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47篇文章
< 1 2 16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草业可持续发展影响
1
作者 龚梅 《山西林业》 2024年第2期12-13,共2页
草业是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介绍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草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草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关键词 山西省 退耕还林 业发展
下载PDF
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区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效应评估
2
作者 刘亦文 邓楠 +1 位作者 颜建军 胡宗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719-4732,共14页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是退耕还林还草的主战场,其退耕成效直接反映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整体实施效果,为新征程中巩固和拓展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提供经验镜鉴。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文件明确的14个...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是退耕还林还草的主战场,其退耕成效直接反映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整体实施效果,为新征程中巩固和拓展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提供经验镜鉴。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文件明确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20年生态系统年总初级生产力(AGPP)数据集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对比分析集中连片特困区的退耕区和未退耕区AGPP和NDVI的年际变化差异,以此来评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效应。研究发现:(1)2000—2020年,集中连片特困区退耕还林还草面积为178554km2,占2000年耕地总面积的44.71%;(2)研究期内,退耕区与未退耕区AGPP和NDVI整体表现出增长趋势,其中退耕区AGPP和NDVI呈现极显著和显著上升趋势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69.07%和86.51%,未退耕区的占比分别为65.88%和72.61%,且退耕区AGPP和NDVI的年均值和相对变化率均高于未退耕区;(3)2000—2020年整个区域、退耕区以及未退耕区AGPP和NDVI年际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均表现出线性递增态势,且退耕区AGPP和NDVI的增长始终高于整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和未退耕区。因此,研究通过探讨原集中连片特困区退耕还林还草对AGPP和NDVI的影响,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中连片特困区 退耕还林 生态效应
下载PDF
退耕还林(草)工程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欣 查妮依 +3 位作者 王欣言 王维奇 王凯平 张云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6392-6405,共14页
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环境治理的目标,探究国家级生态修复项目退耕还林(草)工程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确定合理的生态环境恢复和资源管理策略,有助于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 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环境治理的目标,探究国家级生态修复项目退耕还林(草)工程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确定合理的生态环境恢复和资源管理策略,有助于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起一套包括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综合指标体系,评估了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利用Moran′s I分析退耕还林(草)工程和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的空间相关性,并从普通最小二乘法、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时间加权回归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中,选择最优回归模型,揭示退耕还林还草实施强度变化(△NDVI)对生态系统健康变化(△EHI)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区域整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和一般健康状态,健康状况逐渐转好。(2)全局双变量Moran′s I结果显示,在2000—2010年工程的开始和发展阶段,退耕还林(草)工程对生态系统健康呈现正相关影响关系,而2010—2015年间,两者之间变为负相关关系。(3)多种回归模型相比较,GTWR模型表现最优。在2000—2010年间,退耕还林(草)工程对研究区域东北部生态系统健康变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2010—2015年间,该区域由正向驱动变为负向驱动;中部地区则一直保持正向驱动;西南部地区则呈现“负向驱动—正向驱动—负向驱动”的波动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退耕还林() 北方农牧交错带 时空演变 空间相关性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下载PDF
西北干旱荒漠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被引量:7
4
作者 李晓英 禹熙 +1 位作者 王方 梁添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6-223,232,共9页
为对西北干旱荒漠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指导,以吐鲁番市为研究区域,建立包含表征该区域特点的15个指标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云模型与变异系数法组合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比重法无量纲化指标数据,采用加成综合... 为对西北干旱荒漠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指导,以吐鲁番市为研究区域,建立包含表征该区域特点的15个指标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云模型与变异系数法组合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比重法无量纲化指标数据,采用加成综合法进行退耕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并通过灰色系统预测模型GM(1,1)对2021—2025年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策响应指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在2004—2019年,综合效益指数逐年提高,新一轮退耕提升幅度是前一轮的两倍。(2)森林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扩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和人均林业产值增加,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3)退耕工程的实施促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呈良性发展趋势。退耕所涉农户再退耕意愿的提升巩固了退耕成果,使其具有长效性。(4) 2021—2025年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策响应指数预测值均呈上升趋势,且经济效益指数>政策响应指数>生态效益指数>社会效益指数。依据预测结果,西北干旱荒漠地区在新一轮退耕工程的实施中应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加强生态补偿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和政策响应间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综合效益 权重确定 比重法 预测模型 西北干旱荒漠地区
