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节镜下可调节袢钢板全内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曾浩 胡勇 +5 位作者 彭晋 肖瑜辉 刘中帆 裴泳榕 王靖 翁晓军 《中国内镜杂志》 2022年第3期1-7,共7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可调节袢钢板全内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7月湖南省人民医院集团澧县人民医院21例ACL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关节镜下可调节袢全内技术ACL重建。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4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可调节袢钢板全内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7月湖南省人民医院集团澧县人民医院21例ACL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关节镜下可调节袢全内技术ACL重建。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41~56岁,平均46岁,Lachman试验Ⅲ度阳性伴软性终止点18例,Lachman试验Ⅱ度阳性伴硬性终止点3例。观察移植物粗细、术前及术后影像学、术前及术后Lachman试验情况,比较术后健侧与患侧屈膝活动度以及术前、术后半年及术后2年的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评分和Larson评分等指标,以综合评估临床疗效。结果21例患者随访时间24个月。术前Lachman试验Ⅲ度阳性伴软性终止点和LachmanⅡ度阳性伴硬性终止点的病例,术中均证实ACL完全或大部分断裂。术后半年Lachman试验阳性0例,阴性21例。术中所使用的移植物平均直径(8.59±0.44)mm,术后三维CT测量股骨粗骨道长度(21.66±2.51)mm,移植物进入股骨骨道长度(19.82±2.29)mm,胫骨粗骨道长度(19.67±1.02)mm,移植物进入胫骨骨道长度(17.69±1.26)mm。术后半年MRI显示:移植物固定牢靠,与骨道贴合良好,信号均匀。术后末次随访,健侧、患侧最大屈膝角度分别为(131.42±3.59)°和(130.71±3.6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Lysholm评分、IKDC评分和Larson评分分别为(88.19±1.97)、(74.05±2.36)和(67.52±2.23)分,术后2年分别为(97.76±1.97)、(88.62±3.07)和(90.57±2.46)分,均较术前的(22.00±3.35)、(41.67±1.85)和(39.81±1.81)分明显提高,术后半年和术后2年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可调节袢钢板全内技术重建ACL,肌腱利用率高,稳定性好,中远期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 全内技术 可调节袢钢板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关节镜下可调节带袢锁扣钢板全内重建后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金平 李良军 +3 位作者 何志勇 熊杰鹏 肖文峰 丑克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1年第5期371-375,共5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可调节带袢锁扣钢板全内重建后交叉韧带断裂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23例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取同侧半腱肌腱,关节镜下采用全内技术重建后交叉韧带,移植肌腱两端行可调节带袢锁扣钢板悬吊固定。应用IKDC、Lysholm评分...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可调节带袢锁扣钢板全内重建后交叉韧带断裂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23例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取同侧半腱肌腱,关节镜下采用全内技术重建后交叉韧带,移植肌腱两端行可调节带袢锁扣钢板悬吊固定。应用IKDC、Lysholm评分进行临床疗效及膝关节功能评价。结果本组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手术切口均愈合良好,无一例感染。术后发生肌间静脉血栓1例,同侧小腿取腱部位周围皮肤麻木1例。术后患者膝关节不稳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后抽屉实验均为阴性,膝关节主被动活动范围均明显改善,主动活动度由10°~80°升至90°~110°,被动活动度由30°~90°升至100°~120°。末次随访,IKDC分级为A级15例,B级8例,Lysholm评分80~95,平均(88.91±3.976)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术后常规复查X线及CT示骨道位置良好,带袢钢板贴合紧密,无松动。结论关节镜下应用可调节带袢锁扣钢板全内重建后交叉韧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取腱用量少、最大限度保留骨量、固定稳定及移植肌腱张力满意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损伤 半腱肌腱 全内重建 可调节锁扣钢板
下载PDF
关节镜下喙突无骨道悬吊技术治疗RockwoodⅢ型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疗效分析
3
作者 夏磊 张旭辉 +2 位作者 代瑞 温中华 亢军强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54-55,共2页
肩锁关节脱位临床上表现为肩锁关节失稳、疼痛、活动受限,锁骨远端凸起,多可触及浮动感。该类损伤的Rockwood分型目前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具有良好的临床指导意义^([1]),其中Ⅲ型以上的损伤类型提示肩锁及喙锁稳定性同时丢失。喙锁韧带... 肩锁关节脱位临床上表现为肩锁关节失稳、疼痛、活动受限,锁骨远端凸起,多可触及浮动感。该类损伤的Rockwood分型目前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具有良好的临床指导意义^([1]),其中Ⅲ型以上的损伤类型提示肩锁及喙锁稳定性同时丢失。喙锁韧带的撕裂在垂直向导致的应力丢失对关节不稳产生主要影响,恢复其垂直向的力学牵拉是治疗肩锁关节向上方脱位的重要平衡力偶^([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锁关节脱位 可调节袢钢板 喙突 无骨道
下载PDF
