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室夏闲季种植翻压绿肥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及无机氮的影响 被引量:25
1
作者 胡晓珊 唐树梅 +6 位作者 曹卫东 孟磊 白金顺 高嵩涓 曾闹华 常单娜 王雪翠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1-28,共8页
为明确温室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和无机氮(Nmin)对夏闲绿肥措施的响应特征,选取豆科(绿豆、田菁、印度豇豆)、禾本科(甜玉米、高丹草)和苋科(籽粒苋)6种绿肥,研究了不同夏季填闲绿肥种植、翻压对温室土... 为明确温室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和无机氮(Nmin)对夏闲绿肥措施的响应特征,选取豆科(绿豆、田菁、印度豇豆)、禾本科(甜玉米、高丹草)和苋科(籽粒苋)6种绿肥,研究了不同夏季填闲绿肥种植、翻压对温室土壤DOC,DON和Nmin含量及其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不同绿肥品种均增加了土壤DOC含量,0-40 cm土层增加显著;减少了土壤DON及无机氮含量。绿肥全量还田后,土壤剖面DOC含量均有所增加,苋科处理低于豆科和禾本科处理;土壤DON及Nmin含量较绿肥翻压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不同处理间表现有所差异,总体表现为豆科处理〈对照处理〈禾本科、苋科处理。绿肥根茬还田时,土壤DOC、DON及Nmin含量均低于不种绿肥处理。本研究为温室夏闲绿肥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低肥力土壤建议采用生物量适中的豆科作物并尽可能全量还田,以发挥其固氮效果及对土壤的养分供应能力;而高肥力温室土壤中要着重考虑环境风险,应当选择籽粒苋、高丹草等根系较深、生物量大的夏季绿肥作物作为填闲作物,同时结合后茬蔬菜的施肥措施来决定绿肥还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 夏闲季 绿肥 可溶性 可溶性 无机
下载PDF
三峡库区小流域河流可溶性硅、无机氮和磷的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少源 冯明磊 +4 位作者 林杉 覃德富 胡荣桂 杨小文 姜诚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716-2722,共7页
利用定点监测的方法对三峡库区2个小流域水体中可溶性硅(DSi)、可溶性无机氮(DIN)和可溶性磷(DP)含量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结果表明,2006年宝塔河流域和曲溪流域DSi含量在0.18-... 利用定点监测的方法对三峡库区2个小流域水体中可溶性硅(DSi)、可溶性无机氮(DIN)和可溶性磷(DP)含量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结果表明,2006年宝塔河流域和曲溪流域DSi含量在0.18-19.89mg·L^-1之间,DIN含量在0.39-6.85mg·L^-1之间,枯水季节含量高于丰水季节;DP含量在0.01-0.08mg·L^-1之间,无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曲溪流域水体中DSi、DIN的含量明显高于宝塔河,这可能与当地的农户活动、土地利用类型、施肥量等因素有关;而DP含量在两流域间无明显差异,具体影响因素还有待探索。两流域水体中DSi、DIN含量均高于库区水体,DP含量低于库区。宝塔河流域水体中的DSi、DIN和DP的含量比例为138∶81∶1,而曲溪流域为500∶350∶1,从水体营养学角度来看,两流域营养物质含量比均达到发生“水华”现象的程度,其水环境问题的潜在威胁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地区 可溶性 可溶性无机 可溶性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农田土壤可溶性氮组分的影响
3
作者 隽英华 何志刚 +2 位作者 刘慧屿 刘艳 陈玥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56,共8页