下载PDF
新农保参与行为与退耕还林还草: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被引量:1
5
作者 宋长鸣 蔡银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3-200,共8页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的主要阻力之一是补贴结束后,农民生计受到挑战时所面临的复耕风险,新农保的施行弱化了土地经济保障功能,有可能促进农民自发、永久性退耕还林还草。首先,基于效用论,构建了新农保作用农民退耕还林还草行为的理论...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的主要阻力之一是补贴结束后,农民生计受到挑战时所面临的复耕风险,新农保的施行弱化了土地经济保障功能,有可能促进农民自发、永久性退耕还林还草。首先,基于效用论,构建了新农保作用农民退耕还林还草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基于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18789份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新农保对农民退耕还林还草行为的影响;最后,运用基于聚类稳健标准误的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①新农保增加预期收入,退耕还林还草减少预期收入,但退耕还林还草后多出来的闲余时间增加了农民效用。基于效用论所构建的农户行为理论分析框架显示,农户参与新农保的行为影响到耕地面积数量,从而作用农户退耕还林还草行为。②农民参加新农保后,其采取退耕还林还草行为的可能性更高,新农保增加了农民年老时基本生活依赖的渠道,从而弱化了耕地的经济保障功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参加退耕还林还草工程。③稳健性检验中,基于聚类稳健标准误的logistic回归模型仍然证实了“参加新农保有利于农民退耕还林还草”的结论。④健康状况越差的农户,采取退耕还林还草行为的可能性越低,健康状况差一般意味着医疗费开支大,未来收入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对耕地的依赖性强,从而不愿意退耕还林还草;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越大的农户,越有可能具有退耕还林还草行为。政策层面可以考虑将林区和牧区的“新农保”制度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结合起来,统筹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升工程实施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保 退耕还林 PROBIT模型
下载PDF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基于黄河流域的实证研究
6
作者 薛建春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5-164,共10页
[目的]分析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对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与政策效果,为深刻理解土地利用效率与持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黄河流域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政策实施作为自然实验,采用包含非期望产... [目的]分析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对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与政策效果,为深刻理解土地利用效率与持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黄河流域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政策实施作为自然实验,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指标的Super-Window-DEA模型测度土地利用效率,采用双重差分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政策效果与传导途径。[结果](1)2009—2020年黄河流域69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略有下降,上游(0.546 5)和下游(0.419 9)的土地利用效率高于中游(0.279 5);(2)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显著抑制了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且政策的负向影响存在异质性,同时,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也分别促进和抑制土地利用效率;(3)耕地所占比例与财政支出是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影响土地利用效率的中介变量,且耕地比例是部分中介。[结论]建议在肥力较差、劳动力投入匮乏的土地上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鼓励黄河流域各城市开展未利用土地的开荒复绿工作,后续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过程中根据流域之间土地利用的不同功能开展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之间、流域内城市之间的生态补偿,并充分借助信贷资金,引入生态产业化发展,推动绿色产业升级,探索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补偿的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效率 退耕还林工程 双重差分法 黄河流域
下载PDF
内蒙古可持续退耕还林(草)的典型分析与途径选择 被引量:1
7
作者 南灵 韩德军 王克强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5年第11期56-59,共4页
内蒙古处于生态脆弱区,荒漠化发展迅速。为了遏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并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在内蒙古实施可持续性退耕还林(草)势在必行。根据内蒙古西、中、东部地区不同生态地理环境特征,对内蒙古全区的退耕还林(草)问题进行了分区分... 内蒙古处于生态脆弱区,荒漠化发展迅速。为了遏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并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在内蒙古实施可持续性退耕还林(草)势在必行。根据内蒙古西、中、东部地区不同生态地理环境特征,对内蒙古全区的退耕还林(草)问题进行了分区分析,并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各地区退耕还林的实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退耕还林() 荒漠化 农业产业化 股份合作造林
下载PDF
内蒙古可持续退耕还林(草)新模式的探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韩德军 刘建忠 南灵 《林业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41-444,共4页
首先了解和掌握了内蒙古各地区在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中普遍存在的资金、技术和政策问题,然后根据内蒙古东、中、西部地区生态地理环境逐渐恶化的特点,对内蒙古全区的退耕还林(草)问题进行分区分析,在东、中、西部分别选取呼伦贝尔盟... 首先了解和掌握了内蒙古各地区在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中普遍存在的资金、技术和政策问题,然后根据内蒙古东、中、西部地区生态地理环境逐渐恶化的特点,对内蒙古全区的退耕还林(草)问题进行分区分析,在东、中、西部分别选取呼伦贝尔盟、赤峰市、乌兰察布盟,借鉴三个盟(市)的经验,分别探讨进行农田防护林建设、股份合作造林、与农业产业化结合退耕三种适合东、中、西部地区的退耕还林(草)模式,值得内蒙古其他盟(市)推广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退耕还林() 荒漠化 农业产业化 股份合作造林
下载PDF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初探 被引量:10
9
作者 朱丹 张自和 刘华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3-8,共6页
