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刍动物瘤胃可溶碳和可溶氮降解平衡研究进展
1
作者 刘洋 张振斌 +2 位作者 臧俞 张军 王梦芝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5-33,共9页
反刍动物氮的利用率低,瘤胃内可溶性碳和可溶性氮平衡这一原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文章总结了可溶性碳和可溶性氮在瘤胃的代谢过程、评价可溶性碳/可溶性氮平衡的指标、可溶性碳/可溶性氮对反刍动物代谢影响以及调控可溶性碳/可溶性氮... 反刍动物氮的利用率低,瘤胃内可溶性碳和可溶性氮平衡这一原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文章总结了可溶性碳和可溶性氮在瘤胃的代谢过程、评价可溶性碳/可溶性氮平衡的指标、可溶性碳/可溶性氮对反刍动物代谢影响以及调控可溶性碳/可溶性氮平衡措施,以期为提高反刍动物氮利用率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刍动物 可溶性碳/可溶性氮平衡 利用率
下载PDF
有机物料输入稻田提高土壤微生物碳氮及可溶性有机碳氮 被引量:91
2
作者 陈安强 付斌 +2 位作者 鲁耀 段宗颜 胡万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160-167,共8页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是土壤碳、氮库中最活跃的组分,是反应土壤被干扰程度的重要灵敏性指标,通过设置相同有机碳施用量下不同有机物料处理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有机物料添加下土壤微生物量碳(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是土壤碳、氮库中最活跃的组分,是反应土壤被干扰程度的重要灵敏性指标,通过设置相同有机碳施用量下不同有机物料处理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有机物料添加下土壤微生物量碳(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氮(soil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MBN)和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的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化肥和生物碳、玉米秸秆、鲜牛粪或松针配施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显著大于不施肥处理(no fertilization,CK)和单施化肥处理,分别比不施肥处理和单施化肥平均高23.52%和12.66%(MBC)、42.68%和24.02%(MBN)、14.70%和9.99%(DOC)、22.32%和21.79%(DON)。化肥和有机物料配施处理中,化肥+鲜牛粪处理的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最高,比CK高26.20%(MBC)、49.54%(MBN)、19.29%(DOC)和32.81%(DON),其次是化肥+生物碳或化肥+玉米秸秆处理,而化肥+松针处理最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质量分数(308.87 mg/kg)小于微生物量碳(474.71 mg/kg),而可溶性有机氮质量分数(53.07 mg/kg)要大于微生物量氮(34.79 mg/kg)。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化肥和有机物料配施显著降低MBC/MBN和DOC/DON,降低率分别为24.57%和7.71%。MBC和DOC、MBN和DON随着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全氮(total nitrogen,TN)的增加呈显著线性增加。MBC、MBN、DOC、DON、DOC+MBC和DON+MBN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从相关程度看,DOC+MBC和DON+MBN较MBC、DOC、MBN、DON更能反映土壤中活性有机碳和氮库的变化,成为评价土壤肥力及质量的更有效指标。结果可为提高洱海流域农田土壤肥力,增强土壤固氮效果,减少土壤中氮素流失,保护洱海水质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 有机物料 土壤微生物量 可溶性有机 稻田
下载PDF
冻融对湿地土壤可溶性碳、氮和氮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61
3
