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怎样理解“可选择的现代性”?——从美、澳、法、加学者的看法谈起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珺平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8-126,共9页
理解“可选择的现代性”应以理解现代性为前提。现代性不是一个静态概念,而是一种过程,因而对现代性的考察也就是对一种应对方式的考察。从这个角度讲,就不存在单一现代性而只有“可选择的现代性”。因为资本主义制度文化和技术文化从... 理解“可选择的现代性”应以理解现代性为前提。现代性不是一个静态概念,而是一种过程,因而对现代性的考察也就是对一种应对方式的考察。从这个角度讲,就不存在单一现代性而只有“可选择的现代性”。因为资本主义制度文化和技术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并“持续”地向全球扩展,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应对方式并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五花八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可选择的现代性 理解
下载PDF
发展伦理、和谐世界与可选择的现代性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忠 《马克思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49-54,共6页
发展伦理学的重要目标是建构全球发展公正性。作为哲学范畴,"可选择的现代性"是对当今世界"可选择"本质特点的提炼与概括;作为感性实践,"可选择的现代性"也就是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 发展伦理学的重要目标是建构全球发展公正性。作为哲学范畴,"可选择的现代性"是对当今世界"可选择"本质特点的提炼与概括;作为感性实践,"可选择的现代性"也就是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的多样态并存,也就是不同发展主体对自身现代性的模式、路径、样态所进行的多样文化建构。"可选择的现代性"是建构本土现代性与全球发展公正性的深层哲学依据,对揭示中国特色现代性、"和谐世界"的哲学本质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伦理 和谐世界 可选择的现代性
原文传递
技术批判视野下的现代性问题探究——安德鲁·费恩伯格的“可选择的现代性”理论分析
3
作者 朱春艳 陈凡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2-76,共5页
从对"现代性"的问题诊断和出路探究两方面分析了美国技术哲学家安德鲁·费恩伯格的"可选择的现代性"理论。对"现代性"的"问题"诊断包括理性的分化导致现代人对理性内涵的理解过于狭窄、对... 从对"现代性"的问题诊断和出路探究两方面分析了美国技术哲学家安德鲁·费恩伯格的"可选择的现代性"理论。对"现代性"的"问题"诊断包括理性的分化导致现代人对理性内涵的理解过于狭窄、对技术的本质和判断"进步"的标准等问题的理解上出现偏差等三个方面,进而阐述了对"现代性"出路的思考,即现代性的特征是由文化决定的,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技术,进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现代性,文化通过具体化的方式选择技术,其结果是文化和技术的相容性,最后对这一理论作了评析,提出"可选择的现代性"理论的实质是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性关系问题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 现代性 可选择的现代性 具体化
原文传递
《可选择的现代性》
4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7-17,共1页
关键词 可选择的现代性 安德鲁·芬伯格 技术批判理论 理性主义 技术文化 美国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原文传递
芬伯格现代性批判理论及其中国意义
5
作者 陈金东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6期21-23,共3页
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中,现代性并非西方现代性的一种。美国学者安德鲁.芬伯格认为,受技术批判理论、技术民主化、多元文化的影响,其他民族在纳入现代性轨道上呈现出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因此,当今中国应从中认识到建构技术批判理论... 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中,现代性并非西方现代性的一种。美国学者安德鲁.芬伯格认为,受技术批判理论、技术民主化、多元文化的影响,其他民族在纳入现代性轨道上呈现出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因此,当今中国应从中认识到建构技术批判理论,探索技术民主化模式,培育中国特色技术文化内核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选择的现代性 技术批评理论 技术民主化 多元文化
下载PDF
技术代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体系构建的基石 被引量:8
6
作者 卫才胜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9-103,共5页
技术代码概念是芬伯格整个技术批判理论体系的基石,在技术代码概念的基础上,芬伯格构建了技术工具化理论,提出了技术民主化方案,指明了可选择的现代性道路。技术代码是一个重要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技术代码 工具化理论 技术民主化 可选择的现代性
下载PDF
论当前中国文艺理论发展的问题与出路
7
作者 李自雄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第4期4-10,共7页