总结多年来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带动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综合分析生态、经济效益。并根据实例,利用不同模式流程图,分别对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恢复型可持续发展模式、可持续草畜产业发展模式、生态经济耦合型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比... 总结多年来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带动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综合分析生态、经济效益。并根据实例,利用不同模式流程图,分别对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恢复型可持续发展模式、可持续草畜产业发展模式、生态经济耦合型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比较,论述当前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组成、分类、现状与发展趋势等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 生态恢复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草)政策的持续性分析 被引量:18
10
作者 董世魁 康慕谊 +1 位作者 熊敏 刘晓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1-44,共4页
通过黄土高原地区农户和基层干部的问卷、随访调查,对退耕还林(草)政策的持续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初步结论为:目前的退耕还林(草)政策虽有部分地方尚需修改和完善。但总体而言,退耕还林(草)政策已在黄土高原地区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力,... 通过黄土高原地区农户和基层干部的问卷、随访调查,对退耕还林(草)政策的持续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初步结论为:目前的退耕还林(草)政策虽有部分地方尚需修改和完善。但总体而言,退耕还林(草)政策已在黄土高原地区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力,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同时,退耕还林(草)政策具有以往的生态环境建设措施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和强有力的保障体系。随着政策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必将有效促进和保障退耕还林(草)工作的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黄土高原地区 持续 政策 基层干部 初步评价 保障体系 建设措施 生态环境 影响力 农户
下载PDF
试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被引量:12
11
作者 朱金兆 周心澄 胡建忠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36-39,共4页
中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根据其预期发挥的功能 ,可划分为“生态型”、“生态经济型”、“经济型”三大类。“生态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可先期收购土地 ,统一造林 ,或将已建成的“生态型”林草植被收归国有 ,仿照天保工程有关规定严格抚... 中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根据其预期发挥的功能 ,可划分为“生态型”、“生态经济型”、“经济型”三大类。“生态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可先期收购土地 ,统一造林 ,或将已建成的“生态型”林草植被收归国有 ,仿照天保工程有关规定严格抚育管护。“生态经济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应建设为立体复合型植被类型 ,经济效益上以短养长 ,而在中后期国家应当允许对退耕地新造林分进行适度间伐利用及合理更新。“经济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注重水土保持整地工程质量的前提下 ,自我维持 ,良性发展 ,项目区必须注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务输出工作 ,妥善解决退耕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国家应对非项目区内的受益地区征收生态建设补偿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生态型 生态经济型 经济型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退耕还林(草)”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沈大刚 刘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2239-2240,共2页
要保证“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树立全局观念,明确战略目标;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完善的市场调节机制,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民发展后续产业;在全社会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实施生... 要保证“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树立全局观念,明确战略目标;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完善的市场调节机制,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民发展后续产业;在全社会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实施生态经济管理,实现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的“双赢;”运用系统管理思想,再造组织流程,整合资源,形成强势合力;加大科研开发投入,提高“退耕还林(草)”工程效率,增强后续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后续产业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退耕还林(草)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被引量:25
13
作者 佘方忠 《林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8-24,28,共8页
退耕还林(草)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在西部大开发中率先实施,意义十分重大。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察了退耕还林(草)的实践,认真分析了退耕还林(草)的实施难点,提出出退耕还林(草)以沟系为实施单元系统规... 退耕还林(草)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在西部大开发中率先实施,意义十分重大。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察了退耕还林(草)的实践,认真分析了退耕还林(草)的实施难点,提出出退耕还林(草)以沟系为实施单元系统规划、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及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退耕还 可持续发展 中国 生态环境
下载PDF
米脂县退耕还林(草)可持续发展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波 曹明明 +2 位作者 陈海 王俊 雷敏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72-176,共5页
农户是退耕还林(草)的主体,他们的经济行为和认知响应对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参与性农村评估调查(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方法,对米脂县退耕区8个行政村的325户退耕农户的退耕认知、退耕后家庭收入... 农户是退耕还林(草)的主体,他们的经济行为和认知响应对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参与性农村评估调查(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方法,对米脂县退耕区8个行政村的325户退耕农户的退耕认知、退耕后家庭收入结构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表明,虽然农户对退耕还林工程持支持态度,但是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保证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户收入。为此,需要协调好3个方面的关系:(1)劳务输出与退耕区的发展;(2)退耕区与农业产业发展;(3)农业补贴与农户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脂县 退耕还林() 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以贵州清镇退耕还林(草)生态示范基地为例 被引量:13
15