作者 周旺明 王金达 +2 位作者 刘景双 秦胜金 王洋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共6页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冻融循环过程(-5—5℃或-25—5℃)对沼泽湿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以及土壤有机氮矿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土壤DOC和DON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土壤DOC含量在冻...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冻融循环过程(-5—5℃或-25—5℃)对沼泽湿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以及土壤有机氮矿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土壤DOC和DON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土壤DOC含量在冻融1次(-5—5℃或-25—5℃冻融循环处理)后达最大值,而土壤DON分别在冻融2次(-5—5℃冻融循环处理)和4次(-25—5℃冻融循环处理)后达最大值。这说明在短期内冻融交替对土壤DOC和DON含量的影响较明显。冻结温度和冻融次数显著影响土壤有机氮矿化过程,且-25—5℃冻融循环比-5—5℃冻融循环矿化累积量高。冻融循环促进了土壤有机氮的矿化,有利于土壤有效氮的累积,为春季植物生长提供足够的氮素,对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过程 可溶性 可溶性 矿化 沼泽湿地 三江平原
下载PDF
淹水培养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动态 被引量:32
4
作者 仇少君 彭佩钦 +2 位作者 荣湘民 刘强 唐麒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052-2058,共7页
以洞庭湖区2个典型水稻土(红黄泥和紫潮泥)为对象,研究了25℃、淹水培养条件下稻草-硫铵配施和单施硫铵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SMBC、SMBN)和可溶性有机碳、氦(SDOC、SDON)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SMBC、SMBN和SDOC、SDON在... 以洞庭湖区2个典型水稻土(红黄泥和紫潮泥)为对象,研究了25℃、淹水培养条件下稻草-硫铵配施和单施硫铵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SMBC、SMBN)和可溶性有机碳、氦(SDOC、SDON)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SMBC、SMBN和SDOC、SDON在培养前期达到峰值,之后降低,并趋于稳定.添加底物后,2种土壤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有机碳(SMBC/T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全氮(SMBN/TN)的平均值都在2%-3%之间变化;可溶性碳与全碳(SDOC/TC)的平均值为1%左右,可溶性氮与全氮(SDON/TN)平均值为5%-6%.2种土壤中SMBC峰值单施硫铵处理最大,但与稻草-硫铵配施处理差异均不显著;SMBN、SDOC和SDON峰值稻草-硫铵配施最大.稻草.硫铵配施与单施硫铵处理中,低肥力红黄泥的SMBN、SDOC和SDON峰值差异显著;而高肥力紫潮泥SMBN和SDOC峰值差异不显著.前7d,SMBC/SMBN〈10;14d后,同一时刻单施硫铵处理SMBC/SMBN〉稻草.硫铵配施.不同处理的SDOC!SDON3d时最大.28d时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可溶性有机 土壤可溶性有机 水稻土
下载PDF
温室夏闲季种植翻压绿肥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及无机氮的影响 被引量:24
5
作者 胡晓珊 唐树梅 +6 位作者 曹卫东 孟磊 白金顺 高嵩涓 曾闹华 常单娜 王雪翠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1-28,共8页
为明确温室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和无机氮(Nmin)对夏闲绿肥措施的响应特征,选取豆科(绿豆、田菁、印度豇豆)、禾本科(甜玉米、高丹草)和苋科(籽粒苋)6种绿肥,研究了不同夏季填闲绿肥种植、翻压对温室土... 为明确温室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和无机氮(Nmin)对夏闲绿肥措施的响应特征,选取豆科(绿豆、田菁、印度豇豆)、禾本科(甜玉米、高丹草)和苋科(籽粒苋)6种绿肥,研究了不同夏季填闲绿肥种植、翻压对温室土壤DOC,DON和Nmin含量及其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不同绿肥品种均增加了土壤DOC含量,0-40 cm土层增加显著;减少了土壤DON及无机氮含量。绿肥全量还田后,土壤剖面DOC含量均有所增加,苋科处理低于豆科和禾本科处理;土壤DON及Nmin含量较绿肥翻压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不同处理间表现有所差异,总体表现为豆科处理〈对照处理〈禾本科、苋科处理。绿肥根茬还田时,土壤DOC、DON及Nmin含量均低于不种绿肥处理。本研究为温室夏闲绿肥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低肥力土壤建议采用生物量适中的豆科作物并尽可能全量还田,以发挥其固氮效果及对土壤的养分供应能力;而高肥力温室土壤中要着重考虑环境风险,应当选择籽粒苋、高丹草等根系较深、生物量大的夏季绿肥作物作为填闲作物,同时结合后茬蔬菜的施肥措施来决定绿肥还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 夏闲季 绿肥 可溶性 可溶性 无机
下载PDF
有机肥中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及其特性 被引量:48
6
