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沟通城市”视角下城市公共交通的空间传播——以西安地铁为例
1
作者 纪元琪 《美与时代(城市)》 2024年第4期54-56,共3页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地铁轨道交通、公交、出租车等。其中,地铁在发展中因速度快、单次承载客流量高,被认为是城市高现代化程度的体现。地铁空间广阔,承载着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各地在地铁发展中根据城市文化的不同...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地铁轨道交通、公交、出租车等。其中,地铁在发展中因速度快、单次承载客流量高,被认为是城市高现代化程度的体现。地铁空间广阔,承载着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各地在地铁发展中根据城市文化的不同发展了各具特色的地铁空间。从空间视角出发,在“可沟通城市”的理论视角下,探究以西安地铁为代表的城市公共交通如何利用现有的空间资源进行传播价值的建构和意义生产,助力各城市打造各具特色且更具传播价值的公共交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地铁 可沟通城市” 公共空间
下载PDF
走向“可沟通城市”——城市传播视域下非遗媒介化实践路径研究
2
作者 谢洁琼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112-120,共9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网络化、全球化、媒介化时代的传播实则是在城市空间的中介化实践。本研究强调以非遗媒介化为核心,促进“可沟通城市”的达成:从城市文化“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协调、城市“地方性”与“全球性”的平衡这两对关...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网络化、全球化、媒介化时代的传播实则是在城市空间的中介化实践。本研究强调以非遗媒介化为核心,促进“可沟通城市”的达成:从城市文化“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协调、城市“地方性”与“全球性”的平衡这两对关系来把握。非遗嵌入日常生活和赛博领域,促进着城市异质文化的融合以及人与城市“交流”与“对话”空间的构建。不同形式和内容的非遗播放与输出让传统文化重新被认识,唤醒人们深层次的身份和情感认同,实现从“文化自觉”到重塑“文化自信”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沟通城市 文化记忆 城市空间
下载PDF
以“可沟通城市”理念推动红色文化传播 被引量:5
3
作者 闫伊默 吴帆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7-109,共3页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文化传承和社会认同的价值诉求。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对于坚定“四个自信”、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城市作为一种媒介,与红色文化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两者互为同构...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文化传承和社会认同的价值诉求。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对于坚定“四个自信”、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城市作为一种媒介,与红色文化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两者互为同构、互动互促。“可沟通城市”理念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多元融合、时空平衡、虚实互嵌和内外贯通等路径,可以有效实现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 可沟通城市” 城市传播
下载PDF
“可沟通城市”建构中新兴出版的意义及实践 被引量:3
4
作者 佘世红 胡婧雯 《出版发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6-31,共6页