作者 彭贤伟 熊康宁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8-23,共6页
通过探讨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对喀斯特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设计,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喀斯特地区乡村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并应用模型对贵州清镇退耕还林(草)生态示范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实... 通过探讨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对喀斯特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设计,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喀斯特地区乡村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并应用模型对贵州清镇退耕还林(草)生态示范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评析。结果表明,贵州清镇退耕还林(草)生态示范基地2000年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必须进行资源利用结构调整,加强经济投入,促进经济发展,尤其要加强教育与科技发展能力建设,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可持续发展 乡村地区 层次分析法 贵州 退耕还林 生态建设
下载PDF
对我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贾卫国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53-56,共4页
该文在对我国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进行简要描述的基础上 ,提出了政策持续性的界定标准 ,并分析了影响我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可持续性的农户、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与行政部门的因素 ,最后从理论上提出了实现我国的退耕还林 (草 )政策可... 该文在对我国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进行简要描述的基础上 ,提出了政策持续性的界定标准 ,并分析了影响我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可持续性的农户、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与行政部门的因素 ,最后从理论上提出了实现我国的退耕还林 (草 )政策可持续性的指标和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可持续 影响因素 标准
下载PDF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补偿主要关系构建与工程持续运行的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艺学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72-276,共5页
利用系统和综合理论相关的分析方法,分析了退耕还林还草生态补偿的主要关系和补偿与被补偿的相关内容,构建了退耕还林还草生态补偿之间的量化联系。结果认为:(1)退耕区域和下游(下风向)区域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直接受益者和间接受益者... 利用系统和综合理论相关的分析方法,分析了退耕还林还草生态补偿的主要关系和补偿与被补偿的相关内容,构建了退耕还林还草生态补偿之间的量化联系。结果认为:(1)退耕区域和下游(下风向)区域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直接受益者和间接受益者,国家和退耕区域居民是受损者;(2)生态补偿的关系所包含的内容共分为14项,其中被补偿8项,补偿6项,如果两者量化关系始终处于平衡状态,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环境效益持续发展最理想的模式;(3)以流域作为水土保持效益的补偿与被补偿的界限,以上下风的强弱区域作为减沙效益的补偿与被补偿的界限,最后提出了几点相关建议。分析结果可对维护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成果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退耕还林 相关矛盾 持续运行
下载PDF
退耕还林(草)以来延安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 被引量:1
18
作者 姚蓉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87-190,200,共5页
延安市是全国惟一的退耕还林(草)试点市。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其成效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延安市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退耕... 延安市是全国惟一的退耕还林(草)试点市。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其成效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延安市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促进了延安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1998—2007年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度介于0.5094~0.6051之间,可持续发展水平虽处于一般状态,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即从一般可持续状态逐步向较高可持续状态靠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延安市 农村经济 可持续发展 评价
下载PDF
建立兵团第一轮退耕还林标准数据库技术要求的建议
19
作者 汤志 丁守杰 李小辉 《新疆林业》 2024年第2期12-14,共3页
上图入库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是退耕还林还草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将绿化任务和绿化成果落到实地、落到图斑、落到数据库”,第一次将上图和建立数据库明确指出并放在重要位... 上图入库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是退耕还林还草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将绿化任务和绿化成果落到实地、落到图斑、落到数据库”,第一次将上图和建立数据库明确指出并放在重要位置。2022年3月,国家林草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上图入库工作的通知》,对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上图入库工作作出安排部署,提出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矢量数据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新一轮技术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化成果 退耕还林 国务院办公厅 矢量数据 标准数据库 新一轮退耕还林 兵团
下载PDF
草畜有机结合 助推草牧业可持续发展
20
作者 常洁 徐郗 +1 位作者 哏留平 张美艳 《云南农业》 2024年第2期31-33,共3页
盈江县作为农业大县、草牧业大县,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草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草原项目的实施,科研体系的落成,大量涉牧资金和技术的注入使盈江县草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还存在草原生态功能弱、草地面积不... 盈江县作为农业大县、草牧业大县,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草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草原项目的实施,科研体系的落成,大量涉牧资金和技术的注入使盈江县草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还存在草原生态功能弱、草地面积不断缩小、长期超载过牧、草产品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为使牧草潜在效益最大化发挥,提出草畜结合模式、加强农牧民对种草养畜认识、加大科技服务力度、逐步发展草业开发实体和牧草种植基地等措施,以期改善草原生态,实现草牧业绿色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业 产业化程度 原生态 区位优势 养畜 可持续发展 科研体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