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雪上一枝蒿生物碱可溶性微针制备
1
作者 陈瑶 邓铋莉 +3 位作者 万静 董娜娜 陈晓兰 张永萍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0-747,共8页
目的 制备雪上一枝蒿生物碱可溶性微针。方法 离心注模法制备可溶性微针。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硫酸软骨素用量、PVP K120用量、40%乙醇用量为影响因素,刺孔率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处方,考察形态、穿刺性能、含药量、体... 目的 制备雪上一枝蒿生物碱可溶性微针。方法 离心注模法制备可溶性微针。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硫酸软骨素用量、PVP K120用量、40%乙醇用量为影响因素,刺孔率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处方,考察形态、穿刺性能、含药量、体外透皮性能。结果 最优处方为硫酸软骨素用量123 mg, PVP K120用量298 mg, 40%乙醇用量2.4 mL,刺孔率为98.3%。可溶性微针为黄色正方形贴片,针体呈圆锥形,可刺穿铝箔和大鼠皮肤,含药量为(0.94±0.025)mg。可溶性微针组24 h内累积渗透率为91.4%,明显高于凝胶膏剂组,渗透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 雪上一枝蒿可溶性微针机械强度较好,可实现药物的有效经皮递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上一枝蒿 生物碱 可溶性微针 制备工艺 离心注模法
下载PDF
载神经毒素的透明质酸可溶性微针制备、评价及镇痛作用研究
2
作者 吴婷 钟家浩 姚文栋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3期260-263,共4页
神经毒素(neurotoxin,NT)是一种从眼镜蛇毒中分离的多肽,具有镇痛、抗炎、抗衰老及免疫抑制等作用^([1-3]),现已有肌内注射剂上市^([4])。相较于传统的镇痛药,NT长期应用无成瘾性与耐受性,不但可应用于急性疼痛,还可应用于晚期癌痛、类... 神经毒素(neurotoxin,NT)是一种从眼镜蛇毒中分离的多肽,具有镇痛、抗炎、抗衰老及免疫抑制等作用^([1-3]),现已有肌内注射剂上市^([4])。相较于传统的镇痛药,NT长期应用无成瘾性与耐受性,不但可应用于急性疼痛,还可应用于晚期癌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等^([3-4])。可溶性微针(dissolving microneedle,DMN)是一种由可生物降解的水溶性聚合物组成的微针,用于透皮递送水溶性药物^([5])。通常将水溶性药物封装在DMN的针头部分,一旦穿过角质层,由生物相容性聚合物构成的针体在接触组织液后就会溶解,从而释放出包封的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毒素 可溶性微针 透明质酸 镇痛 透皮递送
下载PDF
可溶性微针在经皮给药系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崔闻宇 刘美琦 +2 位作者 王瑾 吴廷影 王妍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7-336,共10页
对微针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优势进行了简单阐述,重点介绍了可溶性微针。可溶性微针由生物相容性和水溶性的基质材料制成,具有可生物降解、载药量大、不产生针尖废物等独特优势。从可溶性微针常用的基质种类和制备方法阐述了可溶性微针对... 对微针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优势进行了简单阐述,重点介绍了可溶性微针。可溶性微针由生物相容性和水溶性的基质材料制成,具有可生物降解、载药量大、不产生针尖废物等独特优势。从可溶性微针常用的基质种类和制备方法阐述了可溶性微针对药物经皮渗透和吸收的影响。对国内外研究中可溶性微针递送疫苗、降糖药、基因、麻醉剂、抗肿瘤药物和其他应用进行了介绍。总结出可溶性微针经皮给药系统可显著提高药物的经皮渗透量,能够安全、稳定地输送药物并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最后,对可溶性微针现研究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微针 经皮给药 基质 模塑法 药物递送
下载PDF
不同部位载药可溶性微针载药量比较及体外评价
4
作者 钟家浩 姚文栋 +1 位作者 谢先泽 徐恒武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年第6期556-558,共3页