为探究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农田土壤可溶性氮转化特征的影响,研发东北冷凉区土壤氮素供应能力提高的秸秆还田技术,采用田间连续定位试验,对比分析了秸秆还田方式(不还田、粉碎翻压还田、堆腐旋耕还田)与氮肥运筹(N 180、210、240 kg/hm^(... 为探究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农田土壤可溶性氮转化特征的影响,研发东北冷凉区土壤氮素供应能力提高的秸秆还田技术,采用田间连续定位试验,对比分析了秸秆还田方式(不还田、粉碎翻压还田、堆腐旋耕还田)与氮肥运筹(N 180、210、240 kg/hm^(2);氮肥基施、氮肥后移)作用下农田土壤无机氮(IN)、可溶性有机氮(DON)及可溶性全氮(DTN)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影响农田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含量,其作用行为受秸秆还田方式、施氮模式和生育时期的多重制约。秸秆还田配施低量氮肥(N 180 kg/hm^(2))土壤IN和DTN均低于无秸秆处理,而配施高量氮肥(N 240 kg/hm^(2))时高于无秸秆处理;秸秆还田土壤DON于生育前期(播种-拔节期)较无秸秆处理显著增加,而在生育中后期无规律性变化。随着施氮量增加,秸秆还田土壤IN和DTN显著增加,而DON仅于春玉米旺盛生长期(拔节期-灌浆期)显著增加。随着生育期推进,除秸秆堆腐旋耕还田土壤DON呈三峰曲线变化外,秸秆还田土壤IN、DON和DTN均呈双峰曲线变化,且峰值越来越低。由此可见,在东北农业产区,N 210 kg/hm^(2)用量下秸秆粉碎翻压还田配施15%氮肥的秸秆还田技术具有优化氮素管理、提高土壤肥力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方式 无机 可溶性有机 可溶性
下载PDF
高寒人工草地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库和无机氮库动态变化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文颖 李文全 +4 位作者 周华坤 康清 马晓玲 刘攀 王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0-35,共6页
以青海省高寒区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库和无机氮库含量及其季节动态变化过程,确定牧草不同发育期土壤供氮能力,为研究高寒区人工牧草吸收土壤氮素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青海同德暗栗钙土种植禾本科牧草第1 年... 以青海省高寒区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库和无机氮库含量及其季节动态变化过程,确定牧草不同发育期土壤供氮能力,为研究高寒区人工牧草吸收土壤氮素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青海同德暗栗钙土种植禾本科牧草第1 年土壤以硝态氮为主,占54%-59%,其次为可溶性有机氮,占22%-29%,铵态氮最低,仅占17%.1 年人工草地土壤铵态氮含量随生长季延长逐渐增多,9 月最高;土壤硝态氮在6 月返青期最高,随生长季延长下降显著;土壤可溶性总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在返青期和枯黄期较高,生长旺盛期较低.(2)青海果洛州退化高寒草甸土种植禾本科牧草的人工草地土壤硝态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占优势,分别占49%和43%,铵态氮仅占8%.1 年人工草地随生长季土壤铵态氮含量逐渐升高,9 月最高;土壤硝态氮在7 月初期最高,随生长季延长显著下降;土壤可溶性总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在生长季初期(7 月)最高,随生长季延长而降低.表明高寒区人工草地土壤可溶性有机氮是植物可利用氮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含量仅次于硝态氮且远高于铵态氮.(3)与1 年人工草地相比较,同德单播禾本科牧草生长3 年后,土壤中植物可利用氮素迅速下降,尤其是硝态氮含量下降近80%,其次铵态氮下降近67%,可溶性总氮下降近60%2.5 倍,仅可溶性有机氮下降不显著.说明单播模式下人工草地土壤有效养分下降是人工草地生产力难以持续的主要原因.(4)在1 年人工草地种植的不同牧草种类的土壤各类氮素均无显著差异;而在3 年草地,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和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单播人工草地土壤表层硝态氮显著高于其他种单播人工草地,星星草和多叶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单播人工草地土壤可溶性总氮显著高于其他种类人工草地.初步推断:种植不同牧草可对不同形态土壤氮素产生影响,暗示不同牧草对不同形态氮素的需求存在-定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人工草地 土壤可溶性有机 土壤无机
下载PDF
渤海湾可溶性无机氮时空变异状况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戴明新 彭士涛 +1 位作者 毛天宇 白志鹏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86-390,共5页
