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求同存异:英汉互译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现象探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周进 《上海商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61-63,共3页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译界长期争论的话题。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的视角探讨英汉之间的互译性,旨在说明英汉间尽管在形式上存在着不完全可译性,但...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译界长期争论的话题。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的视角探讨英汉之间的互译性,旨在说明英汉间尽管在形式上存在着不完全可译性,但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均可被译为另一种语言。也就是说,语言或文化所造成的不可译是一种暂时的不可译,译者只要从整体上把握原作命脉,就一定能使译文神形兼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译与不可译性 文化差异 语言差异 对立统一体
下载PDF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从语言、文化关系角度试析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 被引量:2
2
作者 林文昕 《俄语学习》 2013年第3期46-50,共5页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其语言相互影响,构成富有特色的民族语言,诗歌作为每个民族文化的瑰宝,备受推崇。在跨文化传播和推介的过程中,诗歌翻译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表现出其不可译...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其语言相互影响,构成富有特色的民族语言,诗歌作为每个民族文化的瑰宝,备受推崇。在跨文化传播和推介的过程中,诗歌翻译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表现出其不可译性。另一方面,它传递的思想和情感为各民族所共通,构成了诗歌翻译研究的基石。本文试从语言、文化关系角度出发,探究古典诗歌翻译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文化 诗歌 可译与不可
下载PDF
情感视角下中英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寒 刘升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8年第8期34-36,共3页
诗歌不分国界,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但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等因素,翻译带有各自文化色彩的诗歌非常困难、复杂。本文将以传达原作者的情感为依托,主要从翻译策略以及文化意向等方面揭示中英诗歌翻译过程中的种种差异与障碍,分析其原因... 诗歌不分国界,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但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等因素,翻译带有各自文化色彩的诗歌非常困难、复杂。本文将以传达原作者的情感为依托,主要从翻译策略以及文化意向等方面揭示中英诗歌翻译过程中的种种差异与障碍,分析其原因,并由此探究中英文诗歌在翻译过程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情感 可译与不可 策略 文化意象
下载PDF
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及解决的方式 被引量:9
4
作者 陈登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1期66-70,共5页
翻译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以及两者的限度历来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现代翻译理论已经比较科学地论证了可译性问题,提出语言和思维辩证统一的关系是可译性的根本依据。不同的语言和人类的共识之间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异构同质(即意义... 翻译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以及两者的限度历来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现代翻译理论已经比较科学地论证了可译性问题,提出语言和思维辩证统一的关系是可译性的根本依据。不同的语言和人类的共识之间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异构同质(即意义)的向心结构,翻译正是以此为自己的基石。 然而,理论上的可译性与翻译的具体实践是有区别的。我们不能因为翻译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而证明可译性是绝对的。同样,也不能因为无法找到绝对完美的译文而断定不可译性是普遍的。法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乔治·穆南指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译与不可 可译因素 语言与文化 文体风格 乔治·穆南 现代翻理论 文学作品 语言和文化 补偿手段 汉语
下载PDF
翻译性质与程序的理论认识
5
作者 但汉源 《语言与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69-75,共7页
翻译性质与程序的理论认识但汉源一、翻译的性质翻译是借重言语的转换来促进文化与社会交际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从语言出发,并且尽可能地扩展,往往关涉到文化的众多方面。这里所指的文化,包容着较广的内容,人们常说的经济、社会、... 翻译性质与程序的理论认识但汉源一、翻译的性质翻译是借重言语的转换来促进文化与社会交际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从语言出发,并且尽可能地扩展,往往关涉到文化的众多方面。这里所指的文化,包容着较广的内容,人们常说的经济、社会、政治、法律、历史、伦理、教育、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译与不可 过程 语言 表达阶段 对等翻 语体风 理解阶段 语义内容 可译限度 主客观一致
下载PDF
译喻鉴析
6
作者 曹建新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34-39,共6页