可溶性微针(dissolving microneedle,DMN)是一种由可溶性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微米级针体,在穿透皮肤角质层(stratum corneum,SC)后溶解释放装封于针体内药物的一种新型给药剂型[1-3]。DMN刺穿角质层产生微孔道,但其深度不会损伤真皮中的... 可溶性微针(dissolving microneedle,DMN)是一种由可溶性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微米级针体,在穿透皮肤角质层(stratum corneum,SC)后溶解释放装封于针体内药物的一种新型给药剂型[1-3]。DMN刺穿角质层产生微孔道,但其深度不会损伤真皮中的神经末梢和血管[3]。因此,DMN透皮给药不会导致出血和疼痛,是一种无痛给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微针 载药部位 载药量 体外评价
下载PDF
芎芷石膏汤可溶性微针的制备、表征及体外透皮性能研究
5
作者 姚隆丹 王雅婷 +2 位作者 张玺雅 王颖莉 段秀俊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596-1600,共5页
目的制备芎芷石膏汤可溶性微针,并进行表征及体外透皮性能考察。方法采用两步离心法制备芎芷石膏汤可溶性微针,并从基质溶液流动性、微针成形性、针尖硬度等方面评价其成形性和机械性能。以该可溶性微针的活性成分(绿原酸、阿魏酸、羌... 目的制备芎芷石膏汤可溶性微针,并进行表征及体外透皮性能考察。方法采用两步离心法制备芎芷石膏汤可溶性微针,并从基质溶液流动性、微针成形性、针尖硬度等方面评价其成形性和机械性能。以该可溶性微针的活性成分(绿原酸、阿魏酸、羌活醇、欧前胡素、藁本内酯、异欧前胡素)为考察指标,从外观形态、机械强度、溶解性能、皮肤屏障恢复性能、载药量进行表征,并采用Franz扩散池法考察其体外透皮性能。结果本研究所制备的芎芷石膏汤可溶性微针针尖呈圆锥形,分布均匀且粗细相同,机械性能良好;针尖部分可在刺入大鼠皮肤2 h后几乎全部溶解,且皮肤屏障恢复性能良好;微针中绿原酸、阿魏酸、羌活醇、欧前胡素、藁本内酯、异欧前胡素的载药量分别为每片(87.04±1.12)、(67.69±1.23)、(20.65±0.17)、(35.00±0.11)、(153.83±0.21)、(23.52±0.50)μg。体外透皮实验结果显示,该微针中6种活性成分72 h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36.94%、56.72%、19.36%、57.98%、11.06%、35.19%。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芎芷石膏汤可溶性微针,其成形性、机械性好,背衬柔韧,可促进药物透皮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芎芷石膏汤 可溶性微针 表征 体外透皮性能
下载PDF
维生素C葡萄糖苷可溶性微针的制备和评价
6
作者 李华东 胡艳萍 +2 位作者 李佳欣 廖朗坤 邱玉琴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1-6,共6页
目的 优化维生素C葡萄糖苷可溶性微针的处方及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 根据吸湿性、机械强度、基底柔性筛选微针基质材料,采用两步法制备维生素C葡萄糖苷可溶性微针。以荧光素钠为模型药物筛选背衬溶剂,通过质构仪测定微针的硬度... 目的 优化维生素C葡萄糖苷可溶性微针的处方及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 根据吸湿性、机械强度、基底柔性筛选微针基质材料,采用两步法制备维生素C葡萄糖苷可溶性微针。以荧光素钠为模型药物筛选背衬溶剂,通过质构仪测定微针的硬度,结合模拟皮肤穿刺实验和台盼蓝染色法考察微针的皮肤穿刺能力。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评价载药微针的体外经皮渗透性。结果 PVP K90微针机械强度最高,且基底具有一定柔性,因此优选20%PVP K90作为微针基质溶液。当背衬溶剂为乙醇时,针尖药物利用率较高。载药微针的机械强度较高,能够刺穿大鼠角质层。体外透皮试验表明,与水溶液透皮相比,微针能使维生素C葡萄糖苷的8 h累积透过量提高3倍。结论 可溶性微针能够促进维生素C葡萄糖苷的体外经皮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微针 维生素C葡萄糖苷 吸湿性 机械强度 体外经皮渗透试验
下载PDF
木犀草素可溶性微针的制备及初步评价
7
作者 秦颖 高杰 吴玉梅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第12期1196-1203,1210,共9页
