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湖表层沉积物中多磷酸盐检出的环境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军 周志华 +3 位作者 朱兆洲 陈孝军 王仕禄 汪福顺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19-724,共6页
在氮限制型富营养化湖泊中,沉积多磷酸盐(Poly-P)可以用来示踪营养盐磷的输入和湖泊的富营养化过程。太湖是一个典型的磷限制型富营养化湖泊,通过对太湖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氢氧化钠可提取磷(NaO... 在氮限制型富营养化湖泊中,沉积多磷酸盐(Poly-P)可以用来示踪营养盐磷的输入和湖泊的富营养化过程。太湖是一个典型的磷限制型富营养化湖泊,通过对太湖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氢氧化钠可提取磷(NaOH-P)以及Poly-P的提取分析,初步探讨了太湖营养盐磷输入的历史记录,并揭示了该湖Poly-P的主要来源和保存机制。太湖Poly-P的质量浓度较低,变化范围为0.004-0.065mg·g^-1。NaOH-P占TP组成的22%,是太湖沉积物总磷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结果显示,在湖泊水体藻类生物量较大和NaOH-P是沉积物TP重要组成部分的磷限制型湖泊中,Poly-P也是沉积物磷汇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还是一个可以反映由人为磷输入增大导致湖泊富营养化程度加剧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盐 氢氧化钠可提取磷 富营养化 太湖
下载PDF
玉米鲜样氮磷联合诊断方法和测定部位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林学 杨义 +2 位作者 刘帮银 杨丽军 杨剑虹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12-1218,共7页
采用"3414"氮磷二元二次肥料试验方案设计田间小区试验,应用便携式高强度光度计对玉米鲜样第三、第六位叶肉和叶鞘硝态氮、铵态氮及可提取磷进行田间现场快速联合测定。结果表明,同一叶位叶肉与叶鞘之间硝态氮、饺态氮及可提... 采用"3414"氮磷二元二次肥料试验方案设计田间小区试验,应用便携式高强度光度计对玉米鲜样第三、第六位叶肉和叶鞘硝态氮、铵态氮及可提取磷进行田间现场快速联合测定。结果表明,同一叶位叶肉与叶鞘之间硝态氮、饺态氮及可提取磷含量差异很大,经t检验,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不同叶位相同部分氮、磷元素含量也有一定差异,经t检验。第三位与第六位叶肉硝态氮、铵态氮和叶鞘铵态氮的含量差异不显著,而叶肉和叶鞘可提取磷、叶鞘硝态氮的含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不同叶位各部分对应的硝态氮、铵态氮与施氮量和全氮呈正相关;可提取磷与施磷量和全磷也呈正相关关系,且第三位叶鞘相关性最好,均达极显著水平,该部位具有作为氮、磷营养状况诊断部位的可能性。硝态氮从反映土壤氮素水平和试剂成本上比铵态氮更适合作为诊断玉米植株氮营养状况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硝态氮 铵态氮 可提取磷 联合诊断 测定部位
下载PDF
淹水对酸性红壤磷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以江西省旱地红壤和水稻土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邵兴华 张建忠 王艾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355-2359,共5页
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了淹水对2种酸性红壤(旱地红壤、水稻土)磷吸附解吸特性及草酸可提取态P的影响。淹水培养实验中,2种土壤分别淹水0(对照),1、2、3、4、8周,淹水培养结束后进行P吸附解吸实验,解吸实验结束后测定土样中草酸可提取态P... 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了淹水对2种酸性红壤(旱地红壤、水稻土)磷吸附解吸特性及草酸可提取态P的影响。淹水培养实验中,2种土壤分别淹水0(对照),1、2、3、4、8周,淹水培养结束后进行P吸附解吸实验,解吸实验结束后测定土样中草酸可提取态P。结果表明:与氧化状态相比,淹水后旱地红壤P吸附量减少,水稻土淹水1、2、3周P吸附量高于氧化状态,继续淹水4和8周后P吸附量减少。淹水前后旱地红壤P吸附量均大于水稻土。用简单Langmuir方程拟合P等温吸附曲线,除淹水4周外,P最大缓冲容量(MBC)随淹水时间延长而降低。结合能常数(K)淹水前后的变化规律性差。2种土壤P解吸量随加入P量增加而增加。氧化、还原状态下,2种土壤酸性草酸铵可提取P均远远大于CaCl2解吸P,虽然水稻土吸附P量低于旱地红壤,但P解吸量无论是CaCl2解吸P还是酸性草酸铵可提取P均大于旱地红壤,主要原因在于水稻土全P及速效P含量大于旱地红壤。淹水后草酸可提取态P增加,吸附P的释放和被新近形成的铁氧化物再吸附是淹水后草酸可提取态P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红壤 水稻土 草酸可提取 有效性 淹水
下载PDF
Distribution of Phosphorus in Minjingu Phosphate Rock and Ikutha Rock Samples
4
作者 Muiruri Prudence Nyagah Gathu Njenga Joyce 《Journa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0年第10期20-25,共6页
Minjingu Phosphate Rock (MPR) from Northern Tanzania and the Ikutha Phosphate Rock (IPR) found in Central-Southeast Kenya are well documented as potential sources of phosphorous (P) available in East Africa. On-... Minjingu Phosphate Rock (MPR) from Northern Tanzania and the Ikutha Phosphate Rock (IPR) found in Central-Southeast Kenya are well documented as potential sources of phosphorous (P) available in East Africa. On-farm trials in phosphate-deficient soils in Western Kenya demonstrated MPR to be as effective as triple superphosphate (TSP) - 20% P, at equal P rates. The aim of this work is to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of phosphorus in these phosphate rocks (PRs). The different phosphorus fractions were extracted using the modified Williams extraction procedure and analysis carried on a UV/VIS spectrometer (SHIMADZU UV-220-02 and NOVASPEC II).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ost abundant form of phosphorus in the phosphate rocks was the Inorganic Phosphorus (IP) contributing 74.20% of total phosphorus (TP) for Minjingu, and 83,28% of total phosphorus for Ikutha phosphate ro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jingu phosphate rock Ikutha phosphorus fractionation inorganic phosphorus East Afric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