本文将城市信息流通互动、意见自由表达、文化共识达成置于“可沟通城市”的理论框架中,针对后现代社会的沟通问题,探讨了新兴出版在“可沟通城市”建构中的意义与实践,认为新兴出版在城市时空关系重塑、拓展城市文化空间,构建平等、开... 本文将城市信息流通互动、意见自由表达、文化共识达成置于“可沟通城市”的理论框架中,针对后现代社会的沟通问题,探讨了新兴出版在“可沟通城市”建构中的意义与实践,认为新兴出版在城市时空关系重塑、拓展城市文化空间,构建平等、开放、互动的城市公共传播网络,弥合社会鸿沟及形成文化认同的城市共同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实践方面,从强调新兴出版内容选择的文化取向、利用大数据AI技术增强城市文化传播的精准性、基于用户场景感知的个性化出版、利用AR和VR技术促进体验性城市文化传播、加强新兴出版与传统出版的深度融合的五个层面来探讨,以此实现城市文化传播系统流动性和稳定性的统一,为实现“可沟通城市”创造文化沟通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沟通城市 新兴出版 城市文化 意义共享
下载PDF
城市媒体转型与“可沟通城市”建构 被引量:3
5
作者 刘颂杰 张文卓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4期16-18,共3页
与全国性媒体相比,城市传统媒体的辐射范围小,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弱,更容易受到互联网的冲击。近十年来,一些城市媒体纷纷停刊。但最近几年,不少城市传统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出了独特的“自救”道路。这些媒体的自救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点... 与全国性媒体相比,城市传统媒体的辐射范围小,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弱,更容易受到互联网的冲击。近十年来,一些城市媒体纷纷停刊。但最近几年,不少城市传统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出了独特的“自救”道路。这些媒体的自救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回归城市媒体的城市属性,从新闻提供、生活服务、信息沟通等多方面唤起读者对城市的“地方感”,在构建“可沟通城市”(communicative city)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范围 可沟通城市 信息沟通 稀缺资源 城市属性 媒体转型 传统媒体 自救方法
下载PDF
“可沟通城市”理论视角下城市书展的文化传播功能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岩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10-12,22,共4页
近年来,我国城市书展在形式、规模和影响力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提升,极大地满足了城市读者的阅读需求和文化关注,促进了文化信息在城市空间的聚合和流动。文章以"可沟通城市"为理论框架,从文化交流的对话性、城市文化空间的建构... 近年来,我国城市书展在形式、规模和影响力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提升,极大地满足了城市读者的阅读需求和文化关注,促进了文化信息在城市空间的聚合和流动。文章以"可沟通城市"为理论框架,从文化交流的对话性、城市文化空间的建构、提升城市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角度论述了城市书展的文化功能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沟通城市 城市书展 文化传播
下载PDF
广播发展与“可沟通城市”构建
7
作者 汤伟军 《中国广播》 2013年第8期69-71,共3页
"可沟通城市"将传播视为城市的存在方式。一个城市的可沟通程度,如传播行为特别是大众传播是否开放、发达、活跃,是衡量这个城市是否文明而有活力的重要指标。身处新媒体环境和全球增长最快的车载收听市场中的广播,因为现实... "可沟通城市"将传播视为城市的存在方式。一个城市的可沟通程度,如传播行为特别是大众传播是否开放、发达、活跃,是衡量这个城市是否文明而有活力的重要指标。身处新媒体环境和全球增长最快的车载收听市场中的广播,因为现实有效的覆盖网络和强时效性、强互动性等优势,将极大贡献于"可沟通城市"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可沟通城市 新媒体 车载收听
下载PDF
作为媒介的天府绿道:城市可沟通性的生成实践
8
作者 李若愚 《东西南北》 2024年第21期0110-0112,共3页
在全球化与城市化的双重语境下,城市传播研究经历了从现代性议题到公共性议题的转移。发展“可沟通城市”成为了应 对现代城市问题、弥合社会鸿沟的重要策略与实践。天府绿道以生态立法,建立起了环状生态系统,成为新型城市空间发展模 ... 在全球化与城市化的双重语境下,城市传播研究经历了从现代性议题到公共性议题的转移。发展“可沟通城市”成为了应 对现代城市问题、弥合社会鸿沟的重要策略与实践。天府绿道以生态立法,建立起了环状生态系统,成为新型城市空间发展模 式的范例。本文从城市传播的视角出发,以“可沟通城市”理论为切入点,考察天府绿道作为成都当下重要的空间媒介,在可沟 通城市目标实现中的多种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府绿道“ 可沟通城市” 城市传播 空间传播
下载PDF