目的制备木犀草素可溶性微针(LUT-DMNs),并对其性能进行初步评价。方法以外观形态、机械强度及阵列完整度等为考察指标,筛选LUT-DMNs的针尖材料及干燥方式,并以柔韧性为考察指标来筛选背衬材料,然后采用两步离心法制备LUT-DMNs,并对其... 目的制备木犀草素可溶性微针(LUT-DMNs),并对其性能进行初步评价。方法以外观形态、机械强度及阵列完整度等为考察指标,筛选LUT-DMNs的针尖材料及干燥方式,并以柔韧性为考察指标来筛选背衬材料,然后采用两步离心法制备LUT-DMNs,并对其进行评价。结果优选的LUT-DMNs制备工艺为:以硫酸软骨素(CS)∶聚甲基乙烯基醚扁桃酸(Gantrez S-97 BF)(2∶8)作为针尖基质材料,15%聚乙烯醇(PVA)作为背衬材料,于室温溶胀24 h,采用两步离心法注模,干燥器中室温干燥24 h。所制得的LUT-DMNs贴片阵列完整,含针量高,针长约为500μm,具有合适的机械强度,其平均载药量为(25.66±0.25)μg/片。LUT-DMNs可于2 h内溶解完全,能够刺穿皮肤角质层,且皮肤屏障能在被穿刺后的一定时间内恢复。结论本研究制备了具有合适机械强度针尖、强柔韧性背衬的LUT-DMNs贴片,该贴片能够有效穿刺皮肤角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微针 木犀草素 硫酸软骨素 贴片
下载PDF
可溶性微针在皮肤美容中的研究与应用
8
作者 阿燕·哈山 刘妍 +2 位作者 聂文佳 张心悦 李延 《皮肤科学通报》 2023年第4期424-429,共6页
近年来微针作为一种高效的经皮给药方式发展迅速。微针种类包括固体微针、中空微针、可溶性微针(dissolving micro needles,DMN)、涂层微针。其中可溶性微针由于制备过程简单、成本低、载药量大、生物相容性好、使用方便、不产生针尖废... 近年来微针作为一种高效的经皮给药方式发展迅速。微针种类包括固体微针、中空微针、可溶性微针(dissolving micro needles,DMN)、涂层微针。其中可溶性微针由于制备过程简单、成本低、载药量大、生物相容性好、使用方便、不产生针尖废弃物等诸多优点而备受关注。本文从皮肤光老化(皱纹、色斑)、脱发、瘢痕、痤疮、色素沉着等多种皮肤美容问题入手,重点介绍DMN在皮肤美容领域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总结出DMN经皮给药系统可显著提高药物利用率的同时,做到精准、安全、稳定给药,并探讨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在皮肤美容领域开发、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微针 经皮给药 皮肤美容 面部年轻化
下载PDF
益母草碱可溶性微针的制备与初步研究
9
作者 陈健敏 蔡小真 +2 位作者 朱丹虹 李金兰 陈科元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547-553,共7页
目的:采用经皮给药方式而避免首过效应,研制益母草碱可溶性微针。方法:制备含益母草碱的普通可溶性微针(CDMNs)和针体载药微针(TDMNs),测试力学强度并评价穿刺性能,研究微针的体外溶出和在模拟皮肤中的药物释放行为,进而考察微针在体内... 目的:采用经皮给药方式而避免首过效应,研制益母草碱可溶性微针。方法:制备含益母草碱的普通可溶性微针(CDMNs)和针体载药微针(TDMNs),测试力学强度并评价穿刺性能,研究微针的体外溶出和在模拟皮肤中的药物释放行为,进而考察微针在体内的溶解行为和经皮给药释放规律,最后对微针的皮肤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TDMNs和CDMNs的针形均完整饱满,并实现药物剂量和药物分布可控;每根针体承受0.14 N的压力,有足够强度刺入皮肤;CDMNs中药物的体外溶出高于TDMNs,然而在模拟皮肤中的药物释放率却低于TDMNs;微针能提高益母草碱的皮肤吸收,其中TDMNs的吸收率达到约63%,是CDMNs的2倍左右;微针作用后的皮肤在5~6 h后完全愈合,而且未发现明显的红肿现象。结论:建立了益母草碱可溶性微针给药体系,为其经皮给药制剂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母草碱 可溶性微针 经皮给药 皮肤吸收率
下载PDF
可溶性微针的应用研究进展
10
作者 冯顺 《幸福生活指南》 2023年第37期0181-0183,共3页
本文对新型经皮给药方式及其微针进行了阐述,重点对可溶性微针的应用方式以及应用情况研究进行详细介绍。并对可溶性微针应用于皮肤肿瘤和抗炎、血糖调控、疫苗接种、局部麻醉等临床应用和临床实践研究进展进行了讲解介绍。最后,对可溶... 本文对新型经皮给药方式及其微针进行了阐述,重点对可溶性微针的应用方式以及应用情况研究进行详细介绍。并对可溶性微针应用于皮肤肿瘤和抗炎、血糖调控、疫苗接种、局部麻醉等临床应用和临床实践研究进展进行了讲解介绍。最后,对可溶性微针制剂在目前应用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列举介绍,并展望了可溶性微针未来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给药 可溶性微针 应用研究 临床实践
下载PDF
可溶性微针加载小分子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及特点 被引量:5
11