作者 赵满兴 周建斌 +1 位作者 陈竹君 杨绒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97-403,共7页
测定了7种不同种类、不同腐熟程度有机肥中可溶性有机氮(SON)和可溶性有机碳(SOC)的含量,结果表明:有机肥的水和0.01mol/LCaCl2溶液提取液中SON含量分别平均为105.2mg/L和91.6mg/L;每千克干样平均含SON分别为1188mg和1037m... 测定了7种不同种类、不同腐熟程度有机肥中可溶性有机氮(SON)和可溶性有机碳(SOC)的含量,结果表明:有机肥的水和0.01mol/LCaCl2溶液提取液中SON含量分别平均为105.2mg/L和91.6mg/L;每千克干样平均含SON分别为1188mg和1037mg;SON占可溶性总氮(TSN)和全氮(TN)的比例分别在70.5%~74.7%和4.3%~4.9%之间。水和0.01mol/LCaCl2溶液提取液中SOC含量分别平均为695mg/L和622mg/L;每千克干样平均含SOC分别为7873mg和7054mg;SOC占有机肥有机碳(TOC)比例分别平均为2.1%和1.9%;SOC/SON平均分别为6.7和6.9。SON与SOC间的相关性较高,SON与NO3^--N含量呈现负相关关系。有机肥料中的可溶性氮素绝大部分以SON形式存在,如此高的SON和SOC含量可能会成为氮、碳养分流失和环境污染的潜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可溶性有机(SON) 可溶性有机(SOC)
下载PDF
不同类型农田土壤对可溶性有机氮、碳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20
7
作者 赵满兴 周建斌 +1 位作者 陈竹君 郑险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6-80,共5页
研究了陕西关中地区红油土和淋溶褐土耕层土壤对分离的有机肥提取液中可溶性有机氮、碳(SON和SOC)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原始物质吸附等温线方程可以反映土壤对可溶性有机氮、碳的吸附特性,土壤吸附SON、SOC的数量与它们各自加入的量呈... 研究了陕西关中地区红油土和淋溶褐土耕层土壤对分离的有机肥提取液中可溶性有机氮、碳(SON和SOC)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原始物质吸附等温线方程可以反映土壤对可溶性有机氮、碳的吸附特性,土壤吸附SON、SOC的数量与它们各自加入的量呈极显著线性关系.从原始物质吸附等温线方程的分配系数m看,淋溶褐土对SON、SOC的吸附能力强于红油土.红油土对SON、SOC的平均吸附率分别为24.3%和18.8%,淋溶褐土则分别为38.3%和18.6%;两种类型土壤对SON和SOC的吸附能力较低,说明它们在土壤中具有较强的移动性;土壤对SOC的吸附能力弱于SON,说明SOC更易于从土壤中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可溶性有机 可溶性有机 吸附特性 原始物质吸附等温线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被引量:28
8
作者 袁颖红 樊后保 +4 位作者 刘文飞 张子文 孟庆银 胡锋 李辉信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8-143,共6页
在杉木人工林中开展模拟氮沉降试验,设计N0(对照)、N1(60kg N/hm2.a)、N2(120kg N/hm2.a)和N3(240kg N/hm2.a)4种氮沉降水平。通过连续7年的处理后,研究外加氮源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及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及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相同N沉降... 在杉木人工林中开展模拟氮沉降试验,设计N0(对照)、N1(60kg N/hm2.a)、N2(120kg N/hm2.a)和N3(240kg N/hm2.a)4种氮沉降水平。通过连续7年的处理后,研究外加氮源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及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及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相同N沉降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氮沉降对土壤有机碳具有促进作用,中-低氮沉降(N1、N2)增加幅度大,高氮沉降(N3)增加幅度小。低氮(N1)处理促进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增加,而中、高氮(N2、N3)则抑制;各氮沉降处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N3、N2>N1>N0。40-60cm土壤微生物量碳与蔗糖酶、纤维素酶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淀粉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除40-60cm土层的β-葡糖苷酶外,各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与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和β-葡糖苷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淀粉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氮沉降增加将会对土壤碳累积与分解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 杉木人工林 土壤可溶性有机 微生物量 土壤酶