以渤海湾17个监测点11年来可溶性无机氮(DIN)监测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箱线图,相关分析,Mann-Kendall及样条插值等技术方法,分析渤海湾1996—2006年17个监测点ρ(DIN)的统计学特征、季节差异性和时空变化状况,以及引起ρ(DIN)时空变化的... 以渤海湾17个监测点11年来可溶性无机氮(DIN)监测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箱线图,相关分析,Mann-Kendall及样条插值等技术方法,分析渤海湾1996—2006年17个监测点ρ(DIN)的统计学特征、季节差异性和时空变化状况,以及引起ρ(DIN)时空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各监测时期渤海湾ρ(DIN)大多表现为正偏态分布.在33个监测时段内,2号,4号和6号监测点所在海区ρ(DIN)最高,说明陆源污染及港口发展对渤海湾ρ(DIN)的贡献不容忽视.丰水期ρ(DIN)与平水期显著相关,而枯水期ρ(DIN)与丰水期和平水期的相关性不显著.在时间特征上,ρ(DIN)表现为先增加后平稳而后快速增加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ρ(DIN)表现为北高南低,近岸高离岸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可溶性无机 时空变异
下载PDF
光照强度对三峡库区消落区土壤-水界面可溶性硅和无机氮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张蕾 王刚 +2 位作者 夏伟 于航 赵秀兰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5-90,共6页
通过模拟淹水试验,研究了三峡库区消落区土壤(石灰性紫色土、沉积物、水稻土)可溶性硅和无机氮的释放规律及光照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能加速底栖微生物对NH4+-N的硝化以及摄取,从而使NH4+-N的消耗量增大,含量降低,从而使NO3--N浓度... 通过模拟淹水试验,研究了三峡库区消落区土壤(石灰性紫色土、沉积物、水稻土)可溶性硅和无机氮的释放规律及光照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能加速底栖微生物对NH4+-N的硝化以及摄取,从而使NH4+-N的消耗量增大,含量降低,从而使NO3--N浓度增大,含量升高.光照能刺激上覆水中硅藻的光合作用,加速其生长,使硅藻直接摄取更多的可溶性硅,从而使水体中可溶硅浓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消落区 光照强度 可溶性 无机
下载PDF
氮沉降背景下生物炭输入对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和无机氮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黄思彤 马亚培 +4 位作者 李宇轩 王妙芬 钟羡芳 李守中 尹云锋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年第2期56-61,共6页
利用盆栽试验探究氮沉降背景下生物炭输入对土壤可溶性有机质(DOM)和无机氮(NH_(4)^(+)-N、NO_(3)^(-)-N)含量的短期影响。氮沉降处理分别为0(对照)、40(低氮)和80 kg·N·hm^(-2)·a^(-1)(高氮),在每个氮沉降水平下生物炭... 利用盆栽试验探究氮沉降背景下生物炭输入对土壤可溶性有机质(DOM)和无机氮(NH_(4)^(+)-N、NO_(3)^(-)-N)含量的短期影响。氮沉降处理分别为0(对照)、40(低氮)和80 kg·N·hm^(-2)·a^(-1)(高氮),在每个氮沉降水平下生物炭施用量分别为0(对照)、12(低量)、36 t·hm^(-2)(高量),供试植物为杉木幼苗,试验进行18个月。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独氮沉降处理使土壤pH下降了0.05~0.18个单位,而单独施用生物炭以及在氮沉降背景下施用生物炭处理后土壤pH则显著提高了0.26~0.91个单位(P<0.05)。单独氮沉降处理对土壤可溶性碳(DOC)含量和可溶性氮(DON)含量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单独施用生物炭以及在氮沉降背景下施用生物炭处理均显著提高了DOC(1~2倍)和DON(1~6倍)含量。同对照组比较,各处理下的土壤NH_(4)^(+)-N含量变化并不明显,高量施用生物炭处理显著提高了NO_(3)^(-)-N含量。因此,在杉木幼苗生长初期,施用适量的生物炭有利于缓解由氮沉降所引起的土壤酸化并维持DOM处于较高水平,这对亚热带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 生物炭 可溶性有机质 无机
下载PDF
青弋江芜湖段春季可溶性无机氮分布特征
8
作者 吕小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25期8699-8701,共3页