作者 马凤森 占浩慧 +1 位作者 黄颖聪 章捷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41-548,共8页
可溶性微针是微针中的一大类,现已逐渐成为一种热门的活性物质经皮递送方式。该文主要介绍当前可溶性微针加载小分子化合物种类,包括功能类、治疗类、诊断类及美容类等。通过分类描述在各领域应用的可溶性微针,从不同类化合物的性质分... 可溶性微针是微针中的一大类,现已逐渐成为一种热门的活性物质经皮递送方式。该文主要介绍当前可溶性微针加载小分子化合物种类,包括功能类、治疗类、诊断类及美容类等。通过分类描述在各领域应用的可溶性微针,从不同类化合物的性质分析小分子化合物用可溶性微针加载相较于传统给药制剂的优势,并结合具体微针制备实例来阐述相关进展。总结出可溶性微针加载化合物所应具备的特点,如高活性、高稳定性、使用传统皮肤给药制剂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高附加值、与微针的特点相结合等,为其他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小分子化合物可溶性微针提供了参考及借鉴。该文也对可溶性微针目前尚未解决的难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作出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微针 研究进展 小分子化合物 加载条件
下载PDF
重酒石酸卡巴拉汀可溶性微针的制备及透皮性能的考察 被引量:5
12
作者 钦富华 魏瑞龙 蔡雁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317-321,共5页
目的以透明质酸为基质材料,制备载重酒石酸卡巴拉汀(RHT)的可溶性微针并对其经皮渗透性能进行考察。方法以透明质酸(HA)为材料,采用模具浇注法制备RHT可溶性微针,采用穿刺试验考察微针的机械强度和穿刺性能,显微照相考察微针在大鼠皮肤... 目的以透明质酸为基质材料,制备载重酒石酸卡巴拉汀(RHT)的可溶性微针并对其经皮渗透性能进行考察。方法以透明质酸(HA)为材料,采用模具浇注法制备RHT可溶性微针,采用穿刺试验考察微针的机械强度和穿刺性能,显微照相考察微针在大鼠皮肤中的溶解性能,体外经皮吸收试验考察微针对RHT经皮吸收的促进作用。结果所制备的RHT可溶性微针贴片为圆形,直径为2 cm,针体形态完整均匀,针长为500μm;微针能有效穿透铝箔,并可在大鼠皮肤上形成与微针相一致的点状阵列;微针在大鼠皮肤内的溶解时间为1 h;体外经皮试验中,1%RHT溶液、RHT可溶性微针及RHT可溶性微针穿刺后给予1%RHT溶液的稳态透皮速率常数分别为3.08、8.04、18.5μg/(cm^2·h)。结论 RHT可溶性微针具有较强的机械性能,良好的皮肤穿刺性和溶解性;可溶性微针能增加RHT透皮给药的累积渗透量,或可成为一种新型的经皮给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酒石酸卡巴拉汀 透明质酸 可溶性微针 经皮给药
下载PDF
用于构建可溶性微针的基质材料及其复合材料 被引量:16
13
作者 章捷 马凤森 +1 位作者 占浩慧 黄颖聪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129-134,161,共7页
可溶性微针作为新型透皮给药制剂,打破了传统皮肤给药制剂不能用于大分子药物经皮给药的局限,且具有无痛、无创、无出血、卫生、生物相容性好、便于患者自主使用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可溶性微针的研究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基质材料的选... 可溶性微针作为新型透皮给药制剂,打破了传统皮肤给药制剂不能用于大分子药物经皮给药的局限,且具有无痛、无创、无出血、卫生、生物相容性好、便于患者自主使用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可溶性微针的研究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基质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微针的制备及皮肤刺入、药物释放等性能。介绍了可溶性微针的研究现状,对基质材料进行了分类与介绍,并综述了基质材料的复合使用及效果。同时介绍了韧性材料和脆性材料的特性及其复合后的协同效果,进而对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微针 材料分类 复合 韧性材料 脆性材料
下载PDF
重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蛋白可溶性微针制备及免疫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思齐 杨国忠 +6 位作者 李明辉 段跃强 牛燕 王希良 杨英 高云华 杨鹏辉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49-455,共7页
