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解脱弹簧圈结合游离纤毛铂金弹簧圈栓塞大型颅内动脉瘤 被引量:1
1
作者 洪波 刘建民 +4 位作者 许奕 黄清海 张珑 张鑫 佘家贵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215-217,共3页
目的 探讨可解脱弹簧圈结合游离纤毛铂金弹簧圈栓塞颅内大型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可解脱弹簧圈结合游离纤毛铂金弹簧圈栓塞颅内大型动脉瘤 4例 ,动脉瘤直径 1 4~ 2 1mm ,首先用可解脱弹簧圈在动脉瘤内成篮 ,然后用游离纤毛... 目的 探讨可解脱弹簧圈结合游离纤毛铂金弹簧圈栓塞颅内大型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可解脱弹簧圈结合游离纤毛铂金弹簧圈栓塞颅内大型动脉瘤 4例 ,动脉瘤直径 1 4~ 2 1mm ,首先用可解脱弹簧圈在动脉瘤内成篮 ,然后用游离纤毛铂金弹簧圈进行篮内填塞 ,最后再用可解脱弹簧圈进行瘤体及瘤颈的致密栓塞。结果  3个动脉瘤获得完全致密栓塞 ,1个动脉瘤有瘤颈残留。临床随访 3~ 1 2个月 ,无出血及脑缺血性事件发生。结论 可解脱弹簧圈结合游离纤毛铂金弹簧圈是一种可选的栓塞颅内大型动脉瘤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解脱弹簧圈 游离纤毛铂金弹簧圈 血管栓塞 颅内动脉瘤 肿瘤
下载PDF
Neuroform支架联合可解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技术的护理
2
作者 卢映 崔世民 +2 位作者 范一木 靳松 阎世鑫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71-1072,共2页
目的探讨颅内自膨胀式专用支架(Neuroform支架)与可解脱弹簧圈相结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技术的护理。方法通过微导管释放Neuroform支架覆盖动脉瘤颈,将另一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进入动脉瘤以可解脱弹簧圈治疗宽颈动脉瘤。结果通过综合护... 目的探讨颅内自膨胀式专用支架(Neuroform支架)与可解脱弹簧圈相结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技术的护理。方法通过微导管释放Neuroform支架覆盖动脉瘤颈,将另一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进入动脉瘤以可解脱弹簧圈治疗宽颈动脉瘤。结果通过综合护理全部患者顺利通过了手术。结论抗凝及防止血栓、脑血管痉挛、过敏反应、动脉瘤破裂、脑梗死、穿刺部位出血和血栓护理、抗血小板治疗护理、生活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相结合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过程中对抗凝及防止血栓、脑血管痉挛、过敏反应、动脉瘤破裂、脑梗死、穿刺部位、出血和血栓护理、抗血小板治疗护理、生活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相结合是治疗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支架 可解脱弹簧圈 护理
下载PDF
电解可解脱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
3
作者 吴鑫 陈永安 +2 位作者 潘树茂 崔广强 刘建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1期44-46,共3页
目的 探讨电解可解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方法、技术操作要点、手术时机、并发症防治、治疗效果、存在的问题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72例患者 ,80枚颅内动脉瘤中 ,6 8例为破裂动脉瘤 ,4例为未破裂动脉瘤。动脉... 目的 探讨电解可解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方法、技术操作要点、手术时机、并发症防治、治疗效果、存在的问题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72例患者 ,80枚颅内动脉瘤中 ,6 8例为破裂动脉瘤 ,4例为未破裂动脉瘤。动脉瘤部位在后交通动脉 2 0枚 ,前交通动脉 32枚 ,大脑中动脉 8枚 ,大脑后动脉 5枚 ,眼动脉 3枚 ,颈内动脉分叉处 3枚 ,基底动脉 5枚 ,小脑后下动脉 2枚 ,脉络膜前动脉 2枚。 72例患者中 ,Hunt Hess分级 :Ⅰ级 2 4例 ,Ⅱ级 2 5例 ,Ⅲ级 10例 ,Ⅳ级 9例 ,Ⅴ级 4例。72例患者分别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血管内支架加弹簧圈栓塞、瘤颈重塑形技术栓塞和双导丝技术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 1周内治疗的患者 18例 ,2~ 3周内治疗的患者 2 9例 ,4周以后治疗的 2 1例。手术采用全麻并在术中适当控制血压 ,使收缩压不超过 110mmHg ,手术全程在DSA动态监视下完成。根据患者SAH的严重程度 ,采用术前或者术后给予脑室外引流、腰椎蛛网膜下腔引流或单纯腰椎穿刺释放血性脑脊液的方法 ,栓塞术后全部病例给予“3H”治疗。结果 动脉瘤完全闭塞 6 8枚 ,占 85 % ,栓塞程度 95 %~ 99%的 8枚 ,占 10 % ,栓塞程度达 90 %的 4个 ,占 5 %。全组死亡 2例 ,占 2 .78%。术中动脉瘤出血 2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电解可解脱弹簧圈
下载PDF
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系统在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栓塞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万俊义 张戈军 +3 位作者 徐仲英 胡海波 蒋世良 徐亮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8年第12期696-699,共4页
目的探讨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系统应用于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栓塞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3日至2017年9月7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选用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系统行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栓塞术的6例冠状动脉-肺... 目的探讨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系统应用于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栓塞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3日至2017年9月7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选用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系统行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栓塞术的6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包括男性2例,女性4例。