通过调查青弋江芜湖段9个断面的水质状况,研究该段水体中可溶性无机氮的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青弋江芜湖段水体中氨氮浓度从上游至下游呈增加趋势,硝态氮浓度为2007年的2~3倍,氨氮浓度与2007年相比无明显差异;氨氮浓度与硝态氮浓度... 通过调查青弋江芜湖段9个断面的水质状况,研究该段水体中可溶性无机氮的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青弋江芜湖段水体中氨氮浓度从上游至下游呈增加趋势,硝态氮浓度为2007年的2~3倍,氨氮浓度与2007年相比无明显差异;氨氮浓度与硝态氮浓度呈负相关,氨氮和硝态氮浓度与DO浓度有较强的相关性;青弋江芜湖段水体中pH变化受到沿岸环境影响较大.该研究可为有关部门保护青弋江水环境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弋江 可溶性无机 分布特征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中亚热带森林土壤中可溶性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9
作者 闫聪微 马红亮 +2 位作者 高人 尹云锋 陈仕东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78-684,共7页
通过野外模拟试验,研究CK〔对照,0 kg(hm2.a)〕、LN〔低氮,30 kg(hm2.a)〕和HN〔高氮,100 kg(hm2.a)〕处理3个氮沉降水平对亚热带针叶(杉木)和阔叶(浙江桂、罗桴栲)森林土壤中可溶性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后3 d,土壤中的w(SI... 通过野外模拟试验,研究CK〔对照,0 kg(hm2.a)〕、LN〔低氮,30 kg(hm2.a)〕和HN〔高氮,100 kg(hm2.a)〕处理3个氮沉降水平对亚热带针叶(杉木)和阔叶(浙江桂、罗桴栲)森林土壤中可溶性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后3 d,土壤中的w(SIN)(可溶性无机氮含量)在CK和LN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仅发现HN处理与LN及CK处理之间的差异显著.施氮后3个月,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与施氮后3 d相比,土壤中的w(NH4+-N)在CK处理显著增加了42%~68%(P<0.05),而HN处理则显著降低了45%~58%(P<0.05);土壤中的w(NO3--N)平均降低了24%~88%,其中HN处理降幅最大也最显著;杉木林土壤降幅最大.施氮后3 d,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土壤尤其是杉木林土壤中的w(SON)(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增加,其占w(TSN)(可溶性总氮含量)的比例降低.然而3个月后,施氮影响趋缓甚至相反;与施氮后3 d比较,HN处理下w(SON)降低,而其占w(TSN)的比例却有所升高,表明SON损失仍低于SIN.阔叶天然林土壤中的w(SON)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表明凋落物性质差异造成的影响与w(SON)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 森林土壤 针阔叶林 无机 可溶性有机
下载PDF
溶解无机氮在胶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速率和通量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蒋凤华 王修林 +3 位作者 石晓勇 祝陈坚 胡海燕 韩秀荣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3-18,24,共7页
应用实验室培养法测定了溶解无机氮(DIN)在胶州湾16个站位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速率.结果表明,NH+4-N,NO-2-N和NO-3-N的交换速率一般分别在-0.5~1.6,0.005~0.67,-2.0~2.8 mmol/(m2@d)范围内.由于间隙水中DIN主要以NH+4-N形态存在,... 应用实验室培养法测定了溶解无机氮(DIN)在胶州湾16个站位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速率.结果表明,NH+4-N,NO-2-N和NO-3-N的交换速率一般分别在-0.5~1.6,0.005~0.67,-2.0~2.8 mmol/(m2@d)范围内.由于间隙水中DIN主要以NH+4-N形态存在,DIN在胶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以NH+4-N的扩散为主,在大部分站位表现为由沉积物向水体的释放,NO-3-N主要来自NH+4-N的硝化反应,而NO-2-N是NH+4-N和NO-3-N之间化学转化过程的中间产物.考虑胶州湾沉积物类型,DIN在胶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通量为9.68×108mmol/d,是河流输入DIN的50%左右,可提供维持胶州湾初级生产力所需DIN的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无机 din 胶州湾 沉积物-海水 交换 速率 通量