目的建立重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蛋白的可溶性微针体外检测方法及体内免疫效果评价。方法通过动态光散射(DLS)检测蛋白粒径、BCA法检测单片微针的蛋白浓度、活体成像实验检测微针皮内注射后蛋白在体内的停留时间,通过DRIZE评分... 目的建立重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蛋白的可溶性微针体外检测方法及体内免疫效果评价。方法通过动态光散射(DLS)检测蛋白粒径、BCA法检测单片微针的蛋白浓度、活体成像实验检测微针皮内注射后蛋白在体内的停留时间,通过DRIZE评分评价微针注射后的皮肤情况,通过动物实验评价重组SEB蛋白可溶性微针的免疫原性及免疫保护效果。结果DLS分析显示SEB蛋白可溶性微针负载的重组SEB蛋白粒径与重组SEB蛋白溶液中的SEB蛋白粒径无明显差别,单片微针中重组SEB蛋白含量为(13.2±1.4)μg,活体成像实验显示相对于肌肉注射,重组SEB蛋白可溶性微针皮内给药后荧光蛋白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延长,动物实验显示13.0μg的重组SEB蛋白可溶性微针即能引发免疫反应,并且在2LD50SEB攻毒剂量下能够产生很好保护效果。结论重组SEB蛋白可溶性微针能够刺激小鼠机体产生较好的免疫原性及免疫保护效果,为发展疫苗新型免疫途径提供了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蛋白 可溶性微针 免疫效果评价
下载PDF
Plackett-Burman设计结合响应面法优化可溶性微针的制备工艺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哲 刘勇 +3 位作者 高广志 李奇贵 包阳阳 马凤森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593-599,共7页
研究了制备工艺对可溶性微针的机械、穿刺和吸湿性能的影响,并优化微针的制备工艺。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主要影响因素,运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微针的制备工艺。通过3D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针的外观形态,石蜡... 研究了制备工艺对可溶性微针的机械、穿刺和吸湿性能的影响,并优化微针的制备工艺。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主要影响因素,运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微针的制备工艺。通过3D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针的外观形态,石蜡膜穿刺法评估微针的穿刺性能,称重法考察微针的吸湿性能,物性分析仪表征微针的机械性能,组织学切片验证微针穿刺皮肤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微针韧脆材料比(P=0.0023)、药物占比(P=0.0075)、固化温度(P=0.0013)、空气流速(P=0.0027)和离心时间(P=0.0028)对穿刺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微针韧脆材料比(P=0.0177)对机械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各种因素对吸湿性能无显著影响。最优微针制备工艺参数为:韧脆材料比:9,50,药物占比:6.0%,溶媒占比60%,离心转速4000 r/min,离心时间28 min,离心温度25℃,干燥温度38℃,干燥湿度10%,空气流速0.5 L·min^(-1),微针的刺入深度为(412.03±2.85)μm,与预测值的偏差小于1%。最优微针的应力可达1.3 N/针,可成功刺破角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CKETT-BURMAN设计 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 可溶性微针 制备工艺
下载PDF
马钱子碱双层聚合物可溶性微针的制备及其在不同载药方式下的体外经皮渗透性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汪云霞 宋信莉 +2 位作者 陈欢欢 陈振龙 刘文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2112-2118,共7页