当前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主要存在学术意识、问题意识、世界意识与创新意识缺乏等四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中国文论的进一步发展,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文论发展的现实语境,破除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与唯我一元独尊观念,并消除对... 当前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主要存在学术意识、问题意识、世界意识与创新意识缺乏等四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中国文论的进一步发展,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文论发展的现实语境,破除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与唯我一元独尊观念,并消除对现代性的曲解与狭隘理解,确立"可选择的现代性"这一现代性追求的文论发展与研究的新路向,从而为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型与创新发展提供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前中国文艺理论发展 问题 出路 现实语境 可选择的现代性
下载PDF
邂逅技术 被引量:2
8
作者 安德鲁·芬伯格 王键(译) 《科学文化评论》 2017年第4期5-28,共24页
芬伯格的名字可能早已为读者所熟悉,作为一名左翼学者,他对马克思主义和批判理论的研究,确立了早期学术声誉。芬伯格的著作主要分两类:一类集中于卢卡奇和马尔库塞等左翼学者和批判理论,另一类直接与技术和现代性问题相关。自20世纪90年... 芬伯格的名字可能早已为读者所熟悉,作为一名左翼学者,他对马克思主义和批判理论的研究,确立了早期学术声誉。芬伯格的著作主要分两类:一类集中于卢卡奇和马尔库塞等左翼学者和批判理论,另一类直接与技术和现代性问题相关。自20世纪90年代,芬伯格发表了大量讨论技术问题的作品。其中,《技术批判理论》和《可选择的现代性》,都已译成中文。不同于其它专题性文章,"邂逅技术"(Encountering Technology)一文是芬伯格教授对自己介入技术问题研究的一次系统性总结,从中可以了解他的整个心路历程。自童年起,家庭环境就让芬伯格同技术紧密联结。在求学时代,他是具有反叛精神的青年,此后受马克思主义启迪,通过社会实践和对弱势群体的观察,他逐渐意识到技术民主化的理论可能和社会潜能。经过长期思考,通过对马克思、批判理论、STS和社会建构论等思想资源的融合,芬伯格最终提出了技术批判理论的完整设想,对现代社会面临的技术问题和困境,给出了"转化技术"的解答。芬伯格的理论对中国尤其重要。中国是人口第一大国,内部存在大量弱势群体。技术民主化的设想,对于改善这些群体的生存状况,协调人们与技术的关系,有重要意义。中国是现代化中的后发国家,发展方向受限于传统和文化形态,芬伯格的转化技术,对于如何处理现代性危机,给出了重要思路。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芬伯格对马克思和左翼思潮的发掘,会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这是他在本文中展示的心路历程,所能提供的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批判理论 可选择的现代性 20世纪90年代 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问题 芬伯格 学术声誉 马尔库塞
下载PDF
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视角下的人体器官移植问题研究
9
作者 田妍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8-21,共4页
从人体器官移植技术本身分析人体器官移植问题,不仅包括技术投入使用后产生的伦理问题,同时还涉及到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芬伯格在技术批判理论中解释了技术的两种属性,提出了技术工具化理论,包括技术的初级工具化和次级工具化,... 从人体器官移植技术本身分析人体器官移植问题,不仅包括技术投入使用后产生的伦理问题,同时还涉及到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芬伯格在技术批判理论中解释了技术的两种属性,提出了技术工具化理论,包括技术的初级工具化和次级工具化,前者仅仅是技术作为工具的特征体现,而后者则涉及到技术背后的社会关系与技术的民主化。从芬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出发,分析人体器官移植中出现的问题,有助于从整体的角度说明人体器官移植技术的实用性,促进技术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伯格 技术批判理论 人体器官移植 可选择的现代性 伦理问题
下载PDF
技术批判理论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趋势——安德鲁·费恩伯格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5
10
作者 朱春艳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1-85,共5页
关键词 技术批判理论 发展趋势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访谈录 安德鲁 可选择的现代性 哲学研究 当代西方
原文传递
语词的庇佑:全球化危机时代文学的变革功能
11
作者 盖布里埃乐·施瓦布 金惠敏 李松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37-41,共5页
当前,全球文化的变革和运动促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比较文学的边界,以及它在当今全球媒体文化、诸多可选择的现代性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如果人们仍然想要坚守文学在危机时期具有文化变革功能这一信念的话,那么,就要把它的变革力量与它在... 当前,全球文化的变革和运动促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比较文学的边界,以及它在当今全球媒体文化、诸多可选择的现代性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如果人们仍然想要坚守文学在危机时期具有文化变革功能这一信念的话,那么,就要把它的变革力量与它在危机时期可能的干预紧密地联系起来。文学非常适合扮演“过渡空间”的角色,它能协调主体与文化、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意识与无意识、不同文明与历史之间的界限问题。这种界限不但产生知识与全球文化产品,而且也会对全球文学市场流通中的情感经济进行干预。在这些限定性因素中,人们可以将文学过渡空间的两种最基本的功能界定为“抵制作用”与“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可选择的现代性 变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