下载PDF
应用MODIS影像监测海州湾无机氮浓度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许勇 张鹰 +1 位作者 刘吉堂 张东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6-81,共6页
利用连云港海州湾2004年至2006年的水质监测资料,选取时间上完全同步的空间分辨率为500m的 MODIS Terra 1B 数据,对反射率的单波段因子和波段组合因子与可溶无机氮(DIN)质量浓度之间进行相关分析。从总体上看,单波段因子与 DIN 质量浓... 利用连云港海州湾2004年至2006年的水质监测资料,选取时间上完全同步的空间分辨率为500m的 MODIS Terra 1B 数据,对反射率的单波段因子和波段组合因子与可溶无机氮(DIN)质量浓度之间进行相关分析。从总体上看,单波段因子与 DIN 质量浓度的相关性较低,但在含氮基团倍频和合频吸收带附近的波段(波段2、7)反射率与 DIN 质量浓度呈负相关,显示了含氮基团对水体光谱特征的影响;在波段组合因子中,因子 F_(11(3,4))和 F_(13(3,4))与 DIN 质量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用这两个因子建立 DIN 质量浓度的回归模型,R^2达到0.7以上,相对精度达70%左右,最终选择因子 F_(11(3,4))的线性模型反演该海域的 DIN质量浓度,其结果与实际情况非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无机(din) MODIS 海州湾
下载PDF
菌剂作用下牛床垫料发酵过程可溶性碳氮变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钟珍梅 陆蒸 +1 位作者 林忠宁 应朝阳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73-1379,共7页
【目的】探讨在外源菌剂作用下使用了3年的牛床垫料堆肥发酵过程可溶性氮和碳变化的规律。【方法】测定不同菌剂作用后牛床垫料发酵过程不同发酵时间可溶性氮(铵态氮、硝态氮、可溶性有机氮)和可溶性碳(可溶性总碳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含... 【目的】探讨在外源菌剂作用下使用了3年的牛床垫料堆肥发酵过程可溶性氮和碳变化的规律。【方法】测定不同菌剂作用后牛床垫料发酵过程不同发酵时间可溶性氮(铵态氮、硝态氮、可溶性有机氮)和可溶性碳(可溶性总碳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结果】添加菌剂促进了牛床垫料发酵过程铵态氮(NH_(4)^(+)-N)、可溶性有机氮(SON)和可溶性总碳(STC)含量的增加,降低了硝态氮(NO_(3)^(−)-N)含量,其中国龙生物床菌剂作用最明显,百丰畜禽宝和丰力净次之;可溶性有机碳(SOC)在不同的菌剂之间作用无规律性。随着发酵时间延长,NH_(4)^(+)-N和STC含量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发酵20 d含量最高;NO_(3)^(−)-N和SON呈增加趋势,发酵50 d含量最高;SOC呈降低趋势,发酵10 d含量最高。【结论】添加菌剂能增加发酵过程铵态氮、SON和STC含量,但可能存在氨挥发的风险。综合考虑堆肥降解效果和减少氨气的挥发,牛粪垫料发酵宜选专用畜禽粪便发酵的菌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床垫料 堆肥发酵 可溶性无机 可溶性有机 可溶性
下载PDF
土壤可溶性有机氮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储成 程谊 +2 位作者 曹亚澄 蔡祖聪 张金波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69-477,共9页
可溶性有机氮(DON)是土壤中生物可利用有机氮库的主要成分,是最为活跃的有机氮形态之一。DON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是土壤氮素地球生物化学循环的重要一环,与氮素养分供应、损失等过程密切相关。然而缺失准确、可靠的土壤DON分析方法严... 可溶性有机氮(DON)是土壤中生物可利用有机氮库的主要成分,是最为活跃的有机氮形态之一。DON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是土壤氮素地球生物化学循环的重要一环,与氮素养分供应、损失等过程密切相关。然而缺失准确、可靠的土壤DON分析方法严重限制了DON的相关研究进程。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土壤浸提液和水体中DON测定方法,重点比较了不同可溶性总氮(DTN)测定方法以及不同前处理方法对提高DON测定结果准确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有机 可溶性 前处理方法 无机去除 差减法
下载PDF
不同降水控制对荒漠土壤中可溶性碳、氮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许华 何明珠 孙岩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98-803,共6页
