异性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就可恢复钢结构与可恢复混凝土结构在剪力传递、楼板效应、滞回曲线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的差异性展开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恢复结构 可恢复混凝土结构 差异性 综述
下载PDF
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和减震节点应用技术研究
12
作者 赵一鸣 夏巨伟 《建筑施工》 2021年第6期1141-1143,共3页
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是地震工程领域中的新挑战。对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的设计原理、体系分类、恢复性指标等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的优势和特点。结合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的具体要求,提出了一套智能化的可恢复减震节点的设... 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是地震工程领域中的新挑战。对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的设计原理、体系分类、恢复性指标等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的优势和特点。结合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的具体要求,提出了一套智能化的可恢复减震节点的设计、施工、监控方案,可为类似工程实施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恢复功能结构 减震节点 地震工程 监控
下载PDF
可恢复功能的摇摆结构体系研究综述
13
作者 徐帅 《低温建筑技术》 2022年第2期94-99,共6页
可恢复功能结构具备震时保护生命财产与震后快速恢复正常使用功能的优点,成为结构抗震设计的研究热点。其中摇摆结构体系通过放松结构构件与基础交界面处的约束,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摇摆,耗散地震能量并消除残余变形,其震后损伤程度... 可恢复功能结构具备震时保护生命财产与震后快速恢复正常使用功能的优点,成为结构抗震设计的研究热点。其中摇摆结构体系通过放松结构构件与基础交界面处的约束,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摇摆,耗散地震能量并消除残余变形,其震后损伤程度轻,快速恢复能力强,展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文中介绍了摇摆结构的起源,梳理了其研究历程及发展概况,并进一步总结研究中的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恢复功能结构 摇摆结构体系 抗震性能
下载PDF
带可更换构件的RCS混合框架结构受力特性及抗震设计方法 被引量:14
14
作者 门进杰 霍文武 +2 位作者 兰涛 雷梦珂 史庆轩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2-52,共11页
提出一种带可更换构件的RCS混合框架结构,其结构组成包括耗能框架和主框架,利用可更换构件损伤集中耗能,地震后通过更换受损可更换构件实现结构功能快速恢复。采用SAP2000对14榀框架结构进行非线性静力分析,对比研究了混合框架的受力性... 提出一种带可更换构件的RCS混合框架结构,其结构组成包括耗能框架和主框架,利用可更换构件损伤集中耗能,地震后通过更换受损可更换构件实现结构功能快速恢复。采用SAP2000对14榀框架结构进行非线性静力分析,对比研究了混合框架的受力性能,明确了混合框架的屈服机制及受力状态。分析了可更换梁的破坏模式、截面形式及布置位置,耗能框架的跨度及布置位置等参数对混合框架受力特性的影响。基于受力特性分析结果,提出了正常使用、耗能构件可更换、主框架可修复、生命安全及防止倒塌等5个性能水准的划分方法,并将弹性刚度比(KDF/KMF)和屈服位移比(Δ2/Δ1)两个参数作为结构弹性设计的控制参数。采用SAP2000对8榀混合框架结构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和非线性静力分析,提出了满足不同性能水准的层间位移角限值,以及对结构进行弹性设计时控制参数的取值范围;并结合结构的不同性能目标,进而提出混合框架结构基于双参数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混合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屈服机制,剪切型可更换梁耗能能力较强,自定义截面可更换梁有利于实现结构震后功能恢复,楼面层与层间同时布置可更换梁、增大耗能框架的跨度均能提高结构的刚度和承载力;此外,当弹性刚度比为2.8~4.3,屈服位移比大于1.8时,结构可以达到预期受力状态,且具有较好的可更换性,所提基于双参数的抗震设计方法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S混合框架 可恢复结构 受力特性 性能水准 抗震设计
下载PDF
基于刚度和位移带可更换构件RCS混合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被引量:10
15
作者 门进杰 霍文武 +2 位作者 兰涛 雷梦珂 史庆轩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9-178,共10页
带可更换构件的RCS混合框架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的可恢复功能结构,其抗震设计方法尚不明确。基于其结构受力特性及现行抗震规范中性能水准的划分,提出了正常使用、耗能构件可更换、主框架可修复、生命安全及防止倒塌等5个性能水准,明确了... 带可更换构件的RCS混合框架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的可恢复功能结构,其抗震设计方法尚不明确。基于其结构受力特性及现行抗震规范中性能水准的划分,提出了正常使用、耗能构件可更换、主框架可修复、生命安全及防止倒塌等5个性能水准,明确了结构在不同性能水准下的受力状态和指标限值。将弹性刚度比和屈服位移比作为结构设计控制参数,提出了基于双参数的带可更换构件RCS混合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并给出了抗震设计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构件截面设计方法。通过非线性静力分析及动力时程分析,对一幢3层带可更换构件的RCS混合框架结构进行抗震设计。分析结果表明:结构能满足预期的不同性能水准,所提抗震设计方法是有效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S混合框架结构 可恢复结构 弹性刚度 屈服位移 抗震设计方法
下载PDF
自复位支撑-摇摆框架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分析