目的:制备马钱子碱(Bru)双层聚合物可溶性微针,并考察其在不同载药方式下的体外经皮渗透特性。方法:以微针揭膜难易程度、阵列完整性、气泡量、针型、针尖硬度、背衬韧性等为考察指标分别筛选微针的针尖材料和背衬材料,并以微针形态为... 目的:制备马钱子碱(Bru)双层聚合物可溶性微针,并考察其在不同载药方式下的体外经皮渗透特性。方法:以微针揭膜难易程度、阵列完整性、气泡量、针型、针尖硬度、背衬韧性等为考察指标分别筛选微针的针尖材料和背衬材料,并以微针形态为考察指标筛选基质溶胀方法和干燥方法,然后采用两步法制备双层聚合物可溶性微针,并进行表征和安全性评价。通过Franz扩散池法考察针尖载药、背衬载药、全载药Bru双层聚合物可溶性微针的体外经皮渗透特性,绘制体外透皮曲线并计算累积渗透量(Q)和累积渗透率。结果:优选的双层聚合物可溶性微针的制备工艺为以硫酸软骨素-聚乙烯吡咯烷酮K30(1∶1,m/m)作为针尖材料,15%聚乙烯醇作为背衬材料,在4℃冰箱静置1 h进行基质溶胀,干燥器室温干燥24 h。所制微针阵列完整,机械性能良好,能成功刺穿铝箔和大鼠皮肤,微针处理后皮肤在6 h内即可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体外透皮试验结果显示,微针递药可大大提高Bru的经皮累积渗透量,针尖材料可在10 min内溶解并释放药物;针尖载药微针在8 h内基本释放完全,Q8 h为102.185μg/cm^2,累积渗透率达到94.05%;背衬载药、全载药微针在8 h内的药物累积渗透率均超过50%,48 h药物累积渗透率均超过90%,Q48 h分别为840.77、1156.73μg/cm^2,显示出缓释特性。结论:成功制备了针尖层硬、背衬层软的Bru双层聚合物可溶性微针,通过全载药的方式可实现药物的有效经皮递送并达到缓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钱子碱 双层聚合物 可溶性微针 制备工艺 经皮递药
下载PDF
天麻素全载药可溶性微针的制备及体外经皮渗透性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舒慧 杨明 +4 位作者 朱卫丰 陈丽华 李哲 吴文婷 管咏梅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56-1061,共6页
目的制备天麻素全载药可溶性微针,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及体外透皮性能。方法采用两步离心法制备天麻素全载药可溶性微针,HPLC法测定其载药量,并进行形态学、机械性能、皮肤穿刺性能和恢复性能考察;采用Franz扩散池考察其体外透皮性能。结... 目的制备天麻素全载药可溶性微针,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及体外透皮性能。方法采用两步离心法制备天麻素全载药可溶性微针,HPLC法测定其载药量,并进行形态学、机械性能、皮肤穿刺性能和恢复性能考察;采用Franz扩散池考察其体外透皮性能。结果所制微针阵列完整,柔韧性好,每片载药量达(5.45±0.14)mg,机械性能良好,能成功刺穿大鼠皮肤,微针处理后皮肤在2 h内即可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离体皮肤渗透结果显示,12 h后全载药微针中天麻素的累积渗透量可达87%,而天麻素溶液中天麻素的累积渗透量为12%,说明可溶性微针对天麻素具有良好的透皮递送促进作用。结论制备的天麻素全载药可溶性微针机械强度及柔韧性好,实现了水溶性药物的透皮递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素 全载药 可溶性微针 经皮给药
下载PDF
芥子碱硫氰酸盐可溶性微针穴位给药抗支气管哮喘的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石佳楠 宋信莉 +5 位作者 刘兴德 陈欢欢 杨小双 杨胜磊 沈丽 万开龙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2728-2732,共5页
目的研究芥子碱硫氰酸盐可溶性微针(ST-DMN)穴位给药抗支气管哮喘(BA)的疗效。方法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筛选芥子碱硫氰酸盐(ST)抗BA的核心靶点,并针对排名前3位的核心靶点进行药效学研究。首先制备ST-DMN(ST载药量为1 mg/... 目的研究芥子碱硫氰酸盐可溶性微针(ST-DMN)穴位给药抗支气管哮喘(BA)的疗效。方法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筛选芥子碱硫氰酸盐(ST)抗BA的核心靶点,并针对排名前3位的核心靶点进行药效学研究。首先制备ST-DMN(ST载药量为1 mg/片),再将30只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空白微针组、白芥子散敷贴组(阳性对照组)和ST-DMN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10%卵清蛋白(含氢氧化铝佐剂)致敏和1%卵清蛋白雾化激发以复制BA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对照组大鼠不处理,模型对照组大鼠于肺俞穴、大椎穴涂抹生理盐水,空白微针组、白芥子散敷贴组、ST-DMN组大鼠分别于相同穴位给予空白微针、白芥子散(敷贴,1.5 g)、ST-DMN(2个穴位共给予3片)处理,每天1次,连续28 d。