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血栓抽吸系统联合可视性支架取栓装置在颅内大动脉闭塞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探讨 被引量:8
1
作者 蒋文贤 王树清 +3 位作者 周义杰 何伟 饶锦高 罗文浩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第12期102-104,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血栓抽吸系统联合可视性支架取栓装置在颅内大动脉闭塞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34例颅内大动脉闭塞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第四代Penumbra颅内血栓抽吸系统ACETM联合可视性支架Trevo进行机械取栓治疗。记录患者平均穿刺... 目的探讨颅内血栓抽吸系统联合可视性支架取栓装置在颅内大动脉闭塞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34例颅内大动脉闭塞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第四代Penumbra颅内血栓抽吸系统ACETM联合可视性支架Trevo进行机械取栓治疗。记录患者平均穿刺-血管再通时间,脑梗死溶栓分级系统(TICI)分级情况,术前及术后24 h、7 d、1个月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预后情况。结果 34例患者,平均穿刺-血管再通时间为(31.6±2.5)min。术后24 h、7 d、1个月,患者NIHSS评分分别为(4.3±1.2)、(1.7±1.2)、(0.7±0.4)分,低于术前的(11.0±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TICI分级均达到最好再通效果3级。术后24 h、7 d、1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别为(2.4±0.5)、(1.4±0.5)、(0.6±0.4)分,术后7 d、1个月均预后良好,且均未出现颅内出血转化。结论颅内血栓抽吸系统联合可视性支架取栓装置治疗颅内大动脉闭塞急性脑梗死患者后TICI 3级血管通畅,临床效果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颅内大动脉梗死 颅内血栓抽吸系统 可视性支架 取栓装置
下载PDF
支架影像增强显影技术在冠脉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3
2
作者 胡喜田 李子莉 +2 位作者 王维刚 朱磊 吕新湖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14期8-10,共3页
目的评价支架增强显影(SB)技术在冠脉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4例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2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在其指导下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对照组支... 目的评价支架增强显影(SB)技术在冠脉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4例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2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在其指导下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对照组支架植入后采用QCA自动分析系统测量支架直径的相关参数(包括支架直径的最小值、最大值、均值)并计算支架偏心指数。同时进行支架可视性和球囊内扩张必要性评分。观察组在支架植入后行SB,测量上述指标并进行上述评分。观察组26例支架植入后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测量上述指标并进行上述评分。结果对照组支架植入后支架可视性得分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发现30处、观察组发现48处有球囊内扩张必要性而行支架球囊内扩张术。两组QCA、SB、IVUS测得植入支架最小直径、最大直径、直径均值和支架偏心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QCA与SB、QCA与IVUS、SB与IVUS测得支架最小直径均有良好的相关性,r分别为0.772、0.775、0.782,P均<0.05。结论 SB可明显提高支架的可视性,有效指导支架的球囊内扩张,在测量支架直径方面甚至可以替代冠脉内超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冠状动脉造影 血管内超声 支架增强显影 支架可视 支架球囊球囊内扩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