以宁夏中卫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典型荒漠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架设遮雨棚和滴灌措施研究极端干旱、干旱、降水增加等条件对荒漠土壤环境中可溶性碳(DC)、可溶性氮(DN)组分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分析降水控制条件、季节以及土壤深度等因素... 以宁夏中卫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典型荒漠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架设遮雨棚和滴灌措施研究极端干旱、干旱、降水增加等条件对荒漠土壤环境中可溶性碳(DC)、可溶性氮(DN)组分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分析降水控制条件、季节以及土壤深度等因素对荒漠土壤可溶性无机碳(DIC)、可溶性有机碳(DOC)、DC、DN和土壤DOC/DN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干旱荒漠区,土壤DN对于降水调控的响应高于DC组分,DIC、DOC、DC、DN和DOC/DN分别为6.59×10^-6~9.19×10^-5、1.52×10^-5~1.04×10^-4、5.50×10^-5~1.80×10^-4、9.60×10^-7~2.05×10^-5和2.10~41.49.不同降水控制条件对土壤DC的影响不显著,对土壤DN和DOC/DN影响显著,在极端干旱(减少降水50%)条件DN显著增加,DOC/DN随降水的增加而增加;DIC、DOC、DC、DN以及DOC/DN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土壤DC、DN组分呈夏、秋季高于春、冬季趋势,土壤DOC/DN的季节变化为春<夏<秋<冬;DIC、DC和DOC/DN随着深度增加呈显著降低的趋势,而DOC、DN在不同土壤深度变化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 可溶性有机碳 可溶性无机 可溶性
下载PDF
落叶阔叶混交林中氮沉降对土壤可溶性碳的影响
15
作者 黄日昌 高学通 +1 位作者 崔洋 牛继强 《河南科学》 2021年第5期729-733,共5页
借助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林冠模拟氮沉降野外试验平台,通过对比林冠施氮与林下施氮样地中的土壤可溶性碳含量,研究了林冠对大气氮沉降的过滤作用以及氮素输入对鸡公山落叶阔叶混交林内土壤可溶性碳的影响.结果显示,林冠施氮处理组... 借助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林冠模拟氮沉降野外试验平台,通过对比林冠施氮与林下施氮样地中的土壤可溶性碳含量,研究了林冠对大气氮沉降的过滤作用以及氮素输入对鸡公山落叶阔叶混交林内土壤可溶性碳的影响.结果显示,林冠施氮处理组中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受氮沉降的影响显著低于林下施氮处理组,说明在落叶阔叶混交林中林冠能减少沉降至土壤表层的氮素,降低大气氮沉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人工施氮影响土壤后,土壤DOC含量先下降,然后随氮素含量的增加而上升;氮沉降会引起土壤酸化,促使土壤DIC转化为气态CO_(2),最终导致土壤DIC含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 可溶性有机碳 可溶性无机 鸡公山
下载PDF
草酸和抑制剂对氮肥在喀斯特土壤中迁移规律的影响
16
作者 谢富金 钟宁 +5 位作者 王家凤 张嘉佳 田嫄 陶毅才 周柳强 蔡秋亮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2-390,共9页
【目的】探究草酸、硝化抑制剂(DMPP)和脲酶抑制剂(NBPT)与氮肥配施后氮素在喀斯特土壤中的迁移规律,为喀斯特地区合理施用氮肥及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室内土柱培养法,在土壤湿度为30%条件下,以草酸、DMPP和NBPT... 【目的】探究草酸、硝化抑制剂(DMPP)和脲酶抑制剂(NBPT)与氮肥配施后氮素在喀斯特土壤中的迁移规律,为喀斯特地区合理施用氮肥及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室内土柱培养法,在土壤湿度为30%条件下,以草酸、DMPP和NBPT与3种氮肥(硝酸钾、氯化铵和尿素)组合配施,培养15、30和90 d后,测定土柱中不同土层的可溶性无机氮含量及其百分率,探究氮肥配施草酸和2种抑制剂对喀斯特土壤中氮素迁移规律的影响。【结果】在15、30和90 d的培养时间下,与单施氮肥相比,氮肥配施草酸和抑制剂对氮素在喀斯特土壤中迁移具有明显影响。硝酸钾、氯化铵和尿素配施草酸后,土壤的可溶性无机氮含量增加,分别为0.516、3.266和0.958 mg/g,同时,3种氮肥在土壤中的可溶性无机氮百分率均升高(硝酸钾、氯化铵和尿素的可溶性无机氮百分率最高分别为16.68%、41.28%和11.02%)。氯化铵配施草酸+DMPP后,土壤的可溶性无机氮含量增加,其百分率提高,且在培养15 d时百分率最高,为45.48%;尿素配施草酸+DMPP后,在培养90 d时土壤的可溶性无机氮含量和百分率均最高,分别为0.935 mg/g和11.19%。【结论】在喀斯特地区土壤中,硝酸钾、氯化铵和尿素分别配施草酸均能提高土壤可溶性无机氮含量,促进氮素向深层次土壤迁移,氯化铵和尿素分别配施草酸+DMPP也可提高土壤可溶性无机氮含量,这些高效利用氮肥的施肥方式可在农业生产上参考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土壤 迁移规律 草酸 抑制剂 可溶性无机