下载PDF
施用秸秆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及矿质氮的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丁婷婷 王百群 +1 位作者 何瑞清 张燕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2-77,共6页
为了研究施用秸秆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及矿质态氮含量的影响,设置CK(对照),M2,M4,M6共4个处理,处理中每100g干土中加入秸秆量分别为0,2,4,6g。在室温为25℃、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的条件下进行培养试验,分别在15,30,45,60,105,1... 为了研究施用秸秆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及矿质态氮含量的影响,设置CK(对照),M2,M4,M6共4个处理,处理中每100g干土中加入秸秆量分别为0,2,4,6g。在室温为25℃、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的条件下进行培养试验,分别在15,30,45,60,105,150d时,采取各处理中的土壤样品,观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及矿质氮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4个处理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表现为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先增加,再减小,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波动后趋于平稳。在培养的整个过程中,M4与M6处理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明显高于CK中的含量,表明了施用秸秆可以促进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的累积。在相同时间段内,各处理之间铵态氮含量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相比,加入秸秆后,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有机 可溶性有机 矿物态 秸秆 培养试验
下载PDF
有机肥中不同形态氮及可溶性有机碳在土壤中淋溶特性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王红霞 周建斌 +1 位作者 雷张玲 赵满兴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64-1370,共7页
通过室内土柱模拟淋溶试验比较了两种供试土壤加入等量氮素后,化肥处理(硫酸铵溶液)和有机肥提取液处理淋溶过程中不同形态氮及可溶性有机碳(DOC)在土壤中的淋溶迁移特性。结果表明,加入硫酸铵溶液后两个土壤氮素累积淋失量较未施肥清... 通过室内土柱模拟淋溶试验比较了两种供试土壤加入等量氮素后,化肥处理(硫酸铵溶液)和有机肥提取液处理淋溶过程中不同形态氮及可溶性有机碳(DOC)在土壤中的淋溶迁移特性。结果表明,加入硫酸铵溶液后两个土壤氮素累积淋失量较未施肥清水对照无明显变化,肥料氮的淋失量占氮总淋失量的比例在2.31%~8.68%之间;而加入有机肥提取液后淋出的氮量显著增加,肥料氮占氮总淋失量的比例达65.7%~76.4%。有机肥处理淋失的氮素形态以可溶性有机氮(DON)为主,其次为硝态氮和铵态氮;而化肥处理氮素淋失形态以硝态氮为主(85.2%~88.8%),其次为可溶性有机氮DON(7.9%~10.2%),铵态氮所占比例最低(3.3%~4.6%)。有机肥处理DOC和铵态氮的淋失量也显著高于化肥处理。因此,有机肥中可溶性养分特别是可溶性有机碳、氮在土壤中的淋失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柱试验 可溶性有机 养分淋失
下载PDF
有机物料输入对干润砂质新成土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沈玉芳 陶武辉 李世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9-145,共7页
对采集于干润砂质新成土不同土层土壤分别添加高C/N(黑麦草)和低C/N(苜蓿)有机物料后进行了室内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各土层土壤添加有机物料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矿质氮微生物净固定现象,且氮固定时间及程度与有机物料的C/N和土壤层次密... 对采集于干润砂质新成土不同土层土壤分别添加高C/N(黑麦草)和低C/N(苜蓿)有机物料后进行了室内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各土层土壤添加有机物料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矿质氮微生物净固定现象,且氮固定时间及程度与有机物料的C/N和土壤层次密切相关,添加高C/N黑麦草的深层低肥力土壤氮固定现象最明显。添加有机物料后,培养期间可溶性有机碳(DOC)累积量前期较高,中期先减后增,后期趋于稳定,不同土层土壤DOC的变化有所不同。0~20、20~40cm可溶性有机氮(DON)累积同时受矿质氮固定影响,低C/N苜蓿残体加入土壤后,在短暂氮素固定后,后期DON累积量明显提高;而加入高C/N黑麦草残体后,在较长时间内DON累积量无明显增加。添加有机物料导致培养前期土壤DOC/DON上升,随后降低。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从增加干润砂质新成土土壤有机质角度考虑,应该种植高C/N比的植物。因此,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土壤溶液速效C、N养分的来源及其转化,对该地区土壤质量的调控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 土壤质量 可溶性有机 可溶性有机 矿质
