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动分析中检验结果的复核
1
作者 郑婉君 黄泽洧 《实用医技杂志》 2003年第7期749-750,共2页
关键词 检验结果 复核 生化自动分析仪 平均吸光度 初始速率 可用范围
下载PDF
前缘形状对可控扩散叶型性能影响 被引量:24
2
作者 刘宝杰 袁春香 于贤君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90-897,共8页
采用改进的形状函数变换技术(CST)造型方法对一个可控扩散叶型(CDA)的前缘进行优化设计,实现了叶片前缘与叶身连接之间的曲率连续,消除了设计状态下叶片前缘速度尖峰,使得叶片的气动性能得到了显著改善。利用不同的形状函数生成不同的... 采用改进的形状函数变换技术(CST)造型方法对一个可控扩散叶型(CDA)的前缘进行优化设计,实现了叶片前缘与叶身连接之间的曲率连续,消除了设计状态下叶片前缘速度尖峰,使得叶片的气动性能得到了显著改善。利用不同的形状函数生成不同的曲率连续前缘,叶型的最小损失相同,可用攻角范围的差别却很大。研究表明,这是由于前缘速度尖峰在非设计工况下的发展变化过程不同造成的。过强的前缘尖峰会导致附面层迅速增厚甚至提前转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T造型方法 可控扩散叶型(CDA) 前缘形状 可用攻角范围
下载PDF
宽色域视频标准ITU-R BT.1361与IEC 61966-2-4的分析和比较 被引量:6
3
作者 徐岩 李彦 +1 位作者 安永成 李桂苓 《电视技术》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2-94,共3页
ITU-RBT.1361和IEC61966-2-4(xvYCC)是关于宽色域视频系统的2个标准,它们扩展色域的方法不尽相同。以电视系统中广泛使用的彩条测试信号为例,分析了两者间的差异、计算了实际可用信号幅度范围并比较了它们的色域大小。结果表明,在与常... ITU-RBT.1361和IEC61966-2-4(xvYCC)是关于宽色域视频系统的2个标准,它们扩展色域的方法不尽相同。以电视系统中广泛使用的彩条测试信号为例,分析了两者间的差异、计算了实际可用信号幅度范围并比较了它们的色域大小。结果表明,在与常规色域兼容传输情况下,2种标准虽均可扩展色域,但数值不够大,进一步研究扩展色域方法的空间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色域视频 宽色域彩条信号 Γ校正 量化ITU-RBT.1361和IEC61966-2-4(xvYCC)是关于宽色域视频系统的2个标准 它们扩展色域的方法不尽相同.以电视系统中广泛使用的彩条测试信号为例 分析了两者间的差异、计算了实际可用信号幅度范围并比较了它们的色域大小.结果表明 在与常规色域兼容传输情况下 2种标准虽均可扩展色域 但数值不够大 进一步研究扩展色域方法的空间仍较大.
下载PDF
基于大弯角扩压静子叶栅的组合流动控制方法研究
4
作者 王何建 刘波 +2 位作者 茅晓晨 张博涛 杨宗豪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2-152,共11页
为更好地控制叶中尾缘分离及角区分离,优化叶片吸力面流动分离结构,提出了全叶高槽道加全弦长端壁抽吸的组合流动控制方案。此外,还设置了全叶高开槽方案与端壁抽吸方案,以探究全叶高槽道射流与端壁附面层抽吸的相互作用机理。以一大弯... 为更好地控制叶中尾缘分离及角区分离,优化叶片吸力面流动分离结构,提出了全叶高槽道加全弦长端壁抽吸的组合流动控制方案。此外,还设置了全叶高开槽方案与端壁抽吸方案,以探究全叶高槽道射流与端壁附面层抽吸的相互作用机理。以一大弯角扩压静子叶栅为研究对象,对三种流动控制方案进行了详细的性能分析及对比。结果表明:组合控制方案对于原型叶栅叶中尾缘分离及角区分离的综合控制效果最佳,能够在全攻角范围内分别将原型叶栅的总压损失、气流转折角及静压升系数平均增大-38.4%,3.1°及16.2%。相比于全叶高开槽方案,组合控制方案的端壁抽吸槽有效抑制了全叶高槽道出口前端壁二次流的发展,进一步削弱了角区分离。相比于端壁抽吸方案,组合控制方案的全叶高槽道则有效消除了尾缘分离,避免了叶中流场的恶化。总体看来,组合控制方案有利于最大程度地拓宽叶片的可用攻角范围,提高其扩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弯角扩压静子叶栅 组合流动控制 可用攻角范围 总压损失 气流转折角 静压升系数
下载PDF
美国保证金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5
作者 靳珅 《中国市场》 2016年第13期52-55,共4页
比较中美保证金制度的差别。同时以上海期货交易所品种为例,实证分析美国保证金计算、收取方式本土化使用的可行性。进而分析美国保证金制度可给我国的借鉴。
关键词 组合保证金 主力合约结算价 保证金可用资产范围 保证金计算方式
下载PDF
Facile design of Au@Pt core-shell nanostructures: Formation of Pt submonolayers with tunable coverage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electrocatalysis 被引量:17
6
作者 Fulin Zheng Wing-Tak Wong Ka-Fu Yung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3期410-417,共8页
A facile design of Pt nanostructures from submonolayer to monolayer has been realized by ion adsorption-in situ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n Au nanoparticles supported on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s (CNTs). The as pr... A facile design of Pt nanostructures from submonolayer to monolayer has been realized by ion adsorption-in situ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n Au nanoparticles supported on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s (CNTs). The as prepared Au@Pt/CNTs catalysts display coverage-specific electrocatalysis. Au@Pt/CNTs with low Pt coverage is inactive towards methanol oxidation whereas it oxidizes formic acid effectively through a direct pathway with mass specific activity 90 times that of a commercial Pt/C catalyst. Due to its inertness to methanol, it shows high performance in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ORR) with high methanol tolerance. In contrast, simply increasing the Pt coverage to above 40% switches the formic acid oxidation process to both direct and indirect catalytic pathways, and also results in high methanol oxidation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CATALYSIS PLATINUM SUBMONOLAYER fuel cel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