下载PDF
抑制剂和水分对铵态氮肥在喀斯特地区土壤中迁移规律的影响
17
作者 王小翠 张嘉佳 蔡秋亮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33-41,共9页
通过室内土柱培养试验,研究脲酶抑制剂(NBPT)和硝化抑制剂(DMPP)在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对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和尿素4种氮肥在喀斯特地区土壤中迁移及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单施铵态氮肥,配施抑制剂对各类铵态氮肥在喀斯特... 通过室内土柱培养试验,研究脲酶抑制剂(NBPT)和硝化抑制剂(DMPP)在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对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和尿素4种氮肥在喀斯特地区土壤中迁移及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单施铵态氮肥,配施抑制剂对各类铵态氮肥在喀斯特地区土壤中的迁移均具有明显影响,且土壤含水量会影响氮素的迁移距离;碳酸氢铵、硫酸铵和氯化铵配施DMPP在土壤含水量为30%条件下的氮素转化率最高,分别为16.42%、37.98%、40.41%,显著提高了土壤中可溶性无机氮含量,促进了无机氮向深层土壤中迁移;尿素配施DMPP在土壤含水量50%条件下的氮素转化率最高,为10.68%;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的转化率分别为8.64%~16.42%、24.32%~37.98%、27.91%~40.41%,氮素转化率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升高而下降;尿素的转化率为2.63%~10.68%,氮素转化率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升高而升高。综上,在喀斯特地区土壤中施用铵态氮肥时,可以通过添加硝化抑制剂来延长氮肥在土壤中的迁移距离,提高可溶性无机氮含量和氮素转化率,减少氮素损失,从而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铵态 抑制剂 可溶性无机 喀斯特 转化率
下载PDF
大鹏湾海水中氮和磷的分布变化 被引量:14
18
作者 周毅频 李绪录 夏华永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3期50-55,共6页
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环境保护署于1999—2007年106个航次的调查资料,结合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于1998—2007年10个航次的调查资料,简要描述和分析大鹏湾海水中可溶性无机氮(DIN)和可溶性无机磷(DIP)含量的多年平均分布变化。结果表明,DIN和... 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环境保护署于1999—2007年106个航次的调查资料,结合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于1998—2007年10个航次的调查资料,简要描述和分析大鹏湾海水中可溶性无机氮(DIN)和可溶性无机磷(DIP)含量的多年平均分布变化。结果表明,DIN和DIP含量均夏、冬季较高,而春、秋季较低;受香港和深圳等陆源排放影响,四季吐露港西部和沙头角海区域的DIN和DIP含量普遍比其他区域高;夏季南澳养殖场附近水域的DIN也明显较高,可能与养殖场的饵料投放有关。大鹏湾海水中平均氮磷原子比大于16,而DIN和DIP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69和0.009 mg/L。夏季,由于外海高盐水的入侵,底层水中DIN和DIP含量明显高于表层。9 a调查期间,大鹏湾香港海区海水中DIN和DIP含量的年际变化呈较明显下降趋势,而氮磷原子比的年际变化则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鹏湾 海水 可溶性无机(din) 可溶性无机磷(DIP)
下载PDF