改良单切口可调节袢双钢板内固定治疗Rockwood Ⅲ型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疗效分析
4
作者 夏磊 张旭辉 +1 位作者 代瑞 亢军强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3年第5期513-515,共3页
目的观察改良单切口可调节袢双钢板内固定治疗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01—2021-04诊治的12例RockwoodⅢ型急性肩锁关节脱位,借助自主研制的工具完成改良单切口可调节袢双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末次... 目的观察改良单切口可调节袢双钢板内固定治疗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01—2021-04诊治的12例RockwoodⅢ型急性肩锁关节脱位,借助自主研制的工具完成改良单切口可调节袢双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末次随访时采用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评估疗效。结果1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9.3(6~12)个月。术后患者术侧肩锁关节外形均无明显异常,按压无明显疼痛,肌力、肌张力正常,肩关节活动度正常。术后X线片显示肩锁关节的肩峰-锁骨远端间隙均<5 mm,未见骨隧道异常,内固定无移位。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为89.2~95.4分,平均92.2分。结论改良单切口可调节袢双钢板内固定技术基于常规可调节袢双钢板技术改良,进一步简化了流程,手术创伤更小、风险更低,术后并发症更少,术后患者恢复更满意,这是一种治疗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理想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 可调节钢板 弹性固定 改良单切口
原文传递
关节镜下全内TightRope固定和界面挤压螺钉固定自体月国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对比研究
5
作者 闫宇旺 杨泽宇 +4 位作者 刘国亭 陈兰芳 曹志斌 孙宏武 贾岩波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2年第11期1320-1323,1327,共5页
目的比较分析自体月国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过程中胫骨端采用关节镜下全内TightRope(可调节锁扣带袢钢板)和界面挤压螺钉固定两种不同固定方式的差异。方法选择收治的32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进行重建。根据重建时胫骨... 目的比较分析自体月国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过程中胫骨端采用关节镜下全内TightRope(可调节锁扣带袢钢板)和界面挤压螺钉固定两种不同固定方式的差异。方法选择收治的32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进行重建。根据重建时胫骨端固定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和B组。A组16例,采用关节镜下全内技术,股骨侧和胫骨侧均采用TightRope固定;B组16例,胫骨侧采用界面挤压螺钉固定,股骨侧纽扣钢板固定。术后正规功能锻炼,定期随访,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在手术时间、取腱切口长度、胫骨骨道骨量丢失、肌腱移植物的直径和长度方面,A组和B组的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优于B组。两组病例术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两组间术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镜下全内技术股骨侧和胫骨侧均采用TightRope固定,和应用界面挤压螺钉固定胫骨侧及纽扣钢板固定股骨侧两种不同固定方式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通过6~24个月随访,效果满意。采用关节镜下全内技术TightRope双侧悬吊固定手术操作不复杂,胫骨侧骨道骨量丢失少,节省肌腱,节省手术时间,手术适应症广,可用于骨质疏松的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界面螺钉 可调节锁扣带钢板 自体月国绳肌腱 前交叉韧带
下载PDF
关节镜下缝线内支撑增强联合全内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观察
6
作者 邓永 张季永 +1 位作者 李小波 赵平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4年第10期1080-1083,共4页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缝线内支撑增强联合全内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1-01—2022-06采用关节镜下缝线内支撑增强联合全内技术重建的23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12个月疼痛VAS评分、Lysholm评分、I...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缝线内支撑增强联合全内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1-01—2022-06采用关节镜下缝线内支撑增强联合全内技术重建的23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12个月疼痛VAS评分、Lysholm评分、IKDC评分、Tegner评分。结果本组移植物长度为6.3~6.8 cm,平均6.5 cm。移植物直径为7.0~8.5 mm,平均7.8 mm。2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8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感染、韧带再次断裂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12个月疼痛VAS评分较术前降低,术后3个月、12个月Lysholm评分、IKDC评分和Tegner评分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缝线内支撑增强联合全内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可以提高肌腱利用率,术后早期获得良好的膝关节稳定性,疼痛症状轻,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损伤 关节镜 全内重建技术 内支撑技术 可调节袢钢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