译喻鉴析南京大学副教授曹建新比喻,语言之精粹也。著名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Aristotle,384─322B.C.),在其《诗学》里,将它誉为“天才的标志”。比喻是民族风雅的遗产,集中体现了诸多修辞手段,成为当今译... 译喻鉴析南京大学副教授曹建新比喻,语言之精粹也。著名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Aristotle,384─322B.C.),在其《诗学》里,将它誉为“天才的标志”。比喻是民族风雅的遗产,集中体现了诸多修辞手段,成为当今译界一个“闪光点”。不难发现,大凡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喻 可译与不可 语言 语义成分 “静态” 两种语言 形象语言 鉴析 文化差异 “动”
下载PDF
法译与跨文化阐释——以桂林摩崖石刻中的佛教文化为研究对象
7
作者 秦琼芳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0期134-136,共3页
佛教在汉朝时传入中国,其中佛教翻译家们功不可没,佛教文化也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桂林奇山秀水间,古人们留下了近2000件摩崖石刻,其中的佛教文化极其深厚。在此,以石刻中的佛教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 佛教在汉朝时传入中国,其中佛教翻译家们功不可没,佛教文化也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桂林奇山秀水间,古人们留下了近2000件摩崖石刻,其中的佛教文化极其深厚。在此,以石刻中的佛教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文化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等方面对佛教文化的跨文化法译进行分析研究,探寻确切的翻译佛教文化的方式,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 归化与异化 可译与不可
下载PDF
符号学翻译观与文化翻译学 被引量:6
8
作者 隋然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1期35-39,共5页
符号学翻译观与文化翻译学副教授隋然语言与翻译之间的天然关系,使得翻译离不开特定的原语(sourcelanguage),离不开特定的译语(targetlanguage)。语言是研究翻译的基础形式,语言研究也是我们目前译... 符号学翻译观与文化翻译学副教授隋然语言与翻译之间的天然关系,使得翻译离不开特定的原语(sourcelanguage),离不开特定的译语(targetlanguage)。语言是研究翻译的基础形式,语言研究也是我们目前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因此,传统上的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学 文化翻 学研究 研究方法 语言形式 理论体系 可译与不可 中国现代语言学 文化语言学
下载PDF
论满语特有词语的翻译
9
作者 赵阿平 《语言与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85-95,共11页
论满语特有词语的翻译赵阿平一种民族语言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个性与固有的特点,尤其是其中表示民族特有事物的词语,有着更突出的民族特性。因此,这类词语往往难以用另一种语言与文化来代替,来等值转换,这便是... 论满语特有词语的翻译赵阿平一种民族语言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个性与固有的特点,尤其是其中表示民族特有事物的词语,有着更突出的民族特性。因此,这类词语往往难以用另一种语言与文化来代替,来等值转换,这便是翻译活动所面临的需要合理,有效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有词语 可译与不可 满语 理论 八旗制度 满族社会 文化色彩 词语翻 新词语
下载PDF
论汉语的纯洁性问题
10
作者 魏东峰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93-96,共4页
对于中国翻译界目前存在的有关汉语的纯洁性正在面临挑战的观点 ,通过对从异化和归化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以及历史发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说明语言要随时代进步而发展 ,汉语也要从别国文化中吸收精华来增强自己的表现力与亲和力。在保... 对于中国翻译界目前存在的有关汉语的纯洁性正在面临挑战的观点 ,通过对从异化和归化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以及历史发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说明语言要随时代进步而发展 ,汉语也要从别国文化中吸收精华来增强自己的表现力与亲和力。在保持其自身特点的同时 ,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 ,敢于吸收其他文化中汉语所缺乏的东西 ,以此来丰富自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和归化 可译与不可 历史发展 表现力和亲和力
下载PDF
是不可译论还是不可知论 被引量:41
11
作者 唐述宗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4-57,共4页
本文是一篇纯学术论争文章,站在“可译性/不可译性”争论的一极,从不同的视点批驳本刊去年刊登的一篇文章。它首先通过对李白诗歌《静夜思》英译的个案分析,指出对原文的理解不能采取极端的结构分析方法,把许多并非作者原义的结构歧义... 本文是一篇纯学术论争文章,站在“可译性/不可译性”争论的一极,从不同的视点批驳本刊去年刊登的一篇文章。它首先通过对李白诗歌《静夜思》英译的个案分析,指出对原文的理解不能采取极端的结构分析方法,把许多并非作者原义的结构歧义强加给译文读者。文章接着用大量的语言数据反驳“汉语聚合关系虽经几千年历时态演变却依然如故”和“汉语时间意识不可译”等草率的结论,从而揭示“论不可译性”一文“逻辑先在地”把汉语视为不可译的荒谬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歧义 聚合关系 历时态演变 时间意识 可译与不可
原文传递
译学探索的百年回顾与展望——评《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许钧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8-50,共3页
在二十世纪即将结束,二十一世纪就要到来的世纪之交,各个学科都毫不例外地在回顾自己所走的路,总结学科建设的经验,对二十一世纪的自身发展进行思考与展望。我们译学界也同样在做这样的努力,《中国翻译》新年开辟的“二十一世纪中... 在二十世纪即将结束,二十一世纪就要到来的世纪之交,各个学科都毫不例外地在回顾自己所走的路,总结学科建设的经验,对二十一世纪的自身发展进行思考与展望。我们译学界也同样在做这样的努力,《中国翻译》新年开辟的“二十一世纪中国译学研究”栏目就是一个明证。当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研究 “信达雅”说 回顾与展望 严复 学研究 实践 的本质 可译与不可 研究 学建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