给药结束后,观察大鼠一般症状并测定体质量,观察大鼠肺组织的病理学形态变化,检测大鼠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肺组织中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2(IL-2)的水平。结果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结果显示,ST抗BA的关键靶点有PTGS2、MMP-9、IL-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热休克蛋白90AA1等。药效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对照组比较,ST-DMN组大鼠咳嗽减轻,毛色恢复,行为灵敏,呼吸平稳,体质量增加;肺组织结构、肺泡上皮细胞、肺间质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清、BALF、肺组织中PTGS2、MMP-9、IL-2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ST-DMN穴位给药抗BA的效果良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BALF、肺组织中PTGS2、MMP-9、IL-2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子碱硫氰酸盐 可溶性微针 穴位给药 支气管哮喘 作用靶点 药效学
下载PDF
胰岛素可溶性微针聚合物材料的初步筛选 被引量:3
19
作者 方雨 苏峰 +1 位作者 刘为中 何广卫 《中南药学》 CAS 2021年第4期573-577,共5页
目的筛选最佳复合处方,并对其制备的胰岛素可溶性微针进行表征。方法采用离心入模方法,选择常见高分子材料,分别以单一和复合的方式将聚合物材料制备成可溶性微针,并以成形性、机械性和吸湿性为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最佳胰岛素可溶性微针... 目的筛选最佳复合处方,并对其制备的胰岛素可溶性微针进行表征。方法采用离心入模方法,选择常见高分子材料,分别以单一和复合的方式将聚合物材料制备成可溶性微针,并以成形性、机械性和吸湿性为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最佳胰岛素可溶性微针的制备处方:硫酸软骨素和聚维酮K90比例为1∶1,胰岛素、硫酸软骨素、聚乙烯吡咯烷酮K90和pH为2的盐酸溶液质量分数分别为40%、7%、7%和46%。结论制备的胰岛素可溶性微针成形性好,力学性能优良,且微针硬度大,不易吸湿,可顺利穿刺皮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微针 胰岛素 聚合物材料 皮肤穿刺性能
下载PDF
包覆涂层的可溶性微针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健敏 刘欣莹 +2 位作者 刘思弯 何泽敏 余思锦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0-98,共9页
近年来,可溶性微针因其优势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但由于可溶性高分子材料快速溶解的特性,较难实现药物的缓控释.笔者提出了一种在可溶性微针针体上包覆一层涂层的方法,以实现对药物释放行为的控制.采用自制的旋涂机在微针针体上包覆... 近年来,可溶性微针因其优势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但由于可溶性高分子材料快速溶解的特性,较难实现药物的缓控释.笔者提出了一种在可溶性微针针体上包覆一层涂层的方法,以实现对药物释放行为的控制.采用自制的旋涂机在微针针体上包覆一层缓释涂层,以透皮扩散试验探究高分子涂层材料的种类和浓度、旋涂机的转速、包覆的次数等参数对药物释放的影响规律;采用力学强度测试和皮肤穿刺试验考察微针的穿刺行为和效率,最后通过经皮水分流失测试和皮肤恢复情况来评估微针的安全性.通过上述方法,成功制备了可实现缓控释的微针,优选的高分子涂层材料为聚苯乙烯,优选浓度为3%,旋涂机转速为600 r·min^(-1),包覆次数1次为宜;4种不同的药物均可用上述包覆的方法实现药物的缓控释.研究结果表明,包覆涂层的微针每根能承受至少0.21 N·tip^(-1),能够有效地刺入皮肤,穿刺皮肤效率达到97.20%.经皮水分流失测试结果显示,微针刚处理后经皮水分流失值升高至(54.03±3.85)g·m^(-2)·h^(-1),6 h后便下降到正常水平((13.80±1.37)g·m^(-2)·h^(-1))(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表明皮肤已恢复屏障作用.笔者所制备的微针可以实现多种药物的缓控释,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而且相对安全,是一种具有较大潜力的新型药物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给药 包覆涂层 可溶性微针 缓控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