下载PDF
落叶松林土壤可溶性碳、氮和官能团特征的时空变化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被引量:27
12
作者 苏冬雪 王文杰 +4 位作者 邱岭 王洪岩 安静 郑广宇 祖元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6705-6714,共10页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及其官能团特征在土壤碳、氮循环中作用非常重要。对25个不同年龄落叶松林样地、4个深度(0—20、20—40、40—60和60—80 cm)土壤DOC、DON、有机物官能团(芳香性、分子量和疏水性)特征指标(254...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及其官能团特征在土壤碳、氮循环中作用非常重要。对25个不同年龄落叶松林样地、4个深度(0—20、20—40、40—60和60—80 cm)土壤DOC、DON、有机物官能团(芳香性、分子量和疏水性)特征指标(254、260、272 nm和280 nm的单位吸光度值SUVA:吸光度值/DOC含量)和土壤理化指标(土壤全碳SOC、全氮SON、pH值、电导率、容重)进行测定,旨在探究它们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与土壤理化指标相关关系。在空间尺度上,与SOC、SON一致,表层土壤DOC、DON多显著高于深层(P<0.05),但是4个单位吸光度值SUVA254、SUVA260、SUVA272和SUVA280均不存在差异(P>0.05);在时间尺度上,仅表层土壤DOC、SOC和SON随落叶松年龄显著线性增长(P<0.05),而深层DOC、SOC、SON、不同层土壤DON及各官能团指标均没有显著变化(P>0.05)。可见,土壤可溶性有机物内碳的累积(7 mg kg-1a-1)是SOC累积的一部分(762 mg kg-1a-1),但其DON及可溶性有机物芳香性比例、分子量大小及疏水性容量等官能团特征并未受落叶松生长时间以及土壤深度的显著影响。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这些官能团指标随土壤DOC含量增加而指数下降,深层土壤同时受DON显著影响。表层土壤DOC、DON与土壤SOC、SON、土壤电导率显著正相关(P<0.05),深层相关不显著(P>0.05),而官能团指标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在各个土层均不显著,显示出表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物的量,而不是官能团组成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显著,而深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物量对土壤理化性质不构成显著影响。对于从可溶性组分、官能团角度,分析落叶松人工林成长过程中土壤碳、氮时空变化具有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人工林 可溶性有机 土壤溶液单位吸光度值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栽培和施肥模式对黄土区旱地土壤微生物量及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梁斌 周建斌 +1 位作者 杨学云 艾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2-137,142,共7页
以黄土高原南部地区的两个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旱地不同栽培和施肥模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含量,地膜覆盖使SMBN含量显著降低;秸秆和地膜覆盖显著降低小麦... 以黄土高原南部地区的两个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旱地不同栽培和施肥模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含量,地膜覆盖使SMBN含量显著降低;秸秆和地膜覆盖显著降低小麦拔节期和灌浆期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含量。适量施用化学氮肥(120kg/hm2)有利于小麦生长后期SMBN含量的升高,而过量施用(240 kg/hm2)显著降低SMBN含量。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土地经长期撂荒后0-10 cm土层SMBC,SMBN,SOC和SON含量显著提高;氮磷钾配施有机肥显著提高小麦各生育期0-10,10-20 cm土层SMBC,SMBN,SOC和SON的含量;单施氮磷钾肥对土壤SMBC,SMBN含量无明显影响,提高土壤SOC,SON的平均含量。土壤SMBC,SMBN,SOC和SON含量两两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四者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间的正相关关系也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栽培模式 施肥模式 撂荒 微生物量 可溶性有机
