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桃花粉可育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与SCAR标记的转化 被引量:9
1
作者 王成 曹后男 +4 位作者 宗成文 赵成日 庄得凤 朴日子 赵恺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65-870,共6页
桃品种以重阳红(花粉不育)×大久保(花粉可育)的52株F1代群体为试材,应用RAPD技术,结合集群分组分析法(Bulked Segregate Analysis,BSA)构建花粉可育/不育基因池,利用180个随机引物,筛选在花粉可育基因池中稳定扩增的一个RAPD标记OP... 桃品种以重阳红(花粉不育)×大久保(花粉可育)的52株F1代群体为试材,应用RAPD技术,结合集群分组分析法(Bulked Segregate Analysis,BSA)构建花粉可育/不育基因池,利用180个随机引物,筛选在花粉可育基因池中稳定扩增的一个RAPD标记OPW03-900。经过重复性验证和群体单株验证,该标记仅在花粉可育个体(重组型除去)中出现,与桃花粉可育/不育位点的连锁距离为5.80cM。将该特异性片段回收、克隆、测序,并设计一对特异SCAR引物,再对F1代个体进行PCR扩增,发现该特异带的位点及重组型个体的数目与RAPD扩增结果一致,片段大小为906bp,命名为SCW03-906,表明RAPD标记已成功转化为与桃花粉可育基因连锁的SCAR标记。该序列已被GenBank收录,登录号为DQ6596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D标记 BSA SCAR标记 花粉可育基因
下载PDF
关于西非高粱细胞质中含有A_2雄性不育可育基因的论证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福耀 钱章强 《山西农业科学》 1995年第3期7-8,共2页
关于西非高粱细胞质中含有A_2雄性不育可育基因的论证ADemonstrationonmeExistanceofFertileGeneforA_2MaleSterileinCytoplasmofWestAfricanSo... 关于西非高粱细胞质中含有A_2雄性不育可育基因的论证ADemonstrationonmeExistanceofFertileGeneforA_2MaleSterileinCytoplasmofWestAfricanSorghum张福耀,钱章强(山西省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西非品种 雄性不 可育基因 细胞质
下载PDF
关于西非高粱细胞质中含有A_2雄性不育可育基因的推论
3
作者 张福耀 钱章强 祝利海 《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5年第1期58-60,共3页
过去有关文献都认为西非高粱具有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本文以植物雄性不育综合理论为依据,并根据一些高粱品种对A1A2两种雄性不育类型的反应结果论证了西非高粱细胞质中不仅有A1型雄性不育基因,同时含有A2型可育基因。
关键词 西非高粱 细胞质 雄性不 高粱 可育基因
下载PDF
普通小麦雄可育基因的定位
4
作者 Endo,TR 邱敦莲 《国外作物育种》 1993年第2期14-15,共2页
关键词 小麦 雄性可育基因 定位
下载PDF
通过卡那霉素选择体系再生可育小麦转基因植株 被引量:13
5
作者 徐子勤 D.Becker H.Lrz 《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86-491,共6页
使用卡那霉素作为选择剂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小麦转化体系,预培养3d的未成熟胚在基因枪轰击前后进行高渗处理,轰击后于26℃、黑暗条件培养2周,然后用150mg/L硫酸卡那霉素选择培养2周,再转至含150mg/L硫酸卡那霉素的再生培养基进行光照培养... 使用卡那霉素作为选择剂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小麦转化体系,预培养3d的未成熟胚在基因枪轰击前后进行高渗处理,轰击后于26℃、黑暗条件培养2周,然后用150mg/L硫酸卡那霉素选择培养2周,再转至含150mg/L硫酸卡那霉素的再生培养基进行光照培养。再生植株在温室中长出2~3片新叶后用2.5%硫酸卡那霉素水溶液喷洒;4周内,非转化体完全白化并枯萎,而转基因植株生长正常,用水稻Actinl启动子控制nptⅡ基因,卡那霉素选择体系的平均转化频率达到2.6%,高渗处理明显促进瞬间表达效果和稳定转化频率。目前已得到23个转基因小麦株系,大多数已经产生种子。Southern分析表明这些转基因株系均整合有不同拷贝的nptⅡ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那霉素选择 预培养 高渗处理 可育基因小麦 基因
下载PDF
使提质六倍体小麦恢复雄性可育的基因在黑麦中的定位
6
作者 Curt.,CA 刘仲齐 《国外作物育种》 1994年第2期15-17,共3页
关键词 小麦 六倍体 雄性可育基因 黑麦
下载PDF
微弹射击将大麦黄矮病毒外壳蛋白基因转入小麦获可育植株 被引量:3
7
作者 夏光敏 陈惠民 +2 位作者 郭光沁 成卓敏 吴茂森 《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6年第1期94-101,共8页
以小麦品种济南177、384、471的幼胚和济南177的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质粒为pPPI2[含大麦黄矮病毒外壳蛋白(CP)基因和GUS(β-葡萄糖苷酸酶)基因];pPPI5(含CP基因)+pEmuGN(含GUS基因... 以小麦品种济南177、384、471的幼胚和济南177的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质粒为pPPI2[含大麦黄矮病毒外壳蛋白(CP)基因和GUS(β-葡萄糖苷酸酶)基因];pPPI5(含CP基因)+pEmuGN(含GUS基因),用高速基因枪轰击钨粉质粒进入幼胚和胚性愈伤组织细胞.GUS基因的瞬间表达平均频率幼胚约为42%,愈伤组织为18.5%.转化处理后用PCR扩增技术检测植株中CP基因是否存在并稳定遗传.检测结果表明,来源于幼胚的T0代转化频率为2~9%(1993~1994年),并获得T1、T2和T3代稳定表达的转化植株.用愈伤组织转化,其转化频率3月龄者为0.4%;2年龄者为零.潮霉素(Hm)用于对转化幼胚和愈伤组织的筛选,低浓度时不能抑制非转化细胞的生长,高浓度则使细胞受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微弹轰击 BYDV CP基因 基因可育植株
原文传递
繁殖方法对滇Ⅰ型粳稻不育系群体中可育株类型和频率的影响
8
作者 文建成 黄大军 +3 位作者 陆定科 谭亚玲 洪汝科 谭学林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5-60,共6页
连续4 a调查了以袋繁和自繁方式生产的4个滇Ⅰ型不育系的11个群体,发现"可育株"的出现频率为0.087 1%,其表型与相应保持系一致。采用测交和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这些"可育株"的基因型,发现袋繁不育系群体存在核恢复... 连续4 a调查了以袋繁和自繁方式生产的4个滇Ⅰ型不育系的11个群体,发现"可育株"的出现频率为0.087 1%,其表型与相应保持系一致。采用测交和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这些"可育株"的基因型,发现袋繁不育系群体存在核恢复基因位点基因型为rf/rf的"保持株"和Rf/rf的"回复株"2种类型,而自繁不育系群体还新出现基因型为RfRf的"纯合株"类型。与袋繁群体比,自繁群体出现"可育株"的频率提高了74.7%,其中"保持株"频率提高了42.6%,"回复株"频率提高了149.3%。基于不育系繁殖方法不同,不育系中出现"可育株"混杂的几率不同,为获得高纯度的不育系种子,滇I型不育系繁殖应在袋繁基础上,扩大自繁群体,减少自繁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滇Ⅰ型不 袋繁 自繁 可育株频率 可育基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