所有患者均常规采用右侧桡动脉入径行冠状动脉造影以明确诊断,沿导管置入并释放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于瘘管或瘤腔内,栓塞后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评价疗效,观察术中及术后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 6例选用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行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栓塞术的患者均手术成功,无血管损伤及心肌梗死等术中并发症发生。有4例合并动脉瘤形成,其中3例应用弹簧圈填塞在动脉瘤体,1例栓塞在动脉瘤近心端瘘管。术中共用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18枚,其中3枚为钻石型,15枚为普通2D型;弹簧圈直径为2~12 mm,长度为2.3~30 cm;瘘口直径为2~3 mm。即刻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其中3例为完全栓塞,3例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所有患者胸闷、胸痛症状均得以缓解;超声心动图提示无异常血流,X线胸片提示弹簧圈位置、形态良好,心电图检查无新发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等改变。随访12个月,无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心室颤动、心室扑动、心脏破裂或猝死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 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系统可控性高、安全性好,尤其适用于伴有动脉瘤形成、血管迂曲需要准确定位的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患者介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瘘 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 介入栓塞术治疗
下载PDF
可解脱弹簧圈结合游离纤毛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被引量:1
5
作者 余峰 王保平 +2 位作者 何士科 叶锦平 张翼 《浙江创伤外科》 2010年第4期483-484,共2页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是介入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效果较好的一种疾病,手术操作简单,治愈率高,并发症少。1972年Serbinenko首先报道用可脱球囊治疗TCCF,目前这一治疗方法被认为是TCCF的首选治疗方法。该方法对于瘘口偏小.海绵窦内骨...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是介入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效果较好的一种疾病,手术操作简单,治愈率高,并发症少。1972年Serbinenko首先报道用可脱球囊治疗TCCF,目前这一治疗方法被认为是TCCF的首选治疗方法。该方法对于瘘口偏小.海绵窦内骨碎片刺破球囊等情况较难处理,需改用可解脱弹簧圈栓塞.该法栓塞效果好但费用高,特别是在经济还不发达,生活水平不高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游离纤毛铂金弹簧圈 可解脱弹簧圈 栓塞治疗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 介入神经外科 TCCF 球囊治疗
下载PDF
可解脱弹簧圈栓塞冠状动脉-肺动脉瘘1例
6
作者 施妙妙 何爽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20-320,共1页
患者女,59岁,活动后胸闷、胸痛伴心悸、气促1年,近期症状反复出现并逐渐加重,外院考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予相应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既往高血压病史2年,规律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良好。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肌钙蛋白I&l... 患者女,59岁,活动后胸闷、胸痛伴心悸、气促1年,近期症状反复出现并逐渐加重,外院考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予相应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既往高血压病史2年,规律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良好。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肌钙蛋白I<0.012μg/L,余未见异常。超声心动图:左心房内径40 mm,二尖瓣环处E/A=0.50,诊断为左心房增大、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肺动脉 动脉动脉瘘 介入治疗 可解脱弹簧圈
下载PDF
可解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观察
7
作者 王国栋 《中国民康医学》 2019年第19期42-43,共2页
目的:观察可解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8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2例和研究组36例,对照组采用颅内支架治疗,研究组采用可解脱弹簧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 目的:观察可解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8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2例和研究组36例,对照组采用颅内支架治疗,研究组采用可解脱弹簧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颅内支架相比,可解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效果更好,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宽颈动脉瘤 可解脱弹簧圈 临床效果
下载PDF
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在脾动脉瘤腔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省 范毓 +5 位作者 秦金保 李维敏 殷敏毅 叶开创 杨心蕊 陆信武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0年第11期2059-2063,共5页