下载PDF
黄土区不同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含量及其关系 被引量:59
14
作者 汪文霞 周建斌 +1 位作者 严德翼 马勤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3-106,132,共5页
研究了黄土高原南部地区不同土壤类型及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摄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均为林地〉农田,其中林地枯枝落叶层〉林地O~20cm土层... 研究了黄土高原南部地区不同土壤类型及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摄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均为林地〉农田,其中林地枯枝落叶层〉林地O~20cm土层。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均为红油土〉黑垆土〉淋溶褐土;农田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为淋溶褐土〉红油土〉黑垆土,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则为黑垆土〉红油土〉淋溶褐土。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而不同土壤类型间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氯含量之间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占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比例明显高于可溶性有机碳、氮占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比例。相关分析发现,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可溶性有机碳之间以及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可溶性有机氮之间的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说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之间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类型 土壤微生物量 可溶性有机
下载PDF
氮沉降对长白山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单文俊 付琦 +4 位作者 邢亚娟 闫国永 韩士杰 张军辉 王庆贵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522-1530,共9页
土壤理化性质易受氮沉降、温度变化、二氧化碳浓度等外界环境因子的影响,其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MBC、MBN)和可溶性有机碳、氮(DOC、DON)作为土壤中高活性物质,更易受到诸如氮沉降等环境变化的影响,尤其是不同月份的温度和水分变化会... 土壤理化性质易受氮沉降、温度变化、二氧化碳浓度等外界环境因子的影响,其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MBC、MBN)和可溶性有机碳、氮(DOC、DON)作为土壤中高活性物质,更易受到诸如氮沉降等环境变化的影响,尤其是不同月份的温度和水分变化会对其产生显著影响。长白山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对人工模拟氮沉降响应的控制试验始于2006年,共设计3个氮添加处理,即对照CK(N 0 kg·hm^?2·a^?1)、低氮LN(N 25 kg·hm^?2·a^?1)和高氮HN(N 50 kg·hm^?2·a^?1),每个处理重复3次。于2017年植物生长季(5-10月),按照不同土壤深度(上层0-10 cm和下层10-20 cm)分别对土壤pH、DOC、DON和MBC、MBN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氮添加导致土壤pH显著降低(P<0.05),变异系数随氮添加量逐步降低,且上、下层土壤表现一致。(2)氮沉降对上层土壤DOC表现为促进作用,对下层土壤DOC影响不显著(P>0.05)。HN处理抑制上层土壤DON,而LN处理对5月和9月的上层土壤DON有促进作用,对6月和8月有抑制作用;LN处理促进下层土壤DON,而HN处理有抑制作用。(3)氮沉降在春季月份对MBC和MBN有抑制作用,秋季月份有促进作用;LN处理降低了夏季月份MBC和MBN,HN处理则差异不显著。(4)氮添加、月份、土壤深度以及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各指标都有显著影响,由此可见,单个月份的研究结果并不能代表整个生长季的总体变化趋势。故建议在开展土壤易发变化组分研究时,应同时关注时空变化对其的影响,并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 天然次生林 土壤可溶性有机 土壤可溶性有机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量