从形象传播到可沟通城市——基于CiteSpace的中国城市传播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胡昭阳 王怡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133-140,共8页
城市传播作为城市学和传播学的交叉领域,其自身的历史进路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基于2001—2018年我国城市传播的研究成果,运用CiteSpace这一可视化工具,可直观量化地观察并提炼出该领域从起步到探索、丰富、发展、拓展和深化的多个阶... 城市传播作为城市学和传播学的交叉领域,其自身的历史进路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基于2001—2018年我国城市传播的研究成果,运用CiteSpace这一可视化工具,可直观量化地观察并提炼出该领域从起步到探索、丰富、发展、拓展和深化的多个阶段。经过近18年的研究积累和学术共同体的推进,城市传播愈发成为我国传播学界的热点,研究视野从形象传播逐渐发展为可沟通城市等更深广的议题。随着各类城市进入新一轮发展期,城市传播要积极拓展更多的研究领域,尤其是要注重立足于城市文化发展的实证研究,并以此引领城市传播理论的全面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传播 可沟通城市 科学知识图谱 CITESPACE
下载PDF
政务微传播在可沟通城市中的作用——以“昆明发布”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殷航 王雅铄 《新闻前哨》 2016年第5期38-41,共4页
政务新媒体的兴起使信息交流快速、方便、形态多样,促使网络问政的产生和方式的丰富,政务微传播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新媒介应运而生,"可沟通城市"理论维度也从实体空间衍生到虚拟平台。本文尝试以"昆明发布"... 政务新媒体的兴起使信息交流快速、方便、形态多样,促使网络问政的产生和方式的丰富,政务微传播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新媒介应运而生,"可沟通城市"理论维度也从实体空间衍生到虚拟平台。本文尝试以"昆明发布"政务新媒体为例,运用内容分析法、个案分析法探讨政务传播在实现信息传递的透明畅通、官民交流的自由平等、文化意义的建构分享等方面对可沟通城市建设的作用,以期为政务新媒体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沟通城市 政务新媒体 昆明发布
下载PDF
虚拟社区中的城市:城市微博超话的可沟通性--以重庆微博超话社区为例
11
作者 郭赫男 何倩 陈亚男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10-20,共11页
当前,城市微博超话研究往往聚焦于趣缘社群,可沟通性价值却被忽略。以重庆微博超话社区为研究对象,抽取400个微博样本,探究城市微博超话蕴含的可沟通城市的潜能和如何运用微博超话机制体现城市传播的三重维度,结果显示:基于信息网络,城... 当前,城市微博超话研究往往聚焦于趣缘社群,可沟通性价值却被忽略。以重庆微博超话社区为研究对象,抽取400个微博样本,探究城市微博超话蕴含的可沟通城市的潜能和如何运用微博超话机制体现城市传播的三重维度,结果显示:基于信息网络,城市微博超话提供了城市居民寻求社会支持和交往的平台,守城人和城市观察者穿梭在其中;基于地理网络,具身实践书写空间体验,区县印象勾勒立体城市;基于意义网络,城市符号凝聚为城市共同体,城市居民有着“我是本地人”的城市认同。作为虚拟社区中的城市,城市微博超话具有极强的城市属性,体现了可沟通城市“多元融合、时空平衡、虚实互嵌、内外贯通”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沟通城市 微博超话 城市传播 城市认同 虚拟社区
下载PDF
智慧城市的可沟通性三重维度建构
12
作者 王震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50-56,共7页
城市“可沟通性”作为城市传播的创新概念,首次被运用到“智慧城市”的人文建设议题中来,以回应智慧城市建设十余年来的价值诉求。对“可沟通城市”理论进行再溯源和评析,尝试建构以“物联网”、“社会网”、“意义网”为核心的“智慧... 城市“可沟通性”作为城市传播的创新概念,首次被运用到“智慧城市”的人文建设议题中来,以回应智慧城市建设十余年来的价值诉求。对“可沟通城市”理论进行再溯源和评析,尝试建构以“物联网”、“社会网”、“意义网”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可沟通性理论模型”,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可沟通城市理论的应用领域和范围,另一方面,在智慧城市与传播之间提出了可沟通性的三重维度,也丰富和发展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传播学视角,增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城市 城市传播 可沟通城市 可沟通
下载PDF
“可沟通”城市与城市微信号:媒体中介化使用研究——基于洛阳的社会学调查 被引量:1
13