16
作者 孙振超 兰文改 《科技与创新》 2023年第5期109-111,115,共4页
简单介绍了可恢复功能结构,自复位支撑-摇摆框架结构体系作为一种新型的可恢复功能结构,拥有良好的平衡各构件之间变形的能力和自复位能力,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前景。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中对普通钢框架结构和自复位支撑-摇摆框架结... 简单介绍了可恢复功能结构,自复位支撑-摇摆框架结构体系作为一种新型的可恢复功能结构,拥有良好的平衡各构件之间变形的能力和自复位能力,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前景。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中对普通钢框架结构和自复位支撑-摇摆框架结构建立分析模型,并进行模态分析和非线性时程分析,通过对比2种结构的层间位移和残余变形,得出自复位支撑-摇摆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层间变形协调能力和残余变形小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恢复功能结构 自复位支撑-摇摆框架结构 时程分析 模态分析
下载PDF
锚栓屈服型可抬升柱脚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17
作者 陈刚 高玲 +1 位作者 张煜坤 郑七振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0-198,共9页
为满足结构在震中安全且震后可修复使用的目的,设计了一种锚栓屈服型可抬升柱脚节点,该节点是一种半刚性节点,将柱脚锚栓的一部分作为节点的阻尼器,阻尼器为柱脚提供抗弯能力和可抬升能力,在地震时柱脚节点塑性变形主要集中在阻尼器上,... 为满足结构在震中安全且震后可修复使用的目的,设计了一种锚栓屈服型可抬升柱脚节点,该节点是一种半刚性节点,将柱脚锚栓的一部分作为节点的阻尼器,阻尼器为柱脚提供抗弯能力和可抬升能力,在地震时柱脚节点塑性变形主要集中在阻尼器上,震后通过更换阻尼器即可完成柱脚节点的修复。为此,设计一组普通外露式柱脚节点和锚栓屈服型可抬升柱脚节点进行对比试验,并通过拟静力试验,研究它们在低周往复荷载下的滞回特性、抗弯承载力、刚度退化、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同时研究柱脚节点在更换阻尼器前后的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对比普通外露式柱脚节点,锚栓屈服型可抬升柱脚具有更好的耗能能力和变形能力,试件的损伤基本集中在可更换的阻尼器上,耗能模式和损伤机制较为合理。在进行修复后,除初期转动刚度略低于修复前试件外,整体抗震性能基本可恢复至震前水平。另外,该新型柱脚的阻尼器拆卸和更换较为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恢复功能结构 可抬升柱脚 可更换构件 锚栓屈服 抗震性能
下载PDF
带有拼缝阻尼器的自复位预制双肢剪力墙的耗能能力研究
18
作者 鲁正 汪晏 严德裕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1-178,共8页
为提升自复位预制双肢剪力墙的耗能能力,针对预制双肢剪力墙提出了一种拼缝阻尼器,该阻尼器可适应接缝附近的大变形,帮助结构同时实现自复位和耗能的性能。通过拟静力试验,获得了该阻尼器的滞回曲线,验证了所提阻尼器具备良好的耗能性能... 为提升自复位预制双肢剪力墙的耗能能力,针对预制双肢剪力墙提出了一种拼缝阻尼器,该阻尼器可适应接缝附近的大变形,帮助结构同时实现自复位和耗能的性能。通过拟静力试验,获得了该阻尼器的滞回曲线,验证了所提阻尼器具备良好的耗能性能;使用Opensees把阻尼器放入预制双肢剪力墙中进行数值分析,发现所提阻尼器在不降低结构原本自复位性能的同时,大大提升了结构的耗能能力。同时,耗能主要由拼缝阻尼器承担,结构自身的耗能和损伤较小,有利于实现结构在震后的快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复位 耗能 预制双肢剪力墙 OPENSEES 可恢复功能结构 阻尼器
下载PDF
地震工程:从抗震、减隔震到可恢复性 被引量:96
19
作者 周颖 吴浩 顾安琪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2,共12页
近年我国地震工程研究的发展呈现从抗震、减隔震走向可恢复功能的趋势。地震可恢复功能可定义为:受到地震动输入扰动后,结构、系统、城市具有可恢复功能的能力。对于工程结构而言,地震可恢复功能结构不仅要求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保护生命,... 近年我国地震工程研究的发展呈现从抗震、减隔震走向可恢复功能的趋势。地震可恢复功能可定义为:受到地震动输入扰动后,结构、系统、城市具有可恢复功能的能力。对于工程结构而言,地震可恢复功能结构不仅要求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保护生命,而且要求结构在震后快速恢复,减少对正常使用的影响。该文首先介绍了地震可恢复功能的基本概念,围绕地震可恢复功能结构,从设防目标、规范标准、结构体系、设计方法、性能指标以及工程应用等方面阐述了可恢复功能结构的特点及其与传统抗震结构的区别,最后对可恢复功能结构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工程 抗震结构 消能减震 隔震结构 可恢复功能结构
下载PDF
可恢复功能的预应力装配式钢框架动力弹塑性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张艳霞 费晨超 +1 位作者 宁广 李振兴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101-110,共10页
针对提出的可恢复功能的预应力装配式钢框架结构体系,采用ABAQUS软件对其整体结构进行了模态分析和动力弹塑性分析,并与刚接框架及可恢复功能的预应力钢框架在不同水准地震动下的楼层基底剪力、层间位移角、残余位移角、等效塑性应变以... 针对提出的可恢复功能的预应力装配式钢框架结构体系,采用ABAQUS软件对其整体结构进行了模态分析和动力弹塑性分析,并与刚接框架及可恢复功能的预应力钢框架在不同水准地震动下的楼层基底剪力、层间位移角、残余位移角、等效塑性应变以及结构耗能等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可恢复功能的预应力装配式钢框架在8度多遇、设防地震作用下基本保持弹性,在8度罕遇地震时结构主要依靠阻尼耗能和摩擦阻尼器耗能,非弹性耗能相对较少,减少了主体结构的塑性发展和损伤程度,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恢复结构功能的能力。可恢复功能的预应力装配式钢框架在层间位移角控制和减少主体结构塑性性能方面优于可恢复功能的预应力钢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恢复功能结构 预应力装配式钢框架 预应力钢框架 动力弹塑性分析 双旗帜滞回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