下载PDF
温度对土壤吸附有机肥中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赵满兴 王文强 周建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42-846,共5页
可溶性有机碳、氮(Soluble organic carbonor nitrogen,SOC和SON)可被土壤吸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组分复杂,土壤对可溶性有机物吸附的不均一性会导致可溶性有机物组分的变化,大部分疏水性化合物被吸附,而亲水性化合物被释放... 可溶性有机碳、氮(Soluble organic carbonor nitrogen,SOC和SON)可被土壤吸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组分复杂,土壤对可溶性有机物吸附的不均一性会导致可溶性有机物组分的变化,大部分疏水性化合物被吸附,而亲水性化合物被释放进入溶液中。因此,可溶性有机碳、氮在土壤中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温度 土壤吸附 可溶性有机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不同混交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的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陈印平 夏江宝 +1 位作者 曹建波 王进闯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7-91,104,共6页
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刺槐纯林、刺槐+白蜡、刺槐+白榆和刺槐+臭椿混交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土壤可溶性氮(TNS)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人工林中,腐殖质层DOC和TSN含量显著大于0—20和20—40cm层土壤。刺槐+臭椿混交林的DOC含量最高... 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刺槐纯林、刺槐+白蜡、刺槐+白榆和刺槐+臭椿混交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土壤可溶性氮(TNS)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人工林中,腐殖质层DOC和TSN含量显著大于0—20和20—40cm层土壤。刺槐+臭椿混交林的DOC含量最高,为257.70mg/kg。另外,总氮(TN)和TSN含量分别为1 065.79和55.80mg/kg,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种林型。各层土壤DOC和TSN含量由高到底的顺序依次为:刺槐+臭椿混交林>刺槐+白榆混交林>刺槐纯林>刺槐+白蜡混交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DOC和TSN与土壤的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含盐量相关性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混交林 可溶性有机 可溶性
下载PDF
安徽老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降雨中氮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赟齐 王陆军 +2 位作者 丁正亮 曾玲梅 徐小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6-149,164,共5页
对安徽老山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降雨中可溶性碳和氮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大气降雨pH为6.82,呈中性;TOC含量为3.330mg/L,NH4+-N含量为0.405mg/L,NO3-N含量0.501mg/L。降雨经过冠层后,物质成分的含量发生显著改变。穿... 对安徽老山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降雨中可溶性碳和氮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大气降雨pH为6.82,呈中性;TOC含量为3.330mg/L,NH4+-N含量为0.405mg/L,NO3-N含量0.501mg/L。降雨经过冠层后,物质成分的含量发生显著改变。穿透雨的TOC含量为10.498mg/L,NH4+-N含量为0.454mg/L,NO3-N含量为0.959mg/L,分别是林外降雨的3.15,1.12,1.91倍。树干径流的TOC含量为21.157mg/L,NH4+-N含量为0.972mg/L,NO3-N含量为1.040mg/L,分别是林外降雨的6.35,2.40,2.08倍。TOC及氮含量的低值都是出现在夏季生长旺盛期,可能与树木在此期需要大量的养分来维持有关,而林外雨各物质含量的出现低值主要与降雨强度、降雨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水文 可溶性有机 可溶性 穿透雨 树干径流