作者 宁威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54-60,共7页
传播构成了城市主客体的存在方式,现代城市是"传播而构筑"的关系体,以城市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媒介完全嵌入城市,人与城市各部分沟通也体现为基于传播的一种中介关系,洛阳城市微信公众号作为城市居民与城市两者发生关系的第三... 传播构成了城市主客体的存在方式,现代城市是"传播而构筑"的关系体,以城市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媒介完全嵌入城市,人与城市各部分沟通也体现为基于传播的一种中介关系,洛阳城市微信公众号作为城市居民与城市两者发生关系的第三者中介,发挥着重要作用。微信公众号作为"相征"工具,不但再现("相")了城市生活,而且建构("征")着城市生活,以城市微信公众号为特征的"媒体城市"实际地完成着"建筑城市"难以完成的勾连功能,体现在城市陌生人"关联空间"的创造、政群交往态势的相互平视和"交互平等",以及城市普罗大众"关系发酵"三个方面,而且技术可行使"可沟通城市"概念的"可"字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公众号 “相与征” 可沟通城市 关联空间 中介化建构
下载PDF
从网红城市向可沟通城市进阶:“中国—中亚峰会”中的西安城市传播实践
14
作者 刘润虎 赵茹 《科技传播》 2023年第17期58-61,共4页
研究基于西安在“中国—中亚峰会”中的城市传播实践,通过引入“可沟通城市”这一城市研究新范式,试图从传播的角度理解并分析西安如何以传播为核心建立起城市的可沟通性。研究发现,西安城市传播实践聚焦于理念、行为与视觉三个方面。... 研究基于西安在“中国—中亚峰会”中的城市传播实践,通过引入“可沟通城市”这一城市研究新范式,试图从传播的角度理解并分析西安如何以传播为核心建立起城市的可沟通性。研究发现,西安城市传播实践聚焦于理念、行为与视觉三个方面。通过本次峰会,西安逐渐从网红城市向可沟通城市进阶,致力于建设具有高度价值认同与开放性的国际大都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沟通城市 可沟通 中国—中亚峰会 城市传播
下载PDF
奥运会作为城市交往的媒介:体育赛事融入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巴黎实践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盛 路珏 《体育科研》 2024年第1期17-22,共6页
现代奥运会的历史是一部展现全球城市变迁的历史。本文聚焦奥运会为城市赋能的多元价值,以2024年巴黎奥运会筹办为个案,为探讨大型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经济、文化和生态等产生的综合效应提供分析框架。巴黎在奥运会筹办过程中推动体育赛... 现代奥运会的历史是一部展现全球城市变迁的历史。本文聚焦奥运会为城市赋能的多元价值,以2024年巴黎奥运会筹办为个案,为探讨大型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经济、文化和生态等产生的综合效应提供分析框架。巴黎在奥运会筹办过程中推动体育赛事融入生产、生活和生态,促进城市生产与更新,活跃市民生活与社群发展,助力赛事融入生态与人文遗产保护,展现了奥运会以赛营城、以赛聚人、以赛传承的发展新动向,为奥运助力可沟通城市建设,推动举办城市与奥运共生共荣提供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体育赛事 奥运会 可沟通城市 城市传播
下载PDF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的可沟通性提升路径 被引量:3
16
作者 何国平 陈烨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2-49,共8页
以可沟通城市为理论框架,本文建构以公共交往基础设施、社会参与与交往、街区认知评价为操作维度的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的可沟通性提升路径,以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方法对恩宁路、新河浦、海珠南—长堤等三片广州历史文化活化街区予以考察。... 以可沟通城市为理论框架,本文建构以公共交往基础设施、社会参与与交往、街区认知评价为操作维度的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的可沟通性提升路径,以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方法对恩宁路、新河浦、海珠南—长堤等三片广州历史文化活化街区予以考察。研究发现,三片活化街区沟通基础设施中的公共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的认同度或满意度都在83.9%以上,而信息基础设施的满意度五级量表偏向“不满意”占40%;参与与交往行为中30%的受访者不清楚街区的决策参与方式,88.6%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参与、而实际参与社区文娱活动的为55%;91%以上的受访者对认知评价中的满意度与认同感两个二级维度予以正面评价,而在地方感维度中,88.2%的受访者以粤语作为日常交流语言。同时,活化街区存在传统街巷空间格局与现代交通冲突、街区活动参与度低、异质性群体语言交流沟堑以及街区绅士化后形成街区区隔等沟通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沟通城市 广州 历史文化街区活化 提升路径