目的:探究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在脾动脉瘤的腔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于本中心使用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治疗的36例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10例男性,26例女性,31例真性动脉瘤,5例假性脾动脉瘤... 目的:探究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在脾动脉瘤的腔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于本中心使用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治疗的36例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10例男性,26例女性,31例真性动脉瘤,5例假性脾动脉瘤,术前均行超声或CTA明确诊断。术中栓塞后,立即血管造影以明确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及术后2周、3个月和6个月监测血常规、胰淀粉酶和主动脉CTA,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6例患者弹簧圈栓塞动脉瘤远近端及瘤腔,其余仅栓塞脾动脉瘤瘤腔。术中DSA血管造影提示即刻脾动脉瘤栓塞闭塞率为97%以上,术中共使用128枚Interlock弹簧圈,其中104枚为钻石型,24枚为普通2D型。弹簧圈平均直径为6.3±4.2(2-12)mm,平均长度为16±13.5(3-32)mm,瘤体平均尺寸为40.6±12.5(15-70)mm。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10.0±3.2(6-15)个月,1月后2例出现脾梗死,7例发生轻微腹痛及低热等症状,所有病例均未见瘤腔再通和瘤体增大。结论: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脾动脉瘤,但其远期疗效需长期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动脉瘤 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 栓塞 腔内治疗
原文传递
可解脱弹簧圈栓塞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一例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鹏珍 李兴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7期3027-3028,共2页
患者男,65岁,因活动后胸闷、气促1年余,伴双下肢水肿1个月于2015年12月15日入院。患者否认高血压病史。查体:胸骨左缘第二肋间闻及收缩期持续样杂音,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血清心肌肌钙蛋白 T( cTnT)0.251μg/L。心电图示急性前... 患者男,65岁,因活动后胸闷、气促1年余,伴双下肢水肿1个月于2015年12月15日入院。患者否认高血压病史。查体:胸骨左缘第二肋间闻及收缩期持续样杂音,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血清心肌肌钙蛋白 T( cTnT)0.251μg/L。心电图示急性前壁及前间壁心梗特征。心脏超声提示双侧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PF)。术前诊断:双侧 CPF。术中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双侧 CPF[前降支发出2支(图1A)、右冠状动脉发出1支(图2A)],左侧瘘管最大直径约3 mm,右侧约4 mm,术中予机械可解脱弹簧圈(Helix EV3 Axium 3D 和2D )栓塞篓管。术后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见双侧瘘管完全关闭(图1B,2B)。术后患者未发生主要手术并发症如弹簧圈移位、冠状动脉其余分支堵塞等。术后予口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术后3 d 患者症状较前缓解,术后3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双侧冠状动脉未见异常血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 弹簧圈栓塞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 冠状动脉造影 术后患者 双下肢水肿 心肌肌钙蛋白 可解脱弹簧圈
原文传递
双微导管技术栓塞颅内宽颈不规则动脉瘤 被引量:10
10
作者 温宏峰 赵春霞 +2 位作者 李继来 王培福 杜继臣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90-892,共3页
目的评估双微导管技术在栓塞颅内宽颈、不规则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DSA造影确认的颅内宽颈不规整动脉瘤6例,采用单侧股动脉入路,把2支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内,由微导管内先后交替送入弹簧圈,待弹簧圈稳定后解脱,逐步达到致... 目的评估双微导管技术在栓塞颅内宽颈、不规则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DSA造影确认的颅内宽颈不规整动脉瘤6例,采用单侧股动脉入路,把2支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内,由微导管内先后交替送入弹簧圈,待弹簧圈稳定后解脱,逐步达到致密填塞。结果6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瘤腔闭塞均〉90%。治愈5例,术中出血导致中残1例。随访6个月一2年,动脉瘤无复发。结论双微导管技术对于某些不规则的宽颈动脉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可解脱弹簧圈
下载PDF
双微导管技术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五中 王衍刚 +5 位作者 张俊杰 杜顺利 殷建军 付兵舰 王永 辛艳超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年第7期421-422,共2页
目的总结双微导管技术血管内治疗宽颈动脉瘤的经验。方法采用单侧股动脉穿刺双微导管技术治疗39例瘤颈/瘤体比为0.5~1的颅内宽颈动脉瘤。结果 39例动脉瘤均获得致密栓塞,即时DSA复查示动脉瘤均无显影。术后血管痉挛致脑缺血3例,经治疗... 目的总结双微导管技术血管内治疗宽颈动脉瘤的经验。方法采用单侧股动脉穿刺双微导管技术治疗39例瘤颈/瘤体比为0.5~1的颅内宽颈动脉瘤。结果 39例动脉瘤均获得致密栓塞,即时DSA复查示动脉瘤均无显影。术后血管痉挛致脑缺血3例,经治疗后改善。34例术后随访6~12个月,均复查CT血管造影示32例无显影,2例部分复发,无出血等发生。结论双微导管技术对瘤体瘤颈比为0.5~1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宽颈动脉瘤 双微导管技术 可解脱弹簧圈
下载PDF
“篮筐”及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价值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光杰 相毅 孙昭胜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4年第28期3141-3142,共2页