下载PDF
稻秸的不同组分对水稻土微生物量碳氮及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汤宏 沈健林 +3 位作者 刘杰云 王聪 吴金水 张杨珠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64-271,共8页
为探明稻秸(稻草)及其不同组分(腐解稻秸、可溶性有机物和去活稻秸)对红黄泥水稻土微生物量碳、氮(MBC、MBN)和可溶性有机碳、氮(DOC、DON)含量的影响。通过室内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了长期淹水条件下,添加稻秸及其组分对MBC、MBN、DOC和DO... 为探明稻秸(稻草)及其不同组分(腐解稻秸、可溶性有机物和去活稻秸)对红黄泥水稻土微生物量碳、氮(MBC、MBN)和可溶性有机碳、氮(DOC、DON)含量的影响。通过室内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了长期淹水条件下,添加稻秸及其组分对MBC、MBN、DOC和DON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S处理)相比,添加稻秸(RS+S处理)、腐解稻秸(DRS+S处理)和去活稻秸(NARS+S处理)均提高了MBC,提高幅度分别为11.17%(p<0.01),1.83%和6.25%(p<0.05),添加可溶性有机物(DOM+S处理)处理降低了MBC,降低幅度为2.67%;RS+S处理提高了MBN,提高幅度为15.29%,DRS+S、DOM+S和NARS+S处理均降低了MBN,降低幅度分别为15.19%,3.09%和15.92%。与S处理相比,RS+S、DRS+S、DOM+S和NARS+S处理均极显著提高了红黄泥DOC(p<0.01),提高幅度依次分别为13.33%,10.88%,6.81%和11.41%;RS+S、DRS+S和DOM+S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红黄泥DON(p<0.05),NARS+S处理极显著提高了红黄泥DON(p<0.01),提高幅度依次分别为6.96%,10.84%,10.12%和13.41%。与S处理相比,DRS+S和NARS+S处理极显著提高了MBC/MBN,RS+S处理显著降低了MBC/MBN,DOM+S处理对MBC/MBN几乎没有影响;各处理对DOC/DON没有显著影响。稻秸及其不同组分对红黄泥水稻土MBC、MBN、DOC和DON含量的影响基本一致,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稻秸和去活稻秸影响较大。结果可为稻秸及其不同组分对MBC、MBN、DOC和DON的影响机理提供基础数据,进一步揭示稻田土壤速效养分的来源与转化关系,为农业生产中秸秆的科学利用和稻田土壤肥力定向培育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秸 稻秸组分 水稻土 微生物量 可溶性有机
下载PDF
4种熏蒸剂处理对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马涛涛 颜冬冬 +5 位作者 毛连纲 王秋霞 李园 欧阳灿斌 郭美霞 曹坳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9-164,共6页
采用室内恒温通气培养法, 以北京大棚蔬菜地土壤为研究对象, 以未使用熏蒸剂土壤为对照, 研究4种熏蒸剂[氯化苦(Pic)、1,3-二氯丙烯(1,3-D)、二甲基二硫(DMDS)和威百亩(MS)]对土壤可溶性氮素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 ... 采用室内恒温通气培养法, 以北京大棚蔬菜地土壤为研究对象, 以未使用熏蒸剂土壤为对照, 研究4种熏蒸剂[氯化苦(Pic)、1,3-二氯丙烯(1,3-D)、二甲基二硫(DMDS)和威百亩(MS)]对土壤可溶性氮素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 4种熏蒸剂处理均能增加土壤中可溶性有机氮的含量, 熏蒸处理后敞气0 d时, Pic、MS、DMDS和1,3-D处理的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累积量分别为47.55 mg·kg-1、42.15 mg·kg-1、40.34 mg·kg-1和32.02 mg·kg-1, 较对照(29.97 mg·kg-1)分别增加58.67%、40.65%、34.61%和6.87%。敞气后14~84 d, Pic、DMDS和MS处理DON含量仍持续上升, 1,3-D和对照变化不大, 各处理之间DON含量差异显著。4种熏蒸剂处理后短时间内, 土壤中可溶性氨基酸(DAA)与对照相比大幅上升, 在熏蒸后7 d达到最大值, 其中Pic处理的上升幅度最大, 为12.87 mg·kg-1, 对照DAA含量最低, 为5.74 mg·kg-1。4种熏蒸剂处理之后, 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和氮均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 其中Pic处理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最强, 敞气后0 d, Pic处理的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比对照下降69.39%和70.95%, MS和DMDS次之, 1,3-D的杀灭作用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熏蒸 氯化苦 1 3-二氯丙烯 二甲基二硫 威百亩 可溶性有机 微生物量 微生物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