添加不同外源氮对长期秸秆还田土壤中氮素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29
19
作者 丛日环 张丽 +4 位作者 鲁艳红 聂军 李小坤 任涛 鲁剑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07-1114,共8页
【目的】秸秆还田能够改变土壤中各活性氮库的含量与比例,进而影响土壤氮素供应能力。本文研究了长期秸秆还田条件下添加不同外源氮对土壤中不同形态氮素的影响,旨在明确长期秸秆还田土壤活性氮库的含量差异。【方法】长期定位施肥试验... 【目的】秸秆还田能够改变土壤中各活性氮库的含量与比例,进而影响土壤氮素供应能力。本文研究了长期秸秆还田条件下添加不同外源氮对土壤中不同形态氮素的影响,旨在明确长期秸秆还田土壤活性氮库的含量差异。【方法】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点位于湖南省望城县(112°80′N、28°37′E,海拔高度100 m)。试验开始于1981年,供试土壤为第四纪红色黏土发育的水稻土,轮作制度为稻—稻—冬闲。2014年晚稻收获后,采集单施化肥和长期秸秆还田配施化肥两个处理的耕层土壤样品,开展室内培养试验。每个土壤样品设置灭菌和不灭菌两组主处理,在主处理下设:对照(CK)、添加尿素(N 150 kg/hm^2,U)、添加秸秆(N 150 kg/hm^2,S)和添加尿素和秸秆(N 300 kg/hm^2,U+S)四个副处理,4次重复。在25℃下恒温培养5、10、20、30、50、90、130天时,分析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结果】1) U、S和U+S处理均显著提高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高低顺序为U> U+S> S> CK。非灭菌条件下,U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较其他处理高出90.8%~288%。2)灭菌后土壤铵态氮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其向硝态氮转化过程受阻。在培养90天内,土壤硝态氮、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3)而不灭菌条件下,各处理土壤硝态氮均在培养50天后迅速增加,至培养结束土壤硝态氮达最大值(117.43~243.17 mg/kg)。4)土壤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分别于培养20天(106.72~244.01 mg/kg)和30天(95.76~140.63 mg/kg)时达到最大值。5)至培养结束,灭菌条件下长期NPKS土壤中U+S处理可溶性有机氮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较U和S处理分别提高51.55%和29.96%。【结论】添加不同外源氮有利于提高长期秸秆还田土壤中活性有机氮的含量,尤其是添加秸秆和尿素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氮素的供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素转化 无机 微生物 可溶性有机
下载PDF
林下凋落物去除与施氮对针叶林和阔叶林土壤氮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马红亮 闫聪微 +3 位作者 高人 尹云锋 杨玉盛 陈仕东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316-1324,共9页
通过野外模拟试验,选择中亚热带针叶林(杉木林)和阔叶林(浙江桂林和罗浮栲林)森林生态系统,设3个施氮水平CK(对照)、低氮〔30 kg(hm2·a)〕和高氮〔100 kg(hm2·a)〕及2个凋落物处理,研究施氮对土壤主要形态氮质量分数的影... 通过野外模拟试验,选择中亚热带针叶林(杉木林)和阔叶林(浙江桂林和罗浮栲林)森林生态系统,设3个施氮水平CK(对照)、低氮〔30 kg(hm2·a)〕和高氮〔100 kg(hm2·a)〕及2个凋落物处理,研究施氮对土壤主要形态氮质量分数的影响、动态变化及凋落物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与CK相比,高氮处理可瞬时(3 d)提高森林土壤氮质量分数,但施氮后持续效应的影响降低.与保留凋落物相比,去除凋落物在施氮的持续效应中,可降低阔叶林土壤w(铵态氮)18.2%,而杉木林土壤的氮质量分数则略有升高.去除凋落物下施氮的持续和瞬时效应可增加各种林下土壤的w(硝态氮),其中浙江桂林土壤w(硝态氮)分别增加58.9%和38.2%,罗浮栲林土壤分别增加7.0%和30.0%,杉木林土壤分别增加-17.1%和9.0%.可见凋落物在施氮连续事件中存在复杂的短期和长期相互影响.阔叶林土壤w(SON)(SON为可溶性有机氮)较高,并且其微生物w(SON)及其占微生物w(TN)的比例高于杉木林土壤,而杉木林土壤微生物w(铵态氮)及其占微生物w(TN)的比例高于阔叶林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 亚热带森林土壤 凋落物 无机 可溶性有机 微生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