目的探讨双微导管及"篮筐"技术在栓塞治疗颅内宽颈、不规则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 18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术前均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确诊,采用单侧股动脉入路,把2支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内,由微导管内先后交替送入弹簧... 目的探讨双微导管及"篮筐"技术在栓塞治疗颅内宽颈、不规则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 18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术前均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确诊,采用单侧股动脉入路,把2支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内,由微导管内先后交替送入弹簧圈,待弹簧圈稳定后解脱,逐步达到致密填塞。结果 18例患者均成功地采用双微导管及"篮筐"技术进行栓塞治疗,动脉瘤内弹簧圈填塞率76%~93%,复查造影见动脉瘤腔闭塞98%以上,无术中破裂出血、瘤颈残留等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1 a,1例动脉瘤复发,经二次栓塞治疗后痊愈。结论双微导管及"篮筐"技术栓塞治疗宽颈且不规整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既能使弹簧圈在动脉瘤体内保持相对稳定,又能很好地保持动脉瘤体内各部位的压力均衡,操作相对简便,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可解脱弹簧圈 栓塞 双微导管技术
下载PDF
CT鉴别诊断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对比剂残留与蛛网膜下腔出血 被引量:1
13
作者 钱永 刘婷婷 +3 位作者 高众 许奕 李强 刘建民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2年第7期512-515,共4页
目的观察CT鉴别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术后对比剂残留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SAH患者及45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GDC栓塞术后患者的CT特征。结果 55例SAH患者中,出血以鞍上池(44/55,80.00%... 目的观察CT鉴别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术后对比剂残留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SAH患者及45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GDC栓塞术后患者的CT特征。结果 55例SAH患者中,出血以鞍上池(44/55,80.00%)、外侧裂(25/55,45.45%)分布为主;45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GDC栓塞术后患者颅内高密度分布以静脉窦(39/45,86.67%)、后纵裂(20/45,44.44%)、小脑幕(18/45,40.00%)分布为主;GDC栓塞术后脑内高密度CT值升高明显,平均值大于75HU,与SAH比较边界相对清晰,对脑裂、脑池及静脉窦正常形态影响小。结论 CT显示的病灶分布部位、密度、形态有助于鉴别GDC栓塞术后对比剂残留造成的颅内高密度影与动脉瘤破裂出血导致的SA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蛛网膜下腔 可解脱弹簧圈
下载PDF
硬脑膜动静脉瘘血管内栓塞治疗临床研究——附113例报告 被引量:2
14
作者 练学淦 段传志 《新医学》 2009年第7期474-475,共2页
目的:探讨经动脉和经静脉栓塞途径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的疗效。方法:根据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结果分别选用动脉或静脉栓塞治疗。对瘘口分散的80例病人行经... 目的:探讨经动脉和经静脉栓塞途径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的疗效。方法:根据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结果分别选用动脉或静脉栓塞治疗。对瘘口分散的80例病人行经动脉途径栓塞治疗,栓塞材料主要为NBCA胶,部分病人采用聚乙烯醇颗粒。对瘘口集中的33例病人行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栓塞材料为电解可解脱弹簧圈。所有病人栓塞术后即刻行DSA了解瘘口封闭情况。结果:经动脉途径栓塞的80例中共进行栓塞治疗108例次,瘘口封闭、血流明显减少、血流无明显减少分别为61个、46个、1个;经静脉途径栓塞的33例中共栓塞33例次,瘘口封闭、血流明显减少分别为19个、14个。结论:经动脉途径和经静脉途径栓塞DAVF效果均可。经动脉途径适合于瘘口位置分散的病人,经静脉途径适合于瘘口位置集中的病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脑膜动静脉瘘 动脉 静脉 聚乙烯醇 电解可解脱弹簧圈 栓塞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眼科首诊的颅内动脉瘤12例分析
15
作者 修彩梅 吴鑫 刘建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1期50-51,共2页
目的 报道 12例以无痛性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的颅内动脉瘤患者 ,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和体会。方法 所有患者确诊后 ,采用电解可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 ,其中后交通动脉瘤 11例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 1例。结果  12例中 ,动... 目的 报道 12例以无痛性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的颅内动脉瘤患者 ,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和体会。方法 所有患者确诊后 ,采用电解可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 ,其中后交通动脉瘤 11例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 1例。结果  12例中 ,动脉瘤完全栓塞 8例 ,占 6 6 .7%。栓塞 95 % 4例 ,占33.3%。随访 2年 ,11例动眼神经功能完全恢复 ,1例不完全恢复。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效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栓塞 动眼神经麻痹 电解可解脱弹簧圈
下载PDF
眼科首诊的颅内动脉瘤12例诊治分析
16
作者 修彩梅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2-53,共2页