下载PDF
“后舌尖时代”城市饮食文化的空间转向及其传播特点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淑华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21-27,109,共8页
文章认为在新媒体科技发展的'后舌尖时代',城市饮食文化空间发生了转向,呈现出实体空间和新媒体空间交融的特点,包括可感知的媒介体验、可流动的时空视野、可沟通的社会关系和可融合的全球网络等四个要素,并从表达与表演、拟像... 文章认为在新媒体科技发展的'后舌尖时代',城市饮食文化空间发生了转向,呈现出实体空间和新媒体空间交融的特点,包括可感知的媒介体验、可流动的时空视野、可沟通的社会关系和可融合的全球网络等四个要素,并从表达与表演、拟像与真实、可视化与隐秘化、偏好与区隔四个维度探讨了新媒体影响下城市饮食文化传播的特征,指出城市饮食文化传播的变革将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走向无限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文化 流动空间 可沟通城市 区隔 智慧城市
下载PDF
融媒体时代的城市形象推广--以东莞日报“i东莞”抖音号的实践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桂清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3期78-79,共2页
如何抖:构筑互动大平台与全国性媒体平台相比,地市级党报媒体的辐射范围有限,纵向有中央及省级大平台,横向是都市报及自媒体细分领域,很难获取稀缺资源和独家新闻报道,更容易受到互联网冲击。东莞日报社深耕本土,积极转换传播渠道、调... 如何抖:构筑互动大平台与全国性媒体平台相比,地市级党报媒体的辐射范围有限,纵向有中央及省级大平台,横向是都市报及自媒体细分领域,很难获取稀缺资源和独家新闻报道,更容易受到互联网冲击。东莞日报社深耕本土,积极转换传播渠道、调整表达方式、重构生产机制,回归城市媒体的地方属性,从新闻提供、生活服务、信息沟通等多方面唤起受众对地方的认同,在推动“可沟通城市”进程中构筑互动大平台,全面提升城市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市级党报 融媒体时代 媒体平台 可沟通城市 辐射范围 信息沟通 城市形象 稀缺资源
下载PDF
城市国际传播的“德国模式”——基于汉堡市的考察
19
作者 陈思甜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75-81,共7页
通过回顾和梳理过往相关文献,本研究总结出我国城市国际传播研究中基于“媒介文本”“评估体系”以及“案例分析”的三种范式,并点明了当前案例研究中对于国外经验借鉴的不足。因此,本研究以“可沟通城市”概念为线索,探察汉堡市独特的... 通过回顾和梳理过往相关文献,本研究总结出我国城市国际传播研究中基于“媒介文本”“评估体系”以及“案例分析”的三种范式,并点明了当前案例研究中对于国外经验借鉴的不足。因此,本研究以“可沟通城市”概念为线索,探察汉堡市独特的国际传播实践。研究发现,支撑和推动汉堡市国际传播发展的主要是以港口为核心的地理网络、高度发达的媒体矩阵所搭建的信息网络和以跨文化为战略的意义网络的合力。城市国际传播的“德国模式”为我国城市国际传播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国际传播 汉堡市 德国模式 可沟通城市 研究范式
下载PDF
水环境传播与城市高质量发展
20
作者 周可歆 张瑜烨 《新闻前哨》 2023年第19期34-37,共4页
水环境传播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甚至已成为未来城市环境发展和治理的常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高质量区域发展的内容,更加凸显了水生态环境传播与城市治理之间的关键联系。习近平... 水环境传播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甚至已成为未来城市环境发展和治理的常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高质量区域发展的内容,更加凸显了水生态环境传播与城市治理之间的关键联系。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是指导水环境传播与可沟通城市关系的重要思想。我们需要进一步优化水环境的理性沟通,创造可沟通的城市言论表达环境,包括强化水环境话语体系与城市环境治理话语体系的关联,以及有效地利用水环境传播,开拓和提升城市治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环境 城市环境治理 可沟通城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