对12例以无痛性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的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血管内栓塞即电解可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1例。结果动脉瘤完全栓塞8例(66.67%),栓塞95%4例(33.33%)。随访2a,11例动眼神经功能... 对12例以无痛性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的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血管内栓塞即电解可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1例。结果动脉瘤完全栓塞8例(66.67%),栓塞95%4例(33.33%)。随访2a,11例动眼神经功能完全恢复,1例不完全恢复。认为临床应重视以眼科首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栓塞 动眼神经麻痹 电解可解脱弹簧圈 眼科首诊
下载PDF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3
17
作者 徐亮 徐仲英 +9 位作者 胡海波 张戈军 闫朝武 李晓枫 郑凯 金敬琳 刘琼 万俊义 潘湘斌 王巍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1期14-18,共5页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oronary-pulmonary artery fistula,CPAF)介入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8月,6例在本中心就诊的CPAF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61.5±5.9)岁。通过体格检查、胸片、超声心动...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oronary-pulmonary artery fistula,CPAF)介入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8月,6例在本中心就诊的CPAF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61.5±5.9)岁。通过体格检查、胸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在本中心对其CPAF进行介入治疗。术后随访(5.5±2.8)个月。结果 6例患者中单发CPAF 2例,多发CPAF 4例,累及左冠状动脉及右冠状动脉均为5例,伴动脉瘤形成4例。6例患者中3例经桡动脉行介入治疗,3例经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共使用Boston Scientific可解脱带纤维毛弹簧圈19枚,弹簧圈直径(7.0±3.3)mm,弹簧圈长度(15.5±9.1)cm。6例患者靶血管均栓塞成功,无残余分流。随访期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使用可解脱带纤维毛弹簧圈栓塞CPAF安全、有效,提高了CPAF的介入治疗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 可解脱带纤维毛弹簧圈 动脉瘤 栓塞
下载PDF
复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重建
18
《药学服务与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6期I0022-I0022,共1页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第一致病原因,该病病程凶险,残死率极高,被称为大脑内的“定时炸弹”,但如能及时诊治。绝大多数可获得永久性治愈。针对该疾病的这一特点,1998年,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刘建民教授...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第一致病原因,该病病程凶险,残死率极高,被称为大脑内的“定时炸弹”,但如能及时诊治。绝大多数可获得永久性治愈。针对该疾病的这一特点,1998年,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刘建民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即将可解脱弹簧圈通过微导管送至动脉瘤腔内,栓塞动脉瘤,从而避免了传统的开颅手术。至今,通过这一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已成功地治疗了颅内动脉瘤患者1500余例,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愈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重建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蛛网膜下腔出血 第二军医大学 可解脱弹簧圈 栓塞动脉瘤 致病原因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 被引量:3
19
作者 徐翔 崔建忠 +1 位作者 王大勇 王凯杰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45-847,共3页
在过去的几十年来,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手疗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可解脱弹簧圈GDC)的发明使介入治疗的领域获得了极大的扩乏。随着近十年来手术例数的增加,使得血管内介。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水平逐渐提高,治疗技巧逐渐成熟... 在过去的几十年来,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手疗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可解脱弹簧圈GDC)的发明使介入治疗的领域获得了极大的扩乏。随着近十年来手术例数的增加,使得血管内介。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水平逐渐提高,治疗技巧逐渐成熟。但是对于直径小于3mm的微小动脉瘤而言,不论开颅手术还是介入栓塞都有相当地难度。我们回顾分析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间我科通过介入治疗的8例微小动脉瘤患者资料,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栓塞治疗 微小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 可解脱弹簧圈 开颅手术 介入治疗 血管内介入 介入栓塞
原文传递
血管内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杨鸿春 王大明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0-103,共4页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开展已有近30年,可解脱弹簧圈出现后,该方法逐步发展成熟,目前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但对于颅内微小动脉瘤(最大径≤3mm),血管内治疗因导管到位困难㈨、术中破裂率高等问题而一直存在争议。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颅内动脉瘤 微小动脉瘤 可解脱弹簧圈 治